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節
左右近臣聞言,哂笑不止。 劉禪乳名叫阿斗,年已五十七歲,可是,就是這個被世人評價為昏庸愚笨的人,卻已穩坐了四十余年帝位。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他早將演技修煉得爐火純青,這不奇怪,身處權力旋渦的核心,若像曹植和曹髦那樣不會控制情緒,注定不會有好結局。甚至,他對自己的演技是那么自信,竟成功地扮演了一個演技拙劣的人,這和當年他爸爸劉備在曹cao麾下韜光養晦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劉禪正如當初以游戲的心態來駕馭臣子、控制權力一樣,現在,他依然以游戲的心態來調侃著司馬昭。雖然作為亡國之君這多少顯得不合時宜,但從個人角度來講,他稱得上是個成功者。假如他像曹髦那樣只為追求嘴上痛快,激起司馬昭的警惕和猜忌,或深陷在憂憤中無法自拔直至死去,那么除了給后世提供一個解氣的故事外,又能有什么意義呢? 這件逸事取自《漢晉春秋》,也就是“樂不思蜀”成語的由來??墒?,如果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中破綻和不合邏輯處很多。首先,郤正怎么可能料到司馬昭會再次詢問劉禪同樣的問題?其次,司馬昭又怎能看出劉禪是在模仿郤正,這多少令人不解。最后,司馬昭和賈充的對話更缺乏邏輯,蜀漢亡國難道是因為劉禪無情嗎?賈充若要恭維諂媚,則應盛贊司馬昭雄才偉略才平定蜀國,可他把原因歸為劉禪無情,不會有貶低司馬昭之嫌嗎? 由此可知,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很可能是為警醒后世皇帝杜撰出來的。不過,劉禪在司馬昭面前隱匿鋒芒想必也一定存在。 八年后,也就是公元271年,劉禪在洛陽壽終正寢,享年六十四歲。他大半生背負著一個沉重的包袱,這是劉備和諸葛亮強加給他的,但他最終接過這個包袱,以自己的方式將之變輕,再變輕,然后以游戲的心態面對他的責任、臣子乃至敵人。更難能可貴的,他不是一個荒yin無度的國君,更不是一個暴君,他沒有因自己這種游戲人生的態度給巴蜀百姓帶來苦難。相比很多將個人價值觀凌駕于他人之上的統治者,劉禪顯得尤為可貴。 很少有人能像劉禪一樣,微笑著面對人生的跌宕起伏。 順流而上 劉禪的歸降讓司馬昭的權威攀上又一個頂峰。公元264年5月,也就是司馬昭受封晉公僅僅五個月后再度晉爵為晉王,仍兼任魏國丞相。 司馬昭當上晉王后,魏國的三公——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空荀相約前往拜謁。 荀言道:“晉王地位尊貴,今天我們見了晉王,自然應當行跪拜之禮?!?/br> “說得沒錯!我正有此意?!焙卧策B聲附和。其實早在司馬昭登晉公時,他就已經向司馬昭行過跪拜大禮了。這位何曾,正是早年間幫司馬師出謀劃策廢掉魏帝曹芳之人。 三公極尊貴,即便皇帝也要禮敬三分。王祥聽罷連連搖頭:“晉王雖然尊貴,但仍然是魏國的丞相,我等位列三公,和丞相僅差一階,況且,我從來沒聽說過朝廷三公要對誰跪拜的。你們這么干,既有損魏朝威望,又有虧晉王美德。君子以禮待人,反正我是不會向晉王下跪的?!?/br> 三人并未在這件事上達成共識,當他們見到司馬昭后,何曾和荀撲通一聲跪拜在地,而王祥則只是站立著,略施揖手禮而已。 司馬昭感慨道:“我今天總算知道王公受人尊重的原因了?!?/br> 人的尊重,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王祥此舉深藏政治謀略,實在高人一等。其實,后世很多人覺得王祥虛偽,曹髦死時,他痛哭流涕,司馬昭登晉王時,他揖禮而拜,但這些難道能掩蓋他身為司馬氏幫兇的本質嗎?有人說,王祥只是在無比投入地演繹著忠臣的角色,這和司馬孚頗類似,可退一步講,難道人生不就是一場戲嗎?