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這時候昨天那個小丫頭走了進來,見她醒了,笑嘻嘻道:“小姐兒醒啦!我們夫人囑咐過,讓我們不要叫醒小姐兒,等你睡飽了再說!” 趙鶯鶯暗想,原來人死之前靈魂出竅回光返照都是這么久的啊,或許自己是太想家人了,沒有見到家人是不會甘心的吧。 小丫頭見趙鶯鶯愣著也沒有多想,以為她是睡蒙了,醒來又是生地方,所以才是這樣。把手上捧著的牙刷、牙粉、香胰子、毛巾、臉盆等放在桌上。說了一聲‘我去給你打熱水’,就走跳著出去了。 洗漱東西趙鶯鶯都是使用習慣了的,利落又脆快,惹得小丫頭還多看了幾眼。不過也只當是她家家教好,并沒有多想。 等收拾干凈了,小丫頭就帶著趙鶯鶯去見知府夫人——知府夫人也是年近四十的人了,膝下有幾個兒子,年紀大一些的老大老二也有了子女。只是知府家風水奇怪,一水兒全是男丁,并不見一個女孩子。 人就是這樣的,永遠不知道滿足。若是家里沒有一個男孩子,急也急死了!現在全是男孩,外面的人稱羨,反而心里覺得不圓滿,一直盼著家里有個女孩??梢哉f是一路從兒子輩盼到了孫子輩,至今還沒有一個結果。 因此知府夫人哪怕是見到別家的小娘也格外和藹,況且有一樣——這可是丈夫昨日拾得的一個孩子,這不就是預兆家里要來個女孩子?想到正懷著第三胎的大兒媳,知府夫人心頭火熱。 趙鶯鶯若是知道熱情地過了頭的知府夫人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小小的私心,只怕會覺得巧合了。上輩子說她命格好,可以帶契著劉家夫婦生孩子。這輩子又有知府夫人覺得她是一個好預兆,家里是要添個女娃娃。 不過這樣的巧合,受益的還是她自己。 知府夫人和趙鶯鶯說話,趙鶯鶯自然不會裝個活潑可愛天真爛漫出來。只是文文靜靜又言辭清楚,這也合了世人對女兒家‘貞靜’的要求,反倒更招知府夫人的喜歡,臨到要去處理庶務的時候還吩咐小丫頭仔細照顧她。 “好生照顧小姐兒,帶著她去后花園,踢毽、秋千、搭巧繪板,找些玩具出來。到了時辰不忘記去廚房要點心,小孩子餓得快,不用按著三餐過來?!?/br> 小丫頭脆生生地應下來,這就拉著趙鶯鶯的手去后花園。 “你跟著來,我們一班小姐妹凡是不用當班時候都在這邊玩耍,你同我們一起來就是了?!?/br> 去的時候一班十來歲,比現在的趙鶯鶯也大不了多少的小丫頭已經在踢毽子了。這是趙鶯鶯熟悉的游戲,那時候在皇宮里哪怕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也沒什么快樂可言,她們這些宮女就是整日小心翼翼提著腦袋伺候貴人。 不過即便的這樣,也不是真的就沒有一點樂趣。有時候幾個年紀一般大的小姐妹,不當班沒難處的時候也會聚在一起,或者玩一玩兒小游戲,踢毽子就是其中一樣。 當時幾乎每一個小姐妹都擅長踢毽,各有不同的花樣可以玩出來。趙鶯鶯也是一樣,她腳上踩花,毽子就像是穿花蝴蝶一樣在她的腳背、腳跟、腳尖上跳。各種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技藝用上去,還能幾十腳不落地。 