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節
朱瞻元這話說完,道衍和尚沉默了良久。 “皇孫,這話真是你想講的嗎?”道衍和尚問道:“此話,非是皇孫的身份能提及的?!?/br> 朱瞻元沉默了小會兒后,說道:“不全是我的個人主意?!?/br> “皇祖父準備組織人手,安排人員海外探索?!敝煺霸氐?。 當然,朱瞻元不會講,這中間有他的功勞。 因為,朱瞻元在偶爾里,提起這等話茬子時,都是不經意間會說一說蕃薯。說一說海外的富庶。 想一想,海外富庶,我中原的百姓卻是每兩三百年,就是土地兼并,百姓依食無著落啊。不何? 無它。 人口孕育,父生子,子生孫,一代一代人口增加。而土地就那么多,肯定會有一個極限的。 永和帝雖然是馬上打下的帝王。 永和帝卻也是治理了燕藩多年的,對于這等關乎了國朝社稷的大事。永和帝豈能不放在了心上? 朱瞻元的話,像是一門靈光。 當然,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永和帝有了那么些想法。 若是能給中原的百姓,用手中的劍,奪取到更多可耕種的土地。對皇朝的統治是好事。對永和帝而言,這也是千秋的美名。 人的一生,總需要實現了個人的人生價值。 像永和帝這等帝王,天下都是他的。他要什么?他的是天下大利,給子孫留下一個盛世,傳予子孫的。 朱瞻元將心比心,他就是用他前一世為帝王時的那等求了明君美名的心愿,去給皇祖父拍怪比了。 然后,結果很明顯。 對海外探索,永和帝上了心。 這也是為什么,永和帝吩咐了嫡長孫朱瞻元一事不二主,由得一個少年來探一探道衍和尚的意思。 說白了。 一旦帝王組織了海外之行,那肯定是大規模的。 這等情況,一些必要的防范需要。 這把中原大地上的道門、佛門打包出去,也是永和帝的一些心思。 對于這些所謂的方外之人,皇家可是即用且防的。 “旦有上命,貧僧愿效犬馬之勞?!?/br> 道衍和尚沒推辭。他一聽了皇孫話中的暗示,就沒打算表忠心了。因為,道衍和尚是了解永和帝的為人。 這位帝王,那是順者昌,逆者亡。 對自己人時,算得慷慨。對等敵人時,手段特別的酷烈。 道衍和尚自然不會擺了什么世外高人架子,更不會以為有曾經的汗馬功勞,就是躺了功勞薄享受的。 畢竟,帝王的賞識,帝王的情義,那是薄于紙。還是莫要憑白消耗的好。 “有師傅的話,我回皇祖父跟前時,回話就是特別有底氣了?!?/br> 朱瞻元笑得高興,他說道:“道門、佛門,師傅皆是有故舊之人,若得師傅你居中聯絡,必然能讓皇祖父指派的海外探索一事,成為一場青史上記載的盛世?!?/br> 朱瞻元這時候,是真高興的。 因為,朱瞻元想到了蕃薯。再然后,他想到了,前面跟爹娘談話時,娘還講了。如今能尋得蕃薯,指不定還能尋得更多的作物的。 畢竟,天下之大,海外的遼闊,究竟還有多大,誰又敢肯定呢? 永和元年。 二月,中旬。 燕京,張家。 這一日,張家來了兩位客人。當然,都是舊識啊。 張李氏見到了紀家奶奶這一個同輩的老人,一時間,有些莫名的感概。兩位老人家是談了相互的近況。 紀義是拜會了張啟,這位大哥的師傅。 張啟對于徒弟紀德,還是掛念的。他問道:“阿德最近況如何?” “大哥前面很頹廢。最近,倒是好了些,也是能沉下心,在南邊的京城里開了一家小鋪子,與嫂子好好的養育了侄兒紀彰?!?/br> 紀義自然是挑了一些能說的,簡單的講一講。 張啟談了徒弟,也是頭疼的。 主要還是紀德的身份,紀德媳婦胡氏的身份,以及靠著紀德這個女婿一起生活的岳母身份。