王祥站在司馬氏一邊,這就如同昔日魏朝取代漢朝時,士大夫皆站在曹氏一邊是同樣道理。那么,是否可以這樣說,以王祥為代表的士大夫,在他們心中,并非是在挑選曹氏或司馬氏,而是在歷史長河的順流和逆流之間做出了選擇。 竹林之夢 巴蜀平定后,先前派去鎮守鄴城,監視曹氏藩王的山濤也順利完成使命,返回京都復命。這天,山濤拉著嵇康的一兒一女來到嵇康墳前祭拜。 “你的兩個孩子一切都安好。只要我在,他們是不會孤苦無依的?!鄙綕吐暷钸吨?,將一壺酒灑在地上,“叔夜,過來喝酒吧……” 山濤沒有辜負摯友的托付,他對嵇康的遺孤視如己出,悉心養育。二十年后,天下早已被晉室統一,嵇康之子嵇紹年滿三十,一心尋求隱居遁世。山濤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我為你考慮了很久,天地尚有四季更迭,何況是人呢?”這話的意思是說:時間可以改變一切。 嵇紹領悟。 隨后,山濤向晉武帝司馬炎舉薦嵇紹入朝為官,嵇紹出仕。 顧炎武寫的《正始》一文,把山濤和嵇紹批判得體無完膚,顧炎武認為嵇紹不孝,山濤更是鼓動異端邪說??墒?,倘使嵇康在天有靈,難道會希望自己的孩子畢生沉浸在仇恨中無法自拔嗎?而嵇康將嵇紹托付給“竹林七賢”中仕途最光明,也最富政治智慧的山濤,除了對山濤的信任之外,難道還不能看出他的心思嗎? 當嵇紹來到京都后,公卿大臣無不為他的風度翩翩傾倒。有人對王戎說道:“我剛剛在人群中見到嵇紹,那副器宇軒昂的模樣真像仙鶴立在雞群中一樣!”這句話便是成語鶴立雞群的由來。 王戎回憶起昔日嵇康的風采,悠然感慨:“你是沒見過他父親啊……”言下之意,嵇康當年的風采可謂舉世無雙。 四季更迭,時光荏苒,又過了二十年,西晉“八王之亂”鬧得天翻地覆。晉惠帝司馬衷(司馬炎第二子,著名的智障皇帝,后面會講到他的故事)在和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第十六子)的交戰中不幸落敗,侍衛近臣作鳥獸散,唯有嵇紹寸步不離守護著司馬衷,此戰中,嵇紹舍身護君被敵軍殺死。 嵇康的廣陵絕響仍依稀回蕩在洛陽東市,他的兒子嵇紹卻為保護司馬昭的孫子犧牲,實在難以言喻。我們不必糾結這個玩笑一樣的歷史,因為,正像山濤所說的:“天地尚有四季更迭,何況是人呢?” 時間真的可以改變一切。 回到巴蜀剛剛被平定的公元264年,山濤當然不會預知未來會發生什么,此刻,他仍坐在嵇康的墳前喃喃低語,仿佛嵇康就在他面前傾聽一般。就這樣過了許久,他站起身來?!拔疫€要去看望嗣宗(阮籍字嗣宗),咱們來年再見吧!”說罷,他戀戀不舍地向故友拜別。 就在距離嵇康墳墓不遠處,還有一座新墳。山濤緩步走去,在新墳的墓碑上,赫然刻著幾個大字——大魏步兵校尉阮公諱籍字嗣宗之墓。 阮籍是在不久前去世的,他的死同樣和司馬昭有著莫大關聯。 前文曾經提到過,阮籍自從出仕司馬家后陷入沉淪,經常表現出嚴重的抑郁癥癥狀。 后來,阮籍聽說步兵營的廚師擅長釀酒,便求得步兵校尉一職,終日爛醉如泥。他雖然精神欠佳,但還是盡可能以理智的態度在險象環生的政治環境中求生。在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嵇康曾這樣寫道:“阮嗣宗從不議論別人的過失,他天性淳厚,待人接物也不會傷害到旁人,只因為飲酒過度這個缺點,經常遭受那些維護禮教者的攻擊……” 阮籍確如嵇康所言,口不言他人之過,與世無爭,這源于他善良的天性和謹慎的避禍心態。而嵇康提到的缺點——飲酒過度,除了阮籍天生好酒這個原因之外,也是他自我保護的策略?!稌x書·阮籍傳》這樣形容阮籍的狀態——酣飲為常。也就是說,喝醉是阮籍的常態,他靠這種狀態躲避世事糾紛。一次,司馬昭想為兒子迎娶阮籍的女兒。這門親事無數人擠破頭都想攀上,可阮籍卻竭力躲避,他連續六十天醉得不省人事,以至于司馬昭派來提親的使者根本無法與阮籍正常交流,最終只得作罷。阮籍不敢公然得罪司馬昭,只好以這種消極的方式來回避。 某日,司馬昭談論為官之道時說:“善于為官者當具備清、勤、慎三點?!苯又?,他問身旁的公卿,“你們說說,當今朝中誰是最謹慎的人?” 