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節
書迷正在閱讀:你還不是欺負我可愛、重生之星際巨星、聲優的妻子才不可能是腐女子呢、[綜]男神不好追、自然與你有關、爽文女配上位記、非格調行為指南、每天上學都在被撩、被天敵看上了怎么辦?、翠花的種田農家生活
忽然間連韋見素都覺的這顏真卿是不是在耍心機,一本正經的分析了半天,才提出李珙合適的結論,似乎更不露痕跡些。比之自己剛才表態只要王源提出誰合適便支持誰的想法,這種行為似乎顯得更為精明些。韋見素心中不禁感嘆,原來大家都不是吃干飯的,看上去耿直的顏真卿,實際上也許是個一肚子花花腸子的人。 “韋左相,你對顏中書所言可有什么異議?對他所言豐王李珙可為太子之事你可有什么想法?” 王源的問話打斷了韋見素的思緒,韋見素忙拱手笑道:“顏中書剛才所言甚是有道理,雖然對于諸位皇子的評價之言我不敢附和,但綜合諸位皇子的德才品行,豐王確實是個合適的人選。但有一句話我不知當講不當講?!?/br> “既是各抒己見,有什么不能講的?說便是。此事也并無定議?!蓖踉吹?。 韋見素沉聲道:“王相國,顏中書。立太子之事極為重大,此事實際上決定的權利在陛下手中。我等臣子其實也只是建議之權。當年李林甫屬意壽王為太子,但陛下屬意于李亨。李林甫多次上奏,陛下都沒有準許?,F在的情形是,陛下明顯是有立壽王之意的,我等若是同陛下意見相左,然則會有什么樣的情形發生?當此亂局之中,朝廷中再因為立太子之事而產生紛擾,是否于大局不利?本來立國本乃是為了提振軍民士氣安定軍民之心,若是紛擾起來,豈非適得其反?” 王源暗自點頭,別看這韋見素是個滑頭,但這幾句倒是老成持重之語。若是因為立太子之事而鬧得的矛盾公開化,確實會雪上加霜帶來更亂的亂局。自己是不怕的,但這樣的事發生總歸是不好的。 “左相所言有理。我跟你們說實話,我其實也是屬意于豐王為太子的,咱們三個意見相同,那便說明豐王確實是個合適的人選。但左相所言也不能不加以考慮,若陛下屬意于壽王,不愿立豐王為太子的話,確實是件棘手之事。不過話說回來,當此亂局之中,我等需要擔負國家未來中興之則,陛下若以私心立壽王為太子,未必是大唐之幸。你我都是朝中重臣,為了江山社稷著想,也不能讓陛下從私心做出錯誤的決定。你們說對么?” “相國所言甚是,下官的意思是,不要造成太大紛擾,最好是君臣和諧,妥善解決分歧?!表f見素忙道。 “顏中書以為呢?”王源扭頭問道。 顏真卿想了想道:“下官是這么想的,咱們做臣子的只盡臣子本分,我們只提出人選據理力爭,若陛下真的不答應,我們也盡到了職責。該說的話都說清楚,該擺的理由都擺出來,陛下不會無視臣下的意見?!?/br> “若陛下就是不同意呢?”王源問道。 顏真卿皺眉道:“那……那也只能遵照陛下旨意了。陛下乃大唐之主,他有決斷之權?!?/br> 王源吁了口氣,顏真卿的回答印證了自己對顏真卿的判斷,到最后關頭,顏真卿還是會選擇站在玄宗一邊的。無論顏真卿多么直率和坦陳,多么敢于直言,他骨子里還是個忠臣孝子。所謂古往今來的諍臣直臣其實都是忠心耿耿之臣,出發點其實還是維護皇權和帝王的。 “這樣吧,這件事咱們三個也不能定奪。本人認為,我們需要征詢其他同僚的意見。正如顏中書所言,臣子之言陛下也是要慎重考慮的,若是百官達成一致意見,陛下更是會慎之又慎。所以,這件事咱們暫且不要公開宣揚,明日起咱們分別征詢百官的意見,爭取達成共識。不求所有人意見一致,起碼需要大部分人的意見是一致的。取得百官共識,咱們才能正式提出奏議。陛下見百官意見大多一致,便會慎重考慮我們的意見。兩位辛苦些,和同僚之間多溝通多討論,但只是私底下的,不要鬧得滿城風雨?!蓖踉次⑿Φ?。 顏真卿和韋見素心知肚明,王源的潛臺詞便是要他們去串聯百官共同上奏,其實便是有逼迫玄宗之意。顏真卿雖然覺得有些不太合適,但一想到此舉是為了阻撓壽王為太子,他便心中釋然了。