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節
衛啟沨深吸一口氣。他跟蕭槿見面的機會原本就少,每次還都是不歡而散,她根本不愿意心平氣和地與他談一談,有些事情的真相,他此生還不知是否有機會說與她聽。 翌日,蕭槿便聽衛承勉說劉用章回信了。 信上內容十分簡短,大意是說,他已知悉了事情來由,讓他們姑且安心。 蕭槿獨自坐在書桌前回想了前世對應的這個時候,但越是想要搜羅到有用的東西,越是徒勞無功。 她輕嘆一息,目光流轉間瞥見桌角靜靜擺著的桑皮紙簍。 那是衛啟濯當年離開聊城時送給她的小手工,里面還裝著據說是他攢了小半年才攢下來的橘子皮,當初是送給她讓她當藥使的,但她至今都沒敢動。 蕭槿抬手在那簍子上摩挲一回,心底竟劃過一絲愀愴。她手指凝滯了一下,對于自己的那絲情緒波動有些迷惘。 少焉,她微微斂容收回手。 兩世浮沉,光陰流易,倏忽之間,她即將迎來人生的岔路,那是她前世的終點。 年光流轉或許并非沒有在她心里留下印記。只是那印記埋在深處,平日里不可見而已。 蕭槿望了外間天光一眼。 她的事情還是應該先放一放,眼下著緊的還是要讓衛啟濯沿著前世軌跡重返極峰。 衛啟濯離京之后,朝堂上一直海不揚波。但這種平靜未能維持多久,斯須之間,波瀾乍起。 首先是戶科給事中上奏稱,河間府旱情遲遲無法緩解,如今饑饉蔓擴,災民向周遭幾縣流涌,引得河間周遭也陷入蜩螗沸羹的混亂之中。而這一切都起因于河間知府的失職瀆職。尹鴻在任期間,官倉里糧食原本就沒有多少,尹鴻又仗著自己靠山過硬,對前往賑災的欽差陳定態度傲慢,不予配合,這些都加重了災情。 隨后不久,這個說法又得到了陳定的證實。緊接著,都察院的幾個御史又紛紛上奏,揭露尹鴻貪墨公款、結黨營私等多項罪名,并且也在奏章里強調了尹鴻之所以如此猖狂,不過是有恃無恐。 言官們雖然彈劾的是尹鴻,但三句話不離尹鴻的靠山,而尹鴻的靠山是誰,滿朝上下恐怕無人不知。 永興帝那邊原本沒有多大動靜,但是隨后,以司禮監秉筆為代表的幾個內臣開始排著隊在御前為尹鴻說話,請求永興帝容情。 至此,永興帝動了真怒。 他命人將尹鴻押到京師,單獨鞫問一番。雖然無人知曉永興帝究竟問出了什么,但據聞推鞫結束之后,永興帝面色很是難看。 蕭安將近來的變故看在眼里,禁不住為女婿捏一把汗。衛啟沨如今也在都察院,他幾回遇見衛啟沨,都要忍不住問問女婿有沒有給家里捎信說何時回來,但衛啟沨只是無奈搖頭。 衛啟沨見蕭安惶惶不安,勸他不要憂思過甚,陛下那么看重衛啟濯,縱然遷怒于他,也會等他回來先查清楚了再說。 蕭安瞧著面前這個輕聲緩語的溫雅公子,一時倒有些恍惚。當年衛啟沨來蕭家短暫盤桓時,他就對他頗為欣賞,后來衛啟沨還幫過蕭家的忙,只是他這些年看下來,發現衛啟濯與這個堂兄似乎罅隙頗深。又兼女兒打小就不喜衛啟沨,他為免惹得女兒女婿不快,就盡量少跟衛啟沨打交道。 只是對于這三個人之間的彎彎繞,他實在捉摸不透。 衛啟沨見蕭安暗暗端量他,微微笑笑。 如今他在外人面前還是那個溫文爾雅的世家公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從他眼睜睜看著蕭槿跟隨衛啟濯一道消失在雪地里那日起,他的心性就變了,變得興許比前世更要偏執。 至于袁泰攻訐衛啟濯的這出大戲,他作壁上觀便是。 不覺間已是五月光景。 