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
外命婦進宮多是上晌,昨兒上晌安平公夫人進了一趟宮。下晌他就受了賜宅旨意,看來寧安公是迫切地想要把他嫁于火上。 只是這樣對寧安公有何益呢?寧安公是勛貴又是京中九門提督,跟他們文臣井水不犯河水,為何會有此舉動? 周中對京中錯綜復雜的關系了解不多,一時半會也猜不透寧安公的心思。 只是景仁帝能下旨意,必是贊同寧安公的意見。想到此,周中心頭猛地一緊,原來景仁帝是不介意他給架在火上烤一烤的。 寧安公的心思他猜不著,景仁帝的心思倒好猜。無它,不過帝王心術罷了。 他是臣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周中驟然渾身生寒,他可以理解景仁帝,但不代表他能接受。 他周中畢竟來自現代,對皇權無懼。 忽地周中嘴角扯出一絲苦笑,怕正是他的這種無懼讓景仁帝起了心思,起了震懾他的心思。 景仁帝要用他,自然要把他完全收服在手心里,讓他臣服。若是他是這個時代土生土長的人,怕是會感激涕零景仁帝的給予的機會。然他不是,他是從千年之后穿越而來的靈魂,他絕不可能做一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臣。在他眼里,他的命很重即便這命是偷來的。他也沒想過在這個時代和皇權作對,在皇權面前他不過一介螻蟻,他更不愿意讓無辜的周家人遭受滅門之禍。 周中呆坐良久,方長嘆一聲,此處不是安居之所。 至于景仁帝賜下的宅子,周中先謝過景仁帝,又言案子一日未破,他一日不敢入住。 自此他告了假,天天往刑部,大理寺,京兆府跑,問案子的進展。不過幾日,這幾個衙門主審案子的大人們見著周中就跑。 周中仍不慌不慢,走了大理寺少卿有大理寺卿,走了刑部右侍郞,有左侍郞,更有刑部尚書,至于京兆府,周中更是把里面的大大小小官員識了一個遍。 在周中每日的拜訪下,三個衙門越發的齊心協力,倒也真找出一絲線索,只是等他們尋了去,也只是見著一具尸體。 三個衙門的人唉聲嘆氣,怕周中這個牛皮膏藥是扯不下來了。 不想周中三個衙門俱沒去,反而進宮一趟,跟景仁帝請求外放。 “為何?” “臣怕再來一場大火,臣可沒那么好命了?!?/br> 景仁帝沉默不語,他有些看不懂周中。他似乎跟他其他的臣子有些不一樣,權利名望錢財,他似乎都不看重。 他看著周中好一會才道:“也罷,既然你要外放,那就幫朕看看兩準的鹽政吧?!?/br> 周中捧著一疊折子跌跌撞撞地離開了皇宮。 景仁帝望著周中的背影,忽地笑了。 先帝曾教導他,有人求權,有人求名,有人求利,還有一種人求志向,施展心中抱負,周中顯然就是最后一種人。 希望他沒看走眼。 而周中一路走一路腦海里不停地旋轉著:兩準巡鹽御史。 巡鹽御史,天下皆知,好肥的大肥差事。 景仁帝對于他的不遜不識趣,不是應該重重地懲罰,把他發配到偏遠的地兒做個小官兒嗎? 周中迷迷瞪瞪地回了家,拿出手抄的折子一頁頁地看起來。兩準出現在大規模的私鹽,屢禁不止。最奇怪的是官府兵丁捉拿住的私鹽販子手上卻沒有私鹽,鹽稅少了一大缺口。 怪道前些日子皇長孫私下問他,如何解決永絕私鹽。 他記得他當時隨口答了一句,“只要鹽價便宜,那里會有私鹽?”就如現代,那有私鹽之說,一塊來錢一包鹽足夠吃大半年的。 不想這么一句話,就給他扔來一個大攤子,虧他先前還想著這是一個大肥差呢,說不定還是掉腦袋的差事。 