畢竟是為江山社稷著想,自己也無愧于心。 幾人談談說說,又喝了不少酒。顏真卿最終喝的大醉,被王源命人架上馬車送回了住處。 …… 次日上午,王源來到政事堂公房內剛剛坐下,便有小吏便來稟報說李宓將軍求見。王源還以為李宓是來稟報安排兵馬陪同羅威前往勘察木棉山嶺的鐵礦之事,然而一見到李宓急匆匆而來的樣子和有些古怪的表情,王源便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勁。 李宓帶著一身冷風進了王源公房之中,回身順手身關上公房的門。 “怎么了?關門作甚?陽光普照,我還想著正好曬曬太陽呢?!蓖踉葱Φ?。 李宓湊上前來沉聲道:“相國,李瑁離開成都了,此事你知道么?” 王源一愣皺眉道:“李瑁離開成都?此話何意?” 李宓低聲道:“昨日午后,陛下在北門出賑濟百姓,李瑁在未時末帶著幾名隨從出了北門而去,之后便再沒回城來?!?/br> 王源皺眉道:“知道他去哪里了么?” 李宓搖頭道:“不知,陛下在賑濟百姓的時候,他并未陪同,而是直接出城往北而去。我的手下起初并未在意,還以為他只是出城散散心或者是打打獵什么的,然而直到天黑也沒見他回來。天黑后我得到了消息,但是老朽疏忽了些,并沒有當回事,以為他或許是從別的城門回城了。然而今日一早我詢問了四城守將,他們都說李瑁昨日并未進城。我覺得事情蹊蹺,于是命人去李瑁宅前查看,發現李瑁根本不在家。平日李瑁都起的很早在院子里讀書,今日日上三竿也不見人影,他家中的仆役也都懶懶散散的曬太陽,可見李瑁并不在家里?!?/br> 王源皺眉道:“他出成都作甚?招呼也不打一聲?若是皇子出城,該提出要求,我們派兵護衛才是?!?/br> “可不是么?所以老朽才覺得事有蹊蹺。老朽已經下令我的長子貞元率騎兵沿途追去查看。從沿途各地州府的口中應該能得知他的去向?!崩铄档?。 王源想了想道:“你安排的很好,李瑁私自出成都有些讓人生疑,這個時候,皇子私自離開陛下身邊是不被允許的。我想其中必有名堂?!?/br> 李宓低聲道:“鬼鬼祟祟的,必有陰謀。這件事也許是故意瞞著我們,不讓我們知曉。北門守軍說他出城時騎著陛下的照夜獅子白的寶馬,也不知是真是假。若是真的話,他鬼祟出行怕是經過陛下同意了的?!?/br> 王源一驚道:“你是說他騎著陛下的坐騎?” 李宓忙道:“此消息未經證實。未必白馬便是照夜獅子白?!?/br> 王源冷聲道:“那還不簡單,去陛下的馬廄中瞧一瞧不就知道了。這件事不要聲張,等李貞元探明消息,回來稟報便是。若經陛下允許出城,那便不算不合規矩。他不需要我神策軍的護衛也沒什么好說的,他有權這么做?!?/br> 李宓點頭道:“說的是,一有消息我便立刻來稟明相國?!?/br> 李宓拱手告退,拉開門舉步要出門時,忽然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回頭道:“對了,還有件事要跟相國稟報?!?/br> 王源微笑道:“是護衛羅威去姚州大雪山的事么?” 李宓搖頭道:“那件事還來煩擾相國么?今日一早我便派了二十名騎兵護送羅威出城了,此刻怕是都在二十里外了。卑職要說的是,早間東城門守將稟報我說,有兩名從長安郊外神策軍中來的士兵進了城,說是高仙芝高副元帥派來給相國送信的。被人領著去相國府上了,所以老朽知會相國一聲,以免相國一會兒出門了,他們會找不到相國稟報。畢竟那是大軍中來的消息,也許是什么重要的軍情,萬一來政事堂找不到相國,豈不耽擱了事情?!?/br> 王源忙起身道:“哦?有此事?那可要趕緊去瞧瞧。你要是沒什么要務的跟我一起回府瞧瞧是什么事?!?/br> 李宓笑道:“老朽能有什么事,成都城中治安良好,我除了四處巡察之外倒也沒什么別的事情?!?/br> “那好,隨我一起去瞧瞧。莫不是高副元帥大發神威攻下了長安不成?”王源笑哈哈的道。 “那恐怕是不可能的,高副帥若攻城豈能不提前征求相國的意見?!崩铄档?。 “知道,我只是這么一說罷了?!闭f話間兩人一前一后出了政事堂上了馬,一行人沖上大街疾馳而去。 一行人奔出沒多遠,王源便看到了騎著馬正在大街上小跑而來的黃三的身影。見到王源后黃三果然正是為了此事而來。那兩名士兵因為連夜奔行而疲憊不堪,抵達王源府上時兩人都累得面無人色。黃三知道不能耽擱,于是便命人安排兩人吃喝恢復氣力,自己騎馬來找王源,不想半路上遇到了王源一行。 眾人馬不停蹄的趕回了王宅,進了院子,便看到院子里陽光之下兩名風塵仆仆的士兵正捧著一只大海碗喝著熱騰騰的米粥。吸的西里呼嚕的正香。見王源一行進了門,兩名士兵連忙起身來行禮。 王源認識這兩人,這兩位正是高仙芝的親衛隊的兩名親衛,是高仙芝的身邊人。用他二人送信,可見送來的信必是重要之事了,否則平日信件消息往來都有專門的斥候騎兵,無需用親衛送信。 “參見王元帥,小人等奉高大帥之命送來高大帥給王元帥的親筆信?!眱擅H衛齊齊跪下行禮道。 “辛苦二位了,信呢?”王源道。 一名親衛士兵伸手入懷,從貼身的盔甲內的襯衣之中摸出了帶著體溫的信,雙手呈交上來。趙青上前接過信來翻覆看了幾遍后呈給王源。 王源檢查了信封的封口處的印封,封口處完好無缺,這才撕開信封取出高仙芝的信來,在陽光中抖動打開,仔細觀瞧。眾人看著王源的臉色,想從王源的臉色來判斷出信中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但見王源看著那封信面色數變,說不清是喜是憂。 第909章 消息 片刻后王源移開目光看著李宓道:“你道是什么消息么?” 李宓撫須道:“老朽不知?!?/br> 王源沉聲道:“安祿山死了?!?/br> “什么?”“什么?”身邊人盡皆錯愕。 王源微笑將高仙芝的信遞給李宓道:“你瞧瞧,高副元帥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我動身回成都后的第五天,安祿山在洛陽暴斃的消息便流傳了出來。高副元帥為了鑒別真偽。還特地派人打探了真假,確定消息是真這才寫了這份信命人通知我?!?/br> 李宓接信迅速看了一遍,撫須哈哈大笑:“好個逆賊,居然就這么死了?便宜他了。落得個壽終正寢。再挨個一年半載,怕是要被亂刀分尸。這廝倒也見機的很,干脆伸腿瞪眼了。哈哈哈?!?/br> 黃三在一旁喜道:“那豈非是叛軍敗了?二郎也不用去領軍打仗了?” 譚平笑道:“妹夫,哪有那么容易?” 黃三詫異道:“安祿山都死了,叛軍還敢作亂?” 王源呵呵笑道:“三郎,安祿山死了,還有他的兒子呢。還有史思明呢。豈會那么輕易投降?信里說,安祿山賊兵各部擁戴安慶緒繼大燕國皇帝位,還定了新年號載初,大赦天下呢?!?/br> 黃三啐了一口道:“也是,賊兒子還沒死,還是不得安生?!?/br> 王源呵呵而笑,李宓笑道:“無論如何,安祿山死了的消息總是個好消息,陛下知道了定然覺得欣喜若狂?!?/br> 王源笑道:“陛下當然會開心,待會咱們一起進宮稟報陛下去,叫陛下也開心開心。賊首死了,總是件值得慶賀之事?!?/br> 李宓笑道:“是啊是啊?!?/br> 眾人也心情愉快,紛紛大笑談論不已。 “大帥,高大帥還有一封信要交給元帥?!焙鋈婚g,另一名親衛向王源開口道。 “還有一封信?”王源詫異道。 那親衛點頭,伸手入懷取出另一封信呈上,王源狐疑接過,展開閱讀,忽然神情變得古怪之極。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蓖踉春鋈还笮ζ饋?。 這第二封信中的內容正是高仙芝打探得知的安祿山之死的內情。安慶緒和嚴莊合謀殺了安祿山之后,沒敢立刻發布安祿山死亡的消息,直到十天以后,才對外公布了安祿山殯天的消息。利用這十天時間,嚴莊將他的五萬征南大軍盡數調集進洛陽,控制了城中的局勢。待一切盡在掌握,才敢公布安祿山死亡的消息。 