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節
因為損失不算大,而且秦國從趙國那里敲了一筆,所以很快他們就開始計劃起了下一次該和哪國開戰。 趙國傷筋動骨,是個不錯的選擇,韓魏積弱,同樣也是好啃的骨頭。 趙國在長平之戰這個坑里跌慘了以后,秦國欣喜地發現,三晉之地對他們的威脅已經大大地縮小了。 面對著一群不知道是該先下手為強鏟除大秦目前最大的敵手趙國好,還是該循序漸進,攻伐韓魏來的好的大秦大臣,異人表示,你們啊,真是太naive了。 現在最該下手的難道不是那個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嗎? 都要統一天下了,上頭還頂著一個天下共主,你們虧不虧心? 嬴政:爹,能不能別那么光明正大地鄙視別人?要點臉好嗎? 先滅周這個想法,最初當然不是異人自己想出來的,周王室在他的腦海里存在感幾近于零,和衛國之類的小國一樣,在他眼里,和已經滅亡了也沒什么區別。 但是在他拿著一張畫著這個時代各國大致疆域的地圖的時候,他的寶貝兒子“啊啊啊”地望著同一個方向,對他命人特意制作的吸引嬰兒注意力的撥浪鼓一點都不在意。 異人:說好的小嬰兒看東西看不太清楚的呢?地圖也沒用什么鮮艷的色彩??! 順著小嬰兒的視線,異人看到了被韓和魏包圍著的只有可憐巴巴的一小塊兒地的周。 說實話,周王室威嚴早就已經蕩然無存,幾十年前,秦王嬴稷的兄長武王嬴蕩就能在王都舉著九鼎之一與人競賽,楚莊王當年還需要“問鼎”,可是現在,強大的諸侯“相王”,將王的名號從周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每個諸侯王都顯出勃勃的野心,周室對此卻無能為力。 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在名義上,這個天下依然是屬于周的。 在用不同的方式確認過后,異人確定,他的寶貝兒子是真的在給他提示,先滅周并不是他的空想。 為什么要先滅周呢? 姑且不論還是個小嬰兒的嬴政為什么會有不符合他的年齡的表現,異人根據他的提示發散著自己的思維。 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春秋戰國的亂戰和漢末三國時代頗為相似。 巧的是,這個時代的周王室雖然已經衰頹,但依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在有心人出現之前,依然有人對漢王朝抱有復興的希望。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概念,在東漢末年,經過兩漢數百年的壓制,以及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強勢崛起,再興劉漢的事實,都讓人對這個家族懷有難言的敬畏。 皇室衰頹,群雄逐鹿,在后世皇朝爭霸之中最為常見的景象,在東漢末年,那些非劉姓的群雄卻統統被打成亂臣賊子,典型代表就是不知道被黑了多少次的曹cao。 在這個戰國晚期的時代,同樣有這樣的情況,雖然王室的威嚴依然掃地,但是總有那么些人對這個延續了許久的王朝抱有別樣的感情。 而且周朝有一樣神器——夏傳商,商傳周的九鼎。 從禹的時代就誕生在這個世上的九鼎,無疑是傳國神器,對王權的鞏固、加成作用比秦始皇那用和氏璧刻成的傳國玉璽還高。 最起碼,從歷史來說,九鼎誕生在這個世上,作為被各個王朝代代相傳的王權象征的歷史,比傳國玉璽不知道要長久多少。 就算滅亡周王室對秦國實際上的實力增長沒有多少幫助,總歸還有九鼎可以填補呢,這可是真正的傳國重器??! 異人把自己的想法理順了以后,就在朝堂上提出來了,基本上,朝堂上是全票通過的。 雖然韓魏也是軟柿子,但是周王室是比他們更軟的柿子??! 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異人在朝堂上光明正大又若無其事地把一統天下這樣的詞兒都說了出來。 