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節
“事實到底是什么,你也不需要明白了,你只要知道一點,從今兒起,你不再是攝政王府的管家,只是鄉下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夫?!?/br> 不管是出于什么什么原因,管家忤逆了他的命令,做出了陽奉陰違的事情是事實。 他的語氣平靜了許多:“你知道我的習慣,在攝政王府,從來就沒有什么給一次機會的說法?!?/br> 知道自己可能誤會了自家主子,管家心中不免十分懊惱。不過被攝政王的平靜所影響,他的心緒平靜下來,又連著磕了幾個響頭,道:“日后王爺便要交由其他人照顧了,天冷了,您記得添衣。當年你在外征戰,身上有好些暗疾,夏日雖然熱,可您也切莫貪涼。這些年來,老奴也是多謝您的照拂……” 想著這可能是最后一日能夠和攝政王說這么多的話了,老管家心中十分的不舍,但再不舍,他也得走,便抓緊了機會,絮絮叨叨地念了許多。 燕于歌也不嫌他煩,多花了些時間,聽管家說完,然后目送對方出去。 他手底下的能人不少,挑一個出來接替老管家,也不是難事,等管家走出了房門,他立馬便選了個十分長袖善舞的新人出來,接手先前管家所擔著的府上的事務。 雖然已經脫了奴籍,但在攝政王做管家本身就是一件好差事,老管家原本是想要讓自己的孫子來接自己的擔子,這些時日以來,還教了自家孫子不少東西。 輪到把手上權力交出去的時候,后者就有些意難平。當然了,再怎么意難平,這年輕小伙也不敢當著外人的面亂說,只私下里同自家爺爺講道:“您為燕家勞心勞肺了四十來年,看那攝政王,比我這個親孫子還親,可現在呢,您都沒有做什么,攝政王便要將咱們一大家子都攆到鄉下去?!?/br> 不同于老管家,年輕小伙從生下來到現在,就沒怎么吃過苦頭,甚至因為是攝政王深受重視的管家的寶貝孫子,他在上私塾的時候,受到的待遇和其他小富人家的少爺也差不多了。 在京城里過慣了好日子,享受了這么多年的榮華富貴,他哪里受得了鄉下那種生活,而且攝政王還說什么,還讓他爺爺去當農夫。 那成天在地里刨食的農民多苦啊,他不是不能吃苦的人,但這吃苦的前提是,他能夠做個人上人,而不是那種毫無意義的吃苦。 老管家呵斥自己小孫子:“你都在想些什么呢,做主子的和善,不代表做奴才就能騎到主子頭上去,你也跟著夫子讀了幾年的書,哪個惡奴真的能夠騎在主子腦袋上一輩子的,不都是落得家破人亡生不如死的結局。再說了,王爺對咱們和善,那也僅僅是因為他不隨便在府上發火,你還真當他玉面煞神的名號,只是坊間隨便傳傳的?!?/br> 老管家也學著攝政王嘆了口氣,只是他嘆氣不是為了別的,純粹是后悔自己沒有預料到現在這個結果,把孫子養的有點不懂事了。 看著眉眼酷似自己,卻仍舊有些懵懂的孫子,他總結了幾句:“我本來還想著,自己先前做的那事情,是不是錯了,但現在來看,倒是件好事。我現在活著,還能看顧你一些,等我死了,你指不定得惹出什么禍事來呢?!?/br> 得虧現在做錯事的是他,攝政王念著舊情,也就只讓他在地上跪一跪,一大家人發配到莊子里去,等他不在了,日后無人提點,自己這個小孫子惹出事情來,那可不是現在這種結局了。 管家的年紀大了,做事情卻依舊和往日一樣利索。在燕秦安排的人來做了交接之后,他用最快的工夫把手上的事情全部都交了出去,當日下午,管家那一大家子人,便被攝政王府的馬車送到了某個十分適合養老的州城的莊子上。 燕于歌不近女色,當然,在打開新的大門之前,他也不近男色,所以偌大一個攝政王府,并沒有專門伺候他的王妃,妾侍之類的 。 但沒養那些女子,他這府上的每年的開銷還是十分的巨大,因為他養了很多的私兵,還有非常多的門客。 哦,不能說是門客,那是前朝的說法,用現在的詞來講,應當說是幕僚。 燕于歌府上這些幕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這些人為燕于歌在京都,甚至是整個大燕的疆土,織成了一張密密麻麻的消息網,他足不出戶,也能夠通過這些人知曉天下事。 當初那齊國六公主的事情,就是他養的這些幕僚替他辦的,除非對方在大燕比他更加手眼通天,不然的話,根本不可能查出來是他差人動的手腳。 