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戰國時期成書的《周禮· 考工記》記載周朝的都城建筑規劃:“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边@些 規劃周代是否實行還有待于考古發現證實,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統治者對都城布局的要求。由于《周禮》相傳為上古圣人所作,因此歷代王朝在建設都城時或多或少要附會《周禮·考工記》。尤其是元代的大都城幾乎是完全依照這種規劃思想建造的。 古代都城布局內容十分豐富,以下選擇幾個主要方面,略加介紹。 第一節 城與郭 城、郭為筑在城市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墻,一般里面的稱城,外面的稱郭,往往又引申為城、郭里面的城市區域。商和西周的初期,都城只有一個城(即一個城墻)或壕溝,并無“城”與“郭”的區別。周公營建成周,開創了“小城”和“大郭”連接的布局。但是,西周時諸侯國因屬周天子的下屬,都不能采用成周王都的規格,直到春秋時代,隨著周天子權力衰微和諸侯國力量的膨脹,一些中原諸侯國開始采用這種布局。戰國時期,這種布局逐漸得到推行,除了楚都郢始終只有一個城,其他各國的都城差不多都采用了既有“城”又有“郭”的布局。 在春秋戰國的都城中,“城”(又稱宮城)面積較小,“郭”面積較大,因此,“郭”又稱為“大城”。許多都城是大小兩城相依,大部分城位于郭西南側,占其一隅,例如齊國臨淄即是這樣。也有部分都城是兩城并列,例如燕下都。二者的居住對象與職能也涇渭分明。城是國君、貴族和大臣的居住和辦公之地,郭則是一般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墓葬區也在此。所謂“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概括了城與郭的不同作用。 春秋戰國時,吳國都城闔閭城和魯國都城曲阜城是采用城中套城的方式建筑的,城造在郭的中心,郭完全包圍著城。這種形式在當時尚不普遍,但它更能保障統治者的安全,逐漸為各國所仿效。漢以后,城與郭分開的形式被淘汰,只有郭包城這種形式了。 秦漢至隋唐是中國都城布局趨于成熟定型的時期。至隋唐時期,后世都城布局的基本形式皆已形成。 宮城是皇帝起居飲食、發號施令的地方。早期都城內的宮殿,數量較多,占地面積較廣,布局不緊湊。西漢長安城內,分布著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桂宮等幾大宮殿群。這些宮殿以及中央衙署往往與居民區交錯分布,或為居民區所包圍。自三國曹魏鄴城開始,宮殿結構趨于緊湊,宮殿在都城中的位置也由漢代的正中偏南演變為集中分布在都城的北側,形成單一的宮城,中央衙署集中在宮城的前面,居民住宅則安排在都城的南部。這樣的布局分區明確,既有利于保障君王與中央衙署的安全,也在君王、臣僚、百姓之間劃出了森嚴的界線。隋代長安城在中央衙署外又筑了一城,這就是皇城。它從東、南、西三面環衛著宮城。從此,一般的都城就有了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道城墻和三個嚴格區分的區域。 隋唐長安城布局特點是宮城位于整個都城的北部正中,南面隔一條200米寬的大街與皇城相接。宮城和皇城又合稱為內城,郭城從東、南、西三面環抱內城。不過,到了北宋,都城的城、郭布局又發生了較大變化,成為三重方城結構。宮城(又稱皇城)居全城之中,里城(又稱闕城)包著宮城,外城(又稱羅城)又包著里城。