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答:詐降的事,有。但是苦rou的事,那是真沒有?!度龂萘x》的苦rou計,屬于盜版,從哪里盜的版?盜的是周魴詐降曹休一事。周魴的詐降計,將在講陸遜時詳細講到,這里就不啰唆了。 問:龐統是否進獻過連環計? 答:這事兒也真沒有。曹軍船只之所以首尾相連擠在一起,不是因為上了環,而是有四點另外的原因:一是載運二十多萬人馬的船只太多;二是駕船技術太差;三是赤壁江面陡然變窄;四是遭遇到周瑜阻擊而造成障礙難以快速通過。就好比一條高速公路,本來車輛就多,駕車者都是二把刀,三車道又陡然變成兩車道,前方再遭遇車禍,那還免得了連環追尾大塞車嗎?肯定免不了嘛。 赤壁大戰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周瑜選擇有利的決戰地點,針對實際測試出來的敵人弱點,利用特殊的氣象條件,采用有利的火攻戰術,還挑選了正確的執行火攻人選,所以取得了輝煌的成功。他的用兵特色,總結起來是三個“知”字,即知天、知地、知人。周瑜完全做到了“三知”。反觀曹cao,是首次到赤壁,首次與孫吳水軍作戰,對此地的天文、地理以及敵方的水面戰斗力,完全是“三不知”。因此,五十四歲的老江湖曹cao,就慘敗在三十四歲的周瑜手下。 赤壁大敗,曹cao敗退回到北方,留下大將曹仁堅守要塞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周瑜乘勝向西推進,開始發動江陵大戰。江陵大戰的實質,是赤壁之戰的擴展和延伸。那么周瑜在他生命歷程中的最后一次重要戰役中,還會有怎樣的才能表演呢? 周瑜到達江陵,再次發揮“一慢兩快”的用兵特色。他先在南岸安營扎寨,觀察北岸江陵的敵情。水戰是交過手了,但是對方陸地作戰的本事如何,也必須先上手試探試探。在何處試探呢?此時驍將甘寧前來獻計,進攻江陵上游約三百里的敵軍要塞夷陵縣(今湖北省宜昌市),如果測試得手,還可以對江陵形成兩面夾攻之勢。 誰提出最佳建議,誰就是最佳人選,這也是赤壁之戰使用黃蓋的原因。周瑜立即委派甘寧前往。甘寧一到夷陵就拿下城池,迫使曹仁急派援軍圍攻甘寧。臨機應變極快的周瑜,又采用呂蒙的計策,留下凌統鎮守大營,親率一半主力,對夷陵的曹軍實施反包圍,大獲全勝。此時的周瑜心中有了底,回轉大營就集中精兵數萬,對江陵發起強攻。他本人帶頭沖鋒,被流矢射中右胸,依然堅持巡視軍營,鼓舞部下,不僅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也不下火線。經過一年多苦戰,建安十四年(209)終于攻克江陵,從而將孫吳控制的長江大通道,從下游一直貫通到中游的三峽東端。 第二年,周瑜到下游見孫權,建議西進三峽攻取益州。孫權批準他回江陵做準備,不幸在回程中,病死在長江邊上的巴丘山(在今湖南省岳陽市),年僅三十六虛歲。十年前孫策被刺身亡,大喬變成寡婦?,F今meimei小喬,不幸又變成寡婦。不久,孫權的meimei也要與夫君劉備分道揚鑣。江東三位名媛,全都紅顏薄命,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令人唏噓的事兒,還有周瑜后代的下場。史書記載,周瑜有兩個兒子。長子周循,娶了孫權的女兒為妻,這位駙馬爺頗有乃父的風范,是個人才,可惜死得太早。周循一死,周家光大門楣的希望,就寄托在小兒子周胤身上。他剛剛成人,就娶了孫權家族的女子為媳婦兒,當將領,封侯爵,優厚待遇樣樣有。但是很可惜,他又很不成器:胡作非為,劣跡斑斑,甚至連孫權的告誡也當作耳邊風,屢教不改?!度龂尽肪砦迨摹吨荑鳌酚涊d說,當時孫權很是生氣,說他是“酗yin自恣,前后告諭,曾無悛改”。罪行累累,孫權也無法為他遮掩,忍痛給他一個流放邊遠之地的懲處,意圖是“且欲苦之,使自知耳”,希望能夠用艱苦環境來迫使他改過自新??上€沒有改掉毛病成為新人,就在流放之地病死了。父親是揚名天下的全軍主帥,母親是國色天香的絕代美人、孫權大嫂的小妹,如此高貴的家庭出身,如此優裕的生活環境,卻出了這樣一個不成器的兒子,令人唏噓之余,也令人深思。 令人唏噓的事兒還不止這一件。周瑜死后,他的遺體從巴丘運回當時孫吳的政治中心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孫權親自從吳縣啟程,前往上游的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迎接周瑜的靈柩,并且在吳縣以異常隆重的禮儀,辦理周瑜的喪事。那么千里迢迢,從巴丘主持護送周瑜遺體回來的是誰呢?此人就是周瑜生前的下屬,大名鼎鼎的鳳雛先生龐統。你會有疑問了,龐統和諸葛亮,不是劉備手下的軍師嗎?他怎么成了周瑜的下屬了?其實,龐統為劉備效力,那是后來的事。周瑜攻占江陵之后,曾經兼任這里的南郡太守,而龐統當時就在郡政府里面擔任官職,所以周瑜就成為龐統的頂頭上司了。龐統為何會在這里當官呢?原來,那時候州郡縣三級地方政府中的公務官員,照例是由行政長官自行任命,而且是從本地的人才中進行選拔。龐統是哪里的人?是南郡下屬襄陽縣的人,所以他在南郡的郡政府當官是理所當然的事。他的職務正式名稱叫做功曹史,簡稱功曹。功曹的職責,一是管總務,二是管人事,相當于現今總務主任兼人力資源部主管??ぬ氐膯适?,正是總務和人事的范圍,所以龐統也就成了周瑜靈柩的護送人。周瑜和龐統,當然都是英才,絕對的英才。然而令人唏噓的是,英才往往早逝。就在周瑜去世四年之后,轉而為劉備效力的龐統,也在益州進攻雒縣(今四川省廣漢市)的戰斗中英勇捐軀。兩人死亡的年齡,竟然完全相同,都是三十六虛歲;而且兩人之死,都與弓箭相關。周瑜是因為右胸中箭,嚴重損害健康而死,龐統則是中箭之后當場身亡,這種巧合實在罕見之至。 周瑜的生命結束了,對他應當怎樣評價呢? 其一,他的軍事生涯從二十一歲起,至三十六歲止,十五年間作戰多次,從未失敗,堪稱三國罕見的“常勝將軍”。