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節
…… 金鑾殿上,群臣議論紛紛。 立刻就有人出列:“啟稟萬歲,臣要彈劾慶榮侯,他不愛惜土地?!?/br> 顧之章沒好氣地道:“人家自己的田地,人家喜歡怎么種,那都是人家的事兒,與你何干?只要他繳得上賦稅,就是他全部荒著種草,本官都不能說什么!” 這一下,金鑾殿上的議論聲就更大了。 沂王沒忍住,開口道:“顧大人,這跟您一慣的行事不同啊?!?/br> 顧之章硬邦邦地道:“回王爺的話,下官是戶部尚書不假,但是戶部只管土地丈量、監管土地買賣、負責收稅、協調朝廷錢糧調度。但是慶榮侯如何耕種他們家的田地,那是慶榮侯的事兒,戶部管不著!就是今年鬧了大水,本官最多說一句,慶榮侯的田地里面沒有耕種水稻小麥糜子等糧食,不能享受國家對普通百姓的賑濟和免稅條款?;蛘咴俣酱僦旅婵粗鴳c榮侯把今年的賦稅交上來。下官能做的,也僅限于此而已。至于干涉慶榮侯府經營自家產業這種事情,下官不能做?!?/br> 皇帝道:“顧愛卿,你會這么說,可是賈家去年的賦稅都收上來了?” 顧之章立刻從靴筒里面取出一份節略,道:“啟稟萬歲,不止是去年,就是前年慶榮侯府的賦稅,臣也是親自盯著的。慶榮侯府去年和前年的賦稅,都是用現銀結算的?!?/br> 顧之章這最后的一句話里面充滿了怨氣。 是的,從國法的角度上來說,用白銀結算稅款是最方便,也是最不怕損耗的那一種。畢竟,跟稻米或者小麥這樣,天氣略略潮濕一點,或者沒有曬干,稻谷和麥粒就有可能發芽。 當然,小米,也就是糜子也一樣。 因此,各地收上來的夏糧秋糧,無論保存多么上心,最后肯定還是會損耗的。對比之下,用白銀繳納賦稅,則不用擔心這些。 問題是,國家需要糧食,國家也需要糧食儲備。 不僅是軍隊需要糧食,跟這幾年一樣,中原連年天災,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國家拿什么賑濟災民?手里有錢又有什么用?國家沒有糧食儲備,如果災害性天氣持續得長一點,只怕全國的糧價都會飛漲,直接受到波及的是誰?還是天下的百姓?而百姓若是餓極了,會做什么,史書上那些被農民起義推翻的歷代王朝不是現成的前車之鑒嗎? 對于顧之章來說,立儲?那是禮部的事兒,跟他這個戶部尚書沒關系。他只需要關心賦稅和糧食兩樣就夠了。 皇帝忍不住撩開玉旒,道:“顧愛卿,你要奏稟的是……” 顧之章立馬拿出了他的本章,對皇帝彎腰道:“啟稟萬歲,臣懇請萬歲,請把紅薯也歸入賦稅之中。紅薯易于保存,損耗比五谷小,而且產量也大,還不愿意挑地。百姓不愿意多種,也不過是因為紅薯不能用來納稅而已。只有紅薯也能夠用來納稅,百姓才會多種,國家也才會有足夠的糧食儲備,應付各種開銷。請萬歲明察?!?/br> 顧之章跪在了金鑾殿中央,而戶部左右侍郎外加所以有資格上朝的堂官、郎中、主簿紛紛跟著跪了下來。 戶部的反應快,兵部的反應也不慢,兵部尚書單如令立刻也跟著跪了下來。 他一跪,兵部的相關官員都跟著跪了下來。 然后就是京兆府府尹、京兆府少卿等京兆府相關官員。 內閣左丞相祁謙、右丞相梁爾明立刻出列: “臣附議?!?/br> “臣附議?!?/br> ………… 兩位宰相都附議了,下面的官員又能夠如何呢?自然是紛紛附議。 第134章 其實關于紅薯納入賦稅體系一事,在內閣早就有過這樣的討論了。