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節
衛瓘一句話都不說。他板著臉瞪著鐘會,靜靜地等待著,只要駐守在皇宮外的魏軍得知鐘會謀反的消息便有轉機。 3月1日深夜,鐘會和衛瓘各自將佩劍橫置在膝蓋上,二人警覺地盯著對方,就這樣僵持了整宿。 到了凌晨時分,皇宮外突然響起此起彼伏的鼓噪聲,鐘會謀反的消息終于傳了出去。而對于衛瓘來說,他必須要盡快遠離鐘會,否則一旦發生嘩變,難保不會殃及池魚?,F在,他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鐘會的懷疑。 “外頭怎么回事?”鐘會側耳傾聽著宮外的喧嘩。 衛瓘假裝不安道:“各營將領都被軟禁,恐怕軍心開始躁動了?!?/br> 鐘會完全不知道正是衛瓘將這消息傳遞給宮外魏軍的。他擔心軍隊嘩變,既想讓衛瓘出面安撫,又擔心衛瓘和宮外將士串通一氣。糾結了一會兒,他謹慎地試探道:“衛瓘,你能不能出去安撫軍心?” 衛瓘迫切想要脫身,眼見機會擺在眼前,卻裝出一副猶恐避之不及的樣子。他搖頭說:“你是主帥,你應該親自去?!?/br> 鐘會聽罷更加不敢出去,他對衛瓘的語氣從起初的試探變成了命令:“監軍應該先行,我隨后再去?!?/br> 衛瓘欲擒故縱的心理戰術運用得相當成功,他不再推辭,萬般無奈地站了起來。他徹夜未眠,且精神高度緊繃,現在突然起身,一陣頭暈目眩,差點跌倒。這并不完全是假裝,不過被他有意夸大,以讓鐘會放松戒心。然后,他搖搖晃晃地朝皇宮外走去。 鐘會望著衛瓘的背影越走越遠,隱隱有些后悔:“把衛瓘叫回來!”他對幾名侍衛吩咐道。 這時,衛瓘馬上就能走出宮門外了。他聽到身后侍衛的腳步聲,佯裝踉蹌摔倒在地。 侍衛見狀連忙扶起衛瓘:“監軍大人!鐘將軍請您回去?!?/br> “我宿疾復發,要回營服藥?!毙l瓘虛弱地說。 侍衛有些為難,他們得到的命令并非抓捕衛瓘,也不好勉強。就這樣,衛瓘逃到宮外。 鐘會見衛瓘已脫離自己的控制,心下忐忑不安,于是又派親信和醫生前去衛瓘營中探望。 衛瓘早已料到,他一回到自己營中就開始猛喝鹽水,不一會兒便吐得滿地狼藉。他素來身體羸弱,經過這么一番折騰,更顯得和垂死之人沒兩樣。 鐘會派來的親信和醫生看到衛瓘這副可憐相,遂回宮向鐘會復命:“衛瓘恐怕是真不行了?!比绱?,鐘會才稍稍放下心來。 待鐘會的人走后,衛瓘掙扎著起身,提筆寫就一封檄文,傳閱駐守成都的魏軍,并約定3月3日上午一齊攻破皇宮,誅殺鐘會。 恰在此時,姜維漸漸察覺到情況有變。 “怎么辦?”鐘會惶惶不安。 “趕緊把軟禁的諸將全都殺了!”姜維預感到成功的希望渺茫,唯愿能殺盡魏將,弄個玉石俱焚。 鐘會始終沒敢下手,他并非對這些昔日的同僚心存憐憫,只是不想把自己逼到沒有退路。 3月3日清晨,按照衛瓘事先的約定,魏軍應該開始準備攻入皇宮了??墒?,魏軍各營的高級將領均被軟禁在皇宮內,而主事的下級將領都有些沒底,畢竟,向最高統帥鐘會發起襲擊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他們不敢確定衛瓘所言是否屬實,擔心自己會因此被扣上謀反的罪名。 魏軍將領躊躇不前,一直耗到了中午時分。 眼見日上三竿,一個青年將領突然高聲喝喊:“還有什么可懷疑的!有我父親書信為證。如果再不行動,他們都會被鐘會殺死!”這青年名叫胡淵,正是胡烈的兒子。言訖,他擂起戰鼓,帶著胡烈的部隊率先攻向皇宮。