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節
柴榮用手指輕輕撫過堅硬冰冷的城墻,感受著時間在巖石上刻出的一道道痕跡。他還想起那一天,他半開玩笑地問擅長術數的王樸,要王樸算算自己還有多長壽命。王樸磨蹭了半天,終于說了個三十年。那時的他豪情萬丈,大笑道:“如真如此,當以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如今,時間已轉眼過去了五年多,第一個“十年”已過半,他能在剩下的時間里完成平定天下,終結亂世的夢想么? 柴榮揚起頭,朝著燕云十六州的方向望去。北方,那令他魂牽夢縈的地方,那是他故鄉的方向,更是令整個中原都蒙羞的地方。那事關天下興亡的燕云十六州,如果能在他有生之年收復,就算他不能徹底平定天下,再造盛世,也算為后世留下了點什么吧。想到這里,他毅然轉身,朝著殿內大步而去。是的,身邊的人正一個個離他而去,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就算與生命賽跑,與命運為敵,他也要全力向著夢想發起最后的戰役。 次日早朝,柴榮宣布了親征幽燕的決定。眾大臣大感意外,面面相覷。但這一次,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也許是因為每個人都深深知道燕云十六州對中原的意義和它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也許是因為高平、關西和淮南,每一次堅持己見與力排眾議,都為柴榮帶來了輝煌的勝利,再也沒有人敢質疑皇帝的決定。就算遼軍的強大世人皆知,就算結束南征才剛剛一年,眾大臣在稍顯猶豫之后還是眾口一詞地表示了擁護。 所有的軍事部署,柴榮早已了然于心。他宣布:任命宣徽南院使吳延祚代理東京留守、判開封府事,留守京城;三司使張美代理大內都部署,負責后勤物資的協調保障;義武節度使孫行友負責太行山一帶的防御,嚴防北漢乘機南侵;侍衛親軍都虞候韓通為先鋒,趙匡胤、張永德、李重進、王審琦等一干精兵強將全部隨同出征。 一聲令下,三軍聳動,猛將云集,劍指北方,志在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北伐之戰即將打響。 出征之前,柴榮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內,凝視著那卷早已爛熟于心的燕云十六州地圖,久久難以入睡。早在十年前,他隨同父親郭威兵至邢州時,便勸父親一鼓作氣收復幽燕,但終因后漢皇帝一紙退兵令而作罷。七年前,他外鎮澶州,曾接到遼國學士李浣密信,告知遼主昏庸無道,請求朝廷盡快對幽燕用兵。他欣喜若狂,急報已是后周皇帝的郭威。但那時的郭威正忙于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峻等人,哪里還有心思北伐。而等到柴榮登基,高平決戰險些失利,讓他知道中原羸弱,知道后周內部還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但這五年多來,就算他勵精圖治,事必躬親,每天忙得不知晝夜,他心里卻從來沒有忘記過那最初的夢想——收復燕云十六州。也許,正是這夢想在支撐著他像鐵人一樣以驚人的精力與效率不停地戰斗。 這些年,但凡稍有閑暇,他便會對著這卷地圖,一次次研究收復幽燕的戰術、打法。而隨著一次次戰役的歷練,他不斷地吸取著教訓與經驗,以此來修正完善北伐的戰術?,F在,他確信自己已經找到最好的方式去贏得這場勝利。用十二個字歸納他的戰術,那便是“水陸并進,攻其不備,速戰速決?!?/br> 水陸并進,這是他通過南征獲取的寶貴經驗。他必須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水網資源,盡可能用水路運輸兵員及糧草輜重,以解決大軍的補給,緩解將士遠征之疲勞。所以,在這之前,他緊急征調大量人力,疏通各條水道,使以汴水為核心的運輸水網一路向北,延伸到遼軍控制的瀛州(今河北河間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附近。 攻其不備,這是他基于對敵情的了解作出的大膽選擇。各方情報顯示,遼軍主力尚在幽州以北,幽州以南各州城、關隘的防備甚為空虛。如果能嚴守機密,在遼軍尚未防備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首先奪取瓦橋關(今河北省保定市雄縣)、益津關(今河北省霸州市)、淤口關(今河北省霸州市)以南的所謂關南地區,然后直逼幽州(今北京市),便有可能在遼軍主力到來之前便攻下幽州,從而為決戰贏得先機。 