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節
書迷正在閱讀:影帝大佬的小可愛聽說是修仙的、玫瑰色、穿越成媽、將瓷就瓷、今年冬天下雪嗎、商戶家的小嬌娘、蛛光寶氣、寵妃養成實錄(重生)、后宮上位手冊、不正經深情
她手底下一家船作院就建在涪陵。本來只是在激水造船,能讓船只適應更多險惡環境,后來船工多了,人要吃飯,附近種地的也多了。再往后,有農戶以激水為力,建了幾個木制的水磨。崔舒窈在四川這地界慣常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聽聞那幾家農戶水磨壞了之后,立刻派人幫忙去修,又買下水磨,調查周邊。 她手底下有個這兩年給幫忙的一個掌柜,當即建議她去投產水磨,舒窈也瞧見了水輪的商機,不單是能磨面磨茶、紡織鼓風也成啊。她當時在自己家手底下建了個水磨務,派人以涪陵為開端,在船廠下游大建水磨水輪,一處磨面的大閘口盤車,約莫只要六七十工人綁著篩面、趕車、扛糧。涪陵水勢又好,一下成為成都產粉面最多的城。 而此時崔舒窈來卻不是為了欣賞涪陵繁榮的,她是來談一筆自己都要出面的大生意的。 嚇人的不是對方遞來呈函上的金銀數目,而是最后落款的名字——鄭十一。 當然這數目顯然是手底下掌柜處理不了,舒窈不得不出馬,然而她更覺得巧得想見這位一眼。她靠著闌干坐著,披風的毛領團著那張小臉,唇一勾是如蜜的嬌意,一抬眼眉梢是戳透別人的涼意。十一二歲時籠著煙水的雙眸,如今迷茫的水霧因經歷而漸漸退去,點墨的瞳孔里是靜謐與無謂,神態氣質已是旁人比不得,更何況她面容長開愈發觸目驚心了。 崔舒窈顯然不是多叫人歡喜的明艷相貌,眉淡淡一截,眼角微微下垂把單薄的那一點雙眼皮展開,少女的粉意繞過她臉頰,全似有似無的堆在眼角,睫毛跟鴉羽似的平滑過去,垂眼是乖巧的收著,抬眼時才在黑白分明的眼角稍稍展羽。 冷冷清清的臉,卻偏生她又愛笑的親昵甜蜜,話說的圓滿體貼,讓人愈發難猜了。 這一處小樓位置在涪陵最高,也不大,整個酒家都是她自家的,往下數兩三層自然也都是全空,她托腮遠眺,不一會兒聽見了一陣細細密密的腳步聲踏上樓來,她沒回頭,道:“沈掌柜,他人來了?” 一個身材瘦高,穿半舊暗色圓領袍的年輕男子,軟底靴恰登上樓來,垂首道:“正是。鄭家那位登船了?!?/br> 舒窈捧著暖爐,這才起身,喜玉連忙扶著一把,她道:“走吧,會會故人?!?/br> 沈掌柜一直垂頭跟在舒窈后頭幾步,她問如今舒州舊紡廠改遷境況,問劍南道與吐蕃開戰打到哪里,問攬戶理稅今年說了個什么數,沈掌柜一一作答。 崔舒窈手底下固定的有五六位掌柜,分管各類事務,從交引到稅務,從冶礦到賒賣,都是不僅能獨當一面,也能一起謀事的人物。這位姓沈的年紀并不小了,估摸也有個二十二三,原先是做拉攏買賣的牙人出身,兩年多以前跟了她之后,直到了今兒的位置。 他做事兒是可靠,脾氣卻怪,屬于舒窈手底下抓先機淘金的搖錢樹,性子乖張,甚至可以說有點跋扈,連她的面子也敢甩。每次插手行當,砸錢入市,都是讓旁人覺得他腦子有病,前幾次崔舒窈也是這么覺得,后來他從未失誤過,這樣的人,不得不說也是有天賦,她也就隨他去了。 姓沈的跟到了酒樓下頭,下邊有一座小軟轎,帶著一行仆從從酒樓抬到碼頭去,一直上了船。舒窈到了甲板上才下了轎子,踩在甲板鋪設的地毯上,隱隱感覺一個目光從頭頂上而來,她一抬頭,一截暗金色的衣袖消失了。 