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節
紡織機的一些連接處需要的工藝很精細,他家中的工匠琢磨不出來,趙瑚不得不另外花錢向格物司借調了兩個工匠過來教導他家的工匠。 等工匠們終于學會,并到達江南,已經中秋了。 地里的稻子黃了,大豆可以收割了,全國各地的秋收開始。 朝廷、學堂、甚至作坊都開始放秋收假,各地屯田的士兵也揮舞著鐮刀沖向黃色的海洋。 十天的秋收下來,收假之后,朝中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黑了一圈,瘦了一圈,皆累極,卻很高興。 收到各地發來的豐收電報,趙含章很高興,和傅庭涵道:“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br> 傅庭涵知道這幾年她有多難,沒錢的魔咒一直環繞于身,各種債務壓在身上,她睡夢中都要愁沒錢的事。 他伸手握住她的手,用力的握了握,一切盡在不言中。 趙含章用力的回握,眼眶微紅,“這些年辛苦你了?!?/br> 她不敢放松,傅庭涵就一直跟著她緊繃著,這些年,他為她解決了不少難題,賺錢的項目大多出自他的手下。 傅庭涵回以一笑,倆人默默對視片刻,一起抬頭看向天空。 全國的百姓都沉浸在這種豐收的歡喜中,這一年秋冬,趙含章依舊命各地衙門減少徭役,對于新落戶的人,依舊有免稅的優惠,對去年和前年受災嚴重的地區,依舊減少部分賦稅,并嚴禁各地縣衙發雜稅。 消息通過縣衙公告墻、學堂和報紙傳到各地,百姓歡呼雀躍。 如今學堂已成為宣傳朝廷政令的輔助機構,趙含章打算讓它繼續保持這個功能。 她想要一個怎樣的未來,怎樣的朝廷,要取決于將來立于朝堂上的官員的思想。 所以掌握教育,便可掌握未來。 她要求每一個適齡孩子都要入學,教導他們忠、義、禮、智、信和仁愛,教導他們平等的看待每一個生靈,教導他們要勇敢,要堅毅。 二十年以后,天下最中堅的青年是他們,最耀眼的也是他們。 趙含章在新年給他們的致辭中寫道:這個天下的未來是你們,華國和朕將以你們為傲。 第1325章 教育(一) 謝向榮將這封新年致辭來回讀了兩遍,眼中異彩連連,想了想,將報紙收好便抽出紙來寫調職書,她不要留在太學了,她要去地方。 聽聞現在各地學堂極缺先生,尤其是司州和豫州之外的地方。 相親結束之后,謝父謝母到底沒帶走謝向榮,她就留在京城,在太學里教詩賦,同時在為趙含章做些整理文案和陪讀的工作。 很多人都覺得她會是下一個趙云欣,因此對她很客氣。 謝向榮也很快適應,可她的心總飄在半空,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一直到剛才,她才想明白,是因為她離地面太遠了,陛下的寄言是給天下學子,尤其是才入學的孩童。 而天下學子中以庶民之子數量最多,以七歲到十四歲的孩子為最初,可她直接在太學里教書,離他們是那么的遙遠。 她決定到地方上去。 朝廷已經封印,大部分官吏都放假了,只有輪值的官員在值守。 但陳四娘是個工作狂,即便不到她輪值,她也在國子監中。 謝向榮過來送信時她還在,“陽夏離京城不遠,謝先生不回家過年嗎?” 謝向榮道:“若國子監同意下官的調令,在赴任前,下官會回家一趟的?!?/br> 陳四娘一目十行的看完她的申請,壓下信道:“你可知到地方當先生有多辛苦?這幾年開的學堂會越來越多,學堂選址也會越來越偏,有些鄉村距離縣城須走上好幾天,為了讓那里的孩子也能上學,會有先生駐守大村教學,那里飲食苦困,出行困難,甚至還有人身危險,如此,你也敢去嗎?” “敢!”謝向榮道:“下官雖文弱,卻也跟著祖父學過六藝,兵禍時能帶著家人逃離亂兵,并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br> “鄉間艱苦,加上如今天下識字的人不多,所以先生很少,陛下想二十年后盛世大華,下官也想為此略盡綿薄之力?!?