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節
李隆基也沒有一上來就叱責李源,而是好聲好氣地與他說道。 李源自然不可能向他說明真正的情況,歷代先帝在他的身邊日以繼夜地教授他帝王之道,他自小就被灌輸了為皇為帝的觀念,這些,怎么可能告訴現任天子? 他對自己的目標很清晰,如今他已經元服,雖然尚未娶妃,卻已經能算是成人了,已經可以開始正式行動了。 前些年他為王皇后說話,平時在弘文館等處也對教授諸王的侍讀萬分尊敬,成功塑造了一個禮賢下士又仁厚的皇子形象,再加上他體弱的外貌,朝臣們對他的敵意其實并不大,或者說,和他接觸的那些朝臣對他都很有好感。 李源只需要他們做到這一步就夠了,天子忌憚太子,連那些名正言順的東宮屬官都受到他的猜忌,唯恐太子和朝臣有所勾結,無論哪個皇子,在朝中的聲望太高,都不是好事。 反正若是他登上了人主之位,有的是機會和時間培養自己的心腹。 而他可憐的太子二兄,在這儲位上膽戰心驚地坐著,他當然要幫他一把。 將自己扶持上太子之位,才是李源現階段的目標。 既然如此,他就少不了在表現的同時坑太子和支持他的人一把了。 當然,在此之前,為了表現他沒有別的心思,需要拉下水的還不只太子的人。 “孩兒只是想為阿耶分憂罷了。若是能在京中,領一宿衛阿耶的小官,孩兒也是愿意的。只是這樣難免墮了阿耶的威名,孩兒也不愿。更何況,孩兒說一句不好聽的,縱是孩兒入宿禁衛,也難免被人說長道短呢!” 李源沒有指名道姓,但是李隆基想來應該是聽明白了。 “是五郎和八郎吧?從小你就和八郎不對付,不過你不是一向要在學識上比過五郎就好了嗎?” 李隆基說的五郎和八郎,就是皇甫德儀所出的五皇子鄂王和劉才人所出的八皇子光王。 他們二人的母妃和太子的母親趙麗妃三人,當初是天子后宮之中最得寵的三人,只可惜在武惠妃異軍突起之后,她們就相繼失寵了。 原本作為三個寵妃的兒子,鄂王、光王以及太子之間的關系不可能會太好,但是誰讓他們的母妃還沒到斗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武惠妃就出現了呢? 作為新一任的寵妃,武惠妃奪取了她們所有的光芒,太子、鄂王以及光王三人同病相憐之下,感情竟變得十分的好。 朝中幾乎是人盡皆知,太子和這兩個弟弟最為交好,李隆基對太子的寵愛一日比一日薄,忌憚一日多過一日,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鄂王學識極好,而光王的武力極佳,兩人的才華也一直被朝臣傳揚。 李源作為武惠妃的兒子,本就與他們不對付,而排行與李源相近的光王李涺,對此的不滿更是不少。 論年紀,光王居長,但是他的起名和李源比起來就落了下乘,論封爵,李源是單獨封的夏王,而光王卻是和一眾弟弟們一同受封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語。 在秘書省的小學以及弘文館中,有上進心的皇子為了表現自己,也沒少明爭暗斗,李源一直被光王和鄂王針對,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李隆基一直都是知道的。 李源自幼體質孱弱,就連他同母所出的兩個弟弟,在宮外養了幾年回來之后,看起來都要比他健康,因此在武功這方面,他的進度一直不盡如人意。 不過李隆基并不在意,他自己早年的時候號稱是文武雙全的人物,但是成功地登上皇位之后,他就對子嗣中這種表現的人殊為關注,甚至可以說是排擠,李源這樣的表現,反而更可以讓他放心。 不過他也知道,因為自幼被人說是病秧子,李源對此其實一直有心結。 李源是皇子,元服禮除了長輩,一眾兄弟自然也要參加,光王李涺也在其列。 若是兩人發生了口角,李涺說了什么話,激起了李源心中的不忿,因此貿然上了奏疏,也不是不可能。 