在胡淵的帶領下,魏軍將士放下困惑紛紛響應。甚至那些沒有將帥帶領的士卒,也爭先恐后地加入到這場戰爭中。為何會這樣?在鐘會眼里,這十幾萬魏軍只是由他擺布的棋子,可是他似乎忘記了,這十幾萬獨立的個體,均心存一個共同的念頭,那就是返回中原的家鄉。 術與道:同命不同路 成都城內響起震天的吶喊聲。雖然魏軍的目標是躲在皇宮內的鐘會,但刀劍無眼,成都百姓因這場突如其來的兵禍遭受了一場浩劫,霎時間,箭雨紛飛、火光四起。就在這一片鬼哭狼嚎聲中,魏將龐會沒有跟著其他同僚沖向皇宮,他獨自率領本部兵士搜尋著自己的目標。 “說!關氏居住在何處?饒你不死!”他抓住幾個百姓盤問。 很快,龐會順著百姓的指引來到關氏宅邸前:“沖進去!無論男女老幼,全殺了!”這位龐會即是四十多年前的樊城之戰中被關羽斬首的魏將龐德之子,他的仇恨,在壓抑近半個世紀后終于發泄出來。關羽的子嗣也就在這場浩劫中被滅絕了。后世,雖然總有關姓者聲稱自己是關羽后人,但基本都可以斷定為冒充。 這時候,鐘會已經獲悉魏軍向自己發起進攻的消息。 “事到臨頭,唯有拼死一搏!快下令將軟禁的魏將殺掉吧!”姜維暗思:縱然不能復興蜀漢,但讓你和那些魏將陪葬,老夫也死而無憾。 到了這步田地,鐘會不得不答應。 十幾名士兵沖向軟禁胡烈等人的宮室。 胡烈等人用盡全力抵住大門:“千萬不能讓他們進來!”雙方就這樣隔著門僵持,等待局勢出現轉機。 眼看胡烈就要堅持不住了,危急關頭,胡淵終于率軍殺到,將自己父親和其他被軟禁的將領救了出來。隨后,魏軍繼續沖向皇宮大殿。 姜維正率領著部分蜀軍駐守在大殿外,他面對如潮水般涌來的魏軍根本抵擋不住。 “那人是姜維!”魏軍一邊喊著,一邊把姜維團團包圍。他們不需要任何將領指揮,完全出于對回家的渴望奮不顧身地戰斗著。 “殺了他!”齊刷刷的長槍刺向姜維。 姜維確實值得魏軍憎恨,一個月前,鄧艾兵不血刃和平接收成都,可是經此一劫,魏軍將士險些面臨無法返回家鄉的絕境,更導致無數人橫死。頃刻間,姜維的腹腔被刺穿,口吐鮮血倒在地上,不停抽搐。魏軍仍沒有善罷甘休,他們懷著強烈的仇恨用刀劃開姜維的肚子?!熬褪沁@個人,和鐘會串通一氣,打算再度掀起戰亂!”魏軍士兵一邊說著,一邊把姜維的內臟全扯了出來。 “看看姜維的膽,還真是大如斗!難怪會干出這種事!”一名魏軍手托著血淋淋的膽臟罵道。在古代,人們普遍認為膽的體積決定了膽量的大小。 姜維半睜著眼睛,臉部肌rou不住地顫動,他看到自己的內臟被高高舉過頭頂……三十多年來,他從一個走投無路的魏國降將變成蜀國實力最強的重臣,為此,他甚至割舍下遠在雍州的老母。在姜維的大半生中,他始終為建功立業拼搏,誠然,他懷著對蜀漢強烈的忠心,可必須要這樣講,他的拼搏反而加速了蜀漢的滅亡,這毋庸置疑?;蛟S有人會反駁,難道蜀漢不頻繁發起戰爭就不會亡國嗎?不確知。但是連年征戰的確極大削弱了蜀漢的國力且讓百姓陷入苦難,而反觀魏國,自淮南平叛后整整休養生息了六年,其間從未主動挑起任何戰爭,國力得以快速提升。另外,姜維激起了蜀漢臣民強烈的反戰情緒,這讓他眾叛親離,再加上擅改漢中防御體系,無異于自毀家門??墒?,在蜀漢已經亡國后,姜維卻依舊不忘復興社稷。他最后以失敗告終,并因此賠上了他自己和很多人的生命。 此刻,姜維的內臟幾乎被掏空了,他的軀體終于停止抽搐魂歸西天,然而,他的雙眼至死都沒有閉上,依然仰望著成都的天空。 應該如何給姜維下個定論呢?從個人角度來講,姜維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執著,在他的心里永遠沒有“放棄”這兩個字。