/br> 陳四娘目中異彩連連,輕拍桌面贊道:“好!難怪陛下如此看重你,謝先生果然值得?!?/br> 陳四娘答應了謝向榮的調職申請,還問道:“你想去何處?” 謝向榮躬身道:“下官愿聽調遣?!?/br> 陳四娘便沉吟道:“今年九月剛給各地分配了一批畢業的學生去教書,青州因為分到的少了幾個,趙刺史一直有意見,你去青州如何?” 謝向榮應下。 陳四娘就讓她去青州濟南郡下密縣,“陛下那里我會上書?!?/br> 趙含章自不會阻攔官員們尋找自己的道,知道謝向榮是主動請調,她便同意了,“你寫信給趙寬,請他關照一二,她年紀小,又沒一個人到過那樣艱苦的地方?!?/br> 陳四娘應下,“臣沒料到,她嬌嬌弱弱的,竟也學全了六藝,進宮前臣看過她的射和御,都極出彩,她還會些劍術,就是拳腳功夫上差了一些?!?/br> “臣想在讓各地學堂的先生定期學習武藝,不論男女,這樣不僅出行會安全很多,到了窮鄉僻壤,便是遇到匪徒也有自保的能力?!?/br> 趙含章大贊:“這個想法好啊,一年學習多長的時間好呢?” “從今年的秋收情況來看,十天的秋收假還是太短了,現在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適齡的都要進學堂,但從七月開始,北方要收割春小麥、大豆、水稻,一直持續到八月中旬才結束,南方則是要收割大豆、水稻,種植冬小麥,勞作持續到九月,最忙碌的時間也會到八月中旬,十天的假期顯然不夠?!?/br> “一年兩年還罷,時間長了,勢必會影響到農業,到時候民間送孩子上學的思潮怕是也會受到影響,”陳四娘道:“臣想延長學堂的秋收假,只針對學堂?!?/br> 趙含章挑眉。 這個時代可沒有寒暑假,學生休的最長的假期只有田假,即春耕假和秋收假,每個假期都是十天,專門放他們回去種地的。 陳四娘這一延長,暑假不就出來了嗎? 趙含章:“你想讓先生們在暑假時去學習武藝?” 陳四娘點頭,“也不必學滿一個月,先生們也要回家務農,可以有十天到半個月的田假,剩下半個月則要集中學習武藝。這只是學習和鞏固,習武講究的是堅持,所以日常也要鍛煉。就是一時之間不知要從哪兒請來這么多武先生?!?/br> 趙含章笑道:“這有何難,各地皆有駐軍,把先生們集中起來送到軍中就是了?!?/br> 陳四娘眼睛一亮,“是個好辦法?!?/br> “一年學一套武藝,朕的先生們文武雙全,教導出來的學生也會文武兼備,好!”趙含章越說越興奮,“等朝廷開印就議論此事?!?/br> 等謝向榮到青州下密縣一個貧困村莊時,學堂中新發下來的文書已經變成,“天下未平,保護國家需武,治理國家需文,而先生,達者為先,若先生不精通,如何能教導學生呢?” 文書要求各學堂先生學習文武藝,同時教導好學生文武,文化課就不說了,武課,當以射和劍為主。 射箭能讓人心靜,且保持克制;而劍,學堂教導的為君子劍,不失血氣,卻又方正。 能將這兩種武藝學好的,少有逞兇斗狠之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武而起的狠斗。 謝向榮收到這樣的文書,再扭頭看向外面因為搶一張桌子而互相抱著打架的兩個學生,上前,沉著臉喝道:“還不快住手?” 看到先生出面,圍觀起哄的學生一哄而散,跑回教室坐好,而打架的倆人也分開,低下頭去認錯。 這個時代,師同父母,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對先生都絕對尊重,只有極個別人敢冒犯先生。 顯然,這個小小的學堂里沒有這樣的人。 謝向榮教訓了兩個學生一頓,教他們要友愛互助,而不是爭執打鬧,于是讓倆人牽著手站在教室后面聽了一節課。 她決定武課從站樁開始,等他們能站夠一節課的時間再教導他們學習射。 先生有此耐心,學生卻沒有,不少學生開始武課學習之后,每天回家都是哄哈一路跑回家。 