而能否速戰速決,則是此戰成敗的關鍵。如果能在攻其不備的前提下盡快收復關南,擊破幽州,再伺機打援,這一戰便勝算大增。柴榮知道,如果在敵軍主力到來之前不能拿下幽州,戰局便會變得異常艱難,一舉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戰略意圖將難以實現。因為,以此時后周的國力,顯然經不起一場長期的消耗戰。 一切都已經考慮得非常成熟了,一切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為什么身經百戰的他,此時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緊張與惶恐?不錯,他已貴為天子,不僅獨霸中原,國力蒸蒸日上,更重創北漢、后蜀,降服南唐,威名著于四海。在許多人看來,他已是五代以來最成功的皇帝。但他卻不以為然。在他自己看來,如果他是真龍天子,那也只是尚在蟄伏的潛龍。若能收復燕云十六州,將遼人驅逐到長城以北,徹底解除北方威脅,再挾此余威,蕩平諸藩,統一天下,讓百姓享受太平盛世,那才算龍飛九天,不枉此生。而此次收復燕云十六州之戰,才是夢想的開始,才是潛龍騰淵之時! 想到這里,柴榮激動地推開窗,天際已經發白,一輪紅日正穿破云霧,冉冉而起,正似有萬千長虹,從胸中激射而出。 48 天鵝之舞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榮盡起大軍,揮師北伐。出征之前,他發布了一道頗有深意的詔書。詔書中說,“既為萬乘之君,宜去兆民之患”,黃河一帶水患嚴重,“秋夏則波濤罔測,三冬則邊鄙驚搔”,為了安國利人,將北上滄州為民除害。乍一看,這是皇帝要去河北治理水患,沒有人會把這道詔書與北方的強敵聯系起來。 只有隨同出征的將領們知道,皇帝心里最大的“兆民之患”便是淪為敵手的燕云十六州。這一次,他們的敵人根本不是什么水患,而是中原談之色變的契丹大軍。行事一向果敢的柴榮發布如此語焉不詳的詔書,這還是第一次。之前不管伐北漢、征淮南,柴榮的親征詔書無一不歷數對方罪狀,大義凜然,氣勢逼人。顯然,這次關系重大的北伐,柴榮視為機密之事,他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被委以先鋒重任的侍衛親軍都虞候韓通帶著精兵首先出發,馬不停蹄,密奔滄州。隨后,柴榮帶著他的“治水”大軍浩浩蕩蕩地上路了,不緊不慢地向北走了半個月,于四月十六日進入滄州城。一到滄州,整支軍隊突然提速。柴榮只稍作休息,當日便率領步騎數萬迅速出城,抄捷徑一路向北,直撲邊境。天下只知道柴榮要到滄州治水,完全不知后周大軍已經發動。柴榮率軍北進之時,河北各州縣的百姓竟渾然不知。 柴榮的第一個目標是寧州(今河北省青縣)。寧州距離滄州不過數十里,正處于運河之上,占領了這里,周軍便可水陸并進,直達益津關。 十七日,柴榮親率大軍到達寧州城下。黑壓壓的后周大軍突然包圍寧州城,令毫無防備的遼兵幾乎驚掉了下巴。守將王洪驚慌失措地跑上城樓,一眼就看到了萬人軍中那頂耀眼的杏黃頂蓋,看到了威震天下的后周皇帝端坐于戰馬上的挺拔身影。斗志頓時蕩然無存,王洪立即投降。 順利拿下寧州極大地鼓舞了周軍士氣。柴榮任命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分率大軍沿著運河水陸并進。水疾浪涌,江風呼嘯。柴榮挺立于龍船之上,看著江岸上千軍萬馬正向北疾進,運河中戰艦頭尾相接長達數十里,這樣的進軍場面,可謂聲威浩大,氣勢磅礴。此情此景令柴榮感慨萬千。五代以降,契丹屢次南侵,中原敗多勝少。數十年間,唯有“戰神”李存勖能兩勝正處于擴張期的契丹人。但自石敬塘割地以來,面對契丹鐵騎的長刀,中原雖屢次奮起反擊卻終究再難踏進幽燕之地,北方的威脅如空中的陰霾,愈加濃重。這一次,他能創造歷史嗎? 三日之后,后周船隊到達獨流口(今天津市靜??h北),隨即又沿水道向西。二十六日,柴榮兵至益津關。守關遼軍均是老弱,見后周水陸大軍連天接地而來,哪里還敢出戰,連忙開城投降。 從益津關往西,水道逐漸狹窄,大船再難通行。柴榮下令棄船登陸,上馬繼續西進。柴榮一馬當先,只管向西疾奔,早把大部隊甩在了身后。等到天黑時,跟在身邊的侍衛已不足五百人。漆黑的夜里,隱約可見遼軍偵騎四處出沒,刀光閃閃,這可把一些隨行官員嚇得不輕,個個站在士兵身后,連大氣也不敢出。柴榮卻毫不在意,吩咐在野外就地扎營。