尹鴻的事愈演愈烈,永興帝暫將之打入刑部大牢,衛承勉為妻兄裂裳裹足奔走,但收效甚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未久,又有給事中上奏,這回矛頭直指衛啟濯,沉痛斥責衛啟濯任戶部堂官期間,以權謀私,非但為本家親眷牟利,還為妻族營私,其中為蕭家四房幺子蕭嶸大肆圈占私田的行徑還被田戶告到了順天府衙門。 永興帝除卻著令順天府尹細查此事,并無其他的舉動。群臣紛紛猜測,此事坐實之后,皇帝要如何處置衛啟濯。倒不是圈田本身是多大的罪責,只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加在一起,怎么瞧怎么覺著衛啟濯是少年得志忘乎所以,尤其那么些內侍還爭先恐后地幫著尹鴻求情,皇帝心里怕是惱得厲害了。 傅氏也聽說了最近朝堂上的風波。對于大房的倒霉事,她都是喜聞樂見的。雖然她不明白為什么一群內侍求情反而求得皇帝大發雷霆,但這些不重要,有好戲看就好。 只是這幾日衛老太太身子骨不大好,她總是要跟段氏一起去侍疾,這一點令她不豫得很,她對段氏這個弟媳是橫看豎看都看不順眼的。 端午這日,她也不能出去跟別家太太酬酢,只能待在老太太那里伺候著。她總覺得老太太最近身子每況愈下,也不曉得是不是被衛啟泓給氣得。 氣得歸了西才好,省得總是彈壓她。 一旁幫衛老太太剝粽子的蕭槿將傅氏的小情緒看在眼里,雖然這個昔日的惡婆婆其實慣會隱藏,但她實在太了解她,她的那點心思她還是看得出的。 蕭槿心下冷笑,面上卻聲色不露,將剝好的粽子恭恭敬敬地遞給衛老太太:“祖母慢著吃?!?/br> 糯米不太好克化,衛老太太這幾年端午都是吃一個小小的粽子意思意思,但是蕭槿看老太太那神色,似乎連一個小粽子也大不想吃。 衛老太太隔著粽葉托著那個精巧的小粽子看了半日,遽然道:“別家老太太端午時是不是都不吃粽子?我記得曹國公府的太夫人似乎就不吃,好像不光是粽子,連元宵也不吃?!?/br> 在場的一眾媳婦仆婦聞言皆是一愣,不解其意。 蕭槿卻是即刻反應了過來,微微傾身笑道:“孫媳聽聞大多與您同庚的老太太都是不吃的,因為牙口胃口都不太好?!?/br> 衛老太太一笑,轉眸看向蕭槿:“那我這身子骨尚算不錯?!?/br> 蕭槿微笑點頭,心里卻覺得有些酸澀?;蛟S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都會開始思考自己壽命還剩多少年這個問題。尤其衛老太太去年才大病一場,算是去鬼門關轉了一圈。雖然衛老太太是個諸事看得開的,但總也是想要多享幾年兒孫福的。 不過聽衛老太太提起曹國公府,蕭槿倒是忽然想起了多年前跟著衛老太太一道去曹國公府做客時見過的豐煦。她之前曾在跟衛啟沨做交易那次問過豐煦的事,可惜衛啟沨不肯多言。 “這粽子是什么餡兒的?”衛老太太突然問道。 段氏笑著答道:“回婆母的話,是蜜棗餡兒的,您說了不要弄什么花樣,媳婦們便讓廚下包個小蜜棗粽,里面只兩個小棗子,泡得軟軟的,沒有花生?!?/br> 衛老太太點點頭,慢慢吃了一口,道:“去年吃了個帶花生的,一個不留神險些把我的牙硌掉。我可得護好我的門牙,不然回頭啟濯回來,我要問話,豈不是漏風?誒,啟濯來信了么?何時回?” 蕭槿心道原來老太太在這里等著呢,趕忙答道:“回祖母的話,夫君前幾日來了家書,說是至遲下月初便回?!?/br> 衛老太太吃了半個粽子,平靜問道:“朝堂上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蕭槿一僵,想起衛承勉交代她不要在衛老太太面前提起近來的事,便笑著直道無事。 衛老太太不以為然地輕哼一聲:“不必瞞我,我又不是耳目閉塞。