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節
“聽家姐說完,我都覺得那林氏是個十足的妙人兒了,要是什么時候能夠見上一面是最好的了?!?/br> 皇帝聽了寵妃前面的敘述,也覺得自己打開了一個新思路。 宋國現在經濟繁榮,蒸蒸日上,可是也并非沒有現實問題存在的。宋國幅員適中,但人口卻與幅員無法匹配。這是前十幾年里打仗太多造成的后遺癥,即便是經濟跟上了,人口也一下難以跟上。 林氏那邊的例子卻告訴皇帝,當權者完全可以不把目光僅僅局限于男性勞動力上,女子為何不能用? 新帝的思想一直是十分開放的,要不然也不會一上任就開放通商,且放寬了對商業的諸多限制。即便是這些政策一開始都在朝廷之中引起了大臣們的熱烈討論,不過最后實際成果擺在眾人眼前,這事兒的確是有成果也有效果的。 宋國的經濟在幾年之內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就是最好的證據,一下就將一開始反對派的嘴巴給堵了上去。 因此皇帝立刻也將自己的這個想法在第二天的早朝上面和眾位臣子提了出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 如果說開放商業只是一個經年累月的歧視問題,慢慢可以扭轉過來,也不傷及家庭根本??蛇@讓女子也能出門做工,甚至鼓勵女子出門做工的事情,就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了。 女子天生要柔順,女子天生要服從,女子是應該維護著家庭,維護著丈夫,并且以之為天的。若是鼓勵了女子出門做工,那不就是將這個概念給完全推翻了? 那宋國的立國之本在哪里? 這一回只有少數臣子認同了皇帝的觀點,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個提議太過于冒險激進,不妥當。 誰都不能想象自己后宅里的夫人有一天能走出去有自己的事業。 那不是反了天了是什么? 一些思想迂腐的臣子不僅口頭上激烈反對了,甚至心里也有諸多不滿。 對這個結果,皇帝早就有所預料,因此也不覺得奇怪,更沒有生氣。他本來也沒打算一下就將這個政策推行開來,甚至他都沒有立刻覺得這是一個可以推行的政策。 皇帝只是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思路,而官員們的巨大反應倒是讓皇帝覺得啼笑皆非了。 他也是讀圣賢書過來的,只不過讀書的時候從來不讀死了,總是保留著自己的見解,只不過事實是皇帝難得能夠這么開明,但是治理國家的確也不是皇帝的一言堂罷了。 皇帝干脆就在過年前將這個問題暫時給擱置了下去,準備好好過個年。但是私底下他并沒有將這個問題給忘到一邊,而是另外又派了人去杭城那邊調查,準備將這女子出去做工到底有沒有危害的事情給問清楚了。 皇帝派出去的人動作再快,趕到杭城那都是要過年以后的事兒了,這就放到一邊后面再說。 至于杭城那邊,年關將至,事情也多。 林若青這陣子也忙著看賬本,一直看到了二十九才算將將看完。陳彥那邊的生意更多更雜,和她比起來只會更加忙碌,只不過在二十九這天早上卻也抽出空來將林若青帶出了家門去。 夫妻兩人坐在馬車上面,林若青的膝上蓋著攤子,面上好奇地問陳彥:“咱們這是要去哪兒?” 陳彥臉上帶著笑,又有些神秘地道:“到了地方你就曉得了?!?/br> 馬車兜兜轉轉,行了有小半日才停下來,這去的方向和平時去別院的路是完全相反的一條路,林若青也從來沒有去過。 杭城今年特別冷,前兩日也下了雪,此時山林之間卻還有綠意,綠意和白雪交雜在一起,北國風光與江南景致融合在一起,有些別樣的趣味。 馬車一停,陳彥便跳了下去,他打開車門完全打開,然后伸手去抱林若青。 等林若青被他抱到地下才看清楚面前的是什么,只見他們面前是一個農家小院式的籬笆柵欄,里頭又有一小片林子,林子里頭藏著一座小院子。 陳彥笑著說:“同你在邊關的時候,你說若是能像尋常夫妻那樣生活便好,我想來想去,不知道這個合不合你心意?!?/br> 第90章 邊關那一趟已經是近兩年前的事兒了,林若青順著陳彥的話一回想, 自己那時的確是說過夫妻二人閑散日子之類的話的, 她卻沒想到陳彥記在了心上。 林若青臉上露出笑容來, 跟著陳彥一塊兒往里走。 這院子從外面看, 極為普通,如果不是一眼看上去占地大,從建筑風格來說還真有幾分簡單的農家小院的意思。不過等林若青走到里頭才發現,這哪兒是什么簡單的農家小院,這可一點都不簡單。 