如果今年又是風調雨順的一年,說不定還有人反對,畢竟谷賤傷農??沙⒁呀涍B著兩年鬧蝗災了,今年若是再鬧水災,國家肯定拿不出這么多的糧食來賑濟災民的,因此顧之章才會想著把紅薯納入賦稅體系,為的就是刺激一下全國的百姓,讓全國的百姓都種植紅薯。 反正紅薯也不挑地兒,山坡上隨便種一點,就能夠滿足一家數口的嚼用。紅薯不挑地兒,產量還高,只要是山坡地基本上都能夠種。只要百姓人家家家戶戶都種了紅薯,基本上就不用擔心饑荒,國家自然國祚穩定。 顧之章是這么想的,因此才會提出把紅薯納入賦稅體系一事。至于其余的什么高產量,什么易于保存,什么低損耗,那都是附帶的,用來說服同僚的。 其實,顧之章早在去年的時候就在內閣提出了這個議案,不過有人說谷賤傷農,因此被擱置了。如果不是今年的桃花汛眼看著要比往年更加厲害,說不定就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大洪災,這個提案也不會這么快在金鑾殿上被通過。 當然,這跟事先做了充分的溝通也是分不開的。而金鑾殿上,也不過是百官表決,雖然只是過場,可從程序的角度上來說,這個過場也是極為重要的。 既然紅薯納入賦稅之事進行了表決,自然,今天的金鑾殿之事就算完了。就是那個愣頭青想繼續拿立儲說事兒,也當不得皇帝和內閣以及京兆府急著要推行這道法令,因此這一次的立儲之事,不過是虎頭蛇尾,就這樣過去了。 接下來的半個月皇帝都不用上金鑾殿,而福寧殿,說句不好聽的,身份不夠的人還進不了福寧殿,跟那個愣頭青一樣,沒有宣召,他連福寧殿的大門都摸不到,又如何能跟皇帝提什么立儲之事? 皇帝也不是蠢貨。 他當然知道,這是有人著急了。不過,他的想法跟皇后、竺貴人兩個有些不同。 在皇后和竺貴人看來,賈琰針對竺貴人在皇帝面前設了一個局,當然,雖然激進了一點,但是她的目的還是為了鞏固皇權。在這一點上,皇帝還真不好責怪她。 如果賈琰是那種一般的后宮妃嬪,皇帝當然能夠罵她,直接甩臉子,說后宮不得干政??墒羌t薯是賈琰的護身符,只要天下百姓記得紅薯的好,皇帝就不能責怪賈琰。相反,他還要好好地待賈琰,給予榮華富貴并且視情況恩澤賈琰的家人。 說句不好聽的,如果皇帝容不下賈琰,他也只能暗中給賈琰下藥讓賈琰一日日虛弱下去最后虛弱致死卻不能下明旨把賈琰廢為庶人。 無論是皇后還是竺貴人都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無論她們心里有多忌諱這個賈淑妃,她們也不可能在皇帝面前說賈琰的壞話,惹來皇帝的怒火。 更何況,現在賈琰一來沒有犯到皇帝的底線上,二來,賈琰也的確是站在皇帝的立場為皇帝考慮。所以皇帝才會贊同竺貴人的提議賞賜賈琰一斛珍珠。 皇帝的目的有二,皇后和竺貴人都看得出來: 一則,皇帝是安撫賈琰,表示賈琰為他考慮,即便言行有不當之處,本意還是好的,他不會計較。 二則,接受竺貴人的意見,拿一斛珍珠賞賜賈琰,則是在無形中抬高竺貴人的身份,肯定竺貴人在后宮中的權勢和在君王心中的地位,也暗含敲打后宮的意思,表示竺貴人乃是三貴之首,不是六妃可以比擬之意。 皇帝的用意,無論是皇后還是竺貴人,她們都清清楚楚。 不同的是,皇后和竺貴人兩個都知道,竺貴人沒有上當,而是順水推舟將計就計,踩著皇帝的警戒線又給滿宮里的妃嬪以及后妃的娘家們設下了陷阱,等著那些人跳下來。 