營帳立了起來,篝火也點了起來,漫天繁星下,柴榮全身戎裝,手扶佩劍,端坐在營地正中,與將士們高談闊論,根本沒把出沒的遼兵放在眼里。遼軍偵騎圍著營地轉了幾圈,終于沒敢進攻,四散而去。柴榮仰天大笑:“堂堂天子,豈懼區區胡虜乎!” 第二天清晨,趙匡胤領兵趕上,直驅瓦橋關。守關遼將自知不敵,開關投降。柴榮從瓦橋關穿城而過,領兵直撲莫州。二十九日,莫州守將劉楚信率城投降。直到此時,李重進、張永德等人才率本部人馬陸續趕到瓦橋關,后周主力云集于海河以南,對瓦橋關以南的最后一個重鎮瀛州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瀛州守將高彥暉見勢不妙,只好率城投降。 從滄州出兵不到半月,周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拔寧、莫、瀛三州,淤口、益津、瓦橋三關,收復了全部關南之地。柴榮“水陸并進,攻其不備,速戰速決”的戰術已獲得初步成功。 此時,遼軍負責幽燕地區的統帥蕭思溫才剛剛接到柴榮親征,后周大舉北伐的消息。蕭思溫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婿,又是前朝宰相、遼國權臣蕭敵魯的侄兒,憑借家族勢力被推上了遼軍主帥之位,其實是個無能之輩。周軍大舉北伐的消息如晴天霹靂,把沒有多少戰爭經驗的蕭思溫炸得頭腦一片空白,完全不知如何應對。他麾下倒是有不少猛將,聽到戰事乍起,立刻點燃了契丹人身上的好戰之氣,紛紛要求帶兵迎戰。蕭思溫細細一想,柴榮如日中天,是個極不容易對付的人物,若貿然出戰兵敗,恐怕連幽州也守不住。想到這里,他當即把幾個請戰的將領呵斥了一番。正鬧騰間,各地戰報急如星火,紛至沓來,一會兒說莫州、瀛州也丟了,一會兒又報,后周大將孫行友已攻取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守將李在欽遭擒,被拉到柴榮面前砍了腦袋。 蕭思溫目瞪口呆。難道那柴榮帶的都是飛天神兵,一夜之間就席卷了整個關南之地,連拔四州?此時的幽州城更是一片鬧騰,柴榮即將親率大軍打到城下的流言滿天飛,城中百姓紛紛卷起行李逃難,遁入西山躲避戰禍。很快,整個燕云地區都炸開了鍋,人心惶惶,風聲鶴唳。 蕭思溫知道再不有所表示,不死在柴榮手里,也會死在自己皇帝刀下。他連忙修書一封,急報遼都,請求朝廷大軍來援,同時表示,自己愿意率兵親征,戰死沙場也不足惜。蕭思溫的報告傳入遼國朝廷,群臣大驚,皇帝耶律璟更是嚇得面如土色。議論了半天,耶律璟竟然說:“想那關南之地,原本就是漢地,就算全丟了,就當還給他們,何失之有?”眾臣聽了,無不瞠目結舌,面面相覷。 當遼國上下一片驚慌,手足無措之時,柴榮已集結了全部大軍,準備渡過海河,直逼幽州。 五月初二,柴榮在行宮宴請眾將,商議奪取幽州之策。沒想到形勢大好之際,許多將領卻怯戰了。張永德等一干將領紛紛說:“陛下離京不過三十二天,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創不世之功。但從瓦橋關向北,水路已不可用,士卒疲憊,補給艱難。再說契丹主力都集結于幽州以北,再繼續深入,恐怕有失,反而折損大功?!辈駱s聽了,勃然大怒。他怒斥道:“燕云十六州一日不復,朕一日不得安眠!只要能一舉奪下幽州,契丹主力又有何懼?決戰便決戰,正好一戰而平塞北!”見柴榮如此堅決,張永德等人面紅耳赤,再不敢言。 柴榮當即下令,劉重進為先鋒都指揮使,當日率軍出發,奪取固安(今河北省固安縣),并在渡口架橋,準備渡河北上。當夜,柴榮便率軍到達渡口。 安陽河邊,看著正在河邊忙著架橋的士兵,柴榮面色凝重,一言不發,一股郁結之氣正在胸口彌漫。想自己十年等待,奮發圖強,只為了這一刻。只要能在有生之年收復燕云十六州,他死也可以瞑目。但他萬萬沒想到,在初戰告捷,形勢一片大好之際,眾將居然心生怯意,毫無斗志。登基之初,面對朝廷和軍中彌漫著的老邁消沉之氣,他曾經怒發沖冠,不惜當眾怒斥四朝老臣馮道,更不惜痛下決心,斬殺高平之戰中臨陣脫逃的樊愛能等人。其后,他又冒著非議,力推限佛,甚至不惜親手拿起利斧,揮向金光閃閃的佛像。他做這些,難道是完全為了自己嗎?這些年,他以燈蛾撲火般的犧牲精神全力推動著各種變革,無非是為了強國富民,為天下消除邊患,讓萬民蒼生重享太平盛世。但現在,他知道,希望以一己之力在短短數年內就改變世道人心顯然是個神話。難道,真的是自己cao之過急了嗎? 想到這里,一種挫敗感襲上心頭,這一刻,他終于明白了父親拒絕自己北伐建議時的無奈,明白了父親臨死前的那句“剛者易折,欲速不達?!辈駱s長嘆一聲,仰頭看天,夜空中陰霾密布,看不見一絲星光,就像這亂世,黑暗而漫長,令人絕望。 