然周中對景仁帝的感觀卻改觀許多,若是因興鹽利而死,他死而無憾。 周中巡鹽御史的任命書沒有受到任何阻攔就簽發了下來,也有人眼紅,但卻沒有人再跳了出來。放火案成了無頭公案,但隱隱透出來的消息卻讓大家對周中任巡鹽御史一職緘口。 好歹周中不是皇孫師傅,皇孫們,連帶太子再不會受周中的荼毒,少了這么大一個禍害,損了一個巡鹽御史也值得。 周中吩咐周秀和周舉發賣京郊的莊子,早前的一把火燒得凈光,周家也無甚行李收拾,簡單的一番收拾就擇了一個日子出發。 蘇侍郎聽說了周中出發日子,在家里思慮半晌,嘆道:“把這些銀票送回去?!?/br> 蘇夫人道:“何必如此麻煩,我讓人備上程儀,捎帶上這些銀票即可?!?/br> “不可?!碧K侍郎道,“哎,早先收到家中的信就該把銀票送過去?!?/br> “這也不怪老爺,誰想到周大人能入了皇上的眼,成了皇孫師傅。我們那時上門,豈不成了攀附之輩?!?/br> “算了,派人回去把京中的事告訴家中,一句不漏,找個妥當之人?!碧K侍郎道,“周大人去的是兩準,離家中近,正好由家里親自過去致謝也顯得誠意?!?/br> 蘇夫人抿嘴笑了笑,下去安排人手。 周中走前,正好聽了謝名之侍父孝名傳來。原來謝父在姨娘屋里歡愉甚過,得了馬上風,幸得謝名之割rou做引救回父親一命,只是謝父余生不得不躺在床上過日子,口不能言手不能動。偏那姨娘就是謝永之的生母,族人要燒死曾姨娘,讓謝名之攔住說怕傷了兄長的心。留曾姨娘侍奉謝老爺,而謝名之因為謝父癱倒在床,無孝子要側侍候,愿辭了官在家侍奉父親。 如此至孝之人,朝庭自是嘉獎。 相比謝名之的辭官為父,而繼續任著知府的謝永之則受到不少謾罵,好好的上等考評成了下等,至于知府差事也未必保得住。 周中跺足嘆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啊?!?/br> 第五十九章 天下鹽過半出自兩淮, 故在兩淮設有都轉運鹽使司和鹽課提舉司。都轉運使從三品,同知從四品, 副使從五品,經歷從七品,知事從八品, 鹽課提舉從五品,同提舉從六品。而巡鹽御史不過七品,然有糾察, 督察鹽務之責, 是于眾鹽官之上, 故官小權則大。 更妙的是都轉運鹽使和同知如今皆是空職, 有職無人。因前番兩淮抓了大私鹽販子,卻不見幾萬兩的私鹽,景仁帝一怒之下罷免了都轉運鹽使和同知兩人。一時沒有合適的人選, 空置至今。 周中此去,兩淮鹽務盡在他手中。 鹽利之厚天下皆知,誰不想沾沾, 分一勺羹。 在京幾月, 周中好友一個也無。離京在即, 送別宴卻是不斷。有給托關系的,有給周中薦人的, 從幕僚到下人, 一個也不落下。 周中那肯依,一一嚴詞拒絕。 別說這些人, 連在京買的幾個下人周中也不打算帶去。先前問他們,他們遲疑不絕,畢竟故土難離??傻嚷犝f周中是要去做巡鹽御史,一個個的改了主意,跑到周中面前表忠心,這樣的忠心,周中自是不要的。 只有敏姐兒身邊的丫頭因是家里人口多給發賣出來,回家也沒有活路,在周家吃的飽穿得暖,自是愿意跟著周家往南去。 出發前,周中托了一家商隊往石橋村寄信回去,讓王熊找幾個信得過的人速去揚州。 臨行前,周中得罪了一批人,然又有另一批人來相送,尤其以翰林院的同僚居多,皆因幾位皇孫會前來送曾經的師傅。如此大好機會,凡有志于新任皇孫師傅的都不會錯過。 十里亭,亭里人滿為患,額外熱鬧。 皇長孫難得露出小兒態,拉著周中的衣袖戀戀不舍。 周中也頗有感慨,道:“此去一別,不知何時能再見。