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節
阿玄便叫她起來。盧姬不肯,只反復懇求,眼中含淚:“我知君上乃是出于悅愛君夫人,恐妾日后惹君夫人不喜,這才于迎娶君夫人前,將妾送去彭國。然君上誤會妾了!妾侍奉君上這些年,從無半點非分之念,如今君夫人來了,妾歡喜猶不及,又怎會惹君夫人不悅?懇請君夫人可憐我,莫趕我走!” 阿玄見她定不肯起來,也就由她了,端詳了下她片刻,轉頭看了眼身旁的伯伊夫人,略一沉吟,問道:“你何時回的宮?” 她的語氣甚是溫和。 盧姬看了她一眼,擦拭了下眼淚:“稟君夫人,便是今日?!?/br> 阿玄點了點頭:“方才你說君上送你去了彭國,既如此,你是如何回來的,又怎進的了宮?” 盧姬一怔,面露微微緊張之色,視線看向伯伊夫人。 伯伊夫人命侍人都出去,轉向阿玄道:“你莫誤會,并非阿嫂故意生事。乃今日子游與你出城拜望武伯,我于宮中,忽聽人來報,說這盧姬竟自己中途折了回來,正跪于王宮側門之畔,如何驅趕亦是不走,哀求放她入宮。我怕傳開風聞不利,便出面將她先接了進來?!?/br> “子游為娶你,將盧姬送與彭國國君,原本安排也算妥當,這盧姬卻悖逆子游之意,自己擅自回宮,原本我不該收留,只是非我托大,倘子游決定之前,能問我此事,我必不會贊成。她本是盧國為示好我穆國進獻而來,當初又是文公做主,有夫人之名分。子游身為國君,豈可如此處置身邊夫人?于禮,于法,乃至人情,皆是不妥,傳揚出去,恐有損他名聲,故今日我自做主,先將盧姬接了進來,暫留她于我之處。原本是想著等過些天,再尋個機會和子游說此事,不料這盧姬竟如此冒失,此刻自己闖來,驚擾到你,實是可惡!” 她皺了皺,瞥了盧姬一眼。 盧姬急忙低頭。 伯伊夫人雙目再次落于阿玄面上,神色端凝:“不過,既叫你知道了,也是好的。這盧姬服侍了子游多年,阿嫂見她行事也算穩重,從無亂君惑主之舉,雖未為子游誕下子嗣,但亦算有功。子游今日為你,行事欠妥,但你身為周室王姬,必熟知禮法,阿嫂料你不會和他一樣。穆之后宮,當有后宮之秩,倘盧姬真就此被趕,往后恐人心惶惶,難以服眾……” 她加重語氣:“此原本并非我能做主之事,只是子游既敬我,阿嫂便也一向將子游視為自家之人,你如今來了,亦同,難免為你考慮甚多。但話又說回來……” 她頓了一下,面露微微笑容:“到底留她不留,全在你的一念?!?/br> “懇請君夫人可憐妾!妾實不愿去彭國!只要容妾留下,妾甘愿做君夫人腳前之婢!” 盧姬又開口哀求。 阿玄對上伯伊夫人那兩道含著微笑的目光,心里早就明白了。 原來這才是伯伊夫人今晚請自己來的真正目的,先前什么叫她看病,都不過只是開胃菜。 她先前也略有風聞,知伯伊夫人和這盧姬從前關系并不如何,此刻卻忽然如此熱心助這盧姬留下,雖滿口的道理,聽起來亦是冠冕堂皇,但背后到底如何,也就只有她兩人自己知曉了。 阿玄起先沉默著。 盧姬仿佛也覺察到了氣氛的微妙,停下了哀肯之聲。 周圍安靜了下來。 阿玄雙目和伯伊夫人對望了片刻,忽道:“恐怕要讓阿嫂失望了。我向來便無自己的主見,況且又是國君定下的事,我怎可悖他?” 她看了眼還跪在地上不肯起來的盧姬:“阿嫂既收容了她,那便叫她暫時留在阿嫂這里,若真執意不走,我記得方才阿嫂亦說身邊孤單,往后叫她與阿嫂作伴,也是好的?!?/br> “君上隨時便回。若無別事,我先走了?!?/br> 阿玄朝伯伊夫人微微一笑,轉身而去。 ☆、第67章 阿玄一回來, 寺人余便匆忙跟入,看了眼她的臉色, 小心地道:“稟君夫人, 盧姬之事, 君上當也不知。