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本書由 紫木水 整理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 《中國古代都城》 作者:吳松弟 ================ 概述 都城,現代稱首都,古代稱都城、國都、京、京城、京師、京都等,是一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如果將國家比作人的話,都城便是他的頭腦。因此,都城在國家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北京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但你可曾知道,北京在元、明、清時代就已經是中國的都城了。北京作為古都的歷史,甚至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燕〔yan煙〕國。當你在西安參觀號稱世界奇跡的秦陵兵馬俑展覽館,在洛陽觀賞王城公園盛開的牡丹,在開封攀登巍然屹立的鐵塔,在南京環游長度為世界第一的明代城墻,在杭州為西湖的勝景而流連忘返,在安陽的殷墟發思古之幽情時,你可曾知道這些城市都是我國的著名古都,你可曾知道它們作為古都的來歷? 除了這些著名古都,我國還有許多城市,歷史上也曾做過某一個或幾個王朝或某一地區政權的都城。此外,也還有許多昔日繁華一時、聲名赫赫的都城,早已淪為廢墟,或化為農田,或湮沒在荒草荊棘叢中。盡管如此,每個古都,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在中國歷史上都曾發揮過自己的作用。它們是古代某一時期我國或特定區域的經濟、文化中心,曾經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們又都是巨大的政治舞臺,曾經進行過既威武雄壯、又慷慨悲涼的歷史活動。 當公元前21世紀,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在黃河流域建立時,我國最早的都城就隨之誕生。傳說夏王朝始都于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東),后通過多次遷移,又在黃河中下游相繼建立了幾個都城。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發現迄今所發現最早的宮室遺址,一般認為屬于夏文化或部分屬于夏文化,證明在夏代確實建過城郭和宮殿。同年,在偃師縣尸鄉溝發現商代早期城市遺址,很可能是商朝開國君主成湯的都城“西亳[bo博]”,距今已有3500多年。這些都表明,我國古都歷史極為悠久。 夏商以后,我國經歷許多次統一時期和分裂時期。無論是統一時期還是分裂時期,都發生過頻繁的王朝更替。自秦朝以后,僅統一王朝便達10多個,王朝的更替常導致都城的變遷。分裂時期大小國家林立,國無論大小,都有自己的都城。我國疆域廣大,在清統一以前,邊疆地區的民族有時候還會建立區域性政權,這些區域性政權(除了某些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一般也都有自己的都城。古代都城包括首都和陪都兩種,首都為中央政府所在地,陪都則是在首都之外另立的都城1。如果將統一王朝的都城、分裂時期的都城、邊疆民族政權的都城都計算在內,我國古都的數目是十分可觀的。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自上古到北魏時期的都城,大約有180處。此后直至清朝,王朝興替,列國消長,又增加了幾多古都。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從最西的新疆到東端的黑龍江,從北方的內蒙古到南部的廣東,都有古都分布。如果將所有古代的都城都標注在同一幅地圖上,這幅地圖一定會像夏夜的星空,令人目不暇接。 在所有的古都中,最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被稱為我國的五大古都,加上杭州和安陽,被稱為我國的七大古都。從歷史上看,都城建立在此七大古都上的歷代王朝,所統治的地域最為廣大、經歷的年代最為悠久、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安陽的古都遺址,包括在今河南安陽市西北小屯村的殷墟和河北臨漳縣界的鄴都遺址,它們早已被戰火摧毀。其余六大古都仍屹立在華夏大地,經過多次重建,以新的面貌,迎接千千萬萬來自國內外的游客。 讓我們翻開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看看古代都城變遷的歲月滄桑吧! 中國主要古都分布圖 注釋: 1本書所提到的都城,如不是明確說明是陪都,都是指首都。 第一章 文明之光——早期的都城 中國的都城,是隨著早期國家的建立而誕生的。但是它的出現,并非突如其來,而是有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表明,在距今大約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村落已有了合理的布局,以適應集體生活的需要。為了防備猛獸的突然襲擊,開始挖環繞村落的壕溝,作為防御設施。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由于部落之間已發生彼此間的掠奪戰爭,為了防備其他部落的突然進攻,各部落開始用城墻作為防御工程,產生了最原始的城堡。這既是城市的萌芽,也是早期都城的起源。