南宋臨安城和明代南京城由于居平原和丘陵相交地區,受地形和河流影響,無法按照隋唐長安或北宋開封的布局,因此根據實際情況,將宮城布置在比較合適的地方,分別在城的最南端和城的偏東方。 在城與郭的布局發生變化的同時,宮城在都城總面積中所占的比例也由大演變為小。漢長安城的宮殿占了都城的極大面積,僅長樂、未央兩宮就各占全城面積的1/6和1/7,加上官署、武庫、宗廟、太倉等朝廷各機構的建筑物,占去9/10的面積,剩下供居住的僅占1/10。因此,一般的貴族也要居住在郭外。唐長安城宮城僅占全城面積的3.7%,皇城占6.3%,二者相加才達10%,而居民區則占了63.8%,其他為道路、河渠等設施所占,較之漢代有了很大的進步。 唐長安城平面復原圖(據劉敦禎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 商業區“市”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最初市設在宮城的北面,以符合《周禮·考工記》“面朝后市”的原則。漢長安城就是這樣建筑的,九個市都在未央宮、桂宮、北宮的北面。曹魏鄴都突破了這種布局,市移到宮城南部的坊里間,改變了“面朝后市”的傳統。 宮城和“市”位置的變遷,帶來了另一個改變。西漢長安的宮城在全城的西南,整個城坐西朝東,以東門為正門。但是,在東漢的洛陽城中,南、北二宮南北縱列,以南門為正門,形成坐北朝南的布局。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都城從坐北朝南發展到東、西對稱,并有南北向的中軸線布局,宮城向北移緊靠北城垣居中,突出體現了皇帝“面南背北”、“面南稱王”的意義。不過,到了元代,為了附會《周禮·考工記》,元大都又重新采用了“面朝后市”的原則,將宮城移到都城的最南面,包在第二道城蕭墻之內,居民區和市場都在蕭墻之外。到了明代的北京城,又將皇城和宮城推到了城市的北部,但不是最北部,因此仍不同于隋唐。 郭和城的平面形狀也不斷變化。一般是近于方形,但不是如《周禮·考工記》中說的是正方形,而是長方形。曹魏的鄴都以前,基本上是南北的縱長方形,從鄴都起東西向橫長方形開始出現。但總的來說,以后的都城仍以南北向的縱長方形為主。還有一些都城的外郭,為適應當時的具體情況和地形,不采用方形布局。西漢長安城先造宮殿,然后再筑城,故外郭形狀很不規則,狀如天上的北斗,因此又被稱為斗城。明太祖為了加強南京的防御,修建外郭時,因地制宜,把許多有軍事意義的小山和玄武湖都囊括進來,因此南京城平面形狀也很不規則。此外,隋唐洛陽城、南唐金陵府和南宋臨安府皆依山傍水,自然彎曲,并不方正。 早期都城的城墻都是用泥土夯筑,筑時一般是兩邊夾上護板,層層加土夯筑堅實,很像今天我國農村有些地方的“干打壘”建房的墻基。隋唐長安城,北宋開封城,都是泥土夯筑而成。這些城墻,至今多已不存,只有個別地方,例如洛陽東周王城、燕下都武陽城和西漢長安城,仍保留一些殘墻斷垣,遠遠看去仿佛是一條黃土垅。保存最好的是十六國赫連勃勃的夏國都城統萬城,由于筑得特別堅固并且位于荒漠之野,仍保持著挺拔峻偉的風貌。 到了封建社會的后期,都城開始用磚建筑城墻。這一變化大約最早開始于我國南方地區。從唐末五代開始,南方的一些較大城市,例如成都、蘇州和福州,相繼用磚來筑城。磚建的城墻無疑比用土夯成的城墻牢固一些,并且不怕雨水,因此,宋元以來主要城市都采用用磚建城墻的方法。都城作為政治中心在此方面自然不甘落后。明代的南京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用磚砌的都城,用每塊重約20公斤,統一規格的大型城磚包著城墻的外層,因而相當牢固,此后北京城也采用了這種做法。 第二節 街道與建筑物 春秋戰國時的若干都城已有了規劃嚴整、比較整齊的街道。