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節
他上下打量傅詠,對他們更相信了些,道:“知道大將軍是誰嗎?” 傅詠和傅洪在看到畫像時就已經有所猜測,“可是西平趙含章?” 張策翹起嘴角,“正是趙先生,她也是我的老師,唉,你們早出來就好了,傅刺史前不久剛病故,” 說到此處,張策收起臉上的笑容,問道:“不知傅二爺現在何處?京城來的沈郎中就在附近,我可請托他帶幾位回京?!?/br> 他們早收到傅庭涵的消息,讓他們尋找擅治水的人,傳聞,傅家的幾位郎君都擅治水,尤以傅二爺最優。 此傅暢是不是真的傅暢,讓他和沈郎中談一談就知道了,人可以造假,學識卻不能造假。 先把人勾出來再說。 傅詠道:“家父還在山中,我們是因為山中缺少農具,這才冒險出來,畢竟當年匈奴大軍來勢洶洶,我等久居山中,不知外面世界變換?!?/br> 張策表示理解,然后決定派人和他們一起進山將人帶出來,“山里的生活怎能比得上外面?交通不便,連買個鹽都要走兩天,太苦了,不如讓他們都遷出來,不必擔心耕作的問題,我會分給他們足額耕種的土地?!?/br> 傅詠沒有應答,只是笑了笑道:“請容我與家人商議?!?/br> 傅詠還不是很信任張策和這個新的政權,哪怕它還是冠以“晉”的國號,但他總覺得,它不是晉了。 而且,山中的人在山里已經能自給自足,只怕他們不會想要出來,強迫他們出來,恐怕會發生不好的事。 傅詠出去,和同伴們商量了一下,最后決定暫時在梁縣住下,一可以更多的了解這個新的世界,二則是為了買農具和鹽。 張策很大方,幫他們安頓下來。 第二天傅詠就去打聽糧價。 豆子已經都收獲,小麥也在收割中,此時糧價已經回落,比之三年前戰亂的時候更是低了不少。 不過,傅詠他們帶出來的麥子很好,還是賣出了價錢的,他又帶人去藥鋪,將帶出來的藥材都賣了,這才開始去買農具。 他發現,農具也變得不一樣了。 因為他以前不常種地,這次買農具他帶了五個種地最好,又是從小就接觸耕種的青年,他們站在農具鋪里瞪大了眼睛。 “這個犁不一樣,我以前用的不是這樣的,這兒,這兒應該是直的?!?/br> 伙計看了一眼后道:“犁早就不一樣了,用這個更省力,直犁早不用了?!?/br> “這個是什么?”一個青年舉起一把農具。 伙計道:“耘爪,可以除草,還可以鋤地,用起來比鋤頭還省力,剛到的貨,前不久洛陽工部的司農寺才給的圖紙,我們縣當即就做出來了,隔壁縣還沒有呢?!?/br> 一個青年拎起鋤頭道:“這個沒變,但這鐵……真漂亮啊?!?/br> “那是,這是洛陽鐵礦出的鐵,用的特殊煉鐵法,這個鋤頭質量極好,比其他地方的都好用?!被镉嫼茯湴?,但價格也略高就是了,他問道:“你們買幾樣?” 傅詠問了價錢,然后小聲問青年們,“這個價錢是高了,還是低了?” 青年們眼睛發亮,立即小聲道:“低了,低了,比以前要低很多呢?!?/br> 傅詠一聽,當即揮手道:“犁給我們來五副,鋤頭二十把,耘爪二十把……” 伙計聽得眼睛都要笑不見了,他拿過算盤,熟練的把價錢算出來,然后伸手道:“幾位拿籍書和村里開的證明出來看看?!?/br> 傅詠一呆,問道:“怎么還要籍書和證明?” 伙計一聽,懷疑的看著他們,“怎么不要籍書和證明?你們買這么多農具,肯定是給集體買的,總不能自家就要這么多農具吧?既是給集體買的,那就會有證明。不看籍書,誰知你們是誰?萬一你們是壞人,買了農具去煉成兵器造反怎么辦?” 不僅買農具需要籍書,買鐵質的廚具也需要呢,比如鐵鍋! 伙計一看他們拿不出來,當即往后退,退出店鋪后大吼一聲,立即涌來十多個居民,將他們扭送縣衙。 第1154章 進山 張縣令默默地與他們對視,冷靜了一下,抬頭沖見義勇為的百姓們笑了笑,安撫好他們,嚴肅的表示他一定會秉公處理后將他們送走。 