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節
有時候他們已經用上了涵括延松、柳泉的“縣級”地圖。 方海潮從頭到尾聽下來,對關靖澤和鄭馳樂的贊許又多了一重。 山窩窩里娛樂少,一到晚上七八點幾乎都睡下了,這樣的時間安排對于成年人來說未免太過浪費??梢遣凰?,大多是聚在一塊賭把小錢,更加不好。 鄭馳樂和關靖澤搞出這個“會談”正好就把這個空白的時段利用起來了。 而且這些人現在就已經習慣了他們的步調,以后肯定都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們走。 這兩個娃兒才十九歲啊,真了不得! 就在方海潮感嘆之余,外頭突然傳來個焦急的聲音:“關鄉長!關鄉長!老書記他去了!”居然是留守在鄉委的人上山來了,說到最后他已經帶著點兒哭腔,“老鄉長去了!” 關靖澤和榆林鄉其他人都站了起來:“怎么回事?” 留守的人說:“虎子去找老鄉長,發現老鄉長沒了聲息,睡著睡著就睡過去了?!?/br> 榆林鄉的鄉委書記在這個位子上干了一輩子,雖說年紀大了,身體卻很硬朗,平時連水都還能挑得動。 沒想到會突然去了。 這種例子鄭馳樂也見過不少,有句俗話是這樣說的:爛墻經得起風雨。一堵爛墻破破爛爛,可能還能撐上百八十年;有些屋子看著好好的,風一吹可能就倒了。 人也是這樣,有些人平時小病不斷,看著像是風燭殘年、茍延殘喘了,反而能活到長命百歲;有些人常年不發病,看著比誰都健康,一旦生病可能就是重病了。 要是生病的話鄭馳樂還能幫上忙,這種情況他就沒辦法了。他站起來說:“你們先回去?” 關靖澤點點頭。 留在原地的丁于飛等人臉色也有些沉重。 他們的丁老書記也是一樣的年紀,聽到這種事他們難免會擔心起來。明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輪到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頭上卻還是很難接受。 鄭馳樂還算清醒,他上前招呼方海潮:“方叔要到我們青花鄉住上一晚嗎?” 榆林那邊出了那樣的事,方海潮自然不能再讓人招待自己,聞言點頭答應:“走吧,帶我去你們青花鄉看看?!?/br> 第140章 對談 關靖澤回到榆林后直奔老書記家。 老書記是榆林人,也在榆林守了一輩子,雖然榆林條件并不好,但在他的管束之下鄉里人都團結上進——要不然榆林的孩子們也不會不論風霜雨雪天天翻山越嶺到青花鄉“旁聽”。 正是因為老書記一輩子都在為榆林忙碌,關靖澤等人回來后已經有不少人候在屋外,表情哀傷。 關靖澤深吸了一口氣,走進老書記家。 老書記的兒子叫程虎,大伙都叫他虎子。見了關靖澤,虎子一抹臉,那臉上還帶著淚呢,居然擠出個笑容來:“關鄉長這是喜喪,”說到喜喪兩個字他的淚又出來了,可偏偏又還繼續說,“我爸他老早就說了,他健健康康地活到了六七十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喜喪!”他再次伸手抹了把淚,“關鄉長你們回去吧,爸他肯定不想你們擔心,順便也把其他人勸回去?!?/br> 關靖澤和鄉委成員在床榻前站了一會兒,對虎子說:“我們先回去,有需要幫忙的地方一定要開口?!?/br> 虎子滿臉的淚怎么都憋不住,說話也哽咽起來:“當然,一定?!?/br> 關靖澤走到外面,就看到其他人還不肯散去。 他接手榆林鄉后做事能那么順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老書記的凝聚力。 關靖澤說:“回去吧,大家都回去吧,不睡好的話接下來誰來幫忙做事?!?/br> 眾人這才有些松動。 這時候一個婦人抱著個睡眼迷蒙的小孩往里擠:“我得帶娃兒進去看看老書記,娃兒的名字還是老書記起的,讓他去看看老書記吧!他平時最黏著老書記了……” 小孩聽到老書記三個字一激靈,總算醒透了。