第22節
他抬起頭,囁喏著臉一紅,眼角卻掃到她牽著的兩個小丫頭,眼巴巴的望著那籃子雞蛋。 于老師微微一笑,沖著趙寡婦點點頭,伸手就去牽小丫頭,說:“你們想不想,吃雞蛋?” 于老師終究還是娶了趙寡婦。 于老師能寫識畫,一雙手極靈巧。聽聞春日里他給她扎了個風箏,飛的最高。元宵節到,他又給她扎了個兔兒燈籠,最白最亮。 端午節前有一日,于老師帶著兩個女兒去趕集,臨出門前仍在喚她,想問她有什么想要想吃的。趙寡婦那時卻在灶臺前忙活,連頭都顧不及抬。 卻哪里能想到,這便是永訣。 她沒能見到他最后一面。 一場山體滑坡,他以命相護的兩個女兒,都只受了輕傷。 孩子太小,說不出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可趙寡婦卻不愿就此放手,總還想著見于老師最后一面。 沒有好好地告別,所以心結難解。 她輾轉多人,才打聽到老林。第一次上門,拎了一籃子雞蛋。 趙姨第一次上門,林愫不過三四歲年紀。老林替她問米,送她歸家。 哪知第二天她又來,話里話外都是想真真切切與于老師見面。 老林再不肯應,她便年年端午都來。十年不變。 林愫小的時候還不甚明白,等自己也有了暗戀心事,便對趙姨感同身受。等她這一次再來,再被老林拒絕。出了門,林愫偷偷跟在她身后,叫她:“趙姨,我幫你!” 引魂鈴于她,再熟悉不過。當晚趁老林熟睡,林愫輕車熟路,把引魂鈴從老林的匣子里偷拿出來。 第二日,她跟老師告假,連學校都沒去,跟著趙姨去了于老師出事的地方。 兩人等到日頭西斜,暮色漸濃,林愫心中焦急忐忑,一直擔心老林發覺,不等到子夜便舉起引魂鈴作法。 彼時林愫正值叛逆期,老林教她作法,她一知半解卻驕傲自滿,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引魂鈴法力強大,老林不許她碰,此時她絲毫不懼,掏出黃符紙來指尖一捻,再抽一條柳枝將黃符紙挑在尖上,左手捏訣,右手握牛毫筆,蘸著水牛血,寫下于老師的生辰八字,放入引魂鈴中。 霎時陰風漸起,柳條迎風擺動。林愫不敢出聲,眼含焦急望向趙姨。趙姨會意,伸出手腕上掛著的引魂鈴,輕輕搖了一搖。 霧氣漸濃,兩人身邊不知何時竟多出一排垂柳,長長遠遠一路綿延往西,看不到盡頭。整條山路像是迷迷蒙蒙一幅潑墨寫意畫。 遠處傳來篤篤篤的腳步聲,林愫心口狂跳不止,強做鎮定,突然聽見身邊的趙姨發出嗚嗚咽咽的低泣聲。 人影漸近,便是一身血衣的于老師,面上黃土血rou交織,毫無表情。趙姨等了這么多年,毫無驚懼之心,撲上前去。 便是此時,“于老師”素白的面孔大變,竟化作一張血盆大口,青紫的邊緣豎一圈白色尖牙,像是放大了數倍的豬籠草一般。 那豬籠草直奔趙姨而來,只一瞬,就吞掉她半個腦袋。 林愫放聲尖叫,嚇得魂飛魄散。情急之下她倒還存了三分理智,知曉去趙姨手上撲引魂鈴。豬籠草哪許她去,口中仍含著趙姨,卻轉身向她奔來。 林愫驚慌失措,掉頭想跑,那一排垂柳卻似有意識一般紛紛圍上。 她嚇得滿臉淚花,就在此時,一柄桃木劍凌空斬下,一下便將豬籠草劈作兩半。 柳枝四散,霧氣漸散,老林正站在山路中間,手中握著金剛杵,滿臉擔憂望著林愫。 林愫哇得哭出聲來,撲入老林懷中,抽抽噎噎道:“趙姨,趙姨被吃掉了?!?/br> 老林拍著她背,安慰她:“我來的及時,趙姨沒事?!?/br> 林愫從他懷中抬起頭來,躺在地上的趙姨臉上像是被惡犬撕咬過,滴滴答答淌著血滴,口中不住呻吟。 這件事后,林愫陰郁沉默許久。