這個時候她不適應七歲小孩子的身子,沒有以前那樣熟練。但略上上手,熟悉了一下,就比一般小孩子強的多了??吹膸讉€小丫頭嘖嘖稱贊,扯著她的手,讓她教她們踢這些新花樣。 “這個好這個好,大奶奶院子里幾個慣會炫耀的也不會,咱們這一次學了,也好讓她們吃一回憋!” 趙鶯鶯這個時候也忘記了自己是不是回光返照一場夢,這樣的高興快樂已經很多年沒有了。于是也不去多想那些她想不清楚的事情,暫時先拋開一切,做個普普通通的小姑娘。而小姑娘玩這些游戲,當然是高高興興的。 趙鶯鶯在高高興興的時候,周知府卻在焦頭爛額。昨日晚上在城門查檢,竟是一無所得。雖說本就不指望一晚能有什么結果,卻還是很失望的。這件事一日不了結,重責就壓在他心里一日,不能放下。 “大人不必憂慮,我聽聞這等拐子也是有心計的,常常是等到風聲沒那么緊的時候才尋機會出城,昨日沒什么收獲也是理所當然的。我思慮這幾日七夕節熱鬧,揚州城到處是人潮,拐子們必定大有所獲,心里不知道何等得意忘形。既然是這樣,白日不動的時候一定在酒樓飯莊喝酒取樂,沒有散場的?!?/br> 那師爺這樣說著便提出一計:“既然有個線頭做記號,那是一定能尋到人的,只請幾位捕頭點齊手上的捕快人馬分頭去找,只要用心,到時候自然有下落?!?/br> 當下說定,捕頭們各自安排,把揚州府衙里的捕快全都放了出去,分作好幾班,揚州新城區舊城區各有尋訪的地方,茶館酒樓飯莊,凡是有生面孔的,捕快們都不忘仔細驗看。 這一次卻是這位師爺料的準準的,這些拐子歹人,平常是最不安分的那一類人。昨日曉得風聲緊了,也就不尋思出城,反而做無事人一樣在城里先住下來——他們做這樣的事又不只一兩次,積年下來早就有了經驗。 這種時候反而要鎮定,若是慌手慌腳,只怕沒有官差都會讓人看出底細來! 于是只留下看孩子的一個,其余人等都聚著去酒肆食攤吃飯喝酒。正在得意忘形好不快活的時候,忽然有兩個兇神惡煞的捕快沖了出來,當即就要搜檢他們。 需要知道,即便是再有經驗的老江湖,賊就是賊,見了這些官差向來就是要小腿肚子發顫的。何況這一伙人里頭還有一個入行不久的,一下就露了行跡。 見他這個樣子,哪怕不是要捉拿的人,也必定是個賊頭子無疑了! 兩捕快立即動手,一邊下壓下兩個,一邊大喊:“奉知府老爺的命,拿下七夕節晚上拐了孩子的拐子,店家協力,別放走了人!” 周圍的人多是熱心的,聽到是拐孩子的拐子,哪一個不痛恨。立刻各據了窗門,不讓這些賊人走脫掉。又有酒肆里幾個青年伙計身手矯捷的,幫著抓人,最后沒有一個拐子走脫。 等到捆地嚴嚴實實,其中一個捕快才去查看這一伙人的衣裳,果然其中有一個青衣青帽的在領口留了一縷茜色彩線。 “得著了,正是這一個,這回算是證據確鑿。去街面上叫幾個兄弟來,一氣押送到公堂上!” 等到了堂上,周知府親自來審。只是這些都是一些極狡猾的人,自然沒有一個人承認。 周知府卻是聽抓人的捕快說過的,分明已經驗看過衣領,全都對的上。因此并不受這些人狡辯。大喝:“爾等賊人還不招供!以為本府真沒有證據?你們且看看衣領,上頭一縷彩線正是昨日所拐的一個孩子留下的,這還不是鐵證如山!” 幾個人在公堂上本就做賊心虛,再去看衣領,果然有一個衣領上留了一縷茜色彩線。