這之后迅速頒布了安祿山的傳位詔書,當然那是假冒的詔書。對于燕王安慶恩的死,嚴莊倒也給出了個甚是讓人唏噓的解釋。嚴莊對外宣布說:安慶恩和安祿山父子情深,聞聽圣武皇帝殯天,燕王悲痛欲絕,乘人不備自掛殉葬。其母德妃殷氏得知陛下殯天愛子自殉也悲痛欲絕,遂自縊而亡?;蠲撁搶⑦@一對被安慶緒揮劍斬殺的母子塑造成了有情有義為愛獻出生命的貞烈人物。 然而,關于安祿山和安慶恩以及殷氏的死,城中暗地里卻早已流言紛紛。所謂紙包不住火,那日夜間的變故鬧得沸沸揚揚,想掩人耳目當然是不可能的。再說安祿山和安慶恩的死有諸多的疑點,安祿山確實身上生著毒瘡,眼睛也瞎了,很多臣子都認為陛下活不了多久。但決不至于這么快便駕崩了。而且自從天氣變冷,以及從南方請來的幾名名醫抵達洛陽以來,安祿山的病情大為好轉,肚子上的毒瘡也不像夏天那樣潰爛不堪,甚至有結疤愈合之象。安祿山甚至還接見過幾次臣下,大臣們見安祿山除了目不能視物之外,精神倒是很好。怎么就忽然死了?結合十日前那天夜里的喧嚷,以及暗地里流傳的消息和城中大批兵馬的戒嚴和小規模的攻殺情形,明白人都心中肚明,應該是發生了宮闈之變,釀成了人倫慘劇。 安慶恩的死便更是疑點重重了。安慶恩只是個不通人事的孩童,他怎會如嚴莊宣布的那般,因為安祿山的死而上吊殉父?這簡直是荒唐!小小孩童如何有這般孝義之舉?這完全是瞎胡扯。結合安祿山一直以來毫不掩飾的對安慶恩的喜愛,不止一次的流露出要傳位于他的意圖,這件事的內情便昭然若揭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安慶恩的死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即便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但安祿山已死,五萬征南軍盡數進入洛陽。在嚴莊的強勢清掃和肅清之下,十余名大臣因為和安慶緒不和而被誅殺抄家,全城兵馬兀兀人人自危的情形下,所有在洛陽的文武官員只有一條路可走,那便是宣誓效忠安慶緒。其實安慶緒是安祿山的兒子,他繼位也是合情合理的。安祿山偏愛燕王,欲廢長立幼,本就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事到如今的結局其實也是他自己埋下的隱患。而臣子們其實想的是,效忠燕王也是效忠,效忠晉王也是效忠,只要能保住腦袋,保住榮華富貴,那么效忠安家的任何一位即位者其實都沒什么區別。唯一讓他們不滿的是安慶緒奪取皇位的方式而已。 安慶緒快速的登基為帝,大赦天下晉升百官以求安定民心穩定局勢。此次最大的功臣嚴莊更是被安慶緒尊為兄長,出任大燕國大丞相一職,除此之外還兼著征南軍大元帥,洛陽禁軍大元帥的軍職。安慶緒甚至封了他范陽王的王爵,以發跡之地范陽為名的王爵,這榮耀堪稱絕品。 對宣誓效忠的文武百官,安慶緒也大派紅利。除了肅清那些之前和安慶緒以及嚴莊不睦的官員,殺的殺抄的抄之外,其余的效忠之臣都得到了晉升。在外領軍征戰的各大將領也都派人宣旨加封官職,以安人心。安慶緒沒有要求所有人武將都回洛陽參與安祿山的葬禮和自己的登基大典。理由是國事為重,好好的為大燕國征戰便是最好的祭奠和道賀之禮。實際上這是嚴莊擔心這些武將們歸來后會生出事端來,發現安祿山的死因,那反而很是棘手。 就這樣,和當初安祿山的倉促稱帝一樣,大燕國的第二個皇帝安慶緒也就這么馬馬虎虎的倉促登基,正式成為了大燕國的主人。 高仙芝得到安祿山死亡的消息是在王源離開大軍回成都之后的數日。說來也巧,獲得消息的途徑是在某天晚上抓獲了企圖通過神策軍封鎖線進入長安的宣旨欽差。那是安慶緒派往告知史思明父皇去世,傳位于己的宣旨之人。從截獲的圣旨上高仙芝得知安祿山死去,安慶緒即位的消息。