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節
而且這些異象,在史籍上都是有所記載的。 柳木枯死又復生、蟲食文,都是漢宣帝尚未繼位之前幾年在漢宮中出現的異象,河中出現載有預言未來的石頭,也不是什么少見的事,只不過是這種預言石出現的地點不同罷了。 原本因為真正地一統天下而心情很好的楊堅,心情不禁陰郁了許多。 而既然出現了讖語,那么就應當解讀它。 古篆文經過破解,自然能知道它的意思,對于大隋將要二世而亡的未來,楊堅只覺心中怒氣翻涌。 不過他的氣不是對著太子楊勇去的,而是對著石冊上記載的“失天下”的“煬帝廣”去的。 既然是二世而亡,也就是說,大隋的皇位傳到下一代便失去了,那么符合“煬帝廣”這個稱呼的,沒有別人,只有他的次子,晉王楊廣。 楊廣一向聰慧,又因為長相俊秀,很得他們夫妻喜愛,但是楊堅很肯定,他現在對太子楊勇很滿意,并沒有廢太子的心思。 那么楊廣到底是怎樣登基的? 又有“楊花落、李花開”之語,思及此語,楊堅就想到了幾年前,年幼的皇孫楊儼做的那個夢。 當時知道楊儼的夢,除了楊儼自己就只有皇后、他以及漢王楊諒,服侍的宮人們可以確定是沒聽見的,漢王楊諒,他每日的行程都是可以知悉的,根本就沒有時間,他的皇后也沒有理由無端陷害次子,至于孫子楊儼,先不說他還記不記得幼時做的那個夢,只說這些篆字,以及這精準完整的預言,就能排除他的嫌疑了。 孫兒楊儼所做的楊花落盡的夢,讓楊堅忍不住心中發寒,聯想到了史書上記載的唯一一個“二世而亡”的皇朝,秦朝。 秦二世胡亥矯詔登基,殺盡始皇諸子,若是楊廣也似胡亥一般行徑,那楊花落盡的預示,以及楊儼所夢的楊花落的順序,就說得通了!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大家,我是順應隋唐時期多讖語的大勢搞了一回大劇透的作者233333 莫名覺得這劇透得好爽啊2333333 第132章 科舉 除了楊廣之外, 最讓楊堅在意的當然是大隋二世而亡之后取代它的“唐高祖”。 歷朝歷代的國號都不是隨便想想就能想出來的, 大隋之所以號“隋”,是因為他在北周之時被封為隨國公, 又因為“隨”有“走”的意思,恐其不祥,因此改為“隋”。 符合李姓,又與“唐”有關的,楊堅只能想到一個人——唐國公李淵。 再加上讖語的題目是《桃李章》,李字可解, 桃字何意?若是往諧音的方面去想,“桃”通“陶”,上古五帝之一的堯帝是為陶唐氏,先封陶地、后封唐地,此字又與“唐”有關。 而且李淵的名字從水, 也符合他從前做過的水淹長安的夢。 若是從前的話, 他或許會懷疑名字與“洪”有關的人, 譬如說小名“洪兒”、在與他的外孫女宇文娥英大婚之前被養在宮中的柱國李敏,又或者是李敏這一支的李氏家族的其他人。 但是現在,有了“唐”這個明顯的線索, 楊堅的懷疑對象只剩下了一個人——他的內侄李淵。 李淵的母親是獨孤伽羅的四姐,其父有四子,唯有李淵是嫡出,因此他才會在七歲的時候,越過幾位兄長繼承了其父的唐國公之爵。 到了大隋建國的時候, 李淵尚未娶妻,作為李淵的姨父,楊堅對這個內侄也是多有看顧。 李淵很長時間內都在大興城任官,如今就在大興城中。 前不久皇后還同他說李淵之子竇氏生子,得了一個男孩兒,小字喚作毗沙門,楊堅又派人入李淵府邸頒布賞賜,作為他這個姨父恭賀內侄喜得嘉兒的賀禮。 