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曾在《禮記·禮運篇》用“大同”和“小康”指稱沒有階級的原始社會和在這以后的階級社會,并將兩者進行對比。在他看來,“大同”之世“天下為公”,選賢任能,社會福利制度健全,物質分配比較合理,沒有盜賊,夜不閉戶。但“小康”之世便絕然不同,“天下為家”,人人為自己,統治者代代相傳,各國之間發生戰爭,不得不修建“城郭溝池以為固”,制定禮義制度以規范人心。顯然,進入階級社會以后,隨著國家的誕生和城市的形成,作為國家統治中心的都城也隨之產生。 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據古書《世本·居篇》記載,夏朝的第一個統治者禹在陽城建都。在都城建起了城郭溝池、宮室臺榭和監獄,還駐扎著軍隊。傳說大禹以后,夏的都城曾經多次遷徙,前后有10次之多,先后在今天的山西夏縣與河南登封、偃師、禹州、濟源、濮陽、鞏縣、陳留等地建立好幾處都城。由于史書缺乏記載,有關夏都的建置和布局情況今天仍不清楚,只能從一些夏文化遺址中知其大概。根據河南省登封縣王城崗和偃師縣二里頭兩處有可能是夏代都城分析,當時的城垣可能多數為正方形,已有宮殿出現,還有祭祀祖先的祖廟。 根據遠古的傳說,在夏禹之前還曾經有過三皇五帝,古人的不少著作記載了三皇五帝所在都城的名稱。但現代史學界一般認為,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尚處于原始社會發展階段,這時候國家還沒有產生,更不可能有作為國家政治中心的都城。因此,這些所謂的都城,即使確實存在,充其量也不過是一些部落領袖的駐地罷了。 商朝是我國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的都城一直遷移不定,約在公元前16世紀滅夏以前,從祖先契到湯遷徙八次;滅夏以后,遷徙五次。關于各次遷都的年代和地點,在古書中有很多說法,并不一致?!吨駮o年》記載的商朝滅夏以后五次遷都的年代和地點是:仲丁遷于隞[ao熬](今河南滎陽市北),河亶[tan談]甲遷于相(今河南內黃縣東南),祖乙遷于庇(約在今山東省西南部),南庚遷于奄(今山東曲阜市),盤庚自奄遷于北蒙,稱之為殷(今河南安陽市小屯村)。自公元前14世紀遷殷以后直到商朝滅亡,273年間不曾遷過都城。 目前比較典型的商代都城遺址有4處,即河南鄭州商城、偃師尸鄉溝商城、安陽殷墟和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某方國都城)。從這些遺址來看,當時都城的范圍都不大,盤龍城僅1平方公里。有的城有城墻;有的城可能沒有城墻,但有壕溝作為防御工事;有的既有城墻,又有壕溝。都城內有一定的布局,供國王及其統治集團成員居住的宮殿建筑布局已呈現出一定規則,并都分布在都城的東北部,這說明建造者事先是經過規劃的。宮殿區的周圍有一些居民點、手工業作坊和墓葬。城內的居民有奴隸主、自由民和奴隸。居住區內,建筑物與墳墓雜處。此外,還有作為都城外圍區域的王畿〔ji基〕地區。殷墟的王畿稱作“大邑商”,西面的太行山、東面的漳水和滏水都在王畿的范圍之內。 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為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周人興起于渭河中游,古公亶父時遷居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陜西岐山下)。古公亶父在這里使用司空、司徒等官吏大規模征發人民修筑城郭宮室,設立宗廟和神社,建立國家機器。我國古代最早的詩集《詩經》的《大雅·綿》篇,對此有生動的描寫。當時,不僅筑土墻前先拉上一根繩子作為直線的標準,而且宮殿的正門(應門)和外門(皋門)都造得高大堂皇。 至文王時,周滅崇國,將都城遷到豐(今陜西長安縣西北)。武王即位后,又定都于鎬〔hao號〕(今陜西長安縣西北)。但在西周一代,豐與鎬同為周朝都城,二城相距僅25里。豐是宗廟所在,是周王祭祖之地,國家每有大事,周王都要從鎬來到這里,祭祀祖先以示崇敬。鎬是周王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是政治、軍事的中心?!抖Y記》說:國家的大事,在于“祀”與“戎”?!办搿本褪羌漓?,“戎”就是軍隊作戰,所以說豐和鎬在共同起著首都的作用。周成王時,西周還在東方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洛水北岸)營建了東都成周,以加強對東方殷故土的統治,從此中國開始了在國都之外又設陪都的歷史。 考古勘探和發掘目前還未找到周都豐、鎬的確切位置,不過,戰國時期成書的《周禮·考工記》對周人的都城宮室作過粗線條的描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贝笠馐钦f,工匠建造都城,作正方型,每邊長九里,各有三門。城中有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大道各九條,在城內的左邊(東部)建造祭祀祖先的太廟,右邊(西部)設置祭祀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壇。前面(南部)是宮廷,后面(北部)是商業區“市”?!度Y圖》一書還根據文獻想象,畫出了周王城圖?,F存春秋戰國一些都城的遺址表明,《周禮·考工記》所載至少有若干事實作為依據,并非完全出于臆造。周王城對后代的都城有一定的影響,周以后的都城在設計時或多或少都附會《周禮·考工記》的原則。西周同時設兩個都城以加強中央統治的作法,在當時是一個創舉。