柴榮忽然覺得頭暈目眩,胸中似有巨浪翻卷,一時竟把持不住,踉蹌著向后退了幾步。眾人忽見皇帝如此,都驚呼起來。眩暈越來越厲害,柴榮想說什么卻怎么也說不話來,只覺得兩眼一黑,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皇帝突發急病,眾將哪里還敢繼續架橋,趕緊抬著柴榮連夜返回瓦橋關。 休息了一夜,柴榮強起而立,仍感覺頭暈目眩,四肢無力,站立不穩。病情未見好轉,反而有加重之勢。李重進、趙匡胤、張永德等人趕來問安,見皇帝臉色蒼白,面容憔悴,一夜之間,竟像老了十歲。眾將大驚,急忙扶柴榮靠床坐下,個個侍立一旁,不敢多語。房內一片死寂,仿佛能聽見柴榮那顆不甘的心臟在頑強地跳動。大家知道,皇帝正在和自己的內心激烈地交戰,難道這一次,這位名震天下的英雄竟然要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急病放棄一生的夢想? 那一刻,不知道他有沒有想起五丈原,想起秋風中的諸葛亮,想起大詩人杜甫的那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钡欢ㄖ?,他不是神,只是一個凡人,他再努力,再強大,也敵不過命運。天意如此,他再不甘心,又能如何?人們聽見皇帝長長地嘆了口氣,好像要吐出一生的郁結,又好像是放下一生的重負。不知什么時候,淚水已經盈滿了他的眼眶。 “告訴劉重進,毀掉安陽河上的浮橋,率軍返回瓦橋關?!?/br> “瓦橋、益津二關控扼幽薊,不可失去。下詔,改瓦橋關為雄州,改益津關為霸州,令韓通調濱州、棣州等地壯丁民夫在此二地修筑城池。命侍衛馬步都指揮使韓令坤為霸州都部署,義成節度使留后陳思讓為雄州都部署,各率所部士兵留守,嚴防敵軍南下?!?/br> “再傳令給李筠、孫行友,命他二人各率所部,嚴密監視北漢軍隊動向,一旦敵軍進擾,堅決打擊之?!?/br> 最后,人們聽見皇帝用低沉得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你們各位,都下去準備撤軍吧!”一口氣說完這些,柴榮似乎已累得再也說不出話。他疲憊地揮揮手,閉上了雙眼。人們再不敢看悲痛中的皇帝一眼,齊聲領命,匆匆而去。 五月初八,柴榮率軍從瓦橋關南返,歷時三十八天的北伐就此落幕。短短一月的時間,柴榮收復四州三關,威震天下,聳動燕云,使契丹“屏氣不敢南牧”。他的這次北伐雖然短暫,但卻將界河從葫蘆河向北推進了近兩百里,奠定了宋遼以海河、大清河為界的基礎。 這也許是中原王朝在其后三百年間最接近于收復燕云的一次北伐。二十年之后,宋太宗趙光義挾滅北漢之余威,再次北伐,結果在高粱河之戰中一敗涂地。從此,中原王朝離燕云十六州越來越遠,失去的土地卻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滅亡。 歷史沒有如果。無法知道如果柴榮不突然患病,如果繼續北伐,戰事會如何發展。但至少我們知道,這是柴榮短暫的軍事生涯中一次華彩的演出,也是他在那個亂世的舞臺上最后的天鵝之舞。 49 潛龍的悲歌 雖然柴榮已經抱病南歸,但他的親征在契丹造成的震動還在繼續。遼皇耶律璟派特使日行七百里趕到太原,命令北漢發兵sao擾后周邊境。北漢不敢怠慢,匆匆發兵,結果遭到嚴陣以待的周軍打擊,灰頭土臉而回。后周大將李筠報復性反擊,攻陷遼州(今山西左權縣),擒獲守將,令北漢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幽州統帥蕭思溫則率遼軍膽戰心驚地行至益津關(今河北省霸州市)附近,便借口敵軍不知所蹤,梭巡不前。柴榮的這次雷霆一擊,雖然未能收復幽州,但卻迅速平定了關南之地,給不可一世的遼人以極大震撼,十余年內不敢南犯,為日后趙匡胤平定南方諸國掃除了后患。 這支大軍重新回到了滄州,在華北平原上迤邐南行。人們似乎意識到了什么,雖然這次短暫的北伐已取得輝煌戰績,但他們早已把勝利的喜悅忘得一干二凈,整支大軍都沉浸在壓抑的氣氛中。而此時,回師途中的柴榮卻正經歷著身體與內心的雙重煎熬。他分明感到,自己的病情正在一天天加重,就算回到京城,看來也難以逃過此劫。他實在沒想到,上天對他竟如此殘酷,竟然只給了他短短五年多的時間。轉瞬之間,他那些的華麗夢想和壯志雄心都被命運殘酷地撕裂。 一個官員騎馬匆匆趕了上來,舉止驚惶,神色詭異。見到皇帝,他頗為隱秘地取出一個袋子,低聲報告:“這是士兵們清晨在軍營內發現的,事關重大,臣不敢隱瞞,是以趕來飛報陛下?!辈駱s有些詫異地從轎子里抬起身,接過袋子細看。里面裝著一塊三尺余長的木板,取出一看,赫然寫著“點檢做天子”五字。 