但從更宏大的角度來講,姜維為實現個人價值,不惜將國家拖入戰亂,且無視旁人的生命。他是個逆流而上的勇士,同時也是個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于眾生之上的野心家。后世大部分史學家對姜維評價很低,但也有少數人對姜維極盡推崇。筆者想嘗試著把這位蜀漢末期的重臣形容得更加簡單、純粹些,那么或許可以這樣講——他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惜犧牲一切的人。 和姜維同時陣亡的還有蜀漢老將張翼,以及蔣琬之子蔣斌等人。蔣斌早在鎮守漢城時就跟鐘會搭上了關系,可是張翼,這位極度反感姜維的人也不幸卷入此劫,不能不為之遺憾。 蜀漢早在兩個月前,也就是公元263年12月亡國,不過,應該說,在公元264年3月3日,隨著蜀漢最后一位重臣姜維的死,這個偏居一隅的小國才算被蓋上了棺材蓋。 蜀漢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國家,從諸葛亮到蔣琬、費祎、姜維這四位重臣(當然也可以稱為權臣)來看,他們畢生沿著自己信仰的政治理想邁進,無論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對還是錯,他們從沒有將權力用于一己私利,也沒有讓自己的后代或親屬從中獲利。這實在很不尋常,為什么蜀漢重臣和魏國的司馬氏、吳國的諸葛恪、孫峻、孫有這么大的差別?難道僅僅歸結于他們的個人道德cao守?抑或是劉禪高明的政治手段?不可否認,這兩個原因的確存在。但是,放到現代,我們可以用一個詞更準確地形容——企業文化。在諸葛亮執政時代,這種企業文化便被建立起來。諸葛亮權勢之大,在當時無人能望其項背,但他在臨死前,以一種極健康的形式傳給了下屆繼任者。雖然蔣琬、費祎和姜維的政治理念截然不同,但他們均繼承了諸葛亮那份執著,并不惜一切來捍衛自己的理想。從某種意義來講,這也算是蜀漢的“道”,因為這“道”,這個最為弱小的國家堅挺了這么久。 在老子寫的《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边@個意思是說,治理國家要像烹飪小魚一樣謹慎,倘若總是攪動,魚rou易碎,執政更不能頻繁折騰百姓。蜀漢這四位重臣中,蔣琬執政最能體現這一特點,他實施的政治舉措均以不擾民為第一優先考慮。 逐漸地,魏軍將士舍棄了姜維的尸體,又爭先恐后地殺向鐘會。此時,鐘會正繞著皇宮倉皇逃命,他當然逃不出去,唯希望這樣能稍稍延長自己的生命。沒跑多遠,他便被憤怒的魏軍追上剁成了rou泥。 鐘會一生中翻越了無數高峰,他每次爬到峰頂后總能發現另一座更高的,這次,他才剛剛準備攀登,就失足跌落深淵,粉身碎骨了。對于利,大概沒什么人能比鐘會更敏感了吧。以他的性格,或許永遠都不會滿足。因為人生之路上總有無窮無盡的高峰,而絕大部分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其中最高最雄偉的人生之巔,乃是克服自己的性格弱點和無盡的貪婪。這位潁川名族鐘家的后裔,身為三國晚期著名的重臣,無論謀略,還是才學,俱出類拔萃,但他最終還是被自己的野心吞噬了。 鐘會死后本應露天暴尸,卻被僚屬向雄妥善安葬。向雄不是第一次干出這種事,幾年前,他也曾冒著死罪為王經哭喪下葬。 