李淵之父早喪,作為姨父,楊堅一向對他們家看顧有加,而且李淵的年紀在楊勇與楊廣之間,楊堅也是將他做自家的子侄看待。 楊堅自我評價,倒也確實是個多疑的人,只是不知道為何,他可以確定,李淵現在是個徹徹底底的忠臣孝子,那么日后為何起兵反隋,就令人生疑了。 楊堅得了讖語,又思及楊儼居然做了一個關乎大隋未來的夢,心中對長孫更是看重了兩分。 畢竟他是大隋天子,才做了關乎大隋未來的夢,楊儼有這樣的夢兆,豈不是說明他也是天命所鐘? 只是讖語之中,楊儼顯然不是未來的皇帝,他的子嗣之間可能會像前朝一樣因為權力而相互廝殺,就讓楊堅不寒而栗。 楊堅將這些事都藏到了心中,不過對太子楊勇更關注了幾分。 太子雖有一些小毛病,放在從前,或許會積少成多讓楊堅不滿,但是他自從得了讖語之后便時常審視諸子之間的關系,便覺得讓嫡長子楊勇做太子是個再好不過的想法。 其余諸子雖都是嫡子,但違背了長幼之序。 他從前信心滿滿,諸子都是一母同胞,絕不會重演前朝舊事,可是若是更易了太子,難保剩下的兒子不會起心思。 太子楊勇為人寬厚,對弟弟們都很有長兄風范,長寧王楊儼也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從小在他與皇后的身邊長大,對叔父、姑母們都感情極深。 若是讓楊堅預判孫輩之中最能善待宗室的人是誰,他定會將自己養在身邊的兩個孫兒提名出來。 楊儼封王之后,便請從他的例子,在楊昭六歲的時候封其為王,可見他的心性善良淳樸,友悌兄弟。 楊堅心中積壓了一大堆的事,好在大隋開國將近十年,朝中一應事務都已上了正軌,他每日雖心事重重,但依然能將事務整理得井井有條。 皇后獨孤伽羅也知道讖語的事情,但是還有一部分消息,楊堅尚未告訴她。 到了后來,皇后便強行讓他休息一段時間,這讖語要應驗還早的很,他們防微杜漸也就是了,又常讓兩個孫子來陪伴楊堅,用天倫之樂舒緩他的心情。 卻說這日楊堅將楊儼抱置膝上,將自己最近的難處化作其他的問題來問他:“這世間原有一戶人家,家境貧困,卻兄友弟恭,感情和樂。待到繼承了遠房親戚留下的錢財之后,一夕暴富,感情卻不甚和睦了。年紀小的幾個弟弟日日覬覦長兄的財產,又因是一母同胞,父母不好厚此薄彼,你說當如何?” 楊儼當即笑了:“不若以那筆橫財為本金拿出去做生意,若是賺到了足夠的錢財,便將之平分,讓兄弟幾人分別繼承,待到日后,他們是要繼續錢生錢,還是坐吃山空,都不妨事了,起初已然公平地均分了?!?/br> 楊堅點點頭,若是尋常的人家,這方法自是不錯,也很公平:“若這戶人家不是貧苦百姓,而是有爵位要繼承的世族呢?抑或是當年先秦之時,列國紛爭,有王位要繼承的國家呢?” 楊儼便道:“孫兒斗膽,以大隋為例。雖然如今看起來大隋廣有四海,可是大隋之外,依然有他國疆土,更有諸多屬國存在。疆域廣,則一人難治,家中有諸子,則正好分以治之。亡他國以擴吾疆,使宗室諸王出鎮,仿姬周之例,與天子同姓者,于九州之外稱孤道寡,九州之內,天子御宇稱尊,豈不是好事?” 楊堅聽罷,竟愣住了。 他們這些人家,細數血統,都能數到鮮卑、胡人的身上去,只是從前先輩一直以九州中原之地為目標,竟忘了還可以往外擴張。 只是這也不是隨便想想就能成功的,而且天底下,還有比中原九州之地更為繁華富庶的地方嗎? 不過以兩國相爭轉移內部的矛盾,確實是個不錯的方法。 