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節
然而有錢難買早知道~~~所以改成武散官,然而時間太緊,我沒查到散官有沒有蔭封……現在就先這么寫吧~~有知道的菇涼麻煩給我說一說吧。 說了這么多“然而”,在這里再跟大家強調一遍:架空歷史,請勿考據~~~然而常識性錯誤最好還是表有了~~ 第109章 進爵 塵埃落定之后,韶亓簫總算松了一口氣。 他本是想當日便去忠勇伯府見趙敏禾一面,奈何趙毅這會兒看他哪里都不舒服,愣是不許他入后院,還美名其曰未婚夫妻之間見面不吉利! 韶亓簫淚流滿面。他與阿禾婚期都沒定下,這樣下去以后他見阿禾不是遙遙無期了? 更何況,趙毅還領著他沿著忠勇伯府圍墻轉了一圈兒,他一見府內五步一守衛的架勢,便曉得這是老丈人明擺著在提醒他——我加強了府中守衛,你小子別想再翻墻了! 而后,老丈人便帶著他往練功房去了…… 韶亓簫縮了縮脖子,他自被抓包后,也是有些心虛的。即使老丈人不捏拳頭給他看,他近期、至少兩個月內也不打算翻墻了。 現在……似乎好幾個月都沒辦法偷偷來見她了啊…… 見不到未婚妻的韶亓簫很郁悶。 連承元帝在閏六月里初一并將在世的六個兒子——包括去年在戰時就滿了十五歲的韶亓荿——一同賜封了郡王爵,也沒叫他開心一些。 前頭幾個、包括韶亓簫在內的皇子都有了自己的封號,因而只是將爵位從郡公升到了郡王,再添上了數量不一的食邑數,然后已開封建府的幾個皇子府上換個牌匾就差不多了。 韶亓荿得了個“旭”字封號,這與他前世倒是一樣的。只是他前世并未去晉州,所以無功可封,僅是按例得個郡公爵罷了。 再有韶亓簫自己也不一樣了。前世他那個樣子,自然什么都沒撈到,身上仍是郡公爵。后來一直到三十歲才依例晉封順郡王。而后新帝登極,給他晉了親王爵,又改了“璟”字封號。 說起“功”,韶亓簫與韶亓荿兩個基本就是長見識去的,倆人在御前只幫著承元帝打打下手跑跑腿什么的,硬要套上功勞也就只有一點點。然而這兩個運氣也不錯——那最后一戰,是他兩個與趙煦率先察覺端倪的。 有了這首察之功,他倆得個郡王爵也算順理成章,也沒人沒眼色地跳出來反駁。 到底承元帝只給了他倆一人一千食邑不是?連之前二公主出嫁時得的三千食邑都不及,更別提這回因戰功而得了最多的六千食邑的二皇子了。 群臣沒人反對,其實還有一個原因。 開國之初,太|祖改動了皇子們封爵的規矩,叫自古至今皇子們生來便是親王的爵位……沒了。 一是當時太|祖當時下定決心削藩,所有宗室王公都拘在襄京城中,這么一來年代長了,子生孫,孫亦有子,不用幾代宗室就將達到一個龐大的數字。所以控制宗室爵位的品級和數量便是毫無懸念的事,否則光是養活宗室便是好大一筆支出,必將成為拖累國庫的負擔。 二是,太|祖即便要抑制宗室的地位,也從沒有打壓宗室的想法。叫他們自己上進掙爵位掙官位,總比白養著人好?;首右蚬Χ评M爵,倒可以為宗室們做個表率作用。至于“皇子十五封郡公三十封郡王”的規矩,則是以防皇帝的兒子真的那么沒用、只能混吃等死而已。 然而,太|祖那時沒有料到,自他自己與正懿皇后育有宣和帝、安王、寧王三子之后,承德、承元二帝均是單傳的獨子,連jiejiemeimei都沒有一個。承元帝的二公主,更是大周開朝以來韶姓公主中活到成年嫁人的頭一個! 這種情況下,大興宮北邊兒專門劃出來留給宗室們造府邸的興安坊,長年都不滿員,好多地方都是空著積灰的! 