公卿七嘴八舌地提到很多人,司馬昭頻頻搖頭:“你們說得都不對,要我看,最謹慎的人非阮籍莫屬?!比罴我员凰抉R昭稱為“最謹慎”?原來,當他和司馬昭談話時,言辭總是飄忽不定,玄而又玄,似有說,又似沒說,更不會觸及旁人的利害關系,這樣,他也就沒有任何把柄被人抓到。 鐘會擔任司隸校尉期間曾多次找阮籍談話,阮籍總是喝得酩酊大醉,一言不發。當時,鐘會的主要職責就是揪出那些親曹氏、反司馬氏的同僚,阮籍這種狀態最終讓鐘會一無所獲。 可是,縱然阮籍在官場上如此謹慎,但也免不了遭到維護禮教者的攻擊。有這樣幾樁逸事。 阮籍的嫂子回家省親,臨走前,阮籍親自相送。這種行為在當時違背禮法,有人出言譏諷。阮籍聽罷不屑一顧地說道:“禮教,豈是給我設立的?”言外之意,他自謂超脫于世俗禮法之外。 還有一次,一個才色絕佳的美女不幸身故,阮籍和這家人素不相識,卻徑自跑去吊唁。 阮籍的真意到底是什么?探究其本心,大概是想以坦蕩的胸懷來沖破禮法的束縛吧。他這種行事風格,在他母親去世的時候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時,阮籍正和一個朋友下棋。 “阮君,令堂過世了……” 阮籍聽到這個噩耗登時呆住了。繼而,他低頭沉吟:“下完這局!”接著又猛地舉起酒樽一飲而盡??嗑葡露?,只聽哇的一聲,鮮血從口中噴出。 次日,阮籍斜靠在母親的靈堂旁,一邊吃rou,一邊狂飲。前來吊唁的客人見到這情景,紛紛指責他不孝。 何曾對司馬昭說:“您以孝道治理天下,阮籍在服喪期間竟公然飲酒吃rou,如此大逆不道之人,應該流放海外以正風教?!?/br> 在史書中,阮籍有至孝的名聲,可他竟被何曾指責不孝,這豈非矛盾? 講到這里,就要說說中國人尊奉孝道的歷史淵源。 孔子認為孝是仁德的根本,規定父母死后子女應服喪三年。不過,孔子門下素以能言善辯著稱的宰予(“孔門十哲”之一)則公然提出質疑,認為三年喪期過長。到了西漢初年,由儒家學者編撰整理的《禮記》一書中,又對服喪期間的行為做出一系列嚴格限制,例如禁止婚嫁、娛樂、性生活、飲酒、吃rou等。 現代人幾乎都對儒家思想中的諸多禁錮不屑一顧。不過別忘了,在孔子的年代,戰亂已經持續了二百年??鬃诱J為,戰爭四起是因為人們欲望膨脹、缺乏束縛,所以他提出用禮教來約束人們的欲望和行為。再說儒家思想中的孝,這也是一個復雜又龐大的概念,其本質是教導人們擁有感恩之心,在這里我們不去過多評判。不過,當孝行和禮法結合在一起后,也就免不了流于形式化,繼而引發某些社會問題了。 有一則以孝行沽名釣譽的典型案例。東漢末年,山東著名孝子趙宣在父母死后住進墓道中服喪二十多年。陳蕃(“黨錮之禍”中被宦官謀害的竇武盟友)慕名前來拜訪,竟查出他在服喪期間共生了五個子女。趙宣由此成為天下笑柄。 回到阮籍母親的葬禮上。前來吊唁的人紛紛指責阮籍違背孝道,而阮籍依然故我。突然,他仰天一聲慘叫:“窮矣!”隨即口吐鮮血?!案F矣”的意思指走投無路,一切都完了。母親去世,令他的精神支柱轟然崩塌,之后,阮籍愈發枯瘦憔悴。 何曾對阮籍的指責并沒有得到司馬昭的認同,他搖頭道:“你難道看不出阮籍因為喪母把身體毀成什么樣子了嗎?” 阮籍的行為,被稱為“死孝”,意指通過毀形滅性來抒發對親人離世的哀傷。何曾指責阮籍不孝,準確地說應該是指責阮籍不合禮法??扇罴畬δ赣H的感情,又豈是禮法所能衡量的呢? 很多年后,司馬昭過世的時候,他的次子司馬攸更以絕食的方式致哀。經嵇喜(嵇康的哥哥)苦苦相勸才讓司馬攸進食。司馬攸感激道:“嵇喜成全了我的孝行,又保住了我的性命?!憋簿楣僦?,不過也因此受到阮籍這些淡泊名利者的蔑視,甚至嵇喜登門吊唁阮籍亡母時,都遭到了阮籍的白眼。 另外,“竹林七賢”中的王戎、荀彧之子荀等名臣,在服喪期間也都做出過自毀身體的“死孝”行為。當時,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在此引申出另一個問題,他們對親人離世悲痛欲絕,甚至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到底出于什么原因?