臣唯有一言相贈,殿下先是孫兒兒子才是皇孫?!?/br> 皇長孫松開周中的袖子,拱手道:“謝師傅教誨?!?/br> 周中扭頭看著不情不愿的五皇孫,走上前道:“五殿下,好自為之?!?/br> 說完,周中略過五皇孫難看的臉色,朝著眾人一一拱手告別,登車而去。 到了通州棄車登舟,一路向南。 開船未幾,周中就叫吩咐周舉,讓他過了河南府就帶著禮哥兒和信哥兒回石橋村?;厝タ纯辞莞匿佔犹锏?。 邵氏舍不是兩個孫兒,周中道:“我們家根基薄,他們得學些庶務,不能只讀書?!闭f完又把兩個孫兒叫來仔細囑咐,“讓你們回去跟著你們二叔或爹學些庶務,但不可荒廢學業,等來年我必要考察的?!?/br> 又叮囑周舉多看著禮哥兒和信哥兒的學業,別讓他們貪玩。 過了河南府,周舉帶著小邵氏,禮哥兒信哥兒拜別周中及邵氏,租了馬車往黔州府去。 船繼續南下,順風順水,一路到了揚州。 金烏西墜,天邊印出一片金黃,船緩緩地朝岸邊靠來。 岸邊有人高聲問詢:“請問是新任巡鹽御史周大人的船嗎?” 周秀跑出船艙,站在船頭應道:“正是?!?/br> “請周大人的安,小的大錢,是富家的管事,我們老爺打發小的過來迎大人?!?/br> 說話間,船已靠了岸。 板子剛搭上岸,大錢蹬蹬地跑上船,弓著身子道:“周大人舟車勞頓,我們老爺備了酒水給大人洗塵?!?/br> 周中板著面孔,面無表情地看著他好一會,才哼聲道:“你們老爺就打發你一個下人來?” 大錢愣了愣,這跟打聽來的信息不對啊,一時心里拿不定主意,腳下紋絲不動。 他愣神的功夫,周中已上岸,指了在岸邊等著拉人的馬車,一家子人上了馬車,絕塵而去。 大錢在后面裝腔作勢地喊了幾句:“周大人,周大人……” 見馬車走遠了,大錢往地上啐了一口,“走,我們回去?!?/br> 富家在桂花巷足足占了一條巷子,大錢從側門進了府。 看門的小廝擠眉弄眼地道:“錢管事,你老這是沒把巡鹽大人接來?” “去,去?!贝箦X揮著手趕人,走出幾步,臉上擺出一副苦瓜相往二門走去。 到了二門,托了婆子往里面傳信。好一會才從里面走出一個穿紅著綠的姑娘,走到近前,她擺著手道:“多大會事,急得你巴巴來報,人沒接著就沒接著唄?!?/br> 大錢松了口氣,老爺不在意,他怠慢巡鹽大人也不是什么大事。 那邊車里,邵氏覤著周中一張冷臉,道:“老爺,你瞧這揚州地段可真繁華?!?/br> 周中嗯哼幾聲敷衍,過了一會又道:“富家是揚州大鹽商,是揚州商會的頭兒,以后對他家的女眷倨傲些?!?/br> “怪事,老爺不是說巡鹽御史正好是管著他們鹽商。他怎么敢怠慢老爺?” 邵氏咦了聲,緊接著邵氏像想起什么似的,啐了一口,“狗眼看人低的東西。老爺以后不給他鹽,看他們還敢長一雙狗眼嗎?” “對,不給他鹽?!敝苤须S口應合,心里卻道富家此舉正合他心意,否則他以何名目取消富家的鹽引。 只是富家敢如此,只怕身后的人來頭不少,得小心防范才是。 不至富家,揚州鹽商能得鹽引者,俱是人脈通達,官場上多有人相護。 幸得離京之前,景仁帝給了他一枚虎符,可以調動揚州附近駐軍的虎符。 也幸得景仁帝有除鹽弊之決心。 想到這里,周中臉色凝重,國庫空虛,而鹽商富豪。私鹽竟然與官鹽各分天下,在有些地方,私鹽甚至多過官鹽。 周中不信這些鹽商沒有倒賣私鹽,否則私鹽如何會如此猖獗,僅憑幾個私鹽販子,能成其事?況抓了私鹽販子,竟然沒有見著私鹽。 這些鹽去了哪? 周中冷笑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