見婦人說著說著哭了起來,他對婦人比了個噓聲的手勢:“媽,不要哭了,這么晚了不要吵醒書記爺爺啊……” 原本就要散去的人群出現了壓抑的哭聲。 關靖澤覺得自己的眼睛也有些濕潤。 他看著婦人把孩子抱進屋里,又在門外站了一會兒才轉過身說:“回去吧,都回去?!?/br> 圍在屋外的人這才陸陸續續地離開。 關靖澤轉過頭看了老書記家一會兒,再一次意識到自己身上壓著怎樣的責任。他現在走的路,有很多人已經走了一輩子;他要去做的事,有很多人已經給它打了一輩子的基礎。 他踩在他們的肩膀上往上走,怎么能不盡力去做? 關靖澤對鄉委成員們說:“我們也回去吧?!?/br> 另一邊,鄭馳樂領著方海潮回了青花鄉。 方海潮邊走邊問:“聽說你們青花鄉分了東村和西村,兩村矛盾很大,現在怎么樣了?” 鄭馳樂不好夸口說都解決了,丁于飛卻大咧咧地說:“兩村中間那塊空地這會兒成了我們鄉委住的地方,現在只有一個村了!” 方海潮點點頭,沿著山路往下望,正好可以縱觀兩村全貌。 確實只剩一個村。 鄭馳樂轉了話題:“這會兒大伙也都睡了,其他人也是帶著家眷的,不如方叔你就跟我和賈立擠一晚吧?!?/br> 方海潮說:“沒問題?!?/br> 一行人分別,鄭馳樂和賈立領著方海潮走到自己的住處。這時候公職單位分配的鐵架床很寬,都是給夫妻備著的,睡兩個人倒也不算擠。 方海潮一入門,目光同樣是被鄭馳樂的書架吸引過去。賈立住進來之后陸續也搬來了許多書,他本來就是科班出身,而且把黨校課程完整地念了下來,理論水平比鄭馳樂還要高。他購進的書內容通常比較深奧難懂,鄭馳樂平時研讀完醫學專著之后也會蹭著看一點兒,時不時拉著賈立請教。 賈立那脾氣,指望他好好教人是不可能的,通常都是先一通譏嘲,再一臉勉強地給鄭馳樂指點幾句。鄭馳樂也不惱,要是賈立架子端太高了他就找關靖澤討論,關靖澤逮著這種機會當然不會放過,解釋得要多耐心就有多耐心、要多詳盡就有多詳盡,還惡劣地給鄭馳樂揪出幾個更難的點去為難賈立。 賈立自視甚高,面對關靖澤這種挑釁自然是摩拳擦掌地迎戰。結果就是鄭馳樂的書架越堆越滿、賈立跟老友和長輩們往來的信件越來越厚、關靖澤也不得不鉆研得更深——這樣反復地循環,夾在中間的鄭馳樂樂呵呵地跟著兩邊學東西學得不亦樂乎。 于是方海潮就在鄭馳樂的書架前發現了許多最新的理論著作、時事評論以及影印的案例存檔…… 鄭馳樂注意到方海潮目光盯著什么地方,立刻解釋:“……這是賈哥的?!?/br> 賈立在方海潮面前沒怎么說話,始終偽裝成隱形人,不是他怯場,而是他在跟別人接觸前習慣先觀察再接近。 聽到鄭馳樂把事情往自己身上推,賈立瞧了他一眼。 雖說這些書和資料都是賈立弄來的,可要不是有他和關靖澤兩個怪物在,他也不會卯足勁去琢磨。其實到了后面他已經意識到鄭馳樂和關靖澤在那一唱一和就是想榨光他的腦力,可他一直當做沒發現。 因為他覺得這種共同進步的狀態挺好的。 賈立說道:“都是長輩和朋友幫忙找來的,平時忙完了就拿來看看?!彼麤]忘記賣掉鄭馳樂,“鄭鄉長也看了,還寫了不少心得。鄭鄉長不拿出來給方廳長看看嗎?” 鄭馳樂:“……” 賈立和關靖澤都是理論好手,只有他需要好好打磨,動筆的事情自然是他來干的。 這家伙還真是一點都不肯吃虧! 方海潮聽著他們相互出賣,被逗笑了。別的年輕人到了他面前都會爭相表現自己,他們倒好,只差沒把他當成洪水猛獸。 方海潮說:“樂樂你就給我看看吧,難道在方叔面前你還想藏私?” 鄭馳樂說:“其實我只是負責整理,里頭的內容有靖澤的想法在、有賈哥的想法在,還有很多其他人的意見在里面,可不是我一個人想出來的?!?/br> 這是大實話,他們都理解不了的問題就會向外求援,很多論點都是綜合各方觀點匯聚起來的。 鄭馳樂的記錄其實也就是他的學習筆記。 方海潮點點頭,對他的實誠很是欣賞。 等拿過鄭馳樂記錄的內容翻了一會兒,方海潮就把它合上了。 他經驗豐富,掃起這些結合了實際案例來分析的內容來也很輕松,他看得出鄭馳樂幾人對有些方面的理解還不是很透,畢竟沒實際運作過,盲區肯定會有的。但除去這些不足,對于鄭馳樂和關靖澤這樣的官場新丁而言已經非常難得。 