柴榮只覺得大腦“轟”地一聲。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自己身患重病,吉兇難測之際,軍中竟然又爆出這樣的叛逆陰謀。所謂“點檢”,自然是指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一望而知,這是有人在暗中造勢,宣稱張永德要在柴榮死后當皇帝。柴榮一言不發,慢慢將木板放入袋中,不動聲色地對來人說:“立即毀之,不得向任何人提起!”那官員接過,急忙領命而去。 軍隊繼續不緊不慢地南行,但柴榮心里卻如翻江倒海。張永德本是自己妹夫,加之年輕有為,頗有才華,自己一直視之為心腹,令他執掌殿前軍。但柴榮已逐漸察覺到,此人心有異志。之前已不斷有人密報,張永德在軍中結黨營私,排斥異己,頗有不臣之心。如今在自己患病的微妙關頭,又曝出這樣的事,絕非空xue來風。想到這里,柴榮感到一絲悲哀。短短數十年,中原換了五個朝代,而每一次改朝換代都充斥著陰謀與背叛,血腥和殺戮。他窮盡時間,想要改變這一切,卻終究還是擺脫不了這樣的悲劇。也許,自己太關心天下,太注意遠方,卻忽略了身邊原來已暗流洶涌。九年前,他的結發妻子劉氏和三個幼子就死于宮廷陰謀,死在卑鄙小人的刀下,現在他的兒子才只有七歲,那是已經去世的符皇后留給他的希望,他絕不能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半月之后,柴榮終于回到開封。北伐契丹,大獲全勝的消息早已傳遍京城。深感揚眉吐氣的開封老百姓紛紛涌上街頭,歡呼皇帝車駕的歸來。只是,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心中那個英氣勃發,戰無不勝的英雄此時已病入膏肓。車駕緩緩駛過柳樹成蔭,鱗次櫛比的新城大街,看著這座已隱隱有大都市氣息,凝結了自己情感與心血的城市,柴榮更是心潮起伏,不能自抑。如果老天能多給他二十年時間,如果他能親眼見到當年與王樸一起構思的宏偉藍圖變成現實,那該有多好。 剛回到寢宮,小符氏帶著柴宗訓已匆匆趕來。數日前,符氏已得知柴榮病重的消息,早已心急如焚。一見到皇帝憔悴蒼白的面容,符氏不禁淚流滿面,一旁的柴宗訓不明所以,也跟著哭了起來。 柴榮艱難地從床上起身,抱住愛子的頭,用絲帕輕輕拭去兒子臉頰的淚水?!吧喜∷?,人之常情。堂堂皇子,哭哭啼啼,成何體統?!彼饍鹤拥哪?,愛憐地看著兒子那雙晶瑩剔透的大眼睛,那和自己一樣的飽滿的前額,濃黑的劍眉。想到不久以后,自己年僅七歲的兒子就要獨自面對這個充斥著陰謀與殺戮的亂世,獨自承擔他根本無法想象的負擔與責任,柴榮的心里一陣陣刺痛。假以時日,他一定能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一個和自己一樣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的好皇帝,一個敢躍馬橫刀,拒敵于千里之外的好統帥??上?,老天已不給他時間了。 柴榮嘆了口氣,輕輕說:“今后,你要把姨媽視為親母,好生侍奉,一定要聽她的話,不可胡鬧。要記住,從今天開始,你已經長大了?!辈褡谟栥露攸c點頭,再也不敢哭出聲,卻只見那不爭氣的淚水不停往下淌落。 柴榮喚過宮女,將柴宗訓帶出門外,然后對符氏說:“朕這次的病來勢兇猛,看來兇多吉少。假如我不測,朝中必生變故。明日我便下詔立你為后,統領后宮。范質、王溥、魏仁浦、韓通皆忠純之臣,如遇大事,可多與他們商議……”柴榮頓了頓,猶豫了一下,又低聲道:“朕之前的三個兒子皆死于非命,朕不想讓這樣的厄運再降臨到你們頭上。適逢亂世,人心兇險,朕之江山,能守則守,若守不住,不必強求,帶孩子出宮去,能保一生平安即可?!?/br> 符氏大驚失色,她做夢也沒想到,胸懷匡扶天下之志的一代英主,竟然會對她說出如此消沉蒼涼的話。她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哭道:“陛下一生的心血,怎能如此……” 柴榮笑了笑:“數十年間,已換了五朝,天下卻依然是那個天下。江山不姓李,也不姓郭,而是蒼生百姓。只要后來者能有所作為,讓天下太平,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誰來當皇帝又有何所謂。時勢如此,天意難違,你和宗訓,孤兒寡母,又何必強求?!?/br> 曾經一心要飛龍在天的皇帝如今已經明白,他終究敵不過命運。潛龍的悲歌,不僅有悲愴,有無奈,有孤獨,更有自我犧牲的勇氣和平靜接受的坦然。 當然,舍得不等于放棄。柴榮決心用最后的時間奮力一搏。