司馬昭聽說后有點不高興:“上次你給王經哭喪我沒追究,這次鐘會謀反確鑿,你又這么干,算怎么回事!” 向雄回答:“古代賢明的國君掩埋罪犯的尸體以宣揚仁德教化。既然鐘會已伏法,我為道義收葬他有什么過錯?要是把他的尸骨棄于荒野,被將來的仁人賢士指責,這對您的名聲也不好吧?” 司馬昭聽罷漸漸消了氣,他知道,眼前這位向雄不僅是位義士,更是一位能幫他宣揚教化的直臣。 在鐘會死的半個月前,他的哥哥——魏國北荊州都督——鐘毓(鐘毓本來鎮守徐州,于王基死后轉任北荊州)也剛剛病故。鐘會至死沒有獲悉哥哥的死訊,但以他的性格,想必也不會為此感到悲哀,因為他在決定謀反的那一刻,便將鐘毓一家人的生死置之不顧了。 然而,鐘會肯定也不會料到,鐘毓早就和自己劃清了界限。 “我弟弟鐘會自恃智術,絕不能讓他手握重權?!辩娯惯@句話一直被司馬昭牢記。而后,司馬昭對鐘毓做出一個承諾,萬一鐘會謀反,絕不會牽連鐘毓一脈。 當鐘會謀反的消息傳到朝廷后,司馬昭果真遵守承諾,沒有牽連鐘毓的家人。早先,因為鐘會沒有兒子,鐘毓兒子很多,所以鐘毓將自己的兒子——鐘毅、鐘峻、鐘辿等人過繼給弟弟。不過,即使是這些過繼給鐘會的子嗣(從法律層面講,過繼就相當于鐘會的親兒子),除了參與鐘會叛亂的鐘毅被處死外,其他人均被赦免,更保留了一切官爵。司馬昭對鐘家確實很夠意思。 鐘會與姜維使盡權謀術數,但他們都忽略了一點,所謂“道”又是什么?十幾萬魏軍對回家的渴望,巴蜀百姓對結束割據,迎來和平的渴望,這才是“道”。 隨著鐘會和姜維的死,成都迎來了平靜,魏軍將士興高采烈,他們終于有望重返家園,蜀漢故臣則心情復雜,他們昔日的政敵姜維,在把蜀漢拖入困境后又把所有人(包括魏軍、成都百姓和部分蜀國官軍)折騰了一溜十三遭,對這樣一個結果,實在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 鐘會死后,鄧艾故將群情激奮:“鐘會謀反確鑿,業已伏誅,鄧將軍被他陷害,橫遭無妄之災,現在,咱們必須馬上救出鄧將軍?!彪S即,數百名鄧艾舊部涌出成都,徑直向北尋覓鄧艾而去。幾天后,他們在綿竹一帶追上囚車,然后將鄧艾、鄧忠、師纂釋放。 可是,身在成都的衛瓘卻極度惶恐。之前他親自緝拿鄧艾,如果鄧艾返回成都,以這人的個性肯定要報昔日之仇。他想到這里,遂對部將田續言道:“田續,你還記得當初在江油,鄧艾對你做過的事嗎?今天,我給你一個報仇的機會?!币粋€月前,鄧艾從陰平偷渡成都,途經江油時,田續因畏縮不前差點被鄧艾斬首。 田續明白衛瓘的意思,他立刻率數千人奔出成都,往鄧艾的方向追去。 這個時候,鄧艾已被解救,他正打算返回成都。 “今夜就在三造亭露宿?!边@里離成都只有不到一百里路了。當鄧艾正準備歇息時,突然,四周涌出無數魏軍將鄧艾一行人團團包圍,為首者正是田續。 “鄧艾,你這逆臣膽敢無視國家法律!既已擅自破壞囚車,便是逃犯了!” “田續,你什么意思?老夫被鐘會陷害,現在鐘會已死,難道你不知道嗎?” 田續暗想:魏軍最高統帥已是衛瓘,成都再也沒有你的位置了。他舉起手中的劍,登時,數千魏軍不由分說向鄧艾掩殺過來。 鄧艾一邊拼死抵抗,一邊高喊:“老夫是大魏忠臣!”但他寡不敵眾,沒過多久,他和兒子鄧忠俱被田續所率的魏軍殺死。同時,師纂也死在亂軍之中,這個人因為性格刻薄得罪了很多人,死時被砍得體無完膚。 鄧艾作為被司馬懿起用的名將,在三國晚期頗受矚目,不過,這位戰術天才有著極大的性格弱點。