外面那些仿制農家裝飾的,應該只不過是為了裝裝樣子罷了。 因為一邁步進入院門之中,入目的便是臺階, 走上臺階再推門, 里頭還別有洞天。 院子和家里沒法比, 這頂多就是一個樂安院那么大罷了??墒且?,樂安院比起一般農家來說,那也是要撐死了的大小。尋常鄉間地主家恐怕也就兩個樂安院那么大了。 林若青與陳彥一塊兒往里走,便發現院子里面還站著幾個仆從, 都是緊緊低著頭。仆從們看著面生, 想來應該是這個院子里的,并不是家里帶過來的。 院子大小暫且不提,就說往里走,屋里頭的家具看著倒是很簡單,可是那材料與做工,林若青都不用上手摸, 聞著味道就知道是多么貴重的材料,只偏偏這材料還要被木匠可以雕琢成最樸實無華的樣子。 林若青至此已經是忍著笑意,沒想到再往里走,有一道布簾子遮著的地方,她隨手將布簾子抬起來一看,就發現布簾子后面藏著的是一個和他們家里頭幾乎一樣大的凈房,里頭那池子周圍還鑲嵌著不少圓潤可愛的鵝卵石,光是挑選看來就是讓人費了一番心思的。 林若青的笑終于是忍不住了,她轉頭看向陳彥道:“爺覺得這是外頭普通夫妻過的日子嗎?” 外頭的普通夫妻忙活一輩子興許都不一定能攢下買他們這屋里一張床的錢。 陳彥也知道林若青在笑什么,他想了想也難免跟著失笑。 “這實在沒有辦法的?!标悘┙忉尩?,“原本我想照著關外那樣來建一個小院子,可是關外那樣的又實在簡陋,我倒是沒有什么,可是換成你,我便總覺得缺漏很多了?!?/br> 他的青青一向養得那么嬌,家里什么都有,陳彥放心??墒且坏酵饷?,陳彥就覺得這里不夠那里不夠了,總歸是沒有家里的那么貼心。 而這小院子是他一手設計并且督工建造的,一開始的確規劃的簡單,現在許多東西都是后面他覺得不夠加上的。這兩年因為開了邊關那頭的生意路線,他也實在是比以前還忙,要不然也不用拖了兩年才將這小院子完工。 林若青聽完陳彥的解釋,假意收起臉上的笑容道:“你的話說得好像我很難伺候一般,以前在關外的時候我不是也過過來了?” 陳彥一聽她說“你”,心里頭不知怎么覺得高興起來。 林若青總是稱呼陳彥“爺”的,這里頭倒是不涉及什么尊敬敬畏的,純粹是一個拉開距離的工具罷了。 陳彥想起有那么幾次,他的青青干脆連你都不用,直接稱呼他為“陳彥”,那時候才真讓陳彥體會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親昵感來。 陳彥低笑道:“青青怎么會難伺候,青青好伺候極了?!?/br> 他這樣的語氣神態,明顯就是揶揄。林若青一下想起幾個月前的中秋夜自己的失態,她心虛地扭過頭去:“不說這個了?!?/br> 林若青扭頭往屋外走,屋里頭暖意融融,她走到軟榻邊上坐下,一旁的丫頭便極有眼色地上前幫她和陳彥倒水。 陳彥坐在她身邊,往后靠向軟墊道:“等過了年有一陣子可以歇著,你那兒能抽得出時間嗎?我們可以一起在這兒住一段時間?!?/br> 林若青飲了一口茶,對這個提議挺心動的。畢竟家里頭一家人,還有孩子。提起孩子,阿冕最近是越來越鬧騰了,見著她總是想拉著她往雪地里去跑。 林若青是最怕冷的,若是讓她抱著阿冕懶在被窩里,那么她倒是能有空。好在阿冕還有個年紀小能陪著一起玩的叔叔,這段時間都是陳武帶著阿冕跑跑鬧鬧。 出來住幾天,不管外面的生意,也不管家里的事情,那倒是如同休假一般,讓人聽著就身心輕松。 林若青點點頭:“那你去和母親說,反正都是你的主意?!?/br> 陳彥撲哧低聲笑了出來,一手隨意地垂在膝上,目光縱容地看著林若青。 一旁的丫頭照著原路慢慢地退了出去。 不說其他地方,這一年過年,杭城周邊的百姓絕對是要比其他地方的舒坦的。 林若青這邊不僅僅是有大片的棉花地種著,連帶著周圍一般的百姓家里都開始種棉花養蠶了。反正種出來是可以拿去織布廠換錢的。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粉黛那邊的許多藥材,能夠適應杭城天氣的,下面也有人種,反正都是來錢的行當,不種白不種啊。 另外,織布廠經過幾番擴建,現在光是女工已經有六七百人,整個織布廠加起來也有八百余人了??梢哉f四里八鄉基本上每個村都有個在織布廠里上工的。 自打這織布廠建起來,杭城周邊的布料價格降了不少,以前許多農戶家里忙了一整年也不見舍得去扯一塊布來做新衣服的?,F在算算手里的閑錢,那也是可以花得起的了。 杭城的知府也高興,杭城這邊商戶多,不缺稅收,許多事情就不用求著朝廷那邊撥款,政策執行起來也容易多了。 總之這一過年,杭城上下都是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一直到了正月里,皇帝過年前派出來的人終于到了杭城,這股氛圍都沒有消散。 