因為,紀德的岳母家跟宣惠帝之間的關系,太親近了一些。 說起來,張啟又不傻,他從紀義的話里,已經聽出了一些意思來。 就因為聽懂了,張啟才是為難。 徒弟是重要的。 但是,女兒、女婿的處境,還有外孫們的處境,張啟也是應該考慮的。 人啊,皆是自私的。 張啟這一想,自然就是想多了。這心思也是復雜了起來。 紀義是一個會看人眼色的。從張啟這位張家的家主臉上,他還是瞧出來了一些東西。只是,紀義在張啟沒明著拒絕時,自然是裝了糊涂。 第178章 當天, 張家人留了紀家奶奶和紀義這一對祖孫一起用午飯。 在用午飯前, 由得媳婦柳秀秀熱情的拉著紀家奶奶去了前院的堂屋。張李氏在寢屋中, 又是卜了一卦。 這一卦是心血來潮。 這一卦更是一些心悸。 張李氏是神婆,她自然信這個。所以,她對媳婦柳秀秀使了眼色,由得媳婦把人從后院迎去了前院。 果然,一卦象算出來后, 張李氏的臉色并不好看。 兇。 大兇。 張李氏這一瞧,就明白了。這紀家求上門來的事情,張家不應該沾手。一旦沾手,將來絕對會壞事兒的。 張家, 如今張啟是閑賦在家。每日的事情,就是教導了兩個年長的孫兒鍛煉一下身體。更多的時候,張啟是關心一下他家在燕京城外的田莊。 田莊不大, 是張家人這些年底攢下來的家底購得的土地。 也算是張家人能傳子傳孫的祖產了。 這肯定就是張啟關注的重點。至于張春旭、張春福嘛,則是兄弟二人為官,在燕京的官場上奮發前進著。 若說張家的兩個孫媳婦。 閔氏自然是給婆母柳秀秀打下手。至于齊婉春這個次孫媳婦, 她養胎呢。因為,齊婉春這是產期近了,眼看著張春福的頭一個孩子將要誔生。 當天晌午后。 紀家奶奶還和張李氏鬧磕。 紀義自然是陪在張啟身邊談話。 直到傍晚時分, 張春旭、張春福歸家后, 張家越發的熱鬧起來。 對于紀家祖孫來做客,張春旭、張春福兄弟表示了歡迎。紀義自然也是一翻的禮貌相待。三個青年,這談話自然是談了朝廷的一些政事與趣聞。 柳秀秀和閔氏往男人們談話的書房催了話, 說是用了夕食后,再是繼續閑談也成。 當天,夕食罷后。 紀義對著張家父子三人,說明了來意。 張家父子三人沉默了。 張春旭、張春福還是想看看父親的意思。畢竟,這父子三人在呢,哪有兒子做決定,把親爹涼一邊的道理。 張啟則是想到了他娘張李氏暗里的叮囑。 他娘的意思,則是拖一拖,最好別答應了紀家的請求??傊?,是客氣的婉拒掉。若是可能,張家最好不要出面沾上了南邊紀德的那檔子事。 張啟對于徒弟還是關愛。 可南邊的事情,跟燕京的皇家牽扯太深了。哪怕女兒是皇帝的兒媳婦,那又如何呢?這女婿還沒被立為太子呢。 張啟心頭沒底的。 不說給女兒女婿幫忙,這拉后腿的事情,張啟是真不想干的。 說到底,一旦沾染上了皇家的事情,小事也是大事。張啟是在拱衛司里干過的,哪些事情能幫忙一下,算是了一了人情。 哪些事情最好別碰啊,張啟這個下午想多了。 特別是他娘張李氏提醒之后。 張啟本來在紀義的勸說下,有些動搖的心思,又是龜縮了。 “賢侄,這事情伯父……唉……”總之,張啟就是嘆息。這沒說出來的話,紀義不用深想,也是明白了。 張家這是婉拒的意思。 男人們這邊在談這事情。那后院的女人們那邊紀家奶奶同樣是跟張李氏談了兒孫的事情。張李氏的態度夠明白。 那就是她一個婦道人家,不管外面的事情。 說到底,這男主外,女主內,她張李氏是人老了,兒孫的事情由得他們自己去辦好就成。 紀家奶奶見著張李氏就是不擔話,也是悲從中來。 這人老了,淚就是落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