很快,他傳詔,立小符氏為皇后,皇子柴宗訓為梁王,兼領左衛上將軍,柴宗讓為燕公,兼領左驍衛上將軍。接著,又命王溥、范質主持樞密使院事務,加封魏仁浦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協助王、范二相。最后,又任命韓通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保衛皇城,將心懷不軌的張永德加封同平章事,免去殿前都點檢之職,以防備契丹為名移鎮河北。升任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掌殿前軍。他必須讓最可靠的人掌握軍權和朝政,盡可能為皇子順利接班打下基礎。至于結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碰巧,南唐李璟派鐘謨來朝進貢。柴榮強起接見,加以撫慰之后,直截了當地問道:“現在江南是否還在訓練軍隊,加強戰備?”鐘謨大吃一驚,趕忙答道:“既已臣事陛下,自然不敢再如此!”柴榮沉默半晌,緩緩道:“中原與江南,向時雖為仇敵,今日則為一家。如今我朝同你們國家的名分大義已定,原本應該不會有其它變故。然人生難期,至于后世,則事不可知。你可回去告訴國主,趁著我在,應加固城郭,修繕武器,據守要塞,為子孫后代著想?!辩娭兪锹斆魅?,當即聽出了柴榮話中的無奈和深意。鐘謨連夜回國,急報李璟,南唐于是重整軍備,以備不測。 此時的柴榮,已估計到了最壞的結果。如果他死后,出現中原大亂的情況,契丹、北漢必然聯手南下,乘機吞并中原。也許那時候,富庶的江南將是庇護中原百姓唯一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心里掛念的還是他摯愛的天下與百姓。 數日之后,柴榮的病情急劇惡化,御醫云集卻均措手無策。柴榮知道,最后的時刻已經到來了。他急召王溥、范質、魏仁浦、趙匡胤、韓通等人入宮?!半匏乐?,和太祖皇帝一樣,安葬一切從簡,切不可勞民傷財?!辈駱s看著眾臣,強忍病痛,微笑著說:“諸公都是曾隨我出生入死的智勇忠純之士,原本想與諸公共同匡扶天下,成就大業,想不到今日便要永訣……如今天下未定,北方未復,山河破碎,百姓窮苦,諸公任重道遠。朕已寫下遺詔,朕死之后,立梁王宗訓為君?;首幽昙o尚幼,還要有勞諸位多費心力,輔佐幫助……”說到這里,柴榮已氣若游絲,可憐曾以精力過人著稱的一世英豪,如今卻連說話的力量也離他而去。 眾臣跪倒在地,淚流滿面,再三叩拜。柴榮努力露出笑容,擺了擺顫抖的手,示意眾人退下。房內終于只剩下了他一個人,他的世界一片寂靜。到現在,他終于可以放下一切背負的負擔,把最后的時間留給自己。也許,如他那樣的理想主義者,將注定孤獨。孤獨地來,孤獨地戰斗,孤獨的離去。真如浩瀚天際中的那顆流星,人們只記住了那璀璨而短暫的光華,卻永遠無法觸碰他的軌跡。 柴榮閉上了雙眼。在他短暫而豐富的三十多年的生命歷程中,一幕幕畫面如走馬燈般閃現。邢州城樓上壯烈的風雨,父親臨終前期待而寬慰的笑意,高平戰場上震耳欲聾的喊殺,符皇后眼中那常常飽含著愛意與擔憂的淚水,他與王樸在火樹銀花的京城之夜對未來的憧憬……而最后,這一切都幻化成那卷泛黃的地圖,那里有曾經極盛一時的大唐江山,有大漠風沙,有江南水鄉,有萬千溝壑,有蒼茫原野,更有他魂牽夢縈卻終究無法觸碰的燕云十六州……淚水在他的眼角漣漣流淌。夢想如此濃烈,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周世宗柴榮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消息頃刻傳遍天下,后周上下,舉國哀悼。而遠近之間,不管是友邦還是敵國,都為這樣一位英主的匆匆離去而震驚哀痛。柴榮并非圣人,他急躁嚴苛的個性曾經傷害了很多人。但此時,就連那些曾被他責罰過的人也為他的去世痛哭流淚。因為人們知道,不管他的做法有多么讓人難以理解,無法接受,他所做的都只為了他所摯愛的那個天下。 在記述完這位皇帝雄奇壯麗,波瀾壯闊的往事之后,意猶未盡的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借用了《尚書》中的一句話來評價他眼中的柴榮:“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時間能殺死生命,會毀滅夢想,卻終究無法抹去鐫刻于歷史煙云中真實的美好。 50 他不是流星 柴榮去世第二天,他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在父親靈柩前宣布繼位,史稱后周恭帝。 