西漢長安因就秦舊離宮建設,因而形成不規則的平面,道路顯得零亂,但主要街道仍作丁字或十字相交,街道都是直線,采取正東正北的方向,通向城門。城中有八條主要街道,其中貫通南北的安門內大街長達五公里,寬約50米。此大街中間20米是皇帝專用的馳道,兩側有溝,溝外兩側又各有寬13米的街道。 自東漢末曹cao修建鄴城以后,都城大多采用類似棋盤的規則平面布局,并往往有一條橫穿城市的中心大街。它的街面特別寬廣,一般南北向,起自外郭正門,經皇城正門,爾后再穿過宮城正門直抵北城墻正中。這條中心大街,相當于城市布局的中軸線,全城所有的建筑物皆以其為基準,大致對稱分布在中軸線兩側。早在戰國時代邯鄲的趙王城和燕下都,已經有了在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展開建筑物的布局方法,曹魏鄴城使這種布局更加明確。這種城市布局形式造成一種左右對揖朝向正中宮城的氣勢,突出帝王無上的權威,因此,自曹魏鄴都以后,便被歷代所采用,成為我國古代都城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的主要形式,而以隋唐長安城和元大都城最為典型。 隋唐長安城的中軸線是朱雀門大街,一稱承天門大街。南端始自外郭城正中的明德門,往北穿過皇城正南門朱雀門、宮城正南門承天門,筆直貫穿全城南北。包括此街在內的11條南北向大街、14條東西向大街構成整齊的道路網,將全城劃為若干個棋盤格,白居易賦詩“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正是這種整齊劃一的棋盤式格局的寫照。全城以朱雀門大街為中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屬萬年縣,西屬長安縣。太極宮(皇帝聽政和居住的宮室)坐落在中軸線北端?;食侵邪俟俎k公的衙署尚書省、太仆寺、御史臺、鴻臚寺、都水監和左右千牛衛等都以朱雀門大街為軸并列對置?;食菛|南角有太廟,西南角有社稷壇。居民區也以朱雀門大街為軸,分成東西相等的兩部分?;食羌皩m城東西各12坊,皇城以南朱雀門大街東西各43坊(其中東南隅為曲江池,若減去則東面少一坊)。商業區“市”也分為東市和西市,分屬萬年縣和長安縣,分列東西兩側。 隋唐長安城的規劃和興建充分體現了我國封建社會全盛時期的宏大氣魄,對我國以后的都城建造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為隋唐時代的邊疆區域政權和鄰國所仿效。渤海國上京城和日本的平安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長安城而建造的。 在我國歷代的都城建設中,元大都城主要建筑物的布局,可以說是最接近于《周禮·考工記》前朝(朝廷)、后市(市場)、左祖(太廟)、右社(社稷壇)的設計要求?;食呛蛯m城位于城市的南部居中。城市中軸線南起麗正門,經皇城靈星門、宮城崇天門、大明殿、延春閣、厚載門,經萬寧橋,至中心閣(今鼓樓以北)西的“中心臺”。外郭城的南面有三個城門,正南稱麗正門,東稱文明門,西稱順承門。后兩個城門內各有一條筆直的干道,一線引直,直達城的北部,并且兩座城門之間(除少數例外)也都加辟干道一條。這些干道縱橫交錯,包括順城街在內共計南北干道各九條,形成棋盤式的格局。僅在“中心臺”向西,沿著積水潭的東北岸,開辟一條斜街,以滿足這里因位居通惠河的終點交通和商業發展的需要。街道筆直,據說從一端可以望見另一端,從這一門可以望見對面那一門。街道之間普遍排列有平行的小街和胡同。由于北京冬天風大,天氣較冷,街道和胡同都以東西向為主,居民的住宅分布在各條街道和胡同的南北兩側。這樣,就使每家住宅都可以建立起坐北朝南的主要廳堂和臥室,便于日照取暖和通風采光。 