特別是赤壁之戰,以三萬之眾迎戰二十多萬敵軍,以一當十取得完勝,更是罕見的經典戰例。 其二,他生命最后三年間,連續取得江夏、赤壁、江陵三大戰的勝利,促成了三分鼎立歷史格局的初步形成。將其輝煌戰功、重大影響合而觀之,可以推選他為孫吳名將的第一名。再結合其完美的人品,以及對國家所起的脊梁作用,可以評為三國完美型名將的總冠軍。 縱觀周瑜的一生,“完美”一詞,堪稱是他的主旋律。但是,他雖然品格很完美,婚姻很完美,事業很完美,地位更是完美,卻非常之可惜,出了一個很不完美的兒子。古語云:“天道忌盛滿?!笨磥砀改高@一輩,在努力創造自身完美的同時,一定要盡早留意下一輩的完美問題,而且必須要特別上心;而下一輩是否能夠繼續走向完美,最關鍵的因素,還不在父母一輩為其提供的物質生活,是否在舒適和豪華上達到了極致,而在于為其提供的人格教育,是否在正直和善良上出現了缺失?,F今在下一輩身上發生,并且令人惋惜不已的事例,真的是太多了!這正是: 完美家庭須謹慎,從來福禍兩相隨。 關于周瑜就講到這里。下面要講孫吳主帥型名將的第二名——呂蒙。 主帥型名將第二名——呂蒙 這位名將,是當上了主帥的少年娃娃兵,也是虎將關羽的致命克星,還是讀書學習的標兵模范,同我們熟悉的成語“刮目相看”“吳下阿蒙”有密切關系…… 一 軍界新銳 本節講的這位名將,是當上了主帥的少年娃娃兵,也是虎將關羽的致命克星,還是讀書學習的標兵模范,同我們熟悉的成語“刮目相看”“吳下阿蒙”有著密切關系,在名將之中有資格獲得最佳讀書充電金獎。他就是繼周瑜之后,孫吳的另一位優秀主帥呂蒙。呂蒙二十多年的漫長軍事生涯,分為前后兩部分,本節先講他的前半部分。前半部分又有兩個主旋律:一個是身份的改變和提升,從底層的娃娃兵,變成了新銳的將軍;另一個是素質的改變和提升,從莽撞的愣頭青,變成了智勇的精英。他是怎樣完成這兩個“改變和提升”的呢? 呂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人氏(今安徽省阜南縣)。家庭出身貧寒低賤,早年的日子過得極其艱難。少年時他就投靠已經出嫁的jiejie。姐夫名叫鄧當,在孫策手下當一般將領。當兵吃糧,是窮人家孩子的常見出路。呂蒙決心要當兵,自力更生。十五六歲時就偷偷跟在隊伍后面,沖鋒殺敵。正在沙場血戰的鄧當,連忙阻止他,他卻依然沖殺不止。幸好打了勝仗,不然他就可能少年捐軀了。 《三國志》卷五十四《呂蒙傳》記載說,鄧當回家就向呂蒙老媽告狀。老媽要收拾他,呂蒙趕忙說:“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xue,焉得虎子?”貧賤生活難以忍受,萬一碰巧立下戰功,就可求得富貴。打仗確實是很危險,但是不探虎xue,怎么抓得到老虎崽子??!他老媽聽了傷心不已,同意兒子去跟姐夫上戰場,奔自己的出路。 鄧當的分隊有個管事,看到呂蒙一本正經來cao練,當面嘲笑呂蒙。他以為呂蒙弱小,挨欺負也得忍著。哪知道此時的呂蒙,愣頭青一個。當場抽出佩刀,幾刀將其砍死。出了人命,呂蒙開始害怕了,因為擅自殺人,按照軍法要償命。然而結果出人意料,他沒受任何懲罰。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軍中一個叫袁雄的前輩,去向孫策求情。孫策一聽小小少年脾氣倒不小,便叫呂蒙來問話。一問話,便舍不得殺他了。只比他大三歲的孫策,正在策劃打回老家江東開創基業,急需兵員,像呂蒙這樣有志當兵,而且性情剛烈又適合當兵的家伙,哪里舍得殺他?不僅沒有殺,還將呂蒙安插在身邊當衛兵。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孫策南渡長江,打回老家江東。十八歲的呂蒙隨從前往。幾年之后,他姐夫鄧當去世,其職務由呂蒙接任,正式官銜叫做別部司馬。于是,呂蒙實現了身份上的第一步提升,從士兵升到軍官。 五年后即建安五年(200),孫策被刺身亡,孫權成為江東新主。新主上臺,呂蒙的日子不好過了。為什么呢?新主上臺三把火,宣布整編軍隊,提高戰斗力,凡是兵力較少而使用不多的小分隊,一律合并改組。呂蒙的分隊不幸屬于整編對象,于是前途變得很可怕,那就是面臨下崗。不要以為當今才有下崗,古人照樣要面臨下崗。 下崗,呂蒙萬難接受。他從軍賣命,為的就是謀求富貴。而在孫吳軍隊當軍官,更是謀求富貴的最佳捷徑。為什么呢?玄機在于,孫吳實行了一種特殊的軍隊制度,后世學者稱為“領兵制”。簡要來說,領兵將領與他的部下之間,具有強烈的依附關系;不僅因為部下長期跟隨他,部下的妻室兒女家屬長期隨軍駐防,子弟成年后也繼續在這支軍隊當兵;更為重要的是,軍隊除了作戰之外,還能夠從事經濟活動來創收,收入由將領支配。因此,孫吳將領手下的軍隊,一半是國家的武裝力量,另一半則很像是由將領個人承包的產業公司。 好不容易才有了自己承包的產業公司,雖然規模還不大,但也不能拱手讓人。呂蒙坐下來,靜心思考對策:新領導此番整編,目的是要提高軍隊的戰斗力;而決定戰斗力的基本因素,是數量和質量。數量沒辦法馬上增多,但是質量卻還有應急辦法可想,于是呂蒙想出一條對策來。這是什么對策呢? 這一日,孫權親自來到檢閱場,視察列入裁撤對象的部隊。其他各支隊伍,早已是軍心渙散訓練停滯,所以上得場來,精神萎靡動作稀松,看得孫權心頭直冒火。但是,呂蒙的分隊一出場,孫權頓時眼睛一亮:只見數百人馬,清一色嶄新的絳紅色軍裝,黑色的行縢,也就是綁腿,軍容先就煥然不同。雄赳赳氣昂昂進場之后,隨即整齊有序,演練各種陣勢,進攻后退,變化多端,精神飽滿,吼聲震天,看得孫權眉開眼笑,好不喜歡?!度龂尽蚊蓚鳌穼Υ擞涊d說:“蒙陰賒貰,為兵作絳衣行縢。及簡日,陳列赫然,兵人練習,權見之大悅,增其兵?!痹瓉?,呂蒙自掏腰包,又借了一大筆債,將部下的軍裝全部更換一新。他的部下本來就沒有荒廢訓練,穿上新裝更是士氣高漲。視察一結束,孫權就宣布,呂蒙的分隊依舊保留,而且還將其他被裁撤的軍隊,分出一部分合并到呂蒙的名下。