崔舒窈挑了挑眉毛,扶著喜玉登上二樓去,二層長廊上垂首的奴仆替她推開了門,她才瞧見一個暗金色衣袍的身影,正在有些惶惶想要開窗。 這艘大船是特意為了她出行準備的,四周雕花的紅木隔門上鑲滿了百寶,陽光一映進來,屋內彩色光斑游移,如同萬花筒一般。就在奴仆一合門,喜玉扶著她站進屋里,鄭翼也回過頭來。 滿室光彩之中,他面上神色也在光斑下從前一刻的驚惶,變成了多少年不變的笑容。 崔舒窈瞪大眼睛,這才在那張貴氣的年輕面容上,找到幾分鄭翼的神態。失去了水嫩豆腐似的兩頰的鄭翼,看起來尤其像個和氣愛玩的世家子。只是他面上那笑容挺了半刻,目光逡巡在她臉上,嘴角想往上頂也頂不住了—— 鄭翼茫然又……無所適從的憋出一句解釋:“——我不知道是你?!?/br> 他看起來沒有半分激動,只有想躲和后悔。 似乎后頭憋了后半句:知道是你,我就不來了。來也不該這么來,不敢以這理由來。 以他這樣圓滑世故的人,露出這種神情,只叫舒窈覺得陌生。 崔舒窈呆了一下回過神來,忽地想起多少年前她吼出過的“最討厭胖子了!”。他……現在這樣,總不可能跟她有關系吧…… 她又覺得自己太自作多情的亂想。 崔舒窈見著他,覺得陌生。他沒有油嘴滑舌不要臉的笑,面上也不是她印象中那個眼睛一條縫的小胖子,好似變成了毫不相關的陌生人。 小時候亂說的話,他也后悔也覺得尷尬吧。 她本來是打算好好嗆這位加入行歸于周后,在南方隨著鄭湛做事的“叛軍頭子”“五公繼位者”,忽地卻有點不知道從何處開始說起。 鄭翼卻覺得她好似一點沒變,從神色到姿態,戰亂和變動沒有給她留下一點痕跡,她抬眼看他的時候,就跟當初在中秋月宴上,一點驚愕,一點莫名其妙,一點等他說話的優雅耐性。這種不變,使得他愈發想走。 但顯然已經不能走了,他坐在桌邊訥訥半天,終于伸出手拿起了桌上的茶盞,面上熱情的笑容又頂了回來,強壓著一陣惶恐慌亂,撐著根本不留存的面子,以熟稔的姿態開口笑道:“若知道是你,我就不能穿的這么寒酸,還壓價壓的這么狠了。沒想到蜀商這幾位掌柜背后,是你在牽線?!?/br> 他的力氣只能讓話說一半,后半句卡著吐不出來。 兩年多以前與崔季明見面,她對于舒窈的行蹤不肯吐露,他便拼命查,到和州還有些蹤跡,再往后卻好似音訊全無,長安沒有她,只有崔府先遭變故,鄭家又倒。建康的崔府也被言玉占下護著,里頭除了老奴以外再沒別人。 她就跟忽然消失了似的。 崔舒窈臉上也扯出笑來:“不必與我拉這個親近,鄭崔兩家早就不是什么姻親了。咱們就事兒論事兒?!?/br> 鄭翼沒由頭的說:“我一年半之前在建康見過你阿兄,他只帶一奴仆闖船上殺了李治平?!?/br> 舒窈瞥了他一眼:“……我知道?!?/br> 鄭翼笑了:“是,他必定與你通信過了,你自然是知道的?!彼膊恢雷约涸趺淳瓦@么說,好似崔季明還活著,他與舒窈之間的溝壑就沒那么深。 舒窈這才從喜玉手中接過卷軸,在桌案上推開。 鄭翼驚:“你打算要跟我們成這筆生意?” 舒窈笑:“這哪兒算成啊,我只是跟您談呢,您要出的起價,能簽的了契約,才叫成了?!?/br> 她指著卷軸上的圖畫,介紹起船只。 舒窈想做這筆生意,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如今她的生意有些收縮了。本來她和吐蕃通商,就能占據蜀商經營的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吐蕃今年卻因為大鄴內亂,也開始向大鄴開戰,蜀地部分地區也陷入了戰亂。 