張縣令回身看他們,目光落在傅詠身上,道:“因現在農具和炊具多是鐵制,為免鐵器外流,或落入有心人手中,朝廷有規定,購買農具需出具籍書,若是代村民們采購,還需要出具村里的證明?!?/br> 傅詠問道:“那要是地主之家需要大量采購農具呢?” “那就要向衙門出具地契,從這里拿到條子后去采購?!睆埧h令道:“此是去年冬才頒的新規,貧戶拿著籍書去購買農具,還能打折,所以百姓們對拿著籍書去買農具一事很開心?!?/br> 而凡是去年三月之后才落戶的流民全部被列為貧民,一個縣城,有超過一半的人口是匈奴平定后才定居在此的,這個優惠政策,半數以上的百姓都能享受到,他們自然擁護。 張縣令:“所以你們要想買農具,還得落戶才行?!?/br> 傅詠無話可說。 身后的董舒著急問道:“那鹽巴呢?” “鹽?”張縣令揮手道:“鹽,每人每次購買只要不超過五斤都可以買,超過,那就會被視為轉售,得和衙門拿條子?!?/br> 傅詠問:“鐵鍋,鹽巴這一類的都限制,那飯館酒樓怎么辦?” “簡單,要是買鐵鍋一類的炊具,出具酒樓飯館的經營許可便能購買,”張縣令道:“放心,大將軍明令,不許地方官員為難商戶,只要是正經做生意的,我們都支持?!?/br> 畢竟,現在各地都在減免地租賦稅,國庫需要依賴商稅。 自平定匈奴后,大將軍雖未明令支持商業,卻也不為難,對于商人來說,不為難,其實就是支持了。 傅詠就知道,他得回山了,買不到農具,消息也打探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得父親拿主意了。 他知道,他們一家三口肯定是要出山的,但走前得把山里的人安排好。 張策自然不能讓他們就這樣走了,建議道:“不如我讓幾個差吏跟你們一塊兒進山,山里的人若想往外搬,也方便?!?/br> 傅詠一臉為難。 張策就笑道:“我知道你擔憂什么,放心,聽你說你們定居之處在深山之中,很難進出,如此艱難,本縣不會不顧念人情,一見面就讓他們交稅的?!?/br> 傅詠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張策鄭重承諾,“他們若不想出山落戶,我一定不強迫,你們缺農具,我會送你們一批,只是子頌你既出自北地傅氏,應該得以遠見,蝸居山中不是長久之計。而今天下太平,不論是為了祖宗榮光,還是為了子孫后代的前程,他們都不可能,也不該蝸居山中?!?/br> 他已經探過,那山坳也就四五百畝左右大,看著很大,但根本養不活多少人。 一代人兩代人可以,三代以后,人口繁衍到了一定度,山中的資源不足以養活他們,他們就必須得向外聯系。 只有這廣闊的天地才有用之不竭的資源。 何況,人本性群居,在天下安定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愿意放棄這廣闊的天下,而生活在一小小山坳之中? 跟著傅詠出來的十五個青年全都不愿意。 兩天的時間,他們已經確定,外面是真的不打仗了,而且匈奴國滅了,就連兇名在外的石勒都歸順了大晉,天下現在已經不打仗了。 既如此,他們自然不愿意再呆在山中,本來避入深山就是為了逃避戰禍。 張策說到做到,以縣令的名義送給傅詠不少農具,讓兩個差吏跟著他們一起進山。 差吏們在山里走了快兩天才進到山坳,不由驚嘆,“這山坳你們是怎么找到的?” 傅詠道:“得天之幸,當時被匈奴兵追殺,一沖入林中就亂跑,也不知跑了多久,停下時就在附近了?!?/br> 山坳里的人看到傅詠他們回來先是一喜,待看到兩個陌生人,又穿著官服,便是一驚。 村里不論老小都跑了來,靜靜地,用責備的目光看著他們。 傅暢趕過來,看了那兩個差吏一眼,看向長子。 傅詠便上前行禮后道:“父親容稟,陛下被匈奴所害,去年新帝登基,今年正式改元建興?!?