那年端午,老林串走社火回來,遞給林愫一只小小的國產mp3。 “唔,都說女娃兒喜歡這個。你高興罷?!崩狭直持?,眼含笑看著她。 林愫眼角一酸,“對不起”三個字,卻遲遲說不出口。 “引魂鈴,能引亡魂不假,但這世間萬物,生死皆有定數,豈能由你肆意妄來。你此番引來的,就是混沌中殘存的一抹怨靈?!?nbsp;老林擺擺手。 “死了就死了,于老師早已經不在這世間。放不開的,從來都不是死人?!?/br> “都是活人罷了?!?/br> 老林說完,將手中那串引魂鈴輕輕套在她手腕上。林愫腕上一涼,下意識就向后縮,到底還是瑟縮著開口:“這個法器太陰毒,我不要?!?/br> 老林堅持,不許她摘下,說:“引魂鈴雖不吉,但也是護身法器。若有人害你,它也能為你復仇?!?/br> “道法無邊,術高莫用。這句話你須得永遠記住。戴上它,就當給你提個醒?!?/br> 宋書明再看林愫腕上的引魂鈴,心中隱隱生出畏懼,問道:“小鄭的引魂鈴,是從哪里來的?他畏水而亡,和引魂鈴有沒有關系?” 林愫點點頭:“小鄭死前出現幻覺,一直看到書晴失蹤前的樣子。要么,是他請人作法引來書晴怨靈?!?/br> 宋書明冷笑一聲,斷然否認:“不可能?!?/br> meimei死后半年,施工隊才來到。兩人沒有半點交集,又如何會替meimei招魂? 林愫接著說:“那么,就是第二種可能了?!?/br> “書晴一直戴著引魂鈴,她被害死后,怨靈集結于引魂鈴久久不散?!?/br> 引魂鈴引來的若是書晴,那小鄭臨死前說的那句“白衣服藍褲子紅花花”就有了解釋??墒撬葹槲匪?,又是什么原因呢? “怕水,是因為引來的是水鬼?!绷帚鹤旖巧钌蠲蚱?,“書晴,會不會是淹死的?” 宋書明否認:“尸檢報告中寫的很清楚,書晴是窒息身亡,也就是說被人掐死的?!?/br> 林愫說:“有兩種可能,要么,是尸檢報告出了錯?!?/br> 宋書明斷然出聲:“不可能?!?/br> 林愫默默贊同,繼續說:“那么,引魂鈴引來的,就不僅僅只是書晴了?!?/br> “還有第二個怨靈,也同樣附身于引魂鈴上?!?/br> 林愫轉過頭來,問宋書明:“書晴認不認識什么人,溺水而亡?” 宋書明一愣,閉上眼睛回憶許久,答:“沒有,從來不曾聽說過?!?/br> 他睜開眼睛,站起身子來回走,邊走邊念道:“親戚,朋友,同學,老師,從來沒有聽說過?!?/br> “就連意外過世的,都只有一位?!彼螘鞯?。 林愫連忙追問:“是誰?” 宋書明帶了兩分詫異,答:“這個絕對不可能?!?/br> “書晴高中的班主任,劉老師。她的丈夫在書晴過世的前一年,車禍身亡?!?/br> 第52章 情深 那場車禍, 宋書明記憶猶新。出事之后,他還曾帶著meimei上門吊唁。書晴作文出色, 劉老師既是班主任, 又兼任語文老師,一貫對meimei很是愛護。 宋書明還記得當時劉老師呆呆坐在沙發上,身懷六甲, 迷茫又絕望的樣子。 他那時心中還下定主意,能力范圍內該時常探望她,哪知不久之后書晴出事,他也再沒心思顧念其他。 此時回憶舊事,一些從未注意過的細節漸漸浮上眼前。 宋書明倒吸一口氣:“出事當夜, 也是暴雨?!?/br> 他從酒店房間的椅子上站起身,越發煩躁起來。他越是思考, 越是覺得書晴失蹤當夜, 與劉老師的丈夫周清車禍的夜晚,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都是突如其來的暴雨,而且都是晚上九點左右?!