柴宗訓年紀太小,自然無法獨立執政,按照柴榮遺詔,在皇帝未成年之前,暫由符太后臨朝聽政,宰相王溥、范質、魏仁浦等輔政。但局勢很快便急轉直下。柴榮駕崩沒幾天,謠言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到了京城內外。人們紛紛私下傳說,皇帝年幼,難以控制局面,要不了多久,京城就會換新主人。在大家口口相傳之中,似乎所謂的政變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發動政變的那個人會是誰? 五代以來,見過這么多次改朝換代,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真有政變發生,能掌握大權的絕不會是王溥、范質那幾個所謂的輔政大臣,一定是手握重兵的實力派人物。會是柴榮時代最閃耀的雙子星:張永德和李重進嗎?木牌事件之后,張永德已被逐出殿前軍,外放河北前線,無法影響大局。而李重進雖身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如今卻以淮南節度使的身份鎮守淮南,對朝中之事同樣鞭長莫及。京城中,真正能影響大局的只有兩個人:趙匡胤和韓通。張永德被調離之后,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他的鐵哥們慕容延釗當了殿前副都點檢,殿前都虞侯王審琦、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同樣是趙匡胤的拜把兄弟,最精銳的殿前軍已完全被趙匡胤把持。反觀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雖然掌握了一部分侍衛親軍,但此人性情魯莽,毫無心機,喜怒形于色,一激動就瞪著一對牛眼大發脾氣,人稱“韓瞠眼”。這樣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怎么敵得過在軍中朝中人緣極好,威望甚高,有勇有謀的趙匡胤? 但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把他從一員普通武將一路提拔至節度使的高位,更授予殿前軍最高指揮官的要職。在大家眼里,趙匡胤性格隨和,為人謙和,器度豁達,這樣一個人可能恩將仇報,在柴榮尸骨未寒之際便謀反嗎?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剛剛登基的柴宗訓便遇到了大麻煩。河北急報,趁著柴榮駕崩,遼軍與北漢正調集軍隊,準備聯合南侵。消息一出,滿朝震驚。符太后從未接觸過軍政大事,驚聞此報,六神無主,急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軍情如火,必須立即決斷。宰相王溥和趙匡胤一向交好,毫不猶豫地站出來說:“朝中能獨當一面者非點檢莫屬。推薦趙匡胤率大軍北上退敵!”符太后已聽到了關于趙匡胤的一些風言風語,有些猶豫地問范質、魏仁浦:“二位愛卿的意見呢?”范、魏二人情急之中也想不到更好的人選,只好點頭。事情在很短時間便確定下來,趙匡胤為帥,領軍北上退敵。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決定,將斷送后周王朝的生命。 第二天,接到詔令的趙匡胤率軍出發。初三晚,大軍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縣東南),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兵變上演了。在眾多史書含混不清的記載中,已經無法確切還原那次兵變的真實場景。但剛剛從熟睡中驚醒的趙匡胤發現全軍已經如打了雞血般群情激奮。他的弟弟趙光義、機要秘書趙普帶著一幫將領沖進賬內,不由分說地拿出了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大聲宣布:“如今群龍無首,全軍將士愿一致擁戴大帥為天子!”還沒等趙匡胤說話,全軍將士已跪倒在他周圍,高呼萬歲。 這便是著名的“陳橋兵變”,這場看起來頗有點像鬧劇的兵變堂而皇之地發生在柴榮去世不到半年之后,而主角竟然是大家認為最忠厚樸實,柴榮最欣賞信任的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 按照史書中的記載,趙匡胤在兵變中的表現似乎是完全被動的,皇帝這個大餡餅就這樣從天而降砸中了他,這讓后世的人們難以置信。