為了安史思明之心,那圣旨上還加封史思明為媯川王,封史思明之子史朝義為大將軍,加了侯爵位爵位,勉勵他父子堅守長安,伺機破敵。還告訴史思明,丞相之位嚴莊暫代,將來大唐覆滅之后,便封他為大丞相總攬軍政事務云云??偠灾畼O盡勉勵寬慰和褒獎,對史思明尊敬之極。 高仙芝對此甚是奇怪,安祿山歲數也不大,怎么就忽然死了?這事兒當真奇怪。這家伙才當了幾個月的皇帝而已,怎地如此福薄。覺得蹊蹺的高仙芝親自對傳旨的大燕國欽差進行詳細審問,終于那欽差透露了城中的一些內情。高仙芝何等的精明,一點蛛絲馬跡便會引發他的懷疑,故而立刻派出細作前往打探。細作們混入了洛陽城中,很快便在街頭巷尾的蜚語流言之中得知了事情的大概,回稟給了高仙芝知曉。 高仙芝得知真正的內情后大為驚愕,他雖然對這件事發生之后的戰局情勢有些想法,然而他不能獨自做出決斷,于是立刻寫信通知王源。 至于為何寫兩份信給王源,那便是高仙芝的細心之處。第一封信可以說是公函,可以對外公開的。那信上只是客觀描述了安祿山駕崩,安慶緒即位的消息。這封信王源可以看,別人也可以看。高仙芝知道,王源一定會稟報玄宗這個消息,那么這封信很可能玄宗也會過目,所以寫的都是事實,并無任何的私人言語,也沒有打探到的那些小道流言。而第二封信便不同了,信中詳細敘述了他打探到的安祿山之死的內情,以及因此事而產生的一些后果的判斷,對平叛的形勢也闡述了他自己的觀點,征詢王源對此事的看法。信中的一些言語和內容涉及一些敏感的話題,那只能是王源自己才能看,卻無法公開了。 庭院之中,王源大笑不已。眾人甚是詫異,不知道王源因何而大笑。王源自然不能全盤告訴他們第二封信上的內容,不過安慶緒和安祿山之間的宮斗大戲倒是可以說出來讓大家開心開心的。聞聽王源敘述了安慶緒殺父繼位的傳聞后,眾人都錯愕不已。這等事雖然兇險殘忍,但發生在敵人身上便是一則最好的八卦新聞,難怪王源大笑不已了。 當下王源立刻動身前往散花樓覲見玄宗,他要將這個消息告訴玄宗。無論和玄宗之間的關系僵到何種地步,這樣的大事還是要及時稟報并且和玄宗商談此事所帶來的后果的。 在路上,王源迅速的考慮著安祿山之死會帶來什么影響,仔細的斟酌高仙芝在信中提及的一項大膽的建議。高仙芝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了大軍往西撤退作防守之態,不再圍困長安城截斷長安往東的通道的建議。高仙芝的理由很簡單,若安祿山的死確實是安慶緒弒父奪位的后果,那么叛軍之中必生內亂,得知這個消息的史思明是不會聽從安慶緒的號令的。那么與其大軍冒著嚴寒堵截在長安以東,還不如退守長安以西城池防守休整,坐看事態發展?;蛟S可以坐看叛軍內斗,坐收漁翁之利。 王源承認高仙芝的想法很大膽,但王源一點也沒認為這個建議是荒唐的。事實上讀了高仙芝的第二封信之后,王源便堅信安祿山被安慶緒弒殺這件事絕非虛假。理由只有一個,那便是王源所知的安史之亂的歷史史實。本來王源因為時間線的錯亂和進程的加速而對所經歷的一切和真實歷史進程是否一致產生了極大的迷茫和懷疑。但這件事一出,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漆黑的夜空。這充分說明,盡管有著很大的差異,歷史的進程未必會盡如真實歷史那般發展,但在部分細節上卻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而行,并沒有走上岔道。安祿山的死便是其中之一。 那么,安祿山死后,史思明和安慶緒反目成仇的事情也極有可能發生,因為安祿山死后的局勢正是因為安祿山之死而引發,這一點上當有很大可能會和史實相同。然則高仙芝判斷的事情的高明之處便是他預測到了這一切的發生,王源沒有理由不同意他的觀點。所以王源做了決定,同意高仙芝的建議,將神策軍從寒冷的野外軍營之中撤回長安以西的城池休整過冬,坐看局勢如何發展。 