李隆基正在替李源想理由,就見他沒什么胃口地動了幾下筷子,又將其放回去:“孩兒也知道,阿耶已經下了旨,不可隨意更改。不過孩兒可以隱姓埋名,到軍中掙一份軍功來,也看看,那些犯邊的胡人是如何悍不畏死,自阿耶御極以來,大唐可謂極盛,何以他們敢犯‘天可汗’的疆域?” 李源這話一出,明明白白地解釋了他根本不是要兵權,隱姓埋名去掙軍功,約莫真的是在賭氣。 不過他說這些賭氣的話的同時,卻也結結實實地拍了李隆基的龍屁,讓他心情極為舒爽。 所謂天可汗,乃是給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尊稱,李源用在他身上,是對他的功績的莫大尊崇,李隆基怎會不高興呢? “你若是想證明給八郎看,何必到前方這么危險的地方去?去了,又會有人說你像那些紈绔子一樣,不過是去分潤軍功的。況且這回的主帥和副帥都已定下了,朕也不能朝令夕改。要不然,朕就給你一支禁衛,讓你領宿衛皇宮之職好了?!崩盥』@么說著,似乎已經打定了主意。 然而李源卻是一口回絕了:“那又沒甚么意思,若是此行不成,阿耶下次帶我們去圍獵好了,我多獵一些回來,勝過八郎,比這要好多了。還是阿耶你看得明白,孩兒不過是一時意氣罷了,孩兒說實話,阿耶可不能笑我,其實上了奏疏以后我就后悔了,阿娘也把我叫去罵了一通,還好阿耶沒答應呢!” 李隆基自然是笑著應了。 不過還要打趣他:“朕這宮中的禁衛可不似你想的那么簡單,你才見識了多少,便在那兒說沒意思?” “左右不過是一群親貴子弟嘛。除了他們,陳將軍太悶,葛將軍太滑,王……霍國公嘛,太過于恃氣凌人了?!痹谳p飄飄地將前頭自請出征的事情推過去以后,李源終于進入了正題,開始引導李隆基走向他設計的第一段對話,以實現他的第一個目的。 作者有話要說: 啊,把九郎變成天然黑以后,劇情果然就順了起來呢,可憐的太子同學很快就要落幕了,李源這么名字很快就能改了,啊,我還是覺得李一這個名字霸氣! 第151章 毛仲 和一直到天寶年間迫使玄宗皇帝賜死楊貴妃之后才為后人所熟知的陳玄禮不同, 王毛仲是一個在開元年間煊赫一時之后就黯然落幕的角色。 開元年間的杰出人物太多,比能力, 他比不過文官集團中的佼佼者——而史書是文官們編纂的,他們描述的主體,當然是自己這一方的人——比窮兇極惡或者為人唾罵, 李林甫、楊國忠等人也要比他出彩得多。 王毛仲幼年因父罪而全家被貶為奴, 幸運的是,他成為了李隆基的仆人,等到李隆基登基之后,作為潛邸舊臣, 王毛仲也一路平步青云。 一直到開元十八年之前,為李隆基成為奪位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王毛仲都是李隆基面前的紅人,但是其言行卻愈發驕奢,對待皇帝身邊的內侍近臣, 態度也很惡劣,也因此,他早已成為許多人的眼中釘rou中刺。 最為憎惡王毛仲的人之一,就是天子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高力士。 王毛仲貪得無厭,被捧得多了,也就忘了自己的本分。 他有兩個妻子, 發妻和后娶的平妻,兩個妻子都被李隆基封為國夫人,而其子嗣更是稚齡便得五品之官職, 他本人更是連連被加官進爵,幾至于封無可封。 李源在和李隆基的對話里,說了三個宮中禁衛的統領,所謂的陳將軍是指陳玄禮,此人一直本分守幾,頗得李隆基信任,到了天寶年間,天子西逃的時候,更是讓他掌管總禁軍,可見對其之信任;葛將軍是指葛福順,霍國公說的就是王毛仲,雖然葛福順和王毛仲如今依舊被天子所寵信,但是很快,他們就要黯然落幕了,李源此時提起這件事,也是有原因的。 去年,也就是開元十七年的年中,王毛仲與同樣掌管禁衛的龍武將軍葛福順結為姻親,引起了一批朝臣的不滿。 吏部侍郎齊瀚就在禁中對李隆基言說了他的擔憂“福順典禁兵,不宜與毛仲為婚。毛仲小人,寵過則生jian”,只可惜,這種本來應該是不足為外人道的禁中語,又被泄漏了出去,齊瀚和大理丞麻察說了這件事,于是原本答應齊瀚“朕徐思其宜”的天子以齊瀚、麻察二人離間君臣為由貶官。 