這樣一來,他不僅沒有下崗,手下產業公司的規模還擴大了。 如果說,當初因為沒有殺呂蒙,孫策算是他的再生父母;那么現今孫權沒有裁撤呂蒙,就算是他的衣食父母了。受到雙重的父母恩,所以呂蒙從此對孫吳政權忠心耿耿,舍命報答,也就很可理解了。在接下來的一系列戰役中,他都有上佳的表現,因而得以升任偏將軍,兼任廬江郡太守,這就在身份上進入了孫吳中級將領的行列。 偏將軍是什么官呢?當時的軍官,大體分為中低級和高級兩大類。中低級的,多以“某某都尉”“某某校尉”“某某中郎將”來命名,名目相當復雜。高級軍官,則稱“某將軍”或“某某將軍”,軍階高低的區分,是“將軍”前面的修飾語。在三國前期,還沿襲東漢舊制,最高是“大將軍”,最低是“偏將軍”和“裨將軍”。呂蒙的偏將軍,正是高級軍官中的最低等,所以只能算是中級將領。 以上所說,是呂蒙身份上的改變和提升。如果與此同時,他沒有完成素質上的改變和提升,即使他再忠心耿耿,再拼命報答,也只能是孫吳眾多普通將領中的一員,而不能異軍突起,成為孫吳的又一名出色主帥。 他為何能完成素質的改變和提升呢?秘訣就一條,勤奮不懈地讀書充電。是誰勉勵和指導他完成這一點的呢?是比他還年輕四歲的孫權。 原來,孫權曾經在眾多將領中,物色培養對象,選中了呂蒙和蔣欽,然后指示說:“你們現今掌權統兵,應當努力增長學問,從而開闊眼界、增長智慧?!边@時的呂蒙,還沒有完全脫離愣頭青的原生態,根本不明白增長學問的重要,就隨隨便便回答道:“軍務實在太忙了,沒有空閑時間來讀書??!” 孫權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說了一段至今讀來還發人深省的話,這段話記錄在《三國志》卷五十四《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中:“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哪里是要你們熟讀儒經去當太學的博士教官???而是要求你們涉獵書籍了解過去的重大事件呀!你說公務多,比得上我多嗎?我在少年時代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沒有讀深奧的《易經》。到了掌權管事之后,又專門讀了《史記》《漢書》《東觀漢記》這三部史書,還有各家的兵法,深感大有收獲。你們性格開朗,悟性又好,努力學習必定會得到提升,怎能推辭不做呢!趕緊去閱讀《孫子兵法》《六韜》《左傳》《國語》《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連曹孟德都說他自己是“老而好學”,你們怎能不勉勵自己努力上進??! 孫權諄諄教導呂蒙的這段話,此前雖然多次有人提到,但是大都沒有加以深入的探究。其實,這段話不僅對呂蒙本人的提升很關鍵,也對我們深入全面了解三國的歷史文化非常重要。其中暗藏的玄機,值得好好破解和領略一番。那么玄機在何處?“三國探客”告訴你。 玄機之一,孫權能把江東基業做大做強,靠的是什么?是人才、智謀,還是武功呢?其實說到底,靠的是學習!你看,孫權自己率先垂范,而且督促重要將領讀書充電,大有將孫吳建設成學習型政權的模樣。君臣素質全面提升,才能吸引人才,產生智謀,最后取得輝煌武功。因此,學習才是真正具有根本性質的法寶。 玄機之二,是什么因素促使孫權這樣做呢?競爭壓力啊。曹cao年紀老經驗多,地盤大力量強,都還“老而好學”孜孜不倦,我們要是不迎頭趕上,將來肯定要吃這個老學習模范的大虧。孫權有壓力,壓力還很大,所以把這件事抓得很緊。抓緊時間讀書充電,曹cao是如此,他的兒子曹丕也是如此?!度龂尽肪矶段牡奂o》裴松之注引《典論·自敘》中,記載曹丕自己的話說:“余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边€有劉備也是如此,他臨終前就諄諄囑咐劉禪:“可讀《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边@段話見于《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當然,諸葛亮也是如此:“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边@段話見于《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傊?,三國的君臣,在沙場血戰的同時,又抓緊時間讀書充電,在這方面展示出強烈的競爭態勢。因此,三國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學習的競爭。而從實際的效果來看,讀書充電的佼佼者,如孫權、曹cao、劉備,最終都成為三國的勝利者;完全不讀書充電者,如董卓、呂布,即便曾經一度控制朝廷大權,最終還是成為死于非命的失敗者。 玄機之三,讀書讀什么書?“知識就是力量”雖然是名言,但是,用什么知識來充電,卻是關系到充電是否成功的關鍵。知識如海,生命有限。漫無目標地讀書,對閑人是享受,對忙人則是奢侈。所以事務繁忙者,必須精心選擇自己急需的知識來充電。孫權親自為呂蒙選擇了七部書,其中《孫子兵法》《六韜》屬于兵書,《左傳》《國語》《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屬于史書,史書占的分量最重。五部史書中,《左傳》和《國語》主要記載春秋時期歷史(后者始于西周末年),《史記》記載從上古軒轅黃帝至西漢武帝的歷史,《漢書》記載西漢歷史,《東觀漢記》記載東漢歷史。五部史書相互銜接和補充,形成了完整的歷史畫卷。統兵打仗的將領,讀兵書那是本分,為何還要讀史書?玄機在于,軍事是政治的工具,所以優秀將領必須分辨政治風云;軍事又是群體的行為,所以優秀將領又必須協調人際關系。