以前他沒有同小皇帝在一起的時候,除了處理朝中政務,便是花時間來聽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奇聞怪事,現在同小皇帝在一起了,他花在燕秦身上的時間多了,在府上待著的時間就少了。 但時間再少,他也會抽出空閑來聽這些人做基本的匯報。 這次回來,管家的事情著實是讓他不大高興,但這份不高興只在他心中停留極短的一段時間,便被另外一個好消息掩蓋過去。 望著跪到自己腳底下匯報的屬下,他難以相信地再確認了一遍:“你說的話,可都屬實?人真的找到了?” 那人再一次地肯定了攝政王的問話:“是的,千真萬確,不管是信物,時間,還有容貌,都能夠對的上,絕無半點虛假?!?/br> 雖然他們也不明白攝政王為什么對他們下這樣的一個命令,但既然是攝政王的吩咐,他們就不敢輕易搪塞,尋了整整一年半,他們才總算是尋到了一個符合攝政王條件的人。 倘若是真的話,那可絕對算是個極好的消息了。 燕于歌因為管家垮下來的臉染上了幾分喜色,他坐也坐不住了,嚯地一下站起身來,背著手,在房間里來回踱步:“若是此事屬實……罷了,先把人帶到京城安置下來?!?/br> 他找這人,純粹是心血來潮,而且一般人要造假,也應當是選擇男子,而非女子。但保不齊有人萌生出別的想法,特地花了大力氣做了這么一出等著他。 不過現在的皇室,也算是已經斷了香火繼承,再糟糕,也糟糕不到哪里去。若人是真的,那自然最好,是假的,沒告訴燕秦之前,他會親自把這假貨抹除。 當然了,他必須要親自見到人,才能夠確認真假。 他原本是想親自去看看的,抽出空來,踩上那個人生活的土地,親自把一切都調查清楚。但他也答應了小皇帝,這些時日要讓對方幫忙換藥,怕是在他這些傷口好之前,他都沒有辦法真的抽出空閑去那么遠的地方。 要去的話,肯定免不了驚動小皇帝。他不想讓燕秦失望,所以在真正的確認之前,他還是打算先瞞著燕秦,等確認了,再把這個消息告訴對方。 不過,不能讓自己的孩子繼承大燕江山,燕秦其實心里還是會有些不高興的吧。這天底下人的男人,沒有幾個是不重視血脈傳承的,就拿先皇來說,分明不喜歡燕秦這個兒子,但因為只剩下這么一個,還是要立太子,還是要為燕秦鋪路,盡到自己作為父親的最后的責任。 他仗著自己作為攝政王,作為長輩,從一開始,便逼迫小皇帝做了選擇,絕了有后嗣的希望。 他不知道小皇帝是不是心有不甘,可有一點他自己很明確,盡管做的是雌伏的這一方,但這不代表他就是個女人,他也不會想要做女人,為小皇帝生兒育女,cao持后宮。 自己真的是個糟糕又霸道的人,小皇帝和自己在一起,也該是倒了八輩子的霉吧。燕于歌再一次的對自己和小皇帝的這段孽緣下了個這樣的結論。不過事已至此,就算是小皇帝想后悔,那也沒什么后悔藥可吃。 他作為這段孽緣的罪魁禍首,也沒有什么別的事情好做的,只能盡力地減輕小皇帝對先皇,對皇室那些先祖的負罪感。 等人接到了京城,一確定了,他就去找小皇帝。攝政王這樣對自己說,但事總是不如人愿,事情并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順利。 第134章 那次秋獵因為意外臨時截止, 燕秦一行人率先回了京城,剩下的那些人也在三日之后回了京,但結果就是沒有能夠抓到刺客, 反倒是帶回來了先前那個叫做林素的人的尸體。 林素確實不對勁,但真正的林素并不是刺客,他只是在上山之前, 就被人殺了, 被人頂替了身份, 混入了隊伍中。 得到這個結果之后,燕秦勃然大怒,直接把所有的羽林軍統統押入大牢審問, 再再按照他們的過錯,該殺的殺,該關的關,該流放的流放, 換了一批新人。 不怪燕秦責罰的重, 相較他的父親,他的祖父, 還有那些先祖,燕秦已經是個脾氣頂好的皇帝了, 從來不亂發火,隨意草菅人命。 但這一次, 盧成毅和那些個羽林軍, 做的實在是太過分了一些, 上次刺客出在皇帝的近衛軍——羽林軍里頭,還是靠皇帝和攝政王再三指出,才揪出來的。 一支負責保護皇帝的隊伍,連自己的兄弟中混進了刺客都沒有察覺,甚至還在不該包庇的時候瞎包庇,燕秦不拿他們動手拿誰動手。 到底是要保護自己的人,羽林軍的新軍,都是燕秦欽點的,他去了一趟軍中,看著哪個順眼,便選誰,多湊了些人,剔出掉實在不大行的,又讓剩下的那些比武,剩下的,便編制成一支新的羽林軍。 