成周分“城”和“郭”兩部分。城又稱王城,是西周統治集團的駐地,面積較小?!肮痹谕醭且詵|,面積較大,主要用來安置商朝貴族和駐屯鎮守東方的西周軍隊。這種都城設置“城”和“郭”的制度,以后也為各國所繼承。 《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圖(據劉敦禎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洛邑,開始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生產力不斷提高,各地經濟逐漸發展起來,人口也相應地不斷增加。政治上,諸侯國林立,各國之間爭戰頻繁。這些因素,一方面促使都城如雨后春筍般地大量涌現,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都城自身的發展和完善。 平王東遷時尚有1200余國,見于記載的也有140多個。每一個諸侯國都有一個都城,一些諸侯國的都城還經常遷移,如晉國先后就曾六次遷移。史書上關于那個時候“城某地”、“筑某都”的記載,不勝枚舉。當然,有些都城實際只是一個小城,無論人口數量和城區面積都很小,在歷史上也沒有什么影響。由于年代久遠,很多不重要的都城現在都湮滅了。那時比較著名的大國,在比較穩定或強盛時期的都城,分列如下:齊國 臨淄[zi資] 今山東淄博市東北 晉國 絳[jiang匠] 今山西翼城縣東南 楚國 郢[ying影] 今湖北江陵縣西北 魯國 曲阜 今山東曲阜市 鄭國 新鄭 今河南新鄭市 吳國 吳 今江蘇蘇州市 越國 會〔gui貴〕稽 今浙江紹興市 秦國 雍 今陜西鳳翔縣東南 宋國 商丘 今河南商丘市南 戰國時,雖然經過長期的爭戰,小國家被大國家吞并,諸侯國數量大為減少,但由于許多國家經常遷徙,這一時期做過都城的城邑仍然很多。戰國七雄的都城遷徙情況如下:秦國:雍→涇〔jing京〕陽(今陜西涇陽縣境)→棟〔yue月〕陽(今陜西臨潼縣北)→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北) 楚國:郢→陳(今河南淮陽縣)→巨陽(今安徽太和縣東南)→壽春(今安徽壽縣) 齊國:臨淄 燕國:薊(今北京城西南)。又以武陽(今河北易縣東南)為陪都,稱下都。 韓國: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陽翟〔zhai宅〕(今河南禹州市)→新鄭(今河南新鄭市) 趙國: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東南)→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邯鄲(今河北邯鄲市) 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 春秋戰國時期,都城的建筑布局有了進步,城垣建筑越來越成熟,城墻越來越高,越來越厚。春秋時不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戰國時已經出現周長十幾里、幾十里的大城了。城垣的設備日趨完善,隍池、雉堞[die迭]、城闕、城樓、閘門和吊橋等都已出現。孟子所說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正是這種城堅池固的寫照。在布局上,這時的都城大多是正方形。西周時成周城分城和郭,城在西面,郭在東面,城面積較小,郭面積較大,城和郭相互依托的作法,也被許多國家先后采用。因此,郭又稱為“大城”。小城一般是國君和大臣集中辦公的區域,也是國君和貴族的宮殿住宅區。大城是一般的居民區,還有手工業區、商業區、墓葬區。城內一般都有一些農田,居住著數量不等的農業人口。東周王城大部分還是空地或農田,居民中農業人口也不少,這是早期都城的一大特點。直到唐代,長安城內仍有農田存在。 這時期城市的功能也有了增加。西周以前的都城只是政治、軍事中心,而這時的一些大都城,除了是政治、軍事中心外,還是經濟、文化的中心。 都城普遍都有手工業作坊區和商業區,有的往往占有相當大的面積。如位于今河南新鄭的鄭、韓二國都城,外郭城內便有規模很大的手工業作坊遺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市”普遍出現,市區筑有圍墻,設有市門,并設市官管理。市門每天按時開關,市內商店較多,商業已具有一定規模。事實上,當時有些諸侯國的都城,一方面保持國都的性質,一方面已具有都市的性質,成為區域手工業、商業集中的地方。大國的都城也是當時的文化階層——士的聚集地,有些都城并有特設的文化區。例如,齊國都城臨淄西城的稷門外就設有學宮,招集天下賢士百千人,給以優厚的待遇,讓他們自由講學議論。一些住在都城的大貴族也與住在外地的大貴族一樣,大興養士之風。城市日趨繁榮,規模日益擴大。戰國七雄的國都以及東周的成周,都是當時人口眾多、工商麋集的大城市。有的都城人口已達幾十萬。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都城發展的重要階段,后世城市的一般功能和規劃布局在這時都顯露了雛形。這些都城,尤其是東周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都城,不僅在當時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后來的歷史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里選擇幾個主要的都城作一介紹,以便于我們對當時都城盛況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