在古代,集中記載政治風云和人際關系的教科書,首先就是史書?!妒酚洝贰稘h書》也在曹丕閱讀的書目中,劉備為劉禪開列的首選書也是《漢書》。真是應了那句話:英雄所見略同。 玄機之四,書要怎么讀?你會說,這個問題太小兒科,誰不會讀書??!其實不然,讀書方法不是小兒科,而是涉及教育體制的大問題。我們常說應試教育,其實搞應試教育的老祖宗,就是孫權和呂蒙出生的東漢。東漢的人才選拔,以儒經考試為中心,孝廉、茂才為主要科目。孝廉由各郡行政長官,按照每二十萬人口舉一人的比例進行,以品德的孝順廉潔為標準。茂才由每州的行政長官每年舉薦一人,以才能突出為標準。東漢全國在冊人口將近五千萬,按照上述比例計算,每年推選孝廉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全國十三州,每年推選的茂才總數不過十三人。所以人才選拔,以孝廉為主體。入選的孝廉,要到京城洛陽參加考試,合格就能當官??荚嚳际裁??考的是儒家經典。從眾多儒經中,任意抽取一段,要求考生進行闡釋和發揮。如果對儒經不能讀得滾瓜爛熟,就會交白卷。于是,把儒家經典熟讀精讀,就成為讀書人必須聽從的指揮棒。讀得熟,讀得精,才能應付考試,才能當官發財。至于這些知識對素質的提高,對能力的培養有沒有用,那就不管了。這樣的教育體制,不正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嗎? 明白了以上時代背景,再來看孫權在讀書方法上的指點,玄機就容易破解了。他不要呂蒙熟讀儒經,就是不走應試教育的老路。什么是新路?根據本職工作的實際需要,廣泛涉獵史書,了解歷史大事,開闊眼界增長智慧就是新路。涉獵雖然廣泛,了解卻有重點,這是高效率的實用性讀書方法;圍繞的中心是開啟眼界增長智慧,這更是突破應試教育體制的素質教育和能力教育了。 走新路的還有諸葛亮。上面說他在荊州與石韜、徐庶、孟建一起游學。三人讀書“務于精熟”,還在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唯有他讀書是“觀其大略”,即只選讀有用的精華,與孫權的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就又應了那句話:英雄所見略同。 孔明日后的隆中對策,展現出非凡的大局觀,赤壁之戰時,又提出聯吳抗曹的大謀略,都得益于這種素質和能力的教育?,F今呂蒙受到孫權如此的勉勵和督促,他收到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呂蒙收到的效果究竟如何,魯肅的親身感受就能說明問題。這個故事也記載在《三國志》卷五十四《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中。 那是東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魯肅西上荊州,途中路過尋陽(今湖北省武xue市)。尋陽要塞的守將不是他人,正是呂蒙。魯肅以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見過呂蒙,當時的印象是一勇之夫。心存輕視的魯肅,官位又比對方高,所以不愿去拜訪。經部屬勸說,魯肅勉強停船,上岸去見了一面。不料一交談,呂蒙的學問見識,連自負淵博的魯肅也相形見絀。魯肅大為驚嘆,不禁拍著呂蒙的背,由衷贊嘆道:“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蔽疫€以為賢弟只有武勇戰略而已,誰知今日學識精到廣博,已不再是當初在吳下見到的那個阿蒙了 ! 呂蒙笑答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碑斚露藭痴勚烈股?。呂蒙認為魯肅如今鎮守的陸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與上游的關羽接壤,其人驍雄異常,很難相處,便為魯肅擬就三條應對之策。魯肅佩服之至,于是按照當時好友之間的禮節,登堂入室拜見呂蒙的老母,從此二人結為至交。這就是成語“刮目相看”的由來。 魯肅與呂蒙的這段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這中間透露出的玄機和信息,卻未必都能領會。首先,是他們二位的親密關系。其實在當時,不同姓的平輩男性,只要友誼深厚,都能以兄弟相稱,并不需要所謂的桃園結義焚香拜神的儀式。而是否具有兄弟一般情分的重要標志,就是能否進入對方家庭隱秘的內堂,面見對方的女眷(母親或是妻子,特別是母親)。魯肅是“遂拜蒙母”,見于《三國志》卷五十四《呂蒙傳》;而周瑜當初與孫策也是“升堂拜母”,見于《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傳》??梢娊Y為異姓兄弟,拜還是要拜的,只不過不是拜天地神靈,而是拜見對方的母親。其次,是他們二位的優良作風。當時魯肅是孫吳全軍的主帥,呂蒙則是君主孫權重點培養的新生代將領。他們二位在一起,完全有條件搞大吃大喝,腐化墮落,或者搞拉幫結派,合伙謀私。但是他們對不良風氣說不,而是在讀書充電上相互激勵,在素質提升上彼此欣賞,作風很正派,品位很高尚。他們沒有虛度自己的光陰,不枉自來人間一遭。他們留下的,是美名和英名,而不是惡名和罵名。古人如此這般的道德風范,真是值得我們好生學習??! 不久魯肅便向孫權報告此事,孫權聽了大為感慨:“好學難得,身居要職依然好學,那就更難得了 !”正是因為這一番話,幾年后魯肅病故,孫權任命呂蒙接替魯肅,使呂蒙成為孫吳又一位杰出主帥。孫吳的前三位主帥,周瑜去世前,推薦魯肅接替自己;魯肅在任時,又大力為呂蒙開路。這種相互鼓勵上進,彼此欣賞推舉,毫不相互嫉妒的品格光輝,正是孫吳前期興旺發達的關鍵性因素,更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好榜樣。