陛下那日將我召入宮,我原以為陛下是不同意讓啟濯襲爵,但到了地方我才知道,陛下其實是叫我去敘舊的。我衛家祖上便是以輔弼太祖皇帝得的爵位,后輩又多芝蘭玉樹,世代簪纓,為國朝盡心辦事,這才能榮寵不衰,不然你們認為京中權貴多如牛毛,怎就獨獨顯出一個衛家?” “樹大招風,惹上些麻煩再正常不過,”衛老太太慢慢將那剩下的半個粽子吃完,“家中生齒眾多,怎么著也能群策群力,想出應對之策來的?!?/br> 衛老太太說話間,衛承勉忽然過來,見了禮后,表示有話要問蕭槿,隨即告退而出。 衛承勉剛一出來,便轉頭問蕭槿衛啟濯臨行前都與她說過什么,蕭槿一怔,忐忑道:“敢問公爹,可是出了何事?” “言官昨日又聯名上了一道奏章,”衛承勉面色陰沉,“彈劾啟濯與朝中多名武將陰伺非常,其中著重點明他從未入仕時就刻意結交劉用章的事情?!?/br> 蕭槿攥了攥手。 這條彈劾如果非要陰謀論的話,那是相當可怕的。劉用章當了好多年的兵部尚書,若說衛啟濯當年是有意結交劉用章,那再結合他之后在邊功上的表現,就可以塑造出一個城府深沉的野心家形象了。 之前無論彈劾他以權謀私還是做尹鴻的□□,其實都是在暗指他如今在朝在野勢力都已頗大,一個勢力頗大的野心家,會干什么呢?當然是一點點取得皇帝更大的信任,然后改朝換代。而滿朝上下都知道,衛啟濯足夠聰明,一個存著狼子野心的聰明人,不早早除掉,難道還留著過年?元老功勛世家的背景非但救不了他,反而會為他擴大罪狀。 袁泰這是想干一票大的,直接整死衛啟濯,這可比當年那封魔幻現實主義的奏章殺傷力大多了。 看來他已經對于排除異己急不可耐了。也是,他年事已高,而衛啟濯春秋正盛,現在不動手,往后就只能化成鬼半夜去夢里嚇唬政敵了。 而這其中最惡毒的招數,無疑是鼓動內侍們去幫尹鴻求情。蕭槿都能想見皇帝看著自己身邊一群內官極力為衛啟濯和尹鴻討情時的臉色有多難看。 蕭槿努力回憶了一番,幾乎將衛啟濯走前說過的每個字都復述了一回——某些不可描述的話就略過了,末了寬慰衛承勉道:“公爹寬心,夫君定不會有事的?!?/br> 她知道衛承勉在想什么,她也在想同樣的問題。衛啟濯既然那樣交代她,那應當也想到了袁泰會趁著他不在京中時有所動作,可信是早就遞到劉用章府上了,事情還是愈演愈烈,她簡直要懷疑那天跟她說話的是個假老公。 衛承勉長嘆一息,正要揮手示意蕭槿可以回去了,余光里卻瞥見衛老太太在兩個兒媳的攙扶下出了屋。 “莫急莫慌,啟濯是個有成算的,”衛老太太看著衛承勉道,“自己的兒子自己還不了解?退一萬步說,就算是最后扣下罪名,衛家還有功臣鐵券?!?/br> 蕭槿嘴角微抿。衛老太太說的功臣鐵券是當年太祖大封功臣時頒下來的,鐵券中鐫免罪、減祿之數,以防其過,字嵌以金,民間俗稱“免死金牌”。 但問題是,如果皇帝真的偏聽偏信,以謀大逆之罪來論處的話,恐怕功臣鐵券也不頂用??v然能免死,前途也已經毀掉。 蕭槿深吸一口氣。怎么她前世看著衛啟濯晉升晉得易如反掌,如今做了他媳婦就覺得這么揪心呢。 衛啟泓今日再度跑到國公府門外,試圖借著過節的名頭拜望祖母和父親,但是又一次被門房拒之門外。 衛啟泓在大門外躑躅不去。他這兩三月間不知來了多少趟,但每次都無功而返。門房不僅得了吩咐攔著不準他進去,還不讓他看兒子。 衛啟泓暗罵這幫下人勢利眼,低頭看著自己身上這件再尋常不過的潞綢袍子,又有些喪氣。 這種料子擱在從前他連看都不會看一眼,賞給下人還差不多,如今居然讓他穿出來,他套在身上就有一種芒刺在背的感覺。 