可以說,一直到開元十七年,甚至是開元十八年的這個時候,天子對王毛仲還是有一定的信任存在的。 但是,以天子的疑心病,再加上王毛仲絲毫不收斂的行為,最后的結果會怎樣已經很明顯了。 被劇透了一部分的李源,可是和太宗李世民特意演習了一番,再由則天皇后她老人家傾情補完,才安排好了這個篇目,作為由頭的王毛仲雖然不是李源的主要針對目標,但是作為引子,他是必須要倒霉的。 在李源身邊的阿飄祖宗,中宗和睿宗兩個人性子軟,高宗也很慈眉善目,無論是從平生功業還是為人處事來看,和李隆基最有相似之處的應當是太宗皇帝李世民,而則天皇后她本人是混后宮出身的,宮斗一把好手,兩方相加,李源大致已經摸清楚了李隆基可能有的心理反應,也已經做好了應對措施。 拉王毛仲下水,除了因為他遲早自尋死路被天子厭棄,還因為要賣人情給高力士。 要不然,朝中能作為李源目標的人多的是,或者直接拿他的兄弟開刀,也比現在動王毛仲這個天子寵臣要好。 說實話,這其中種種不過是為了利益最大化罷了。 李源挑王毛仲作為話頭,李隆基當然會有興趣。 說實話,王毛仲和李隆基的后宮沒有什么利害關系,他這人甚為狂傲,連時常見面的天子近臣兼紅人高力士都不給什么好臉色,能指望他去巴結后宮中的皇妃? 后世說jian相李林甫與武惠妃相勾結,殘害了李隆基的頭一個太子并鄂王、光王這三個兒子——因后來他們一齊被廢,又齊稱“三庶人”——可那也得看身份啊,李林甫姓李,卻不是五姓七望的那個李,他是正正經經的李唐宗室,高祖皇帝李源的堂弟長平肅王李叔良的曾孫。 說句難聽的,王毛仲他是當今天子一手捧起來的心腹,哪能這么想不開,在天子盛年的時候就扶持某個皇子消耗自己的圣寵? 所以他和皇子們并沒有甚么利害關系存在,正是因為如此,李源此時提起他來,才沒讓天子又猜忌什么東西。 “你見過毛仲幾面,便這么說他?讓你這么一評,這宮中的將軍,竟沒幾個是好的?”李隆基只當說笑,語氣很輕松,并沒惱。 “阿耶你這就不懂了,其他兩位將軍也就罷了,霍國公的風評在宮中實在是不好呢!”李源也不和李隆基說什么官面上的話,也權當是說笑。 “風評?他一個外臣,雖是掌管禁軍的,還要什么風評?” “怎么就不用了?阿娘賜宴的時候,邀那些國夫人入宮,霍國公家可威風得不得了?!崩钤雌财沧?。 李隆基笑了兩聲:“毛仲的兩房妻室都是朕給他封的國夫人,他好歹是朕的心腹,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齊人之福,享享也沒什么,若只是為這事兒,那毛仲也太冤了些?!?/br> “這哪能啊,封了兩位國夫人是阿耶大度,體恤臣下,可是霍國公他只當這是應得的,就連他家的國夫人都說什么沒有她家郎主出力,至尊帝位安能如此穩固,真真是笑話。阿耶乃是天生皇帝命,聽聞霍國公乃是高麗出身,與他干系哪有那么大?若說為阿耶誓死效命的,難不成只有霍國公一個?兒自小聽阿娘說阿耶文武雙全,當初阿翁的帝位也是阿耶幫著固下來的,沒有阿翁、阿耶的名頭在,那起子人哪里有那么大的膽子和能耐?若說盡心盡力侍奉阿耶的,高將軍才是頭一份兒的貼心人,誰見他居功自傲過了?”李源嘴巴不停,從瑣事方面把王毛仲并他的兩位夫人都批了個遍。 李隆基聽得好笑:“你雖元服了,看事情還是忒簡單。朕看啊,說一千道一萬,還是你不喜王毛仲!” 李隆基雖然這么說,卻絲毫沒有責怪李源的意思。 實在是李源的話里,對他極盡恭維之能事,這龍屁拍得他太舒服了。 什么天生皇帝命,什么王毛仲不過高麗奴出身、睿宗李旦當初能得帝位,主要靠的還是李隆基這兒子,一件件功績都歸在李隆基身上,他哪會不高興? 而且李源在說事兒的時候,刻意隱去了李隆基當太子時與太平公主相爭這一段,王毛仲作為李隆基心腹,在這件事上確實頗有功績,但是李源重點強調的不是這個,李隆基也就順勢忽略了這段并不美好的時光。 