世間上有好多事情,都是因為相互嫉妒,大搞窩里斗,最后弄成一團糟,既損人也不利己,令人感慨??! 呂蒙在戰場上的實際表現,就更能說明問題了。史書記載,他在發憤讀書之后不久,就做出了一件后來影響淮南戰局的項目策劃。什么項目呢?就是建立濡須水口的軍事壁壘,當時叫做濡須塢。那濡須水,是長江北岸的一條支流,北通巢湖,南通長江,在今安徽省含山縣西南,是裕溪河的北段。建安十七年(212)冬天,曹cao出動十多萬大軍,號稱四十萬,準備取道濡須水,南下長江進攻孫吳,想要洗雪赤壁敗逃之恥。孫權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研究對敵策略。一些有勇無謀的將領認為:赤壁之戰我方把曹cao大軍殺得落荒而逃,足見長江之上,我方水軍所向無敵;所以我們盡可以等曹cao水軍進入長江,便可在長江之上一戰而殲之。 但是,呂蒙的意見完全不同。在他看來,用兵之道,貴在變化,不可能一成不變?,F今強敵卷土重來,對于長江水戰必定會有充分的準備。任隨對方進入長江,正是對方求之不得的事。所以最好的應對辦法,是搶先在濡須水進入長江的水口處,沿著兩岸建造堅固的壁壘,將這條戰略通道,牢固控制在我方手中,阻止對方的水軍進入長江。時間一久,對方軍心沮喪,必定會撤兵退走。 孫權聽了心想:這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明之見,也不枉我對他在讀書上的一番關心培養了。于是,立即按照呂蒙的方案,配備了一批精兵強將,在濡須水口的兩岸,修筑半月形的堅固壁壘,取名為“濡須塢”。塢者,即軍事壁壘之意也。 第二年的正月,曹cao的大軍抵達巢湖,在巢湖的北岸安營下寨。孫權出動七萬大軍迎戰,以水軍列陣南岸,封鎖了濡須水;另外以精銳步兵,分里外兩重防線,固守濡須塢。部署完畢,孫權持重不戰。相持一月有余,曹cao在水陸兩處皆未得手,眼看軍糧將盡,不免有退軍之意。 就在這時,孫權派人送來書信一封。據《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歷》記載,書信中有信紙兩張:第一張上是八個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贝禾斓乃罅?,您應當趕快走了。第二張上也是八個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蹦憷锨拜叢凰?,我就得不到安寧。曹cao看后哈哈大笑,對部下說:“孫權小兒沒有說假話?!庇谑莻髁畛奋?。此時的孫權,依然嚴陣以待,并不出擊。曹cao遠遠看到,對方水面的戰船隊列整齊,岸上的步軍壁壘森嚴,不禁發出那句流傳后世的贊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在這場大戰中,著實出了一個大彩。但是這八面威風的幕后策劃者,卻是年輕的軍界新銳、讀書充電的好模范呂蒙。 后世講三國,講智謀的競爭,講武力的競爭,卻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點,即讀書充電的競爭。即便提到了讀書充電的競爭,又往往忽略了另一個關鍵點,即當時的英賢在讀書方法上的講究和重視。在當今的競爭社會,對于讀書充電的重要性,可以說是人所共知了。但是,究竟應當如何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求,來選擇和設計一種最為恰當的讀書方法,從而使自己真正獲得素質和能力上的有效提升,卻不一定都認真動過心思??戳藚蚊傻膶嵗?,再好好回味一下孫權的叮囑,或許會有所領悟。這正是: 素質升華成大器,成功何在細思量。 要想知道呂蒙如何在國家謀略上展現雄才,請看下節。 二 謀略崢嶸 在上一節《軍界新銳》中,我們介紹了呂蒙二十六七年軍事生涯的前半部分。今天開始涉及后半部分,先講呂蒙在荊州這個焦點問題上的謀略策劃。 自從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前夕,孫權和劉備兩大勢力開始接觸之后,兩者的關系,如同游樂園的過山車一般,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而且這種關系,還與孫吳軍隊的主帥一一對應。最初二者是被迫聯合,成為共同抗擊曹cao的同盟戰友,對應的是第一位主帥周瑜。接著迅速升溫,成為相互聯姻的火熱親戚,對應的是第二位主帥魯肅。之后發生巨變,雙方大打出手,變成生死對頭,對應的是第三位主帥呂蒙。兩者關系之所以發生巨變,從而完全改寫了荊州的政治格局,其幕后的隱身謀略策劃者,正是呂蒙。那么呂蒙為何要做出這一導致雙方關系發生巨變的謀略策劃?他又做出了怎樣的謀略策劃呢?本節就來破解其中的謎團和玄機。 先說第一個問題,呂蒙為何要做出這一導致雙方關系發生巨變的謀略策劃。在筆者看來,早在呂蒙接替魯肅擔任全軍主帥之前,孫劉兩家還打得一片火熱的時候,他就已經顯示出主帥型名將亞軍的深謀遠慮和責任擔當。他敏銳地判斷:自己國家在荊州的核心利益,必將受到損害;而損害者不是別人,就是眼下的同盟者劉備。作為一名以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為天職的軍人,有責任未雨綢繆,在事先就擬定一套應對變故的謀略策劃。那么呂蒙做出如此事關重大的判斷和策劃,他有依據嗎?有的。依據有二:一是歷史的舊賬,二是現實的威脅。 歷史舊賬是什么?“三國探客”告訴你。 所謂歷史的舊賬,乃是孫劉兩家,在瓜分荊州地盤上的收入和支出。這本舊賬的產生根源,在于當時的荊州,是一塊十分誘人的大蛋糕,而這一點,是由荊州的經濟地理決定的。東漢的行政體制,最初是郡縣兩級制。