1.宮殿 2.太廟 3.社稷壇 4.鐘鼓樓 5.太液池瓊華島 6.文廟 7.國子監 8.衙署 9.倉庫 10.寺廟 11.積水潭元大都城示意圖(根據《中國七大古都》) 明代北京城的內城布局大體沿用元大都的規劃。內城南面正南、東和西的三個城門,分別改名正陽門(又稱前門)、崇文門和宣武門,自后兩個城門向北各有一條寬闊大道,直達內城北部與東直門、西直門兩條大街相交。街巷主要分布在皇宮衙署的兩側,街道和胡同的展開形式變化不大。 不過,隋唐長安城和元大都城那種嚴格整齊對稱的形式,只適用于完全新建并且地形平整的都城,其他改建或雖系新建但受山丘河流限制的都城,在采用這種布局時大多需因地制宜加以變通。明代南京城中有許多山丘河流,又部分沿用了南唐和宋代舊城墻,布局便不規則。 第三節 居民區和商業區 從西周直到秦漢,都城中居民聚居的基本單位,叫作“里”,面積大約有一平方里。里的外面設圍墻,只有一個門用于居民出入,由專人保管鑰匙,每天按時開關。里設里官,每天派一位工作人員坐在里門旁邊的門房中監視出入的人,凡出入不遵守時間,穿著衣服不合適,行動不合常規的,都要隨時報告。不過,漢代長安也有高官的住宅不由里門出入,面臨街道開門,這種住宅叫作“第”。 北魏時,開始用“坊”代替“里”的叫法。遷都洛陽時,曾經征發了大量的勞動力,一次筑成320個坊,并且坊的規格大多相同。坊都是正方形,四面各開一門。每坊設有里正二人和里吏四人,并設門士八人監督觀察出入各門的人。 隋唐長安城坊的規劃嚴整,平面近于方形,一般東西502米,南北510—560米,周圍用高大的夯土墻包圍。大坊四面開門,中間有十字街,坊內再分成四個小區,每區又有十字形小巷,稱作“曲”。另有四列小坊,只有東、西二門和一條橫街。各坊設里正和里卒管理。政府規定,坊門早晚都要按時開關,以擊鼓600下為號。閉門之后居民就不得再到街上行走,否則就是犯禁,按照法律要受到鞭笞20下的處罰。只有病人和辦喪事的人,經過批準以后才可以在夜間出入坊門。這種制度執行得很嚴格,所謂“六街鼓絕行人歇,九衢[qu渠]茫??沼性隆奔词菍Υ饲榫暗膶懻?。自唐玄宗以后,為了慶祝上元節,規定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的夜晚可以開坊門,允許百姓在街道上燃燈游戲。西漢到北魏時,高官的甲第都不造在里中而沿街開門,而在隋唐的長安,無論官吏和平民的住宅一律都造在坊中,從而達到了古代都城封閉式結構的頂峰。 早在春秋時代,中原一些國家的都城已出現特設的商業區——“市”,齊景公就曾因為臣子晏嬰的住宅靠近市,過于吵鬧,要予以更換。戰國時市已很多。到西漢長安時,明確記載的便有九市,市內不僅有商業區,而且有手工業作坊。魏晉洛陽有三市,分別在城西、城東和城南,比漢長安更為集中。隋唐長安城設東西二市。據對西市的發掘,南北略長,東西稍短,各在千米上下,周圍筑墻,沿墻有街,中間有“井”字型街,通向四面的八個門,把全市分成九個長方形區域,市中央設市署和平準局等管理機構。 在封閉式里坊形成的同時,封閉式結構的市區至少在戰國時已開始出現。市區四面有圍墻,每面中間設門,稱為市門,按規定市門要按時開關。唐代,每天正午咚咚地打了300下鼓以后,店鋪才能開門;當太陽快下山的時候,打300下鉦〔zheng征〕(一種狀如盤子的銅制樂器),店鋪就要關門。 自唐代后期以來,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這種封閉式的坊市制遭到了猛烈的沖擊,長安城里不僅出現了法令禁止的夜市,還屢屢發生私拆坊門,向大街辟門出入的事件。在近市的坊,出現了類似今天旅店式的供人短期租用停憩的場所,成了市內最繁華熱鬧的地方,甚至“晝夜喧呼,燈火不絕”。 