更重要的是這件小事情體現了鄭馳樂和關靖澤在人脈經營方面的殷勤。 不管是不是有意的,他們這個切入點都挑得很好。對于來信請教的后輩,一般人雖然不至于立刻就另眼相待,但總歸會留下點兒好印象;而在同輩之間他們經常發起論題,每開展一論討論,他們之間的交情就更深一分——漸漸地,積極展開“筆談”的人就不僅僅是他們自己了,其他人碰上問題也會想起他們來。 這就跟青花鄉和榆林鄉越來越密切的往來一個道理。 方海潮想起了如今醫學界里頭那個無形的網絡——以《國醫新志》為樞紐的一批華國醫學界核心人物。他知道這個雜志最開始就是由“筆談”演變而來,“筆談”慢慢發展成了多元化的往來:電話通訊、網絡通訊、刊行核心刊物等等。 《國醫新志》明顯是仿照了《醫學平臺》的模式,意在建立國內醫學交流的穩定大平臺。 而《國醫新志》的主創人之一就是鄭馳樂的師兄吳棄疾。 鄭馳樂這個師弟明顯是照搬師兄的做法,只不過一切都才剛起步而已。 方海潮原本還想提點鄭馳樂幾句,可看了一會兒就知道鄭馳樂不需要自己提點。給鄭馳樂當指路人的人已經太多了,方海潮覺得自己不必瞎摻和。他笑著拍拍鄭馳樂的小肩膀,讓他坐下跟自己聊天:“在這邊的生活苦不苦?” 鄭馳樂說:“我要是說不苦那肯定是撒謊,這邊的通訊太落后了,跟外面聯系時有點麻煩。不過苦歸苦,學到的東西也多,日子過得踏實?!?/br> 方海潮笑了:“這心態不錯!” 鄭馳樂也不驕傲,轉而問起方海潮下一步的打算:“方叔是在省里走訪嗎?” 方海潮說:“沒錯,有些事情還是要親自去走走才知道到底該怎么做才切合實際?!?/br> 鄭馳樂當然知道方海潮的作風。 這是他當初跟葉沐英往來的時候了解到的,葉沐英說起過他推崇的一些人,方海潮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新地兒不是先吃喝而是先走訪、全方位地了解當地情況再做下一步安排,這都是方海潮做事的原則。以前葉沐英都一一照做,話里話外也沒掩藏對方海潮的景仰。 好的經驗都該學,鄭馳樂剛接到調令時兩眼一抹黑,該做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就依葫蘆畫瓢一一照辦。 效果還算不錯。 鄭馳樂打蛇隨棍上,問方海潮走了一個多月有什么收獲。 方海潮也不隱瞞,跟鄭馳樂和賈立說起自己在懷慶走了一個月看見了什么。 懷慶的條件其實不差,像榆林和青花的物產就很豐富,還有很多縣鄉更是水網發達,可以發展的東西太多了??上н@些物產比之東南沿岸、長江中下游那些地方來說優勢太小,長三角是手工業的天堂,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再加上原本的交通之便,經濟發展得非???;東南沿岸是“與國際接軌”最快的地方,電子產業、新興產業雨后春筍似的往外冒,經濟狀況只能用“飆升”來形容。 方海潮的想法還是老路子:要致富,先修路。 不過這路怎么修,怎么把原有的條件利用到最大化,還得好好思考。懷慶有便利的水網,可惜氣候寒冷,秋冬時根本無法通行,選擇走水路運輸的人也少。再加上這邊的物產都是食用、藥用,經濟效益并不高,愿意“走出去”的人也少了,很大一部分人居然都選擇繼續過“自產自銷”的小農生活。 這樣的日子安穩是安穩,要想把經濟發展起來卻很難。 方海潮說:“我要跟華東和永交那邊取取經?!?/br> 華東水路交通發達,永交曾經也跟懷慶這邊一樣發展滯后,都有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 他盯著鄭馳樂看。 鄭馳樂和關靖澤被調派過來,是由于年初他們在《日報》上發表的文章。而在他們的文章刊行之后,關振遠和潘家的潘明哲都曾經出來給他們撐場子! 鄭馳樂很上道:“潘叔和關叔肯定都不會藏私?!?/br> 方海潮笑了:“那就好,我做起事來心里就有底多了。行,也別聊了,睡覺去吧,我走了一天也累極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