而皇帝則沒有想那么多,畢竟為著今年很有可能會鬧起來的洪災,他有很多事情要做,哪里有那么多的時間去后宮里的女人們的心思?皇帝只要知道,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吳妃和周妃兩個已經為了儲君之位動起來了就行。 皇帝不在意,但是有些事兒不是他不在意就能夠過去的。到了三月初一,金鑾殿再度有人提起立儲之事,而且這一次,附和的人就更加多了。 一個個官員對著皇帝下拜,請求皇帝立儲: “請萬歲早日立儲,以安天下之心!” “請萬歲早日立儲,以安天下之心!” 這些臣子們一面如此懇求皇帝,一面重重地磕著頭,有的人甚至磕破了頭,把面前的金磚染成了一片血紅。 皇帝憤怒無比,更讓他憤怒的是,這些人里頭竟然有皇后的父兄! 就在這個時候,六百里加急的信使沖進了金鑾殿:“報~!桃花汛!桃花汛沖破了河堤!豫州已經成為一片澤國!” 皇帝一下子站了起來。 偏生還有那么兩個蠢貨,竟然還在喊著:“請萬歲早日立儲,以平上蒼之怒!” 皇帝當時就把面前的御案給踹翻了: “夠了!現在你們要朕立儲以平上蒼之怒,下一次,你們是不是要朕退位以謝蝗神?!來人,把這幾個統統給朕拿下!” 金鑾殿上的龍禁尉立刻就沖了過來,把這些官員都押了下去,有幾個還掙扎著想再喊點什么,卻不想那些個龍禁尉中不乏機敏之輩,早就扯下了汗巾子把這些人的嘴巴給堵上了。 皇帝拂袖而去。 金鑾殿上,依舊趴在地上的以左丞相祁謙右丞相梁爾明為首的文武百官都知道,這幾個愣頭青怕是被人利用了。如果真的有心要立儲,怎么會如此草率?怎么也會先上本表示一下二皇子的本事才能才對。 可這些人呢? 不是祁謙說,這幾個愣頭青根本就不是在請求皇帝立儲,而是故意在威逼皇帝、激怒皇帝! 皇帝只是把他們押進大牢,已經是好脾氣了! 第135章 因為賈敬和賈赦都忙著各自的莊子田地上的事兒,賈璉又去了南面,賈政被貶了官,因此賈家在朝堂上無人,倒是比別人更晚一點知道皇帝在金鑾殿上大發雷霆一事。 至于賈琰是如何知道的,還是因為三月初三這天,皇帝再度駕臨。 老實說,皇帝忽然來大觀園,賈琰也十分意外。本來這一天是探春的生日,賈琰特地在大觀園里面給探春過生日,甚至還叫了席面,結果,才吃了半杯釀葡萄汁,皇帝竟然來了,而且還是在賈母邢夫人的陪同下。 看見皇帝陰沉著臉的模樣,賈母的心里也是惴惴不安,至于邢夫人,她的腿早就軟了??墒怯惺裁崔k法呢?賈赦不在家,賈璉也不在,沒有親父兄陪著,也只有她們兩個作陪了。至于賈政,一來皇帝本來就不想看到他,二來,賈政不過是賈琰的叔父,哪里能管到賈琰的頭上去?就是賈政十分樂意,賈琰自己也介意。 因此,很快賈母和邢夫人兩個坐在了感恩堂的正堂之上,而皇帝則歪在了感恩堂西套間的羅漢榻上發呆,賈琰則坐在一邊。 賈琰也不多話,只是拿著一支白犀塵坐在邊上的繡花墩上給皇帝趕蟲子。 好半天,皇帝心頭的怒火才壓了下去,轉頭看見賈琰神飛天外,只是這手里不曾停,忍不住伸手揪了一下賈琰的耳墜子,道:“想什么呢?這么出神?” 賈琰回過神來,道:“自然是在擔心我父親啊?!?/br> “慶榮侯?” “是?!辟Z琰壓著手指頭,道:“雖然說我們家的莊子多集中在京畿道和齊魯,但是豫州也不少。哦,對了,林meimei在豫州就有好幾座莊子。