到了晚期,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除開附屬的西域部分,全國十三州,有上百個郡,上千個縣,在冊人口將近五千萬。其中的荊州,主要地域在今湖北、湖南、河南三省,是一個地域廣闊而人口繁盛的大州。下轄七個郡,一百一十七縣,在冊人口六百零七萬,大大超過每州三百八十五萬人口的平均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南方的江淮流域和江東,都變成了血火橫飛的戰場。而地處南方長江中游的荊州,在軍政長官劉表的經營之下,則是一塊相對安靜富庶的樂土,因而包括劉備、諸葛亮等在內的大批精英人物,才會從北方來到荊州避難安身。但是,當上面三大塊戰場的割據群雄紛紛被剿滅,曹cao和孫權成為勝利者之后,荊州的幸福時光也宣告結束,因為這塊大蛋糕被兩個勝利者盯上了。 建安十三年(208)上半年,孫權首先出手,向西擴張消滅了劉表的部將黃祖,切割了荊州中部東面的江夏郡。接下來曹cao下手更狠,出動二十多萬大軍,南下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先后切割了荊州北部的南陽郡,中部西面的南郡之后,又掉頭向東進攻孫權,爆發了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后,荊州大蛋糕被切成三塊:北部的一塊,即南陽郡再加南郡北端的襄陽,由曹cao繼續占有;中部的一塊,即南郡和江夏郡,由孫權分享;而南部的一塊,即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個郡,則落入劉備之手。好比一個鴨梨橫切成三段:最小的上段歸曹cao,較大的中段歸孫權,最大的下段則歸了劉備。 以投入產出比而言,劉備獲得的利潤當然最大。此前的他,還在劉表那里當客人,說白了是吃救濟,手中完全沒有自己的產業。赤壁之戰中,又只是敲邊鼓的配角。然而他卻切下最大的一塊,面積超過荊州的一半。但是他不滿足,因為自己這塊蛋糕雖然最大,卻并非最甜。最甜的部分在哪里?就是孫權盤子里的南郡。為什么南郡這塊最甜?因為它北面有重鎮襄陽扼守漢水,南面有要塞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控制長江,正北是通往京城洛陽的干線大路,向西是進入三峽前往益州的必經水道,在荊州各郡中,其軍事價值最大。如果不占據這個交通的大十字口,那么諸葛亮“隆中對”所說的“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兩路夾攻中原的戰略設計,就完全無法實現。因此,想辦法將南郡拿過來,就成為了劉備和諸葛亮的當務之急。但是,南郡當下是在孫權手中,如何拿過來呢?用武力嗎?肯定打不過勢頭正旺的孫仲謀。想來想去,想出一個成本最低的辦法:借。于是,后世常說的“借荊州”就新鮮出爐了。 借荊州的故事流傳很廣,但是誤會者也很多。有的人以為借荊州,就是借整個荊州的郡縣;清朝學者趙翼又走另一個極端,認為這完全是孫吳一方造的大謠。其實,不要說曹cao還控制著南陽郡,就是孫權,也一直把江夏郡握在手中,從未出借過??梢姟敖枨G州”,絕對不是借荊州的全部。由于荊州的行政中心一直在南郡,當初劉表在南郡的襄陽,而劉備借到南郡后,也將自己的荊州牧官署設置在南郡的公安和江陵,所以史籍將借南郡一事也稱作“借荊州”。 東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劉備向漢獻帝上了一通表章,推舉孫權為車騎將軍,兼徐州牧。表面上,是在為孫權捧場;實際上,卻是引君入甕的圈套。原來,徒有虛名的荊州牧劉琦,在這時死了。劉備的算盤是:我既然推舉你做了徐州的州牧,不管推薦的表章漢獻帝收不收得到,你孫權總要還我的人情,同樣推舉我當一個州的州牧。如今劉琦新死,你要推舉,我就很可能得到荊州牧的官帽。只要有荊州牧的名頭,就有借荊州的由頭了。孫權果然上當,推舉劉備為荊州牧,當作回報。一個捧場是假意,一個回報是真心,這出戲相當好看。 劉備就任荊州牧,立馬提出州牧府官署設在哪里的問題來。劉表當政時是在南郡的襄陽,可是現今襄陽依然在曹cao手里,去不了咋辦?老孫你幫幫忙,能否在靠近南郡之處借我一小塊荒地,好立衙門???劉備要借的荒地,叫做油江口,就是油江匯入長江的水口,在江陵城南五十里左右,即現今湖北省公安縣。那油江是長江南岸一條支流,發源于武陵郡,向北流入南郡后在不遠處注入長江。劉備選擇在此設立官署,玄機在于此處已經靠近南郡地界,而且就在南郡的政治中心江陵南邊不遠,潛在的利用價值很大。至于孫權,認為油江口是一片荒野,劉備在那里掀不起什么風浪,所以很快點頭批準。劉備立即前往設置衙門,又把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公安者,公眾相安無事也。意思是請你老孫放心,從此我們大家相安無事了。這就是正式“借荊州”之前的熱身。 不久,劉備就以公安城池實在太狹陋,不能容納前來投奔的荊州士民,也不適合新婚燕爾的孫夫人居住為由,正式向孫權請求借用南郡。史書上說是“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初次嘗試以碰壁告終,因為遭到周瑜為首的大批臣僚反對。這也難怪,鎮守南郡的周瑜,正在謀劃由此向西攻取益州,怎能將這塊戰略要地拱手讓給你?再說南郡是周郎艱苦奮戰兩個年頭,先在赤壁惡斗曹cao,后在江陵血戰曹仁,付出胸部中箭的慘痛代價,硬生生從曹cao手里摳下來的?,F今一個輕飄飄的“借”字,就要將其拿走,能答應嗎? 但是,看似不可能的事,后來卻真的辦成了。原因很簡單,不幸周郎竟短命,新帥魯肅上臺來。魯肅認為,眼下主要敵人還是曹cao,而劉備是我們的戰略伙伴;再說把南郡借給劉備,讓劉備在上游幫助我們抵擋曹cao,那是好事嘛。