當即另外幾個就反口:“大人我們并不知道這人是個拐子,只當是行商認得的一個家鄉人,哪里曉得他的行徑?!?/br> 那衣領上別彩線的已知道自己是著了道了,鐵證如山只能認罪,一時面色如土害怕起來——這時候忽然聽到同伴這樣的話,竟是要都推到他頭上,一下大怒。 這就是人心了,可以接受懲罰,卻不能接受和自己一起的人能夠安然無恙。 于是當即爭將起來:“大人明察,這些人與我是一伙的同伴,不然自可以去到租房里查看他們的包裹,多得是賊贓!” 周知府冷笑一聲,這伙歹人的嘴臉實在難以看下去。當即扔下令牌,吩咐用刑,讓他們招供出那些被拐來的孩子到底落在了何處。 正在此時有個門子悄悄來報:“大人,府外有一對姓趙的夫婦。他們聽說府里有個被拐的孩子,是來認孩子的?!?/br> 第6章 揚州自古以來繁華,不過自前朝起,這里偌大的場面卻是靠‘鹽’支撐起來的。這里是鹽運中心,八大鹽商個個都富可敵國。至于其余的小鹽商、鹽戶更是不計其數,整座城市堆積起來,就是賺這些靠鹽吃飯的人的錢。 也正是因為此,這里運輸發達、商業繁盛——由此,三教九流也就無所不包了。除了奢侈無度、朱樓高門的大戶人家之外,也不說那些窮的上無片瓦,身無寸縷,肚內連一頓飽飯都沒有窮苦人,更多的是小有資產卻還要殷勤做事才能度日的中等之家。 而城南官河與小秦淮河之間的太平巷趙家正是這樣一戶中等之家。 趙家同一個小院里住著已經分家的兄弟三人,其中老三一家分在東廂房。一家除了人叫做方婆子的三兄弟之母方氏之外,就是趙吉與王氏夫妻兩個,以及他們的四個兒女。 這家人當家的趙吉是個染匠,渾家王氏是個極善于織綢的,夫妻兩個勤勤懇懇。雖然沒有富貴臨門,日子也算過得。 恰逢昨日是七夕正日子,趙吉有一批街坊鄰居送來的舊衣服要染,便帶著大兒子開工,并沒有上燈市閑逛。至于王氏,剛剛懷有身孕兩個月,正是坐胎還不穩的時候,并不敢去那樣熱鬧的地方,怕有個磕碰傷了腹內的胎兒。 至于大女兒趙蓉蓉,二女兒趙鶯鶯,小女兒趙芹芹則是由方婆子領著去燈市上走一走,也看看引得滿城人觀看的煙火。 趙蓉蓉今年已經十三歲,算是一個大姑娘了,便由她帶著自己的小meimei,才五歲的趙芹芹。七歲的趙鶯鶯則是有方婆子牽著手,不讓走失。 只是燈市上人何其多!等到煙火放起來的時候,湊近虹橋附近燈光燦爛、煙霧繚繞、人聲鼎沸,真是人山人海,擠得連縫都沒有了! 方婆子也在人群之中,一時看熱鬧看忘了性。等到回神過來就發現自己手上少了個孩子——這還了得!一下焦急起來。 奈何她年紀大了,并沒有多少力氣,在人群里想要找尋,又被擠住了腳,行走不得。等到人流漸漸動了,費力擠出來,再看熱鬧的人堆里——真是人海茫茫,眼睛都看花了也找不見一個影子。 方婆子這個時候也心慌了,他本就是個做接生婆的出身,三教九流都知道一些,外面的行市也比一些人清楚。心里有些譜兒,只怕她老三家二丫頭不是走散了,就是讓拐子抱走了。 想她那孫女一向是個聽話的,沒有自己胡亂跑的道理,走散了實在不大可能。又想到這個孫女是家里幾個小孫女里頭生的最出挑的一個,人見的都喜歡,當然得那些拐子的意! 這樣想著,懊悔地一拍大腿,只后悔自己怎么這么不小心,一顆心就好似在油鍋里滾了又滾。 這時候她也不能回去,心里存著一些微弱的念想。便在熱鬧人群周圍打轉,一聲聲高呼‘鶯鶯’。