而且之前為了雞鴨養殖,我們的莊子都是靠水的,因此若是京畿和豫州發大水,這幾處原來近水的莊子肯定先出事兒。我這會兒也不求多的,只求人沒出事兒就好。只要人還在,莊子什么時候再弄都行?!?/br> 皇帝這才想起來,似乎的確是如此。 他道:“可是朕聽說,你們家的田地如今都不種稻米,而是種了蓮菜之類的不怕淹的作物?” 賈琰道:“萬歲可問對人了。姑爹舊年的筆記里面就有這樣的記載,說是某地本來有山有水還有湖泊,年年風調雨順,是個難得的好地方。結果某年來了個好名的官兒,為了政績一味填湖造田,結果,沒幾年時間那地方就開始鬧水災鬧干旱。那本筆記上還有人注明,說一處地方要有山有水才是好風水,而且要湊成好風水啊,這山要多少水要多少都是有定數的。若是水太少了,風水就壞了,就會鬧災害!這水災和旱災還是小的,嚴重的時候就會鬧蝗災!” 賈琰說這話的時候,何尚侍早就把那本筆記取了過來。 賈琰連忙打開來,把那注解翻給只給皇帝看,又道:“后來,我又翻了一下史書,結果發現,在漢唐之時,黃河流域就很少鬧災害。您看唐書上寫的,唐時關中一帶多好啊,草木茂盛,水草豐美,林木漫山遍野,風光秀麗,可是現在呢?那里只有一片黃土!我想著,是不是人為的毀了黃河的風水,這才導致黃河年年鬧災……” 皇帝當年也是在宮中接受大儒們的教養的,哪里會不曾讀過史書,當時就直起了身子。 “所以,你們家把那些水田往下挖,可是為了制造湖泊?退耕還湖?” 賈琰笑道:“也許是我癡心妄想,但是,好歹也是我的一點心。其實我更想做的,是把黃河的河床往下面挖。說起來,公輸班也用過這個法子呢?!?/br> 其實賈琰也知道,就是她的上輩子,國家使用中的核電站就有四十幾座,電力資源極其充沛,加上科技高度發達,甚至海中造島技術都非常成熟了,國家才開始使用大型機械,把黃河和長江里面的河沙和淤泥用大功率設備吸取出來,運走。就是用這種方法,讓網絡小說里面提了二十幾年的設想成了真,后來有關百年難得一遇的洪災這類的報道才漸漸少了。 這里頭花費了多少年,尋常百姓能夠看到的起碼也有七|八年時間吧? 這個時代在科技上肯定是比不上賈琰的前世的??墒鞘虑槭侨俗龀鰜淼?。 就拿黃河來說吧,黃河中下游的河道不是只有一條,而是有好幾條。黃河今年會從這條河床上過,來年就有可能從別的河床上過。所以,百姓們今年在黃河的那條河床上種莊稼,洪水一來,就只能逃到另外的河床上繼續種莊稼。 這就是黃河邊的百姓們過的日子。 而這種生活肯定是非常非常艱辛的,有的人背井離鄉選擇離開,唯一的理由也是:我怕了水了,我不想再看到水了。 賈琰想做的,就是把這些現成的河床往下面挖。 雖然這個辦法很笨,消耗大,花費的時間長,也許一二十年之后才能夠見效,幾乎可以說只有國家才玩得起來,可是對于治理黃河來說,這有可能是唯一能夠成功的法子。 至于能不能成功,還有可能性…… 賈琰從來不會小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別的不說,就是放到她的前世,她小的時候,長城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連現代科技也畏懼的壯舉。 別的不說,那些建造在懸崖上的公路,好些也不是現代工藝完成的,而是百姓們用最普通的扁擔和鋤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