在當時,孫吳還是軍事性政權,所以軍隊主帥的意見,對孫權有很大的影響力。于是,劉備如愿以償,借到南郡,進駐江陵;而原本鎮守江陵的魯肅,則將駐地撤到下游的陸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作為緩沖和補償,劉備從自己的長沙郡東北部,劃出一小塊與陸口接壤的地帶,讓對方在此設立一個漢昌郡,由魯肅兼任郡太守。這件事,一般人都很少注意和提到。至此,借荊州的演出暫時落幕。 以上,就是歷史的舊賬。從賬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整個歷史的舊賬,都是圍繞南郡的借貸問題發生的。二、南郡確實是一筆借貸,而非無償的贈送。既然是借貸,理應償還。三、如果劉備賴賬不還,借貸變成壞賬,那么孫權就是全面虧損。因為赤壁之戰和江陵之戰,對孫權來說,進賬就只有一個南郡;南郡沒有了,整個赤壁之戰和江陵之戰就算是白忙活了。與此相反,充當配角的劉備,卻坐得全部勝利果實五個郡,賺得盆滿缽滿。四、一旦出現壞賬,孫權要么認栽,要么只有走武力索賠的途徑,別無他法。 說了歷史舊賬,再來說現實的威脅?,F實威脅產生的根源在哪里?“三國探客”告訴你。 根源就在于,當時雙方地盤之間的分界線,并非相對穩定的疆域線,而這一點,又是由軍事地理所決定的。據我研究,三國之間相對穩定的疆域線,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軍事上,對峙雙方都難以輕輕松松地逾越;二是即使逾越,也很難長期保持通暢,從而會招致重大挫敗。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就難以穩定,雙方將會通過軍事沖突的方式進行調整,調整到相對穩定的疆域線的位置。 比如孫吳和曹魏,相對穩定的疆域線在何處?你會說,小兒科問題嘛,不是在天塹長江上嗎?可惜,回答并不完全正確。只要翻開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細心觀察即可看出:不論是在長江的下游還是中游,地圖中劃出的分界線,也就是雙方相對穩定的疆域線,都不在長江水道本身的沿線,而是向北岸推進到一百里到三百里之間的陸地沿線。在下游,東起今江蘇省泰州市、揚州市以北一百里左右,向西經過安徽省滁州市、巢湖市、廬江縣、霍山縣南,直到湖北省的麻城市和紅安縣北。在霍山縣南,已深入到長江北岸三百里左右。在中游,是東起湖北省武漢市北面一百里左右,向西經過京山縣、鐘祥市,直至興山縣北。在京山縣,也深入長江北岸三百里之遙。 為何會這樣呢?玄機在于,曹魏的主力兵種是步兵和騎兵,擅長陸地作戰,難以跨過長江,把疆域線推進到南岸的陸地之上。魏文帝曹丕就曾經在長江邊,望江興嘆,說長江是南方和北方的天然險阻。然而孫吳則不然,是以水軍立國,擅長水戰。長江不僅不是難以逾越的天塹,反倒是自由揚帆穿梭往來的交通大干線。運用長江進行軍事上的集結調動和后勤補給,遠比在陸地更為省力、有效和迅速。其結果,便是孫吳跨過長江,把疆域線推進到北岸的陸地之上,使長江完全變成自己所控制的內河。但是,孫吳又不能將疆域線推進到北岸太遠,否則,水戰和水運的雙重優勢就會喪失。 再如曹魏和蜀漢,相對穩定的疆域線在何處?回答是在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秦嶺山勢陡峭,主峰太白山,海拔高度達三千七百六十七米,不僅東西綿延很長,而且南北縱深也很大,穿越南北的狹窄山谷小路,包括懸空的棧道,長達五百里之遙。不僅行軍極其困難,后勤補給更是艱苦萬分。正是因為軍事地理上的考慮,曹cao才會主動放棄漢中盆地,將全軍撤回關中,從而將疆域線,從最初的南面米倉山脈,調整到秦嶺一線。而后來諸葛亮之所以最終未能北伐成功,關鍵也在秦嶺的阻隔。 現在來看當時孫、劉兩家的分界線,會有什么結論?四個字:脆弱之極。分界大體是在湖北省的鐘祥市、潛江市、洪湖市、通城縣四點組成的一線,正好位于平坦的江漢平原之上,完全不符合上述兩個條件,跨越邊界易如反掌,有邊界等于沒有邊界。更不幸的是,邊界那邊的劉備,建安十五年(210)借得南郡,第二年就以此為跳板,親自統兵進入益州。再過三年,就把益州這塊更大的蛋糕,幾乎全部納入囊中。劉備如虎添翼,實力倍增。留在荊州鎮守的關羽,本來就是強勢的虎將,如今更加咄咄逼人。與這樣的鄰居相處,當然會有受威脅的強烈感覺。打個比方,你的鄰居人多勢眾,作風強勢霸道不說,還能夠輕輕松松破門而入,你會有安全感嗎?肯定沒有嘛。孫吳所面對的現實威脅,就是在這樣的軍事地理態勢下產生的。 再說第二個問題:呂蒙做出了怎樣的謀略策劃。呂蒙的謀略策劃,在《三國志·呂蒙傳》中有完整的檔案記錄。他曾秘密向孫權呈了一封奏本,專門針對歷史舊賬和現實威脅,詳細陳述自己的意見:“如果現今讓征虜將軍孫皎據守南郡,潘璋進駐白帝,由蔣欽帶領一萬人的機動部隊,沿長江上下巡察,敵人出現在哪里就奔赴哪里,而微臣我則為主公向前占據襄陽。像這樣進行布置,還擔憂曹cao什么呢?還依賴關羽什么呢?再說關羽他們君臣,依仗其狡詐和力量,處處反復無常,怎么能將他們當作真心的好朋友??!現今關羽之所以沒有立即向東侵犯我們的轄境,原因就在于主公您無比圣明,我們這些將領還在世啊。如今不趁我們強壯時打他們的主意,一旦我們死了,要想再施展力量,還可能嗎?” 他的意見有五個要點: 一、堅決反對以往魯肅的主張,即出借南郡,讓劉備從西面幫助對抗曹cao; 二、反對的理由是,劉備君臣為人狡詐,反復無常,并非我們真誠可靠的朋友; 三、預料將來對方必定會向東入侵我方,變為強敵,因而我們更不能養癰遺患; 四、趁我方現今力量強壯,搶先下手,攻取荊州消滅關羽; 五、消滅了關羽,按照我提出的兵力部署,也完全能夠獨立對抗曹cao。 顯而易見,呂蒙是對孫吳未來的勢力擴張,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謀略策劃。