只是等到眼睛花了,聲音啞了,渾身疲累了,也沒有見到孫女。 當下心里更焦急,急匆匆地往家里趕,只希望孫女遇到一個好心人,已經被送到家里去了。 到家時候天已經十分晚了,城南這一片還聽得到虹橋那邊遠遠的聲響,本身卻是夜深人靜的樣子。進了自家小院兒,老大家的正屋和老二家的西廂房已經熄燈了,只有老三家還留著一盞小油燈。 原來趙蓉蓉等不到方婆子和趙鶯鶯,已經帶著小meimei回家了。家人以為是方婆子喜歡熱鬧,這才遲遲不回,所以都歇息下了,只給她們祖孫兩個留了一盞小油燈。 方婆子回家的響動不小,正屋和西廂房沒有起身,等著老娘和女兒回來的東廂房卻立刻點燈走動起來。只是開門只見到方婆子,卻沒有趙鶯鶯,一下就嚇到了當家的趙吉。 等到趙吉一家曉得趙鶯鶯走失了,甚至可能是被拐子拐走了,一下就急得要不得。當下趙吉匆忙穿上衣服鞋子,叫了大兒子,又去拍兩個哥哥的門。老大家一聽說這個,立刻叫上自己兩個兒子一起出門。倒是老二家,只推說前兩日發了疾病還沒有好,不肯起身。 無法,最后就是趙吉和他大哥一家的男丁出門各處呼喊尋找。只是趙鶯鶯當時在何處?他們這一夜功夫自然是白費了。等到天明回家,也沒有結果。 只是趙吉和王氏夫妻兩個是無論如何都放不下這個二女兒的——這可是王氏十月懷胎生下來的親生骨rou,養育這些年,每日跟在爹爹娘親身后,乖巧伶俐的一個。父女之情,母女之情...根本受不了這種事。 趙吉與王氏自責:“不過就是些鄰里的舊衣服,些微遲一兩日又怎么樣呢?曉得女兒們都出去看燈會,娘又年紀大了,我就應該跟著去的。不然,也不會有這種事了!” 王氏也垂淚:“我們這等人家,婦人身子骨都健壯的很,興什么坐胎,當時我就應該跟著去的。有我看著,必然也不會有這種事?!?/br> 這邊找不到孩子,心就像是放在油鍋里滾了又滾。直到下午總甲上門,說是官府那里有個被拐了,僥幸救下的小姑娘。讓趙吉可以去問一問,或者就是他家走失的這一個了。 趙吉這一家子,臉上這才重新燃起一絲希望。當即也不計較,夫妻兩個就徑直到了知府衙門。 趙吉一家都是老實本分的,從來沒有上過衙門公堂這等地方,這時候站在門前,竟不知如何是好。還是門口的一個門子心熱,問了一句,才知道他們是來領孩子的。便了他們的姓氏、籍貫等,這就往堂上稟報。 “大人,府外有一對姓趙的夫婦。他們聽說府里有個被拐的孩子,是來認孩子的?!?/br> 知府大人聽了夫婦兩個女兒的年紀姓名,確實是昨晚那個小姐兒無疑。心下知道,其中沒有什么不對的。當即就吩咐小廝:“你去后宅告訴夫人事情,再讓那對夫妻去家里接人就是了?!?/br> 他這里還忙著審案,要緊的是把這案子破了,將其他孩子救出來。 門子和小廝領命,門子去了衙門外帶著趙吉夫妻兩個去后宅,小廝則是一溜煙兒回了后宅見知府夫人。 知府夫人一面叫丫頭把趙鶯鶯領過來,一面讓自己一個管事媳婦去見趙吉夫妻。 趙吉夫妻兩個生活在揚州,雖然只是普通人家,可也是見過富貴的。因此對于知府后宅之豪華,也并沒有縮手縮腳。也知道那穿戴已經十分不普通的管家媳婦并不是主家,只是一個有些地位的媳婦,并沒有胡亂稱呼。 略同那管家媳婦寒暄,口內感激了一番知府大人和知府夫人。就忽然聽那媳婦道:“兩位并不用著急,我們夫人早就去叫鶯姐兒了,這會兒只怕是在和鶯姐兒說話哩!