先前分明是奴親自送她出的城,不知她怎就又回了, 其中恐怕另有內情?!?/br> 阿玄微微頷首:“你且去吧,有君上消息, 立即告我?!?/br> 寺人余見她神色間并不見異常,方松了口氣, 應聲出去。 阿玄換了衣裳,坐回先前的位置, 依舊在燈下埋頭寫著藥卷。 滴漏里的浮針寸寸上移,春數次出去詢問, 至亥末, 庚敖依舊沒回。 春見阿玄停了筆,視線看向那架擺在殿角的青銅滴漏,壓下心中隱慮,勸道:“不早了。君夫人若乏,不如先去歇息了吧。南營之事, 君上既親去, 必定無憂?!?/br> 已是亥末了。 阿玄再次看向滴漏,遲疑著時,聽到外面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急忙轉頭,見寺人余飛奔而入,人還未至近前,聲便已經傳至:“稟君夫人!好消息!南營嘩變已平息!無事了!” 春松了口氣,一下站了起來:“君上可回了?” “回了!”寺人余奔至阿玄面前,“只是君上與宰夫等人方才去了高寢。太宦命我傳話,君上叫君夫人不必掛心,去睡便是,他議完事便回?!?/br> 想必他是想早些將話傳到,從宮門一路奔至此處,此刻停下來說話,不住地喘息。 阿玄慢慢放下了筆,含笑道:“我知曉了。辛苦你了。你也去歇了吧?!?/br> 寺人余笑嘻嘻道:“多謝君夫人惜奴。只是太宦尚伺候著君上,奴怎敢先歇?奴這就去高寢等候?!闭f完匆匆離去。 阿玄旋了旋有些發酸的手腕,繼續提起筆,對春笑道:“你去歇了吧,不用留下了?!?/br> 春道:“我陪君夫人等?!?/br> …… 國君親自現身之后,今夜的南營之亂很快便得以平息,那十數名帶領親兵煽事的軍官被帶到他的面前,無一不是公族或貴族子弟,看似喝了不少的酒,醉意熏天,內中領頭的上少造還是周季之侄,見到庚敖,非但不懼,反而大聲訴苦,稱似周氏這般老族,曾為穆國立下汗馬功勞,子弟亦多俊杰,如今卻連爵職也將不保,人心不服。 庚敖起先并未理會,只命成足將這些煽事之人收監,其余從眾一律施鞭刑,待要離開,周季聞訊匆匆趕了過來,痛斥侄兒莽撞,請求國君嚴厲施加懲戒,以儆效尤。 周季原本只是做做樣子,料庚敖無論如何也不會當眾拂了他的面子。 倘若不給他臉面,也就是不給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反對新政實施的公族和貴族之人臉面。以伊貫為首,他們這一群公卿臣子,在穆國朝堂之上,勢力盤根錯節,影響力國君不得不考慮。當初文公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新政才不了了之。 事實上,今夜這場南營嘩變,亦是他的人暗中安排,目的便是要向這個因為昨日大婚還沉浸在發熱頭腦里的不知好歹的年輕國君潑一潑冷水,讓他清醒一下,好叫他知道來自自己這些人的態度和影響力。 他卻萬萬沒有想到,庚敖竟順了他的話,忽然便變臉,當場下令革除了這十幾個軍官的爵銜,又剝去上衣全部綁了,以滋擾軍營,煽亂人心之罪,當眾加以鞭笞,其中周季之侄,以下犯上,另多加二十重鞭,施刑完畢,又命人將這十數人押監,訊問背后指使。 周季當時臉色難看至極,好容易等到庚敖離去,方匆匆離開。 庚敖回宮之后,亦無片刻停歇,立刻于高寢召宰夫買、祝叔彌等人繼續議事,至凌晨子時末,終于議完事,他起身出了高寢,往王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