他挑的都是些看著年輕,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這些人因為入伍不久,大多數都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新兵蛋子,缺點不算少,但勝在都是燕秦自己、親自挑選出來的他有時間慢慢調教,自己親自選的人,忠誠度相對來說也高一些。 先前的羽林軍是先皇的人,都是群老油條,腦子太活泛了,對燕秦這個皇帝來說,其實并不是什么好事。 好不容易解決了羽林軍的事情,刺客的陰云仍然籠罩在燕秦的腦袋上,清凈舒服的日子沒過上幾日,京城里便去悄悄地開始流傳攝政王的緋聞。 攝政王從民間尋了個美人,還是個女人,還安置到了攝政王名下的一處宅子里。這個消息也不知道是誰先傳出來的,但有關攝政王的緋色秘聞總是在京城這些士大夫中間傳的很快。 雖然攝政王做的很隱秘,但從外頭接個人,和攝政王府上發生的事情到底有所不同,總有那么一兩家人的看見了,私底下一傳十,十傳百,該知道的,不該知道的人也都知道了。 當然了,茶樓酒館里不敢私下里議論攝政王的私事,燕都的普通百姓對此一無所知的時候,只有整個燕都上層的圈子里全部都知道了這件事。 這個上層圈子,自然也包括了位于這個圈子最頂層的小皇帝。流言傳到燕秦耳朵里的,已經是經過人添油加醋的版本:攝政王私下里接了個女人過來,是個年輕的女人,比攝政王小了三歲,據說攝政王對人一見鐘情,特地安置在自己的宅子里,等待不日迎娶這女子,而且幾個月前攝政王還差繡娘做了婚服。 因為府上的管家自作主張剪壞了攝政王的婚服,一大家子都被攝政王趕到了離燕都遠的不得了的鄉下。 攝政王把一個女子接到自己名下的宅子是真的,換了個管家也是真的。因為替燕家做了許多年的事情,文武百官中不少都認識這位老管家。一個伺候自己多年忠仆被趕出府去,肯定是犯了什么事情。 老管家自己嘴巴是嚴實,但他那一大家子人又不都是悶嘴葫蘆,還有當初為攝政王做事的那些繡娘,雖然畏懼于攝政王的權威,不敢把什么事情都透露出來,但她們也同樣畏懼其他身在高位的大人,隱隱約約地說那么兩句,這些人便從蛛絲馬跡中拼湊出了所謂的事實。 有些和事實并不相符的流言之所以讓人相信,就是因為其中幾分真,幾分假,越琢磨越覺得事實如此。 燕秦咋一聽到這流言的時候,很沒有把這個當回事,畢竟他很清楚,攝政王那方面很有些毛病,要找女子的話,肯定會早就找了,哪里會拖到現在,還立什么王妃。 再說了,一個男人,有不能說的隱疾,找了女人,秘密不就一下子被揭穿了么。他想著找御醫給攝政王診治,對方都不樂意,真要找個女人,那就等同于在羞辱自己。 燕于歌沒有什么受虐的愛好,無論如何不可能做出這種事情來。 當時一個人說了,又一個人說了,他難免就有些好奇,查了一下,結果查了出來,嘿,攝政王還當真在外頭找了女人。 而且按照流言來說,還確實是個年輕的美貌女子。 燕秦很生氣,他皇后之位也許給攝政王了,還答應給這個醋精散盡后宮,結果呢,攝政王居然在外頭給他弄個女人。 他仔細回憶了這些時日以來攝政王的表情和一些動作,越想越覺得可疑,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以前吧,攝政王就愛纏著他做那檔子事,一有空閑就黏黏糊糊的,特別是大婚之后的那段日子,這種黏糊勁簡直就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結果呢,這幾日攝政王倒成了個正人君子,完全不像之前那么黏人了,每日做完政事,便往自己的府邸跑,有的時候,吃個飯吧,對方還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甚至還有的時候,攝政王的唇角還露出隱秘的微笑,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東西。每個人心里頭都有秘密,他自己也不例外,像自己重生了三次的事情,就算是情到濃時,他也不可能同攝政王說的。 將心比心,他其實也不會要求攝政王真的什么都同他說,所以這些個小細節,他雖然注意到了,但當時也沒有多想。 