或許,除了感情因素、禮法約束以及政治利益的驅動之外,還可以從宗教上尋求解釋。 時至今日,佛教已成為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教,但事實上,儒家思想,才是真正滲透進中國人骨髓的宗教。 儒教(我們姑且把儒家思想定義為宗教的一種)和其他宗教有個最顯著的區別,即儒教是一套完全基于現世的教法,沒有對死后世界的描述。而其他宗教,例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等均對死后世界(或稱為輪回轉世)做出了詳細解釋。 假如和大部分有宗教信仰的外國人探討生死問題,應該可以得到這樣的答案:死亡并非生命之旅的終點,僅是告一段落,死后,很快又會迎來新的開始,而今生的旅伴也只是暫時分別,在未來的生命中,昔日的旅伴很可能會以新的形象重新出現在自己身邊。這種認識并不能完全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但或多或少會讓人們在面對死亡時表現得更坦然一些。 可是,深受儒教熏陶的中國人大多相信生命只有一次,這讓中國人對死亡懷有更深的恐懼,以至于到達無法接受的程度,這也是古往今來中國人面對親人離世時情緒極度夸張的緣由。 這么多年,阮籍就在痛苦和沉醉中度過了。他的心境處于極矛盾的狀態。一方面,他在政界謹小慎微;另一方面,他又屢次挑戰司馬氏政權的禮教權威。他懼怕在政治上遭到迫害,卻相當不愛惜身體(這和嵇康熱衷于養生形成鮮明的反差),仿佛迫切期待著生命的結束。最后,阮籍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公元263年12月,也就是鄧艾和鐘會掃平益州北部的時候,魏帝曹奐第四次下詔請求司馬昭擔任相國并晉爵晉公。這是最后一次了。盡管所有人都明白,但司馬昭還是不能爽快地接受,他得把戲做足。于是,司徒鄭沖打算率群臣上《勸進表》懇請司馬昭接受冊封。不過,鄭沖不想親自寫這封表奏,這不是因為他才華不夠,早在魏文帝曹丕還是世子時,他就因卓越的文學造詣當選為曹丕幕僚了,正始年間,他還與何晏、荀、曹羲合著過《論語集解》。鄭沖想找別人來寫《勸進表》,是考慮到奏表意義重大,肩負全天下人的意愿,而像他這樣一個司馬氏政權的堅定支持者自然很難體現民意。由此,《勸進表》該讓什么人來寫就顯得尤其重要。撰寫者必須名重天下,才華卓著,最好還要和司馬昭關系不那么親密。鄭沖經過反復思索后,敲定了人選。 如果世人看到由阮籍親自撰寫的《勸進表》,那無疑會令司馬昭的民意支持率大幅提升。 阮籍接到這一任務后繼續靠醉酒躲事,甚至一度藏到朋友袁準家里。但事關重大,鄭沖不會善罷甘休,他接連派出公差催促。就在最終期限到來的頭天深夜,公差追到袁準家,把醉醺醺的阮籍拽下床,命他當場寫完。阮籍自知躲不過去,遂揮毫落紙,片刻后,文章寫畢。 翌日,鄭沖和公卿讀罷阮籍的文章,大為嘆服:“筆鋒清壯,真是神來之筆!”隨后,司馬昭便在《勸進表》的誦讀聲中,官拜相國,晉爵晉公了。 阮籍寫的這篇《勸進表》,被后世命名為“為鄭沖勸晉王箋”。但實際上,這個標題謬誤至極,甚至流傳兩千年之久。因為這篇上表乃是勸司馬昭接受晉公的冊封,而非晉王(此事五個月后司馬昭才被冊封為晉王)。所以準確的命名應該是“為鄭沖勸晉公箋”才對。 在《勸進表》的最后,阮籍以這樣一句話來結尾:“明公(司馬昭)的盛德超越齊桓公和晉文公,日后您臨滄州祭拜支伯、登箕山祭拜許由,這將是天下盛況??!”在上古時代,堯曾先后打算把帝位禪讓給支伯、許由這兩位圣賢,可是,二人拒不接受,最后,堯才將帝位禪讓給了舜。 后世對這句話很有爭論,有人認為阮籍暗藏隱喻,向司馬昭提出挑戰——看你能不能像支伯和許由一樣拒絕帝位。不過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阮籍抬出古代先賢只是此類文體的固定模式,并沒什么深意。究竟阮籍在寫這句話時的心境如何,永遠無從知曉了。 