幸而一是圣人早單將劍南道的管理劃分到朝廷手下,養的部隊又是朝廷掏錢的精兵,再加上新任成都府刺史對于劍南道地區掌控力也強,這些年劍南道團結后拉攏了不少蠻族,戰力還是足夠的。吐蕃人也驍勇善戰,顯宗中宗時期都有打入蜀地府內,這次戰線拉的雖然長,卻也都僵持在邊境地帶,斷了商貿,卻沒有對蜀地有特別大的損害。 只是舒窈生意就受損了。 她也有點發戰爭財的意味,劍南道大營本來是順應朝廷的意見,攻打黔中,她靠著收糧后賣給軍營,為兵器作坊提供冶礦,賣船只攻打白帝城,開紡織廠造軍衣,幾乎是暴富一筆。而如今軍隊在黔中膠著了兩年,回頭又去對付吐蕃人,她提供的軍備也漸漸飽和,白帝城幾年久攻不下,這條路子就給堵了。 再加上跟朝廷打官司,她贏得了名氣和在關中關東的控制,卻也為了鋪墊這場勝利花了不少金銀,她處處受損,肯定需要找別的地方來補足。 她看上的就是鄭家寫下的那個龐大數字。 崔季明為朝廷打仗,未來還要攻下南地,她肯定不可能為行歸于周提供這么多軍備,但她又想要這個錢,就要看自己能不能在鄭翼這個小人精面前,耍成功心眼了。 鄭翼看著船只的圖畫,忽然開口:“從上次告朝廷的事情之后,很多人都知曉了蜀商幾位掌柜,背后估計是有牽線人的。你要小心,行歸于周如今內部戰亂爆發,各家都在瘋狂抵抗屯兵,你作為一介商賈,手下有這樣多的戰船,當真要小心了?!?/br> 崔舒窈冷笑:“小心什么。來攻打我?”朝廷撥款給蜀兵,蜀兵從她手里買實物,這個合作關系相當穩固,崔舒窈為了和成都府官員有些合作,對于錢的事情上也是各種壓價,給他們甜頭,在這件事兒上,有成都府護著她這位蜀地頂頭兒的巨賈,難道行歸于周還能來搶么? 鄭翼低聲道:“我是說,你手下幾位掌柜你也要小心,天上來的刺客你也要小心。不怕明的,就怕來暗的。畢竟你是背后的主子,死了就沒了線,他們這些風箏指不定就可以自己飛了?!?/br> 崔舒窈不知他是好心提醒,還是有意打草驚蛇,她面上笑著沒回答,心里頭卻想著最近聽聞的傳言。言玉浩浩蕩蕩的大軍已經到了江寧,接近建康了,五公中其他幾位幾乎已經逼瘋了,南地縱然沒有安定過,如今卻真的是翻江倒海。江面又封鎖不許百姓渡河,明明在吐蕃與蜀地開戰的情況下,卻有無數的流民瘋狂涌到蜀地來,倒是蜀地各種礦場、織場的工人月錢被沖擊的越來越低,百姓開始不滿排外起來了。 難道真到了這時候?鄭翼這么說,難道是有意想要挑撥關系,看她手下先因為內部懷疑而四分五裂? 第243章 240.0240.# 舒窈畢竟也是一方富賈,又是崔家女獨自在外住,手底下不可能少了護衛。 上次她回洛陽,崔式不放心,又安排了些人到她身邊護著,跟來了蜀地。喜玉又是將她從小帶到大,多少年在身邊護著,絕對可以安心。至于說手底下的掌柜會反叛她,崔舒窈也考慮過,有這個可能性,卻沒必要主動懷疑,自亂陣腳,就算是有人反叛,她手里的勢力還是攥得住場面的。 總之,舒窈對于鄭翼的態度就是不信。 鄭翼問了問船的情況,想要去涪陵碼頭上的船廠去看看,舒窈欣然同意,只是留他說了兩句。 她不留痕跡的試探性的問了問行歸于周,問的不是鄭翼的選擇和那些舊事,而是通過船只如何運送、銀錢如何付款之類的來打探行歸于周如今的發展。 舒窈想過少年舊人抵不過道不同不相為謀。