皇帝拍出來的是自己的貼身侍衛,他為了行走方便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黃三。黃三本來是涼城那邊的人,對于杭城倒也不是很陌生,加之對方言很有天賦,杭城話也會說一點,只不過是稍稍夾著官話的口音,倒看不出什么大破綻。 黃三一到杭城,先是在城里客棧開了一間房,而后便趁著白天的功夫往茶館里一坐,給自己點了一壺茶,然后聽旁邊人說話。 茶館里自然是說什么的都有,黃三聽了小半天,總算是才在隔壁一桌人那里聽見了織布廠三個字。 他立刻湊過去問:“哎,你曉得織布廠???” 那人莫名其妙地看著黃三:“我怎么不曉得?” 杭城里還有人不曉得織布廠的?那莫不是剛出生的奶娃娃。 黃三道:“不是,我的意思是你對織布廠那邊熟不熟???” 那人三十出頭,正巧家里有個閨女手巧,去年底趕在織布廠擴招的時候擠進去了,如今每個月能給家里拿七八百文錢的收益,他剛才是正和別人吹牛這個事兒呢。 黃三一問,男子便順著揚起了腦袋道:‘那我自然是熟悉的,你問對人了,我閨女就在織布廠里呢?!?/br> 黃三笑著將自己屁股底下的凳子一端,擠到那男子的桌旁,順道將自己桌上的幾盤瓜子點心也一起端過去了,男子見狀就沒說什么,熱情招呼黃三坐下。 黃三道:“這位大哥,我家有個meimei也想進織布廠,我們雖然不是本地人,可是我meimei訂親在杭城,以后肯定是要過來的,我就是想過來打聽打聽織布廠那邊到底是個什么情況,別人都說好,我怎么聽了心里就發虛呢?” 男子一聽黃三的話這是對織布廠存疑啊,可他自己剛才還吹??棽紡S多好,現在黃三這么一說,其他人跟著看向他,就好像在懷疑他剛才說的話是吹牛一般,男子哪里能忍這個。 他立刻道;“織布廠不好,哪里好? 自從這織布廠開了以后,閨女和婆娘都能賺錢了,賺的不說別的,可比我這個當老子的多,我們普通人家哪里有什么大講究,就是為了過日子罷了,那些什么規矩我看都是迂腐?!?/br> 旁邊有聽見男子說話的,正巧是個鄉下漢子進城,也跟著附和道:“我們村上有個鄭老三的婆娘就是在織布廠里做工的,每天還有車馬送回家里呢!逢年過節哪次不是米rou往家拎,我聽鄭老三說,他們家里那茅草屋今年都要湊錢改成瓦房了,這可都是他家婆娘掙回來的。 這錢就是好東西,只要是正當來路,男人掙回來的和女人掙回來的有什么差別?我們鄉下沒那個窮講究,女人平時不也下地做活,沒見著哪里就要躲在家里的道理?!?/br> 第91章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黃三在茶館里聽了一大通織布廠的好處, 可聽著卻覺得有點那么失真。他向來只覺得這類雇人做工的地方只會剝削, 像是織布廠那樣逢年過節還發東西, 平時也讓人休息夠的地方, 宋國之內還真不多。如果說是家庭小作坊,那倒是能夠理解,可織布廠現在多大啊,要這么堅持下來可是一筆不小的錢財呢。 可懷疑是一個,另一方面黃三也有些動搖,畢竟這么多張嘴和他說一個事實,再說這些人和陳家或者林家都無親無故的, 沒有必要幫著說謊。 說到最后, 第一個和黃三說話的男子見黃三還是一副并不全信的樣子, 便覺得有些不高興了:“你既然這么不信,那還讓你妹子過來做什么,我可告訴你,這活現在多得是人搶, 可不缺你妹子一個?!?/br> 旁邊也有人說:“就是, 而且你妹子就算想進去,那還不一定要呢?!?/br> 黃三只得嘴上告了饒,尋了借口出了茶館。 既然是眼見為實,黃三也不猶豫,第二天就自己尋了地方,直接去了織布廠, 準備親眼去瞧一瞧。 織布廠那邊是常常有人去問招工的事情的,因此黃三過去的時候也并不顯得多特別。等紡織廠那邊的看門人將福利待遇和他又說了一遍以后,黃三這才算是將將信了。 三月一整月,黃三就在杭城住著,這期間不僅僅了解了織布廠的情況,順帶著將庵堂和粉黛黛色這些都了解了個大概。 粉黛無論在杭城還是在京城都是有名號的,其中最有特色的不是脂膏獨一份,而是鋪子里面的伙計都是女的。這在宋國可是少有例子。 雖然說不少店家也有女掌柜,可那多半都是自家小鋪子,男女主人輪換著看店罷了。粉黛這樣大規模用女伙計的卻是很少。 只是理解起來也不算難,畢竟說起來,到粉黛里頭消費的大多都是女客人。 黃三這邊在調查著,另外一邊,年前趕去邊關的車隊在三月初終于趕了回來。如果是開春后北方融冰了,那還要更快。只不過現在天氣限制沒有法子,緊趕慢趕也就是這會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