當然,這個大膽的想法和之前的平叛計劃有很大的不同,退兵之舉很可能引起玄宗的巨大不滿,所以王源必須說服玄宗同意自己和高仙芝的決定。即便有著軍務自專之權,在這樣的事情上王源也不能不顧玄宗的感受,退兵意味著放棄攻擊長安,這會給人以畏敵懼戰敗退而歸的印象,很容易成為別人攻訐的把柄。但若玄宗同意,那便不會有什么問題了。 玄宗的書房之中,王源將高仙芝的第一封信呈給了玄宗,玄宗細細讀信之后面露大喜之色。但其實玄宗早就知道了消息,幾日前李光弼和郭子儀派人兼程送來的密信中便已經稟報了這個消息,當天晚上玄宗開心的都沒睡著覺。雖然功能已經快要喪失,但玄宗那晚還是召了兩名妃子不軟不硬的折騰了一番。玄宗甚至詩興大發,這幾日寫了好幾首詩諷刺安祿山沒有天命卻逆天而行,結果當了皇帝幾個月便死了。由此可證明自己才是真龍天子,除了自己,誰覬覦真龍之位都要遭到天譴。 此刻,王源將這個消息稟報上來,玄宗雖然早已知曉,但還是很高興的。高仙芝的這封信進一步證實了安祿山的死訊,那個大逆不道的安祿山真的死了,妄圖搶奪他的大唐江山的逆臣終于被老天給收了。與此同時,玄宗對王源也頗有些歉意。當李光弼的密信幾日前抵達的時候,玄宗對王源是很憤怒的,因為他認為這件事王源一定是知道的,但王源卻對自己隱瞞不報。但現在,王源接到了高仙芝的來信立刻來稟報的舉動,才讓玄宗明白,原來王源是真的不知情。他離開長安郊外時安祿山死去的消息并沒有流傳出來,所以王源其實也是在今天才剛剛知曉。這么看來,王源其實是被自己誤會了,這個人并沒有刻意的隱瞞消息。 “哈哈哈,好好好,安祿山這個逆臣,終于遭受天譴而亡,此乃我大唐中興之兆。這等賊子,自有天收。這消息來得太好了?!毙诶事暥?,盡量讓自己表現的如剛剛知道這個消息那般的興奮。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此事當真是件天大的喜事。叛賊賊首死了,于我平叛大局大大有利?!蓖踉次⑿Φ?。 玄宗心中一凜,他一下子想起了這件事會引發的影響。自己已經派了李瑁去和回紇大汗商談借兵攻長安之事,現在王源也得知了安祿山死了的消息會不會也覺得可以立刻趁亂攻擊長安。那樣的話,豈非讓神策軍先攻入長安,那可不是玄宗所希望的。 “王源,你說安祿山這一死,我們是否可以改變既定計劃,趁機收復長安呢?”玄宗不動聲色的試探道。 王源早知玄宗有此一問,在王源看來,玄宗自然是急迫的想要收復長安城。逢此大變,玄宗第一時間想要問的怕便是這個問題了。然而,王源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次自己的判斷卻和玄宗的想法背道而馳。玄宗要聽到的不是自己積極響應改變既定計劃即刻攻下長安這樣的話語,他反而希望王源不會這么做。 “陛下,臣所言的安祿山這一死于平叛有利,并非是說叛軍便會立刻土崩瓦解。陛下要知道,史思明所率的十余萬兵馬其實只聽命于史思明。安祿山的生死其實對史思明所率兵馬的實力影響不大。安祿山雖然死了,但長安城的史思明大軍其實并不會混亂,因為他們聽命于史思明。此時攻城,和之前攻城的結果其實差不了多少,我神策軍并無勝算?!蓖踉淳従彽?。 玄宗的心里樂開了花,但他不能有絲毫的表露,反而面帶愁容道:“原來如此,你說的在理,朕也是心急了些。其實朕也明白沒有那么簡單。你不要介意,朕只是詢問這種可能性。既然無法利用安祿山之死收復長安,便還按照之前的計劃,明年春天再攻長安便是?!?/br> 王源對玄宗的通情達理報以微笑,點頭道:“陛下圣明,陛下的心情臣很理解,希望陛下再忍耐忍耐,明年夏天,陛下一定能回到長安,臣給陛下當面保證?!?/br> 玄宗笑道:“徐徐圖之,徐徐圖之便是,朕不想給你壓力,反而壞了大事。那么依你之意,似乎安祿山這一死其實對平叛大事并無太大助益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