在他們眼里,行歸于周以看似天下士子心向往之的說辭“反抗”奪權上位的新皇,實則為了什么大家心里也清楚,叛國擾天下,勾結突厥、扶持親王、縱容流匪流民、非說成是正義之師討伐大鄴朝廷,嘴臉有點不太好看。 但或許在鄭翼眼里,則是他們崔家背叛行歸于周,一同想要建設的大業卻因為崔家——甚至可以說是崔季明一人的倒戈和朝廷的聯手,被打破了。他們看待崔家才更像是看一群背叛行歸于周求榮的叛徒吧。 視角不同,看對方都是傻逼,這是世界矛盾的本源之一,舒窈可也沒想對此說什么。 她以為鄭翼跟著從長安逃到行歸于周,這樣積極行事,會是對于行歸于周多么忠誠的信徒,期待著鄭家真的能獨攬大權。 然而他卻不愿意多說行歸于周的事情,偶爾透露的幾句也很消極,似乎早早就明白一切,只是為了鄭家不倒而一直在絞盡腦汁活絡。他看起來冷靜的很,看起來對于任何理想、未來都沒有狂熱的態度,也并不像熱衷于權勢的樣子。 舒窈有些猜不透了。鄭翼打小就顯得老成,在圈子里說是跟誰都關系好,卻好似也沒跟誰近過心,殷胥有一段時間還算信任他,往后鄭翼主動退出殷胥的勢力圈,也就更捉摸不定了。 崔舒窈漫不經心道:“那你如今到底圖什么?聽聞鄭家在河朔已經敗于朝廷手下,鄭澤野是滎陽二房宗主,當年他還去過長安參宴,如今命都丟了。滎陽本家遷至山東南部,大半折在了朝廷手底下,一小半又被裴家吞了?!?/br> 鄭翼心頭一跳,舒窈倒是消息靈通,前頭他半刺探半提醒的說罷,她睚眥必報的來了這么幾句。當年便知道她不可小覷,但如今他覺得不可小覷這四個字評價就是在小覷她了。能在這動蕩期間富可敵一小國的女子,敢告倒了朝廷擠兌官營,她哪能是一般人。 鄭翼半晌,道了句自認的真心話:“家姓大過天。河朔變故,這邊不能再輸,否則從東漢顯赫的鄭家難道就要這樣分崩離析么?” 舒窈這才抬了抬眼,她飽讀詩書,聽了這話,居然笑了出來:“家姓大過天?天下以為五姓是士子之范,五姓卻自認世家子而非士子。士子為天下,世家子為家姓,倒是分得清楚!” 鄭翼出身五姓,難道她就不是么? 如今世家紛紛倒下,在南地、山東為亂,她想象曾經接受到的五姓教育,如今只覺得諷刺。 舒窈冷笑:“就單論鄭家,東漢鄭興鄭眾父子二人顯赫,鄭興是當年大儒,咱們如今學左傳、公羊,哪個不都是學你家這位祖上的流派!鄭眾位列九卿,持節出使北匈奴,單于逼他下跪,他拒絕后意欲拔刀自刎,這也是你祖上的做派!行歸于周保全世家權勢地位,卻丟了五姓掛在祠堂上的榮光,禮崩樂壞就是你們這些最該維護禮樂的人做下的事?!?/br> 她一女子,行商賈之流,年不過二八,卻說出這樣的話來。 鄭翼覺得心頭火辣辣的疼,卻沒法認同。 他不能說是眼中懷揣著千古天下的那種人,畢竟眼前就是帶給自己的榮耀和如今生活的家族一點點衰落下去,那是比天下人更逼到眼前的事情。父親想拼命折騰起來,行歸于周建立的時候他都沒出生,想攔也攔不住,家父年紀不清,可信任的鄭家子弟也已經不多,難道這時候他再鬧騰開來么?除了幫家里一把,盡力別讓家族跌進深淵,還有什么辦法? 行歸于周的混亂與膠著,和想象背道而馳的天下趨勢,一切都在瘋狂的消磨著他年輕的心。還未弱冠,他都覺得要有幾近麻木了。然而他還要不斷提醒自己,是要來討船的,沒有船,言玉打到建康,鄭家要死路一條。 他繞開這個話題,低頭道:“不如先去看看船,這邊我還要跟本家傳信,你既然說了能有船底能有水密艙的工藝,我也要親自去看看?!?/br> 崔舒窈曾經是對他沒有過什么好臉色的,但鄭、崔兩家常在一起玩,前前后后他們二人在宴上見面也有十幾次。