彼螘餍乜阝疋裰碧?,有什么顯而易見的事情呼之欲出, 他想了又想,努力搜索腦海中紛紛亂亂的訊息,突然間恍然大悟。 “劉老師家在城西,與我家相隔不遠。她丈夫周清發生車禍的那一段路, 書晴每天上學都會經過?!?/br> “如果,如果兩個人是在同一個地方出事呢?”宋書明大喊出聲。 林愫跟著激動起來:“書晴出事前, 是在水中撈著什么東西?!?/br> “如果我們推斷錯了,她撈的并不是掉落的手機呢?” “如果,如果她撈的,是一串引魂鈴呢?” “如果那串引魂鈴,恰好引來了周清的怨靈呢?”林愫聯想不停。 宋書明琢磨一下,眉心深深擠出三道痕:“周清車禍而亡,但是小鄭臨死前看到的卻是水鬼?!?/br> “引魂鈴引來的第一個怨靈,肯定是書晴,也就是小鄭口中的白衣服藍褲子紅花花?!?/br> “引魂鈴引來的第二個怨靈,卻是水鬼。周清是車禍身亡的。第二個怨靈,到底是不是周清呢?周清的死因,到底是車禍,還是溺水?” 重重迷霧,處處疑點。宋書明想到此處,再按捺不住,兩人訂了第二天一早的返程票,馬不停蹄趕回京城。 時隔五年,劉老師一直沒有再婚。她和周清的兒子隔年出世,一直靠著雙方年邁老人輪流搭手照顧孩子,這幾年生活很是拮據。 宋書明帶著林愫,下了火車直奔劉老師家中。 恰逢暑期,不知劉老師是否在家。宋書明心急如焚,身上短袖的領口和腋窩都被汗濕成一片片。林愫心知此時語言安慰都是多余,只默默開一瓶水遞給他。 隔了一陣,門開一條小縫,宋書明低頭一看,是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怯生生看著他說:“你找誰?” 林愫推開宋書明,蹲下身來沖著小男孩微微一笑,說:“我找劉淑娟,劉老師?!?/br> 小男孩仍是滿眼警惕,奶聲奶氣回她:“mama買菜去,不在家?!?/br> 劉老師哪里是真的去買菜。丈夫去后經濟壓力驟然增大,她趁著暑期的時候“頂風作案”,偷偷在校外輔導機構帶補習班。 周念小小人兒,很是懂事,把林愫和宋書明迎進家來,還倒了兩杯水。如果不是林愫伸手攔住,他還裝模作樣要去切水果請他們吃。 林愫心里默默感慨,難怪宋書明不肯相信書晴的失蹤與周清有關系。周念家教甚好,一看便是劉老師精心教導的緣故。 周念四五歲小兒,都知拿家中水果招待客人。她和宋書明兩人拎著水果到小鄭家拜訪的時候,卻沒見鄭阿姨提過半句請吃水果。 林愫有些心疼周念,蹲下身來輕言細語逗他說話。兩人你言我語一來一往十來分鐘,聽到鑰匙開門的聲音。 劉老師,回家了。 宋書明當年陪著書晴來劉老師家中吊唁,與她不過是一面之緣,并沒指望過五年時間過去她還能記得他。他在火車上還想好一番說辭自我介紹,解釋來意。 劉老師推開家門,乍一看到家中沙發上坐了兩人,大吃一驚。她剛想開口說話,眼睛掃過宋書明,瞬間就白了臉頰,嘴唇顫抖再說不出一句話。 宋書明看她面色就知事情有異,臉色鐵寒,兩步跨到劉老師面前。 林愫卻顧念著周念就在旁邊,伸手拉住他,又沖著劉老師輕輕甩了甩手腕,腕上自己那串引魂鈴叮咚作響。她壓低聲音說:“劉老師認不認識,這是什么?” 小鄭的引魂鈴,自然還供奉在他的遺像前。林愫只是想拿自己這串引魂鈴,詐劉老師一詐。哪知劉老師看到引魂鈴,原本慘白的臉色立時漲如豬肝一般,頭上大滴大滴冷汗滲出。 她定一定神,故作無事,吩咐周念回房間寫作業。待兒子回了房間,轉過身便沖宋書明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