只是這樣,便需要大量的人才,可惜天下依然是士族門閥為主要人才的來源,楊堅縱是希望寒門多出人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料楊儼竟已經說出了解決他心中問題的方法:“阿翁,宮中的人才都是些熟面孔,再不濟也是出身世族,孫兒近日讀史,只覺得先秦之時許多人才出身寒微,這才是正道。若是天下所有人皆似孔圣一樣,有教無類,定有更多的人才為阿翁所用!” 楊堅嘆了一口氣:“金鱗兒說的不錯,只是經史之書,有許多都是各家世代相傳的寶物,如何能讓他們交出來?” “陳朝被滅,阿翁不是得了一批書嗎?若是以皇家之命通傳天下,讓天下人都能學習,自然就無虞了?!睏顑版偠ǖ卣f出了這番定會在未來引起巨大震動的話。 “天使我楊家得此子??!”楊堅感嘆道。 只是楊儼說的話雖有道理,卻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書籍昂貴,貧苦之家如何能傳習?皇家縱有大量藏書,又如何將之傳播天下?” 這也是宋朝之前真正的科舉制不發達——唐朝雖然已經實行科舉,但是和宋明時代的科舉制度相比,還有很大的漏洞——的原因之一。 唐朝之前,科舉無???,而唐代科舉雖然比隋朝時期完善了許多——因此學界有許多人認為唐朝才是科舉制真正出現的時代——但依然存在很多漏洞。 唐朝科舉允許“公薦”,每到開科之年,朝中權貴便紛紛宴請主考官“知貢舉”,向他們推薦心儀的進士人選,以至于唐時科舉常常尚未開考,錄取的人次都已經預定好了,考試只是走個過場,也就是說,一直到唐朝,依然有察舉制的影子存在。 而宋朝科舉制的發達,不僅和它建立之前五代十國的混亂導致世族大批量覆亡有關,還與宋朝白紙的大量推廣以及印刷術的存在有關。 宋時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在畢昇之前,唐末時期,雕版印刷就已經廣泛使用。 畢昇的活字印刷尚且不提——因為在中國古代,只要雕好了版,雕版印刷的時效其實比活字印刷要長,而且字跡也更為清晰、字體整齊劃一,只要是經、典一類的書籍,不用擔心雕好了只印一次就報廢,那可是真正的一勞永逸——只看雕版印刷和白紙的推廣,就讓宋朝的文化快速地向底層傳播開來。 這也是從宋朝開始才有那么多高官出身寒微的原因所在。 雖然白紙從東漢就被“發明”出來了——當然,實際上在東漢前就有了,蔡倫只是改進了紙,而不是造紙——但是大規模地推廣還是在后世。 第一次是東晉末,篡位的權臣桓玄下令改簡為紙,強行推廣了白紙在官方的使用;而宋朝的白紙的大量推廣,則是原料的改進,宋時所用的紙原料多是竹,其時大量使用竹紙,與前代的樹皮制紙、藤紙之類相比,材料更為易得,制的紙也愈多。 如果單純按照歷史發展的步驟的話,楊堅縱然有心改革人才選拔制度,卻礙于現實條件無能為力,但是誰讓楊儼他開掛了呢? 第一世的時候,學校組織的那種旅游、游覽名勝古跡,他曾經見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如何制紙他也是看過的。 而上一世的時候,他也命人試驗過這些方法,希圖為自己這一脈增加威望,只可惜最后試驗結果出來后,成果只放在那里,等到楊勇這個太子被廢以后,更是沒了用武之地。 但是這一世,他可以將這些快速地命人重現。 楊儼將自己的想法一一與楊堅說了,因著紙張在史書上能找到例子,他也不用費盡心思去找什么借口,楊堅只會認為是他從史書中亦有所悟,能以史為鑒,很是聰慧罷了。 