外人可能覺得他們認識的莫名奇妙,舒窈卻覺得好歹算個故人,那時候鄭翼暗示她的話,她大多是因為震驚家惱羞成怒,卻并不覺得隔膜。 而如今才是深深的隔閡,如江水隔開大鄴與南周一般。 她抬了抬手,有些累了似的扶額道:“好,我叫手下掌柜帶你去看吧?!?/br> 崔舒窈沒有親自去船廠,她不太愛這樣大張旗鼓的去自家營生下頭去,也不想再去為鄭翼親口推銷自家出產的大船了。 她與鄭翼,一個是唯一造巨船的,一個是極其需求的,只要誰都別太過分,這生意不會不成。 鄭翼愣了愣,抬起頭掃了她一眼,拱手行禮告退,臨著推開那道門,忽地轉過頭來:“當初我是真心的。不是因為鄭崔二家聯姻,更不是為了什么別的?!?/br> 崔舒窈轉過臉來,袖子滑下去露出一截手臂,道:“嗯,我知道了?!?/br> 鄭翼又想開口。 舒窈笑:“都沒多大年紀,就別說什么當初當年之類的話了?!?/br> 鄭翼也陪著笑了,半晌道:“回不去的事兒,才說當初。暫告辭,我先去看船,回頭再與你細說要的量?!?/br> 他推開門大步走出去,外頭那年輕的沈掌柜,直鼻長面,眼窩較深,瞳孔跟流著光似的,深深看了鄭翼一眼,唇角微微扯笑,引著鄭翼朝樓下而去。 他往外一路走,上了其他的小船,沿江朝涪陵的船廠而去,一路上心里頭卻顫抖不已。 這既是因為見到舒窈本人。畢竟少年時期喜歡一個人的時間和機會并不多,有那么點忘不了的意味。不過也更多的與她口中吐露出的話語有關,她說了五姓之中另外一方辛辣且讓他無法反駁的看法。 冬季的涪陵綠意少了些,勉力還留存青山綠水,灰蒙蒙要下雪的天空下,天地如潑了水的墨畫,落了幾滴清淺的石青石綠,涼風吹拂,鄭翼卻站在船頭兀自發呆。 他從小讀史長大,讀的兩手捧的是刀槍滾血、爾虞我詐與成王敗寇,再看著眼前鄭家的境況,難免將這套史學告訴他的“真理”帶入現實。 從祖上鄭眾于北匈奴單于面前拔劍欲自刎,五百八十年過去了,單于大怒將他軟禁,他絕食幾日,誓死不從,其中如何出使向北,如何在艱難境況下發現南北匈奴聯手叛漢。這故事鄭翼小時候聽過許多許多遍,而在大宗的史書中,卻只簡化成了短短一行“鄭眾出使匈奴,抗禮不屈,幸得脫身南歸,是固可謂不辱使命者矣”。 怕是幾代世家祖上或拼死抗爭、或破敵守邊、或經學滿腹的榮光疊在一起,篇幅不及他們一場持續幾年的動亂將在史書上占行的十分之一。 往后,照單全收的史書卻并不是萬能的,弘文館足足七座院子無數庫房的鄴史上,會有人寫殷胥如何被薛后偷偷藏在三清宮長大的臺面故事,寫肅宗四子詭譎狠辣的爭斗與萬貴妃慘死林皇后被貶。而這幾個女人的苦楚只會化作零星幾個字,更不會寫肅宗幾子躲在東宮一起看書吃湯團說悄悄話的那夜生辰。 殷胥不擇手段,登上皇位,謀害所有絆腳石,鄴史中這一段要占三袋卷軸。但殷胥當真是不擇手段之人么?鄭翼認識他幾年,覺得當初退出端王的勢力,既不幫他,也不想害他,或許是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殷胥默許永王留下性命,甚至允了他入軍打仗憑軍功毫無障礙的升官;命太醫撈回睿王修的性命,并鼓勵他活下來,送他出宮真的實現愿望做游俠,怕是都會被曲解成迫害和逐放。 這些他沒有說過話,沒有頒過旨意的細小善意,如漏下的細沙,絕無多少能留在史書字里行間,但這些就不存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