所以啦,承元帝兒子多,這時候逮著個理由想叫每個兒子爵位都高些,在朝臣們看來其實也不是大事,反正沒礙著誰的利益,國庫綽綽有余付得起食邑,興安坊也空著好多地方。 韶亓簫和韶亓荿宮外的府邸也定好了,兩者相連,并且還在興安坊的最東邊。原因自然是——那里離趙家、鄭家所在的建安坊最近,以后陪老婆回娘家十分方便。 只是朝廷上下還在忙戰后整頓的事,工部大約要九月之后才有人手忙活他倆的府邸。 不過,韶亓簫還是很高興承元帝給了他自主選擇府邸地址的權力的。他無時不刻想跑到趙敏禾身前邀功去。然而這些日子來,岳父大人每見他一回便提他往練功房去一回,他還每回都找不到機會往后院去見她。 因而直到閏六月下旬,忠勇伯府大辦了閔氏生的十一郎和王晴生的五姑娘的百日宴,韶亓簫才找著機會見她。 此時,距大軍歸朝那晚,已過去九九八十一日了! ———————— 也是湊巧,趙家第四代的十一郎和五姑娘生在同一日。 楊氏在四月十九那日,晨曦時分抱到她第二個孫子時還失望萬分,到晚間王晴生下小五時便是激動得都不會抱孩子了。 兩個小娃娃滿月時,朝中上下還忙著,他們父親叔父祖父伯祖父也是,因而并未大辦。到如今百日了,一家子上下才集中精神給倆小的合辦了一場盛大的百日宴。 閔氏的母親閔大夫人本還擔心三房嫁進來一個士族王家的嫡女,會對身為三房長媳的女兒帶來不利的影響。后頭看楊氏與王晴相處雖十分有禮,卻缺了一份楊氏與閔氏之間的親近,這才放了一半的心。再后頭,自家女兒如今育有兩子,王晴卻生了個閨女,那女兒在府中的三房長媳地位便是穩如泰山,用不著再擔心王晴在身份上壓過了女兒一事。 然而,過了這么三個月,閔大夫人卻發現自己想錯了。 自王晴生下女兒,楊氏與王晴之間的隔閡仿佛消失無蹤了似的。 便如此刻,楊氏是主人家,自然坐在主位,懷中抱著的小團子卻不是孫子十一郎,而是王晴生下的小五。她正滿臉笑容地逗著懷里的孩子,那小女娃也十分乖巧,一直“咯咯”笑個不停,還笑得口水直流。 楊氏便一口一個“乖孫女兒”地親自給她拭著口水。 到小娃娃開始耍著小手小腳亂動時,王晴上前笑道:“母親,小五怕是餓了,兒媳抱她下去吧?!?/br> 楊氏伸出一指,用指腹往小女娃下巴點了點,果然見小女娃迫不及待地大張著小嘴“嗷嗷”叫起來,便笑容可掬將孩子小心遞給王晴。又囑咐道:“小心抱好,別摔著我乖孫女兒?!?/br> 王晴撅嘴道:“母親可真偏心,怎的平日不見母親這么囑咐我呢?!?/br> 孩子已移到王晴懷里頭,楊氏用空出的手摸了摸王晴的發髻,笑道:“母親也是疼你!”她又對王晴的母親崔氏道,“前幾日阿晴得了兩盒新的香料,我是不懂品鑒的了,不過今日親家母在,不如就請親家母過去幫著瞧瞧?” 崔氏心知這是楊氏尋理由叫她們母女單獨敘話,便也不推辭,感激地笑著應了。 閔大夫人暗中撇了撇嘴。 瞧瞧!什么時候王晴能在楊氏面前撒嬌賣乖了?楊氏什么時候會叫王晴“阿晴”了?又什么時候與崔氏這般親近過? 她瞧著楊氏在同別人說話,便湊到閔氏耳邊輕聲道:“女兒,你休養好身體后,便立馬再懷一胎,趕緊生個女兒出來才好!” 閔氏哭笑不得,只好也小聲道:“母親您多慮了。婆婆喜歡孫女是一回事,但大面上并沒做錯過的?!?/br> 周圍都是人,她不好細說,但事實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