張桃花又拿了文課第一名,算了算自己的積分后就一路狂奔回家,“阿娘,我再考兩次第一就能從學校里換到一把弓了?!?/br> 請假條 快要收尾完結了,卡文卡得我要生要死,寫出來,但我覺得不好,又刪了,我打算再擼一擼,所以今天請假 第1326章 教育(二) 張桃花都想好了,“等我拿到了弓箭,文課武課都拿第一,再用積分換第二把弓箭給小妹?!?/br> 張小妹正蹲在地上玩土,聽到自己的名字,抬起頭來看向jiejie,手下意識的往嘴里塞。 看到她嘴上一圈的土,張桃花頭皮發麻,伸手拍掉她的手,和她娘王大娘道:“阿娘,我們先生說了,孩子入口的東西要小心,這些臟東西不能吃?!?/br> 王大娘不以為意,“不干不凈吃了沒病,你小時候也沒少吃?!?/br> 張桃花:“……那是因為我餓,當時沒吃的,去年豐收,家里有余糧?!?/br> “也要省著吃,距離收麥子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呢,家里就還有一袋麥子?!?/br> 張桃花沉默了一下后道:“等我拿到了弓箭,先賣了換糧食吧,先生說,五谷養氣,人生病多數是因氣血不足?!?/br> 王大娘:“誰不知道啊,吃飽飯,不生病,這不是沒有嗎?去年打下來的糧食還了不少前年和大前年的饑荒,不欠多少了,今年只要老天爺賞臉,到明年開春最少可以有兩袋麥子,再到后年就更多了?!?/br> 王大娘私下和丈夫算過,喜孜孜,“再熬一年我們就真的有存糧了?!?/br> 她有生之年竟然有存糧,她活了二十多年,不管是在娘家,還是夫家,從未見過存糧。 往年這時候家里已經開始清湯寡水,勒緊褲腰帶靠喝水和野菜充饑了,所以她對現狀很滿意,至少家中還有一袋麥子,兩斗多的米,一天兩頓可以吃混著麥麩的餅子和米湯,滿足了。 她訓斥張桃花,“寧虧了肚子也不能虧了教育,陛下說了,你們是未來,只有你們學會知識,這個天下才會越來越好,我們的日子才能越來越好過,所以弓箭不能賣,你得拿著練習箭術,你要比任何人都要強,到時候到軍中或者朝中為陛下效命?!?/br> 因為趙含章是將軍出身,一路打仗登頂,民間已有風氣,并不覺得女子從軍有什么不對。 張桃花答應不賣弓箭,但依舊不許張小妹吃手,孜孜不倦的去拍她的手,到最后終于把人拍哭,惹來王大娘一陣怒罵。 張桃花不覺得自己有錯,和她娘據理力爭,“先生說朝廷出了一冊《民間大夫手冊》,是好多大夫聚在一起寫成的,已經交由書局刊印,明天我就去學堂換紙抄一份回來給您看,那上面有好多知識,明確說了不能給孩子吃手,尤其是臟手?!?/br> 根本不用張桃花抄,在第一次刊印發到各州郡,獲得正面的效果后,趙含章當即下令命各州郡書局自己刊印,由州到郡,再到縣、里和村,保證每戶人家都要有一冊,并命學堂每旬一節醫學科,專門為學生講授《民間大夫手冊》,里正和村長也要進學,再由他們回村傳授給村民。 此命一下,壓力最大的是里正和村長。 學堂里的先生們都懂一些醫理。 這個時代講究的是醫國如醫人,不論你是道家、儒家、法家還是兵家,都會與醫理扯上一些關系。 講究的是進可醫國,退可醫人修身。 更不要說大量的從學堂里畢業出來的新老師們了。 他們沒有舊老師們博學,但基礎的都會,《千字文》《論語》和《詩經》三本書都是讀全的,除此外就是算術、思德課和戰時創傷緊急處理了。 這幾門課是每個學堂的固定課程,“戰時創傷緊急處理”是四年生開始學的課程,顧名思義,就是應對戰爭醫療的課程,當時情況特殊,趙含章請的是軍醫和當地大夫給他們上課。 除了外傷處理,自然還會有別的醫理傳授,而《民間大夫手冊》的內容并不高深。 這是兩年前趙含章平定匈奴入洛陽后命人開始修撰的,請來的大夫都是民間大夫,再由太醫院里的太醫審核,大家一起編纂了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