鄧艾被殺后,司馬昭擔心雍州政局動蕩,于是派幕僚唐彬前往雍州體察民情。唐彬返回后向司馬昭稟道:“鄧艾性格強橫刻薄,順從者被提拔,直言抗爭者被罷黜,就算是他的親信僚屬也常被羞辱謾罵。雍州軍民聽到他被殺的消息無不拍手稱快,完全沒有動亂的可能?!?/br> 唐彬這番話一語中的,鄧艾正因為強橫的性格死于非命,在他死后,經他治理多年的雍州軍民無人替他出頭。又過了幾年,雍州遭到西部羌族游牧部落的侵略,當地百姓全都躲到了鄧艾修筑的防御工事中。 “多虧當年鄧艾修建城防,咱們才得以保全性命?!庇褐萑碎_始念叨鄧艾的好,可在此前,鄧艾卻因大興勞役修筑城防搞得百姓怨聲載道。 鄧艾死后三年,西晉議郎段灼上疏為鄧艾平反:“鄧艾心懷忠義卻被扣上叛逆的罪名,平定巴蜀反受誅滅,著實可悲!他不幸有這樣的結局,全是因為他剛強急躁的性格所致……他一個年近七十的老翁,怎么可能會謀反?臣建議重新肯定他的功績,冊封鄧氏子孫,寬赦黃泉中的冤魂,令天下知曉鄧艾的忠義?!?/br> 段灼為鄧艾平反的奏疏被晉武帝司馬炎拒絕了。在段灼上疏后的第六年,也就是鄧艾死后九年,西晉朝廷才總算下了封詔書:“鄧艾立下大功,他的子孫不幸淪為平民,朕哀憐他們,故此,封其嫡孫鄧朗為郎中?!笨吹贸鰜?,晉朝為鄧艾平反有些勉強,最后只封鄧朗做了個芝麻大的官,實在有點小家子氣。鄧艾的結局,和蜀漢名將魏延頗有相似之處。因為在西晉時,衛瓘手握重權,倘若為了正義和公理給鄧艾平反,肯定會侵害到衛瓘的利益,這對朝廷來說實在是得不償失。 無論如何,鄧艾在死后第九年總算洗刷掉謀反的罪名,雖然這對他已經毫無意義了。 回到公元264年3月,鄧艾、鐘會、姜維,這三個魏國和蜀國首屈一指的實力派重臣,竟全部在幾天內命喪黃泉。他們沒有戰死沙場,卻因身陷錯綜復雜的陰謀敗亡,不能不令人惋惜。而當初三位魏軍統帥中,如今只有戰術失敗、被鐘會陷害的諸葛緒成為唯一的幸存者,實在是因禍得福。西晉時,諸葛緒官至太常、衛尉,其后代也都顯達于世。 再說衛瓘,他憑借剿滅鐘會、平定成都之亂的功績,后成為西晉重臣。衛瓘之所以功成名就,除了他卓越的謀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在歷史奔騰不息的長河中,他順勢而為,敏銳地站在正確的立場。不過,當杜預得知衛瓘謀殺鄧艾的消息后,也忍不住嘆息:“衛瓘身為名士,位居總帥,不以正道統御部下竟干出這種事,肯定會受到世人的譴責?!?/br> 在這里,必須要講的還有衛氏家族在中國書法界舉足輕重的地位。衛瓘的父親名叫衛覬,擅長篆、隸、草書,更能寫商朝晚期的古文字,他和書法巨匠鐘繇比肩。到了衛瓘這一代,其在書法上的造詣已遠勝過鐘繇之子鐘會。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將衛瓘的章草書列為“神品”,又將衛瓘的行草、小篆、隸書列為“妙品”,評價極高。衛瓘在衛氏家族的書法流派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也是衛氏書法的奠基人??梢赃@樣說,衛瓘在謀略和書法兩方面均技壓鐘會一籌。但是,鐘氏書法并沒有隨著鐘會的敗亡衰落下去,相反,正是衛瓘的侄女衛鑠(世稱衛夫人)繼承了鐘繇書法的衣缽,衛夫人集鐘氏和衛氏兩家書法流派之大成,又把自己的書法精髓傳授給了一位著名的瑯邪王氏族人。這人的書法造詣由此登峰造極,正是被后世稱為“書圣”的王羲之。 關于衛氏和鐘氏兩族的糾葛以及書法傳承先說到這里,在后面,還有很多關于衛瓘的故事。 