李源也不反駁李隆基下的結論,只是一副固執己見的樣子。 “說到底,毛仲與你無甚干系,你這么討厭他,可別是把他當成八郎了!”大概是說得愉快了,李隆基竟語出驚人,直接將李源與光王李涺的矛盾給挑明了。 李源吭了一聲:“八兄和霍國公又不一樣,阿耶你別亂想?!?/br> “怎么不一樣了?”李隆基興味滿滿地說道,“你也說了,你上那奏疏就是為了同你八兄置氣。八郎的武藝極好,毛仲年輕時也是這么個樣子,況且兩人的性子都傲,怕不是你平常心中有氣,又聽別人常議論毛仲的事兒,移情了,將對你八兄的氣都撒在毛仲身上了?!?/br> 這么句話剛說完,李源還沒怎樣呢,不知李隆基想到了什么,臉色不似之前那么歡愉了。 李源在心中暗笑了兩聲,回道:“八兄能成什么事兒啊,將他與霍國公比,還是減了霍國公的軍功呢!” “你先前將毛仲說得,好似在宮中人憎狗厭,渾不似掌禁衛的將軍,而是個幸進的小人,如今與你八兄一比,竟還是遠遠超過了?你看看你,同其他人處得都好,怎么就與五郎、八郎合不來?”李隆基用一種滿是寵愛的語氣數落起李源來。 “這又不干我的事,八兄嫉妒阿耶待我好咧!這幾位阿兄他們的阿娘都是阿耶你從前寵幸的人物,可是有了阿娘,她們就失色了,阿耶又待我這般好,他們心中不滿,又不能對阿耶說什么,只好尋我出氣呢!”李源這時候說話,實在是顯得太實誠了。 “你瞧瞧你,都胡說些什么。瞧你說的,好似朕虧待了他們似的?!崩盥』m然是在數落李源,但是話里的意思可不是在埋怨他。 “反正就是這么個意思唄。不過阿耶你放心,八兄的能耐還沒像霍國公那么大呢,等什么時候他自己掙下一份軍功來,我才服他呢,現在,阿耶你可別偏幫他們就行!” 作者有話要說: 天生皇帝命這一句,改自德川幕府的三代將軍家光的“朕天生將軍命也”,不得不說,挺霸氣的 第152章 聯系 李源和李隆基說完閑話, 回到十王宅, 果然一如從前安分守己, 李隆基對兒子的表現堪稱老懷大慰。 果然他的九郎還是從前那個小乖乖。 但是對太子已經愈發不滿的李隆基,對同樣安分守己的次子李鴻,就沒有那么好的臉色了。 明明太子已經膽戰心驚地盡量不結交大臣, 每日接受師、傅等人的教導也只是例行公事, 絕不逾矩, 但是在李隆基看來,他還是覺得太子不安分。 若不是給太子配備基本的班底,并且作為儲君,太子需要接受足夠優越的教導,恐怕太子如今就不僅僅是被剝奪居住在東宮的待遇、和一眾兄弟們一起在十王宅“培養兄弟之情”那么簡單了。 這日李源入宮,領著二妹出門——他的大妹上仙幼年因為體弱出家做了女冠, 一直跟在兩位姑母身邊, 另外兩個同母妹, 二十一娘年紀太小,才出生沒多久, 還不到能隨便出門的年紀,因此只有二妹、在姐妹里總排行為十七的十七娘纏著他被他帶出了宮——一道去四娘唐昌公主的公主府看花。 唐昌公主在公主中性格是比較安靜的那一類,愛好也很文雅, 她極愛花, 不僅愛看各類花爭奇斗艷,有實在心儀的,還會親自動手栽培。 正因為如此, 在唐昌出嫁后,她的公主府就成了京中愛花的貴族們常常聚集的一處勝地。 大唐的公主們出嫁,都是由官府另辟新宅居住的,也就是說,唐昌公主并不和駙馬居住在一起。 而她的駙馬薛銹的家族與太子李鴻扯上了關系,若不是唐昌是自己單獨分開來住的,恐怕縱使她的府上花開得再艷,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人來此賞景,或者有青年士子希望能通過被公主賞識的渠道博出個名聲來,為之后的科舉做準備。 來唐昌府上賞花其實不是李源的主要目的,雖然十七娘性子比較沉穩,喜歡跟性情疏淡的唐昌一起相處,但是如果僅僅是如此的話,李源也不會親自出馬將十七娘帶出來。 和公主們相比,皇子的行動受到了天子更多的關注,李源雖然是李隆基的愛子,但是等到他回到十王宅那片區域中,自己的夏王宅之后,他這一日的行動就會被盡數呈報給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