當初其他人還只是相約稱王的時候,秦王嬴稷就不滿足于現在尊號,和齊王相約稱帝。 帝不是隨便稱的,三皇五帝,皇這個尊號就不用說了,至尊至貴,就是帝這個尊號,也不屬于普通人。 沒見到周天子都只能稱王嗎? 所以異人的提議非常得秦王的歡心。 對于孫子如此上道的言辭,秦王表示說得實在是太好了,放眼天下,除了大秦,哪里還有能一統天下的諸侯國? 就沖著滅亡周王室的好處,再加上大秦現在的實力比之多年前愈發強盛,秦王毫不猶豫地派兵了。 “以九鼎令諸侯”是秦國先君惠王時代就制定的目標,出于時任相國張儀之手,因為當時楚、齊兩國的國君同樣對九鼎有興趣,而且周王室的地盤在韓、魏兩國之間,在周王的多方斡旋下,九鼎居然還好好地放在周都洛邑。 惠王之后,到了嬴稷的兄長武王,武王帶人跑到洛邑去,不想著干正事兒,非要和人舉鼎,結果好了,“絕臏而死”。 因為秦武王是因為舉鼎身亡的,九鼎的象征意義就太明顯,一時之間,許多諸侯國都熄了對九鼎的心思。 若是真的神物有靈的話,秦國估計是不被神物承認的吧,否則的話,秦武王怎么偏偏就死在這上面呢? 這個時代是承認鬼神的存在的,就因為秦武王之死,秦國這么多年,也沒怎么對洛邑的九鼎動過心思。 不過現在被異人再次提出來了以后就不一樣了,而且在這種歷史大勢面前,總有人會順應潮流,提出一些合理的設想。 宗周的九鼎是怎么來的呢? 是滅亡了商王朝以后得來的。 禹鑄九鼎,傳之夏,夏亡,商繼之,商亡,周繼之。 那么,當年的秦武王為什么會不幸地在洛邑撲街呢? 是因為他還沒有成為九鼎真正的主人呀! 周王室都還好好地存在著呢,作為臣子,去觸碰只有天下共主才有資格擁有的九鼎,不死才怪嘛! 所以說,想要得到九鼎,周王室就必須要滅亡;想要一統天下,周王室不得不滅。 有理有據,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沒毛病。 雖然已經定好了目標,但是實際實行起來,卻是有問題的。 現在的周王基本上就是個擺設,就算是在周室內部,周王也已經沒什么影響力了,周的主要大權分落在西周公和東周公手上。 如果現任周王姬延歸天,在下任周王被選出來之前,西周公和東周公才是周室的掌權人,他們的身份和其他的諸侯王一樣,都只是臣子,這個時候,秦國覆滅周室,遷移九鼎,誰也不能給他們安個亂臣賊子的名頭。 但是,誰讓周王還好好兒地活著呢? 周王姬延已經在位五十六年了,異人的印象里,他曾經看過一份皇帝在位時間長度榜之類的東西,除了康熙和乾隆這兩個bug祖孫之外,沒有哪一位的在位時間超過六十年,所以推算一下,最多三年,周王姬延就要壽終正寢了。 雖然姬延的壽命應該長不了了,但是他現在還好端端地做著他的周王??! 異人:似乎一不小心出了個餿主意呢…… 我現在把先滅周那句話給吞回去還來得及嗎? 很顯然,已經來不及了。 異人只能努力地想法子,該怎么對以臣犯君的不義之行作出補救了。 作者有話要說: 周赧王姬延當了五十九年的周王,他死后,周民東亡,秦王這才亡周室,移九鼎的。 當時主政的是西周公,沒立周王,所以秦亡周室才不像后來東漢時代曹丕逼獻帝禪讓一樣被人詬病。 第52章 周室 秦國直接滅亡周室, 一定會遭到天下各國的針對——不管他們是真情還是假意——而且從禮法上,也容易遭人詬病。 這就是所謂的“圖周無益”。 要不是秦國志在天下, 基本上已經無所畏懼,而按照時間推斷,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間差不多就在幾十年后,否則的話,亡周還真沒什么好處。 要讓秦國停止行動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采用迂回的手段來挽回。 魏文帝曹丕逼漢獻帝禪讓,之后封侯以待,比起司馬家以晉代魏的時候使用的血腥手段, 已經是萬分仁慈了。 異人覺得, 自家祖父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 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秦滅西周國,再奉周王遷都。 