另外,衛瓘最初能擔任鐘會監軍得益于荀勖的推薦,鐘會被誅滅歸功于衛瓘,因此,身為鐘家外甥的荀勖也就免除了嫌疑。 還有鐘會的幕僚——辛憲英的兒子羊琇,他始終謹記母命:“……君子在家恪守孝道,在外守節義,千萬不能做出讓父母擔憂的事,若遇變故,唯有心懷仁恕才能保你平安?!碑旂姇鸨\反時,羊琇不曾屈服奮起抗爭,后來,他平安返回洛陽被封了侯。 和羊琇同時受到嘉獎的還有夏侯和。雖然夏侯氏在魏國的地位遠不如前,但夏侯淵的第四子夏侯威和第七子夏侯和這兩支還是相當顯赫的。 愚者之智 公元264年的春天,一支隊伍緩慢行進在巴蜀通往洛陽的道路上,劉禪帶著他的皇室成員和部分蜀漢舊臣舉家遷往魏都洛陽。自然,在這隊人中,也包括蜀漢最后兩位頗具實力的老將——廖化和宗預。 當初諸葛瞻剛剛執掌尚書臺政務的時候,廖化打算拉著宗預一起去拜謁。宗預一甩手:“咱們都已年過七十,但求一死,這么拉下老臉去登晚輩權門,難道要讓世人鄙視咱們貪戀仕途不成?”廖化聽罷,點點頭,就此作罷。 此時,宗預回憶起這些往事,內心無比惆悵:“元儉(廖化字元儉),等去了中原,你想不想再回荊州看看?”他們二人均祖籍荊州。 廖化不住回首凝望成都,徑自發呆,過了好一會兒才搖了搖頭。在四十多年的漫長歲月里,他早把巴蜀視為家鄉。幾天后,二人相繼在去往洛陽的路上憂郁而終。 “想不到啊,廖化和宗預都去世了……”劉禪哀嘆。 這年5月,劉禪來到洛陽,接受魏朝冊封為安樂縣公。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劉禪受封的安樂縣,和昔日曹髦受封的高貴鄉一樣,封地恰如其分地體現了他們的心理狀態。 這天,劉禪受到司馬昭的殷勤款待,在酒席宴中,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讓歌伎演奏起巴蜀的音樂,在場的巴蜀故臣紛紛唏噓感嘆,更有人忍不住流下思鄉的淚水。劉禪微怔了一下,有那么一瞬間,他感受到心緒的波動,可很快,他便掙脫哀傷情緒的束縛,又重新露出喜形于色的神情。 司馬昭瞟了劉禪一眼,略帶挑釁地問道:“你還思念巴蜀嗎?” 我的真實想法為什么要跟你說?劉禪心里對司馬昭充滿鄙夷不屑,但他臉上卻依舊洋溢著微笑:“這里很歡樂,我一點都不思念巴蜀?!?/br> 司馬昭轉身對賈充說:“人之無情,竟然到了這個地步!不要說姜維,就算諸葛亮在世恐怕也難以輔佐?!?/br> 賈充回答:“若非如此,相國又怎能平定巴蜀呢?” 酒宴散后,蜀漢故臣郤正對劉禪說:“如果司馬昭再這么問,您就回答說,先人墳墓遠在巴蜀,每次向西方顧盼都會感到悲涼,沒有一天不思念?!编S正毫無疑問是個耿直的人,但比起老練的劉禪,他實在顯得太嫩了。另外再補充一句,郤正對姜維很是推崇,這在蜀漢臣子中也是少有的。 劉禪不忍傷害這位老臣的忠心,點頭應允。 幾天后,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你還思念巴蜀嗎?” 劉禪按照郤正的話一字不差地回答道:“先人墳墓遠在巴蜀,每次向西方顧盼都會感到悲涼,沒有一天不思念?!毖杂?,他閉上雙眼,拼命擠出幾滴眼淚。 司馬昭看著劉禪這副樣子,不禁好笑:“這話怎么像從郤正嘴里說出來的呀?” 劉禪瞪圓雙眼,佯裝驚訝:“的確是這樣!您怎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