阮籍上《勸進表》后,名聲響徹朝野,登門造訪者絡繹不絕?!叭罹?,您寫的這篇表文被大家喻為神筆??!”大家紛紛恭維阮籍,阮籍卻依舊宿醉,吐血,流淚。 一個月后,就在司馬昭晉爵晉公的那年冬天,阮籍郁郁而終。 “嗣宗,你最愛喝酒,可是再也別喝到吐血了……”山濤將滿滿一壺酒灑在阮籍的墳前。 “既來之,則安之?!边@句出自《論語》中的話深深烙刻在山濤心中,多年來,山濤早已不再糾結徘徊,他堅定地支持司馬氏政權,后來成為西晉開國重臣。山濤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他在晉朝擔任吏部尚書十余年,所舉薦的賢才均名列成冊,逐一品評,被當時人稱為“山公啟事”。 “山公啟事”之所以著名,一方面是因為山濤甄選賢才的眼光;另一方面也凸顯出他卓越的政治智慧。每逢官位有空缺,山濤總是擬出一份候選名單,暗中觀察晉武帝司馬炎中意何人,以此為根據做優先推薦??墒?,往往司馬炎中意的人不被公卿認可,有人便彈劾山濤胡亂推薦人才。而山濤從不把司馬炎搬出來做擋箭牌,總是獨自承擔,正因為此,他的仕途平步青云。山濤以諳熟官場韜略,同時又保持清廉本色被世人稱道。 山濤晚年屢次請求辭官,但每次都被晉武帝司馬炎拒絕。十八年后,公元283年,晉國滅掉吳國統一天下,司馬炎拜山濤為司徒。 “日后我定登三公高位!只是到那個時候,不知道你夠不夠格做三公夫人哪!”山濤回憶起對夫人的承諾。他終于實現了昔日的諾言。 可是沒過幾天,山濤便將他的官印奉還朝廷:“我已是快死的人了,不想再拖累朝廷?!?/br> 然后,他在侍從攙扶下顫顫巍巍登上車駕,吩咐道:“回家?!?/br> 洛陽城的繁華喧囂從他身邊擦肩而過。他只是靜靜地坐在車里,往昔一幕幕重現在眼前。 “你就沒聽到戰馬的嘶鳴?你就沒看到暗藏的刀光劍影?”山濤想起他踢醒石鑒的那一腳。 “巨源,過來喝酒……”他想起和摯友在竹林中的歡聲笑語。 “有巨源在,你們是不會孤苦無依的?!彼肫痫蹬R死前對他的信賴。 “能否讓我再彈奏一曲《廣陵散》?”他想起在洛陽東市最后一次聆聽廣陵絕響。 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似夢似幻。 公元283年,山濤在他登上三公位的第二個月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嵇康死后,鐵砧上積下厚厚的一層灰塵,有時候向秀會獨自來到鼓風機前擺弄幾下,然而清脆的打鐵聲再也不會響起。昔日的美好時光,終一去不復返。 當年,向秀目睹嵇康奚落鐘會的情形,此事最終讓嵇康丟掉性命,從那時起,向秀也生活在恐懼中。最后,他不得不向現實妥協,主動來到洛陽面見司馬昭請求出仕。 “聽說你有隱居的志向,怎么今天到我這兒來啦?”司馬昭話里帶刺地埋汰他。 向秀畢恭畢敬地答道:“許由不了解堯帝求賢若渴的心情。這樣的人不值得我效仿?!彼麑⒃S由拒絕堯帝的典故當作反例。這恐怕不是向秀的真心話。后來,向秀官至散騎常侍,卻甚少過問政事。 一天,向秀途經嵇康故居,忽聞鄰家傳出一陣凄惻的笛曲,他不禁悲從心起,隨即寫下了一篇情深意切的賦來追憶故友:將命適于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向秀和山濤都是山陽縣同鄉) 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 踐二子之遺跡兮,歷窮巷之空廬。(二子,指嵇康和呂安) 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秦朝丞相李斯臨死前對兒子嘆道:“真想和你再次牽著黃狗在蔡東門外狩兔,可惜再無機會了?!保?/br>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 托運遇于領會兮,寄余命于寸陰。(指嵇康將生命寄托在廣陵絕響的短暫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