因為宗周故地正好在秦國的掌控范圍之內, 所以打著這樣的旗號, 別人完全不能指責什么。 至于為什么要滅的是西周國,就和現在的周王室所處之地有關了。 周公、召公, 世為周室卿士。 當然,就算是世為卿士,也有發生意外,斷絕傳承的情況。 根據記載, 末代周公因為與王室諸卿士有矛盾,在政治斗爭中失敗,最后出奔, 離開了王畿,投奔了其他的諸侯國。 王室的周公之位斷絕是在春秋時期,周考王再次恢復此位是在春秋末期——因為周考王之子威烈王在位時期,韓趙魏三家分家,正式結束了春秋時代,開啟了戰國時期——中間相隔百年以上。 周考王姬嵬將其弟姬揭封為周公,延續周公此官,姬揭被封于周室王畿,也就是說周考王把最后一塊能分封的地盤也分封了出去,周王室自身反而沒有城邑能夠統轄了。 這確乎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尤其是當事人“兄友弟恭”的這項品性需要存疑的時候。 周貞定王姬介有四個兒子——起碼出現在典籍記載里的就只有四個——姬去疾、姬叔襲、姬嵬和姬揭。 姬介駕崩之后,繼承王位的是他的長子姬去疾,三月后,姬去疾為其弟叔襲所殺,是為周哀王;叔襲繼周王之位,是為周思王,五月后,姬嵬殺思王姬叔襲自立,是為周考王。 在繼位為周王之后,姬嵬很快就將自己的弟弟封為了周公,賜予了王畿之地作為他的封邑,可以說,那個時期,周公和周王,除了名分不同,其他都已經差不多了。 姬揭的謚號是桓公,他的兒子威公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西周惠公姬朝,另一個則是在姬朝時期分出去的東周惠公姬班。 因為東周國在王城以東,西周國在王城以西,為了以示區分,周公之國正式分為西周國和東周國兩個國家。 周王室越混越慘,周公之國也是,越小越鬧騰,當然了,秦國之類的大國對此的關心程度是不夠的,總之,鬧到最后,到周王姬延的時候,他選擇了西周公一方——畢竟東周國也是從西周國分裂出來的——遷都西周,雖然所謂的遷都根本就沒怎么換地方。 當然了,不管怎樣,因為周王現在定居在西周國之中,西周君和他的西周國就是大秦需要攻打的第一目標了。 異人仔細研究了以后,突然對自己之前提出的先滅周的計劃又自信了起來。 周王姬延:你的良心就不會痛嗎? 異人:不會啊,不僅不會,而且還美滋滋的呢! 不走套路的話,大秦覆滅了西周國之后,善待亡國貴族是會做的——就連秦始皇在覆滅了六國之后,對大部分的六國貴族、王族都還是好好地養著,讓他們養尊處優地活著的呢!——但是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忠義之臣的模樣,秦人就不太擅長了。 這個時代的陰謀權術比之后世都頗顯粗糙,更不用說裝樣了。 要是放到武俠小說里,秦國的設定一定不是偽君子設定的岳不群,而是人人喊打設定的日月神教。 異人只負責出主意動嘴,具體的施行人他是不管的。 不過最近朝堂上暗潮洶涌,主要集中在少數的幾個大佬身上,武安君白起因為戰功卓越,現在已經被猜忌、被排擠的苗頭了。 異人表示,六國未滅呢,這就想著要內斗啦? 從古到今,功勛彪炳的人,想要善終的話,最好的選擇其實是“自污”,只可惜,武安君白起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武安君這個封號,是有特殊含義的,非能安邦勝敵者不能受封,白起能受封武安君,可見其戰功卓絕,受封之后又屢建戰功,也怨不得秦王擔心他會功高震主。 更重要的是,不是異人多嘴,而是作為文臣的相國大人他心眼頗小。 嬴稷當了將近五十年的秦王,容人之雅量,以及帝王的寬大心胸他都有,也不會隨隨便便就猜忌別人。 他的氣度要真的那么小,看到哪個有能力的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忌憚而不是欣悅的話,早幾十年就被有能力又不為自己所控的母舅逼瘋了,早就憋屈死了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