/br> “什么?”村民們還沒來得及擔憂有外人進山就聽到這樣的噩耗,一時瞪大了眼睛,幾個年長的村民當即痛哭出聲。 傅詠繼續道:“幸而大將軍力挽狂瀾,已平定匈奴之亂,劉淵病逝后劉和即位,卻又被劉聰毒殺篡位,大將軍殺劉聰,又收伏石勒,如今北地已平,天下安定,已無戰事?!?/br> 傅暢提著的一顆心高高揚起后又落下,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為大晉的軍民而驕傲,大聲樂道:“好,好,茍道將不負戰神之名!” “父親,茍將軍丟失兗州,致使皇帝被匈奴俘虜,被石勒所害,如今天下大將軍是西平趙含章?!?/br> 傅暢的笑臉僵在臉上,震住,半晌才回神,“你說,是誰?” 身后的傅洪著急道:“哎呀,是大兄的妻族,西平趙氏含章,阿父,大兄現在是尚書令,大將軍是大嫂!” 村民們聽到如此勁爆的消息,都“喝”的一聲,驚呆了。 傅暢也驚呆了,緩了許久才回神,他有些語無倫次的道:“好,很好,當年你們祖父說她有賢名,果然賢惠,賢惠……” 他讓傅洪去安排兩個差吏的住所,以及把帶回來的東西分下去,他則扶著傅詠先回屋了。 他需要坐下來好好地冷靜冷靜,這個情況完全不在他假設的幾種情況之內。 傅詠也明白,一回到屋中就道:“其實情況比我們預想的幾種都要好很多?!?/br> 他將自己在外面的見聞細細地描述了一遍,道:“我打聽到大兄也托人在找我們,不僅下令給各地縣衙,還托付來汾水一帶勘察黃河的官員幫忙尋找,本來兒子是要等那位沈郎中一起的,但他順著汾水往黃河去了,短期內不能回轉,所以兒子便先回來了?!?/br> “黃河?黃河要發水了?”傅暢一驚。 “沒有,但去年三州大旱,其中幽州和冀州情況最嚴重,聽說在去年之前,幽州已經連續有兩年有旱情,一般大旱過后總會有大澇,朝廷應該是怕黃河有事,因此提前派人來勘察?!备禃愁D了頓后低聲道:“本來此事原定的是大兄,但祖父病逝,所以臨時換了一位沈郎中?!?/br> 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傅暢嘴唇抖了抖。 第1155章 認識 傅祗是個正直的人,且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所以他從不為子孫以權謀私,反過來,總以私謀公。 他勉強長子做駙馬,又強迫他入仕,為大晉奔走,致使他們夫妻關系不睦,夫妻兩個互有怨氣,卻將氣出在年少的傅長容身上。 所以傅祗對傅庭涵最愧疚,對傅宣也是慚愧居多,由此而思,他對剩下的三個兒子便放任居多,給他們最大的自由。 他不勉強他們一定出仕,也不要求他們一定要救國,只希望他們活著就好。 因此父子幾人只偶爾通信,互道平安。 可當此亂世,交通斷絕,信息傳遞困難,他們父子間失去聯絡已經三年多了。 他最后一次收到父親的來信,還是永嘉元年到二年的年節,父親和他抱怨洛陽的冬天越來越冷,糧價也越來越高,洛陽城內已經開始出現百姓拿著錢都買不到糧食的情況,東海王也無力阻止事態發展。 他很害怕洛陽會成為第二個長安,長安糧荒很久了,一直不能解決,他寫信告訴傅暢,如果最后東海王和皇帝決裂,洛陽恐會再次發生動蕩,北面的匈奴國也蠢蠢欲動,如果發生大戰,希望他和二郎三郎能夠活下去。 如果有幸遇到出外游學的老三,老四,希望傅暢能幫一把他兩個弟弟。 “你大兄已被我拖累,他是晉駙馬,自有責任,是幫不了爾等了?!?/br> 傅暢知道,大兄肩膀上的重擔是父親硬給他套上的,父子間也多次因此發生爭吵,大兄一直被困在長安不能走脫,別說幫他們,他自己能不能活著都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