孫權雖然非常欣賞,但是對于勢力發展的戰略方向,究竟是選在正西面長江中游的荊州,還在正北面長江下游的北岸,即曹cao控制的徐州(主要地域在今山東、江蘇?。?,還有所猶豫。呂蒙又向孫權分析利弊說:“而今曹cao遠在河北,新近攻滅了袁紹兒子們的勢力,正忙著安定幽州、冀州,沒有時間東顧徐州。徐州的曹cao守軍,聽說實力也不值得一提。因此,前往進攻,自然可以順利拿下。但是,徐州那里的地形,乃是平坦通暢的陸地,正適合曹cao驍勇騎兵的馳騁。主公您今天得到徐州,后天曹cao必定要來拼死爭奪;即便使用七八萬人去防守,依然不能完全放心。還不如將主攻方向定在西面關羽所在的荊州,攻占荊州之后,完全掌控長江,勢力就非常開闊壯大了!” 呂蒙的這一番崢嶸謀略,為孫權徹底解決歷史舊賬和現實威脅這兩大難題,提供了全新的、明確的、周密的、有充分說服力的、可cao作性也很強的一攬子辦法。智商同樣不低的孫權,覺得深得我心,于是決心下定,將戰略發展方向鎖定在荊州。因此,孫劉兩家關系發生巨變,呂蒙完全稱得上是幕后隱身的謀略策劃者。 接下來發生的兩件事,使孫權更加認同了呂蒙對于劉備君臣為人狡詐,反復無常,并非真誠可靠朋友的判斷,從而促使他將決心付諸行動。這是兩件什么事呢? 第一件事,是討債遭到忽悠。原來,建安二十年(215),孫權聽說劉備已經將占領益州之后,就派遣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作為特使,前往益州的政治中心成都,討要歷史的舊債。不料千里迢迢,只討回來劉備輕飄飄的三句回答:“我正在打西北方涼州的主意,等打下涼州,就把荊州全部地盤都給你們嘛!”劉備的回答,用現今的話來形容,叫做侮辱對方的智商。當時的涼州,主要地域在今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劉備當時所控制的益州大部分地區,不僅距離遙遠,中間還隔著一個曹cao控制之下的漢中郡(治所在今陜西省漢中市)。很明顯,這是托詞和敷衍,對方賴債了,舊賬果然變成了壞賬。 第二件事,是索賠遭到拒絕。既然對方不歸還至關重要的南郡,那么就用靠近孫權一方的另外三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治所分別在今湖南省長沙市、永州市、郴州市),來賠償損失好了。于是,孫權任命了這三個郡的行政官員,派遣他們前去接管政權。誰知這批倒霉的官員,遭到了關羽的暴力驅逐,連衙門都沒有看到,就集體下崗了。 討債遭忽悠,索賠又遭拒絕,赤壁之戰的勝利成果全部被對方占有,核心利益受到如此嚴重的損害,孫權當然要奮起捍衛。由誰統兵去捍衛?由誰執行這一任務呢?還是使用當初周瑜的辦法,誰提出最佳謀略策劃,誰就是最佳人選!于是他命令呂蒙立即調集精銳兵馬,按照既定的謀略策劃,開始在荊州大動刀兵。 策劃襲殺關羽奪取荊州,是三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于呂蒙此舉,曾經有人認為是背信棄義。呂蒙如果死而有知,他肯定會反駁說:要論背信棄義,那也是對方賴債不還在先,損害我們國家核心利益在先,你們為何又不指責呢?其實古往今來,小者如人與人之間相處,大者如國與國之間相處,彼此照顧對方的核心利益,這是一條基本的準則。明白并且踐行這一點,相處就會很容易;不明白也不踐行這一點,相處就會很困難。荊州之爭給我們的深刻啟示,就是世間上沒有空空洞洞的信用道義,只有切切實實的平等尊重。這正是: 核心利益須尊重,相處雙方第一條。 要想知道呂蒙如何用實際行動來捍衛國家的核心利益,請看下節。 三 鏖戰荊州 今天繼續講呂蒙。在上一節里,我們介紹了呂蒙軍事生涯后半部分的謀略策劃,屬于務虛。本節今天來務實,講他謀略策劃的具體實施,題目是“鏖戰荊州”。 當時的荊州,堪稱一片龍爭虎斗、風云際會的壯麗圖景。此處既是孫吳名將群體實戰培養的大基地,也是孫吳名將之花光榮綻放的大舞臺。單單是最高一等的主帥型名將,在此領銜奉獻精彩表演的,就有大名鼎鼎的周瑜、呂蒙、陸遜三位。周瑜強攻曹cao的表演已經結束。接下來上場的呂蒙,將會用五個年頭的時間,充分施展身手,演出一場奪占荊州斬殺關羽的大戲。大戲分為兩幕:前一幕是暖場的戲碼,發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名叫“巧取三郡”;后一幕是主體的戲碼,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名叫“奇襲荊州”。那么“巧取三郡”是取哪三郡?“奇襲荊州”又是如何奇襲?兩者之間為何會間隔四年之久呢?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我們先欣賞前一幕的暖場戲碼“巧取三郡”。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孫權向劉備討債遭到忽悠,索賠又遭到拒絕,于是呂蒙受孫權指令,統領精銳兵馬,進行武力索賠。進攻的目標,就是曾經派遣行政官員前去接管,卻遭到關羽武力驅逐而未果的長沙、零陵、桂陽(治所分別在今湖南省長沙市、永州市、郴州市)三郡。 孫權使用將領,風格與曹cao截然不同。曹cao是絕不放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話,在他這里宣布無效?!度龂尽肪硪弧段涞奂o》裴松之注引《魏書》中記載,說他是“諸將征伐,臨事叉手為節度”。意思是將領在外作戰,面臨敵情時都交叉手臂,聽從他遠距離的遙控指揮。叉手即交叉雙手,是服服帖帖遵從命令的肢體語言。孫權則截然不同,大膽放權,任命你為主帥,前線作戰就由你全權指揮,充分施展你的才能。孫吳之所以接連出現杰出主帥,比如周瑜、呂蒙、陸遜,與此大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