稍稍一會兒,鶯姐兒就要過來?!?/br> 趙吉夫妻兩個心下納罕,實在想不到知府夫人這么一個官夫人,做什么還要專程和自家二丫頭說幾句話。且不說地位懸殊,就是二丫頭的年紀也太小了,有什么可說的呢。 他們哪里知道,知府夫人就是覺得趙鶯鶯投了眼緣,覺得自己將來得孫女的預兆要從她身上來,這才有了這些另眼相待。 正有些心里惴惴,就聽外面傳來一些響動。管事媳婦拍手笑道:“鶯姐兒過來了,你們看是不是當初那個孩子,現在一絲不錯地還了你們一個舊孩子!” 小丫頭打起簾子,趙鶯鶯屏住了呼吸,天知道她聽到爹娘來接她的時候心里有多慌——既希望這一切都是真的,又害怕這一切不是真的。 等到無知無覺一樣走到這外間待客小房間,她已經覺得喉嚨干渴,手心冒汗,腳軟無力了。她整個身子都好像不是她的,只會木木地向前邁步子。旁邊的小丫頭倒是沒看出她有什么奇怪,只是打起了簾子,笑嘻嘻地推她進去。 趙吉夫妻兩個看到走失了一天一夜的女兒懵懵懂懂地站在眼前,失而復得何等歡喜。王氏立刻一把摟住了趙鶯鶯:“嗚嗚,娘,娘再也不放你去那些熱鬧地方了!老天保佑,還好娘的二丫頭沒得事,還好還好......” 趙吉是個男子,自然不至于像王氏一樣??裳劬Πl紅,臉上柔和,也是慈父情懷的樣子。旁邊的丫頭媳婦等見了,沒有一個不動容的。 “爹爹,娘親?!?/br> 趙鶯鶯已經很多年沒見過親人了,她本來以為自己會認不出他們的。但是真的見到之后,她才知道她其實一直記得他們。直到見到父母,一下就什么都想起來了。 娘親抱著自己,爹爹看著自己,真好啊。她忍不住微微目酸——過去十幾年,這樣的場景她就算在夢里也沒有感受過。親人會好好待她,她也會好好待自己的親人,這么點東西是她最渴望最惦念的了。 “大哥與嫂子可別哭了,如今鶯姐兒經過了這種事都能逢兇化吉,顯然是個有好運的,將來必有后福!”那管事媳婦勸道。 又看到跟隨來的一個丫鬟,手上有個托盤,上面放著幾件東西。便問:“這是夫人送與鶯姐兒的?” 第7章 “這是夫人送與鶯姐兒的?” “夫人說鶯姐兒要走了,讓下面人收拾了一份表禮來。正好那時候三位奶奶都在,便也各自湊趣辦了一份表禮,讓鶯姐兒一發帶回家去?!?/br> 他們這樣的人家,凡是見到略有淵源的小輩都是要給些表禮的。趙鶯鶯雖然和知府家沒有什么關系??墒钦l讓知府夫人喜歡她呢,且趙鶯鶯的一個聰明也是幫了周知府的大忙,臨走之前知府夫人也就讓人備下了禮物。 想到趙鶯鶯家不過是最普通不過的人家,放在她們看來說是貧寒也不為過,知府夫人也沒有讓下人湊辦那些好看卻不中用的東西,而是特意選過了。 最終她的表禮是四匹尺頭,其中兩匹綢緞兩匹夏布。小姑娘用的銀項圈一個,銀手鐲一副,還有一個秋香色的荷包,里頭裝著四個一兩重吉祥如意式的銀錁子,四個半兩重梅花式的金錁子。 知府夫人三個在場的兒媳婦本是湊趣,自然是按照婆婆的分量略減一減,按照往常表禮的樣子置備。左右就是尺頭、香包、扇子等小玩意兒。 攏共起來也有六匹尺頭、兩把扇子、三個荷包,六個筆錠如意式一兩重銀錁子,再有就是其他的零碎小孩子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