到了五代后周修建開封外城時,適應時代的需要,不再像唐代那樣建造坊墻,而是準許居民沿街造屋,并用相當于街道寬度1/10的面積在路旁種樹、掘井和搭蓋涼棚,逐漸形成開放式的坊市制度和街道制度。北宋繼續這一變化,到了中期,東京里坊舊有的東西兩市也已消失。在此前后,其他城市也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改制以后的北宋開封,商業不再存在于若干個市內,而是分散在都城的各個地方,和居民區相混雜,店鋪、酒樓沿街設立,面街開放,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那種集中于寺廟觀宇內的貿易市場或定期集市開始形成。開封城的相國寺,既是全城最大的寺院,也是重要的市場,它的中庭兩廡[wu五](古代堂下周圍的房子)可以容納上萬人做生意。商業活動沒有時間的限制,除了白天之外,晚上還有夜市,清晨還有曉市,夜市三更天才止,而曉市在五更時又開始了。 第四節 綠化與苑圃 古代都城一向重視城市的綠化,歷代帝都道路的兩側都遍植樹木。一般說來,北方以榆樹、槐樹為主,南方則槐、柳并用。唐長安城街道兩側槐樹成行,綠樹成蔭,當時人稱之為“槐街”。白居易的詩句“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就描寫了這一景觀?;食呛蛯m城內遍植梧桐和柳樹。都城的中軸線中心大街的綠化,更為講究:路中設御溝引水灌注,沿溝植樹。隋東都洛陽中央御道兩旁還盡植石榴和鮮花,長達九里,微風一過,花浪起伏,十分壯觀。 供帝王將相游玩田獵的苑圃也是都城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滿足統治者田獵游玩的需要,歷代都城都在城內城外開辟了大量的溝渠池塘和禁林御苑。 早在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在都城建苑圃的風氣已相當興盛,楚莊王所筑的層臺,吳王夫差所修的姑蘇臺、海靈宮,都具有一定的規模。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立即在渭河之南開辟巨大的上林苑,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苑中造有許多離宮別館。秦始皇迷信,不僅派方士到處訪求仙人,還在苑中“作長池,引渭水”,用石塊泥土堆砌蓬萊、瀛州等傳說中的東海仙山,開創了人工堆山的先河。 唐長安城東南的曲江池和芙蓉園,是著名的風景區,玄宗時又在興慶坊修建了富麗優美的園林興慶宮。長安周圍風景名勝甚多,驪山腳下的華清宮華清池更是聞名于世,唐玄宗每年冬天都帶著楊貴妃去那里避寒。白居易《長恨歌》詩句“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就是對此事的寫照。北京、開封和南京、杭州的城內城外,都有巨大的林苑。杭州西湖系在天然勝景基礎上精雕細琢,開封的風光則完全是人工制造的。清代用了百余年時間,花了極大的人力物力經營西郊風景區。其中圓明園為我國古典園林建筑中登峰造極的杰作,可惜后來被西方侵略者燒為廢墟。 除了眾多的皇家苑圃,都城中的富豪和貴族也造了不少富于自然風景的園林。例如,西漢長安茂陵的巨富袁廣漢,建了一座花園宅第,東西、南北各達一二公里,園中構山為石,引水為池,池中又積沙為洲,奇樹異草,無不具備。自南北朝以后,在住宅后部或宅旁建造山池園林形成風氣。白居易晚年在洛陽的宅園,占地17畝,除房屋占2/3,其余便是水面、竹林、澗亭和假山。私家園林和皇家苑圃交相輝映,構成都城風景區的主要部分。 第五節 宮殿和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