衛啟泓又等了片刻,見進門無望,方欲離去,就聽見身后傳來下人行禮的動靜,回過頭就看到衛啟沨輕裝簡從施施然踱步而來。 衛啟沨客客氣氣地跟衛啟泓敘了禮,旋笑道:“今日竟是這般巧,適逢佳節,不如我與你作杯,如何?” 衛啟泓往昔也不大和衛啟沨打交道。衛啟沨與他分別是兩個房頭的嫡長子,骨子里其實也是驕矜的,只是衛啟沨的性子沒有他性子那么銳,所以人多謂衛二公子謙遜有禮,然而衛啟泓能看出衛啟沨實則跟他一樣要強,否則也不會與晦跡韜光好多年的衛啟濯暗暗較勁。 衛啟泓原本想張口推拒,但轉念一想,他可以藉由衛啟沨知道國公府這陣子的狀況,便點頭應了下來。 衛啟沨暗笑,衛啟泓從前站得太高了,以致于懶得動腦子,認為任何優待都是理所當然的,如今從云端跌入泥淖,倒也有些開竅的樣子,性情瞧著也不似從前那樣莽撞了。 失去了之后才知道珍惜,這是多數人的通病。 彈劾衛啟濯的事不斷發酵,永興帝在被雪片似的奏章圍攻了一輪又一輪之后,終于忍無可忍,派人快馬加鞭去將衛啟濯宣召回京,著工部侍郎去替代他的差事。 然而傳命的人尚未出京,就傳來一個消息,荊襄地震了。 ☆、第157章 第一百五十七章 荊襄是個模糊的區域, 后世的湖北、四川、陜西、河南四省交界處便是荊襄平原, 那里因是多省交界,屬于三不管地帶,因而四面八方的流民都往那里涌。 流民問題向來是皇帝的一塊心病, 因為流民極易暴動, 又不好轄制,常常是按下葫蘆起來瓢,這邊的平息下來那邊的又冒上來。所以永興帝一聽聞荊襄地震, 首先想到的就是流民這個隱患。 荊襄流民前些年才鬧過一場, 眼下若是因為受災, 再度鬧出什么亂子,那可真是一個頭兩個大。 據奏報來看, 這場地震震動頗大,出了事自然就要賑災,但這個賑災的人選就要仔細考量了, 因為一個賑不好就變成平叛了。 既能賑災又能平叛,兼且還對流民問題有見地的, 放眼朝堂,實在寥寥可數。 永興帝頭一個想到的人就是衛啟濯。衛啟濯頭先在山東時兩次平定流民, 第一次還是在未入仕的情況下, 那個時候他還是個庠生,就已經能夠從旁協助總兵孟元慶平叛了。第二次更是調遣有度, 平息了一場跨省的流民暴亂。 荊襄流民向來都令朝廷頭疼, 廷議上對于欽差人選問題更是莫衷一是。最終永興帝拍板表示讓現如今正在湖廣盤桓的衛啟濯來接手這個差事, 依舊讓工部的人去接替衛啟濯目前手頭的事。 眾皆嘩然。 皇帝心里究竟怎么想的?把這份差事交給衛啟濯,就意味著將來興許還要調兵給他,若是已經不信任衛啟濯了,那這做法就有點匪夷所思了。若是還信任衛啟濯,為何之前又要將他調回京。 蕭槿也不太明白皇帝的心態。不過她比較關心另一件事,那便是衛啟濯恐怕要因此晚歸了。她不知道這是否會打亂他的計劃,也不知道這件事是否會為他帶來什么轉機,她就是擔心他會重蹈前世的覆轍。 正是季夏時節,暑氣蒸騰,流金鑠石。即便已然入夜,仍舊悶熱難消。 衛啟濯坐在燈火搖蕩的書案前,對著桌上寫到一半的家書出神少頃,往圈椅上一靠,將手里的筆按在了硯池里。 他原以為自己不過出門兩三月,盡快辦完事就可以回京了,興許還可能因為袁泰的舉動而提早回京。 但是如今,他一時半會兒是回不去了。 他與蕭槿今生相識以來,最多也就分別過半年,照著眼下這個趨勢,可能又要分別半年。他對他們母子惦念非常,每回看時辰的時候都會想他們母子可曾用膳,可曾睡下。 他預備將家書寫完時,一公吏忽然敲門進來,在他耳畔低語道:“大人,蜀王府的長史前來拜謁,說要見您?!?/br> 他驀地繃起臉,須臾,語聲微沉:“將人請進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