至于雕版印刷,他只說若是能有東西像印章一樣印在書上便把字都印出來就好了,楊堅便聞弦歌而知雅意了。 楊堅貴為一國之君,他既然已經被楊儼說動,打定了主意,那欠缺的就是將想法變成現實的時間。 楊堅為人比之楊廣,雖也有些急功近利,但程度已經輕了許多,又是大隋的開國皇帝,雖然得國輕易,但完成了天下的一統,權威卻是不可撼動的,楊廣不能與之相比。 若是其后的第二任皇帝的話,依楊儼的看法,與其選擇一個激進的君主,倒不如選擇像他父親楊勇那樣,雖然在武功方面有所建樹,但是性格偏于寬仁的君主,這樣才能更好地守住江山,而且這樣還能更好地貫徹楊堅制定的國策,又不至于太過于急功近利——是的,楊儼指的就是他的二叔楊廣。 至于第三任皇帝,更不用說了,他自己是個穿越兼重生者,外掛這么大,又已經吃過苦頭了,還能又一次陰溝里翻船? 楊儼已經在美滋滋地暢想未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 這一卷的主要目標是打倒楊廣同學,不過金鱗兒小朋友開外掛了,所以再搞一件大事以后,這一卷就要完了233333 這一卷的番外想要去大唐雙龍的世界去看一下,我覺得我大概是瘋了233333。小天使們覺得怎么樣? 第133章 變天 開皇十年二月十六, 皇孫楊昭受封河南王、楊楷受封華陽王。 河南王楊昭是晉王楊廣的嫡長子,而華陽王楊楷則是蜀王楊秀的兒子,楊堅于諸多孫兒中, 只對三人特所鐘愛, 一個是受封長寧王的楊儼, 另外兩個就是楊昭與楊楷。 其受寵的證據,只看他們受封的年紀就知道了。 若說他們都是長子的話,秦王楊俊作為兄長,其子楊浩出生的時間比楊楷早, 可是卻沒有同堂兄弟一起受封。 要楊儼來評價,自己的阿翁與阿婆最寵愛的兒子是幼子楊諒,最看重的當是他的阿耶楊勇。 阿婆獨孤皇后對晉王楊廣,大概是因為他表現出來的溫良恭儉讓而另眼相看,不過那也是楊廣努力裝模做樣了多年的結果。 楊勇這些年出鎮洛陽,有了距離, 便不讓楊堅因為太子的出眾而感到如芒在背了。 而且又有讖語之言,讓楊堅心中總疑心楊勇這個儲君最后遭了什么不幸,因此更是對楊勇寬容起來。 作為太子,楊勇處理朝中政務都是合格的, 在群臣之中的人緣也很不錯, 要不然, 前世在開皇十八年的時候,也不會有數量眾多的朝臣一起去東宮朝賀太子。 觀以往的朝代,天子尚在而太子坦然接受百官朝賀的, 幾乎不存在,若說是楊勇已經不滿太子之尊,想要再進一步,朝中的官員要是有許多不服這個太子的話,也不會在朝賀的時候形成驚動天子楊堅的大場面。 獨孤皇后相較于楊堅更為感性,她對楊勇依然有一個不滿,那就是府上庶妾過多,至今無有嫡子。 若不是楊儼自幼養在她與楊堅身邊,又很得太子妃的喜愛,一直是充作嫡皇孫教養的,還不知獨孤皇后會有什么想法呢。 二月末,帝旨傳到洛陽,召太子楊勇回京。 太子回京的時候,正值春日。 從前北周的高官顯爵們,就喜歡在這春日晴好的時候玩馬球,術語叫做“擊鞠”,按照楊儼的理解,就是“用來擊打的蹴鞠”,太子楊勇出生在北周末,當時作為隨國公之子,一應交游自然也同時人一樣,這些年做了太子,雖有些沉迷女色,后來慢慢地轉圜回來,將“擊鞠”發展成了一大愛好。 太子好擊鞠總比親近那些庶族女子要好,因此楊堅與獨孤皇后都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