現在想來,這不就是攝政王心里惦記著那個養在莊子里的女人嗎?燕秦這人,是不大愛呷醋的,他覺得那樣不好,十分的沒有男子風度。但如果攝政王真的做出這種事情,還想背著他尋個女人做王妃,他是絕對不肯的。 這已經不是呷醋不呷醋的問題了,這是他的皇后在公然給他戴綠帽子,如此有損男子尊嚴,有損皇家尊嚴的事情,他怎么能夠忍受。 攝政王雖然有隱疾,但這么多日,他們都沒有做過那種事情了,萬一攝政王已經把隱疾給治好了,又想給燕老將軍留個后呢。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攝政王是獨苗苗,這繼承香火的事情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頭,攝政王想要這么做,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可他自己還是一國的君主,更要為大燕江山綿延后嗣。攝政王如此區別對待,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行為著實是讓人不爽。 胡思亂想也不是燕秦的風格,晚上用膳的時候,他就試探了攝政王兩句,結果攝政王有一搭沒一搭的談話,相當的心不在。 燕秦又喊了句:“王叔,你有在聽嗎?” “啊,陛下方才在說什么?”攝政王在小皇帝面前一向誠實的很,走神就走神,一般都不會糊弄過去,免得顯得太敷衍,惹得小皇帝更加不高興。 這份城市讓燕秦更生氣了,他啪地一下放下自己手里的筷子:“沒什么,我只是說我吃飽了?!?/br> 燕于歌“哦”了一聲,表示自己知曉了。 小皇帝心里頭已經氣得冒煙了,他就知道攝政王有貓膩,這要是擱在往日,對方哪里會對自己這么不盡心,他都表現得這么明顯了,對方卻還是完全沒有發覺,甚至都不知道多說兩句。 這要是擱在以往,對方肯定發現了他根本就沒有吃什么東西,絕對會勸著他多吃兩口……燕秦實在想不出來有什么事情能夠讓對方如此心不在焉。 國事?今兒個一大早,對方就把該處理的折子都處理完了,也沒有什么特別重要的事情值得攝政王惦記的。 無風不起浪,那流言傳得這么厲害,肯定是因為是真的,攝政王這會如此的心不在焉,肯定是惦記著外頭的那個狐貍精了。 燕秦面上不顯,手里卻恨恨地把筷子重重地戳進豬肘子里,豬肘子的醬汁吧唧一下飛濺到他的衣袖上,淺色的袍子頓時出現點點深棕色醬汁,顯得刺眼極了。 雖然自己并不缺衣服穿,但衣服被弄臟了,小皇帝的心情也因此變得更差了。 攝政王還是沒有發現燕秦的不對勁,因為他心里裝著事情,沒辦法分出心來注意這么多,他往自己嘴里塞了兩口飯,感覺也吃飽了,又說:“陛下,臣的傷也養的差不多了,先前有些私事要辦,一直擱置著,現在時間有些緊迫,也不能再拖。接下來幾日,早朝就要辛苦陛下了?!?/br> 燕秦看著攝政王,神情淡淡,語氣也淡淡:“王叔有什么私事,不能交給底下人的去做,還得勞煩你親自跑這一趟的?” 燕于歌便含含糊糊的說:“臣家里的一些事情,親自做比較好?!?/br> 他現在和小皇帝是一家人,既然是子嗣的問題,那也算是他的家事了。 家里有什么事情,不能直接告訴自己嗎?燕秦本來想發火,但他轉念一想,攝政王說的這么含糊,肯定是不想告訴他,即便直接問了,對方肯定會有所隱瞞,說不定還引起了對方的注意,提前把真相隱藏起來。 他稍稍放松了自己臉部的肌rou,好讓自己的神情顯得更加自然一些:“那你要去什么地方,要去幾日,總得讓孤有個準備?!?/br> 他親政也有近半年了,現在不需要請教攝政王,他也能處理好朝政大事。攝政王要外出也好,他正好能夠調查一番,看看流言的虛實。 燕于歌沒有多想,仍舊十分誠實的回答說:“去鄴城,十日便夠了?!笨祚R加鞭趕到鄴城,來回只需要六日,他在哪里待上四日就足夠了。四天的功夫,足夠他查出自己想要東西,指不定還有些空閑帶給小皇帝一些當地的特產。 五日啊,他登基兩年來,攝政王就沒有因為什么事情出去過十日日。燕秦心里這么想著,也沒有說什么別的:“孤聽說那鄴治安不大好,王叔此番前去,要多多注意安全才是?!?/br> 燕于歌便笑:“若是陛下想我的話,我一定會盡快趕回來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