許多年以來,不斷有人試圖從史書中各種蛛絲馬跡中去尋找趙匡胤早有預謀發動政變的證據,卻從未獲得滿意的答案。其實,是不是預謀又有什么重要呢?柴榮在短短五年多的時間里一直在試圖變革,他帶給了他的王朝很多改變,這些改變甚至歷經宋王朝數百年風風雨雨中,仍可見其留下的痕跡。但他從沒有試圖去改變藩將手握兵權,擁兵自重的狀況。因為他還需要用這些將領和這樣的軍事體制去平定天下,收復燕云,掃滅契丹。所以,當柴榮突然病死,繼位的兒子尚未成年的情況下,出現“陳橋兵變”這樣的變故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沒有趙匡胤,也會有張匡胤,陳匡胤。柴榮當然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會在臨終之際讓符皇后不必強求,甚至讓南唐加強戰備。老天給他的時間太短了,而他把所有時間都留給了他的天下,從來不及認真考慮自己和他的王朝。 趙匡胤領著大軍浩浩蕩蕩,調頭南下,一直開進了京城。韓通聽到消息,當即怒發沖冠,一路狂呼著沖出皇宮,企圖召集侍衛軍抵抗。還沒等他出城,便被潛伏在身邊的趙匡胤心腹王彥升發現。王彥升帶兵包圍了韓通的住宅,韓通全家均死于刀下。 接下來一切便順理成章了。在留守京城的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配合下,趙匡胤的軍隊很快控制了整個京城,王溥、范質、魏仁浦等人不得不一一向趙匡胤表示忠心。隨即,朝中大臣們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禪讓,讓柴榮的兒子用這樣略顯體面的方式把皇帝寶座讓給趙匡胤。 得知消息的符太后先是激憤,接著痛哭,最后終于平靜下來。她想起了柴榮臨終之前對她說的那些話。符太后勇敢地站起身,抹去臉上的淚痕,平靜地對前來報告的官員們說:“我這就安排皇上禪讓給趙某。只希望他能念及世宗皇帝的恩德,保全世宗皇帝僅存的骨rou?!?/br> 崇元殿上,趙匡胤頭戴皇冠,身穿袞袍,登上了皇帝寶座。不久,趙匡胤下詔,封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后為后周太后,遷西宮居住。接著宣布他的新王朝定名為“宋”,改年號為建隆。至此,郭威以“黃袍加身”方式建立的后周王朝走完了短短十年的歷程,被趙匡胤以同樣的方式取而代之。歷史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此后,宋王朝歷經趙匡胤、趙光義兩帝,先后掃滅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終于完成了統一天下的歷史使命,結束了五代亂世。但趙光義隨后北伐幽燕卻以大敗收場,收復燕云十六州之夢終成泡影,北方邊患始終成為籠罩在宋王朝頭頂上揮之不去的陰霾。 雖然宋王朝在對外戰爭上的表現為世人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碧颇┮詠?,歷經五代十國的亂世,終于重歸統一與和平。 而柴榮,卻因為“陳橋兵變”,使他和他的父親建立與經營的后周王朝成為歷史的過渡。周世宗柴榮,雖然被后人冠以“五代十國第一明君”的稱號,但始終如歷史的插曲,幾乎湮滅在歷史煙云中,少被人提及。而他的后人更是命運多舛。退位之后的柴宗訓,年僅二十歲便去世,看透世事的符太后隨即出家修道,最終病逝于道觀之中。他更小的兒子柴熙讓、柴熙誨甚至被歷史遺忘,不知所蹤。 在提起柴榮短暫執政生涯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劃過天際的那顆流星。短暫的輝煌,卻迅速湮滅于夜空,令人扼腕嘆息。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細細留意,不管是宋王朝的統一戰爭,還是后來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上取得的輝煌成就,無一不帶著柴榮的影子。 他重創北漢,奪取關西,降服南唐,北定三關,為宋王朝最終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他大刀闊斧的軍制改革成為宋初禁軍制度的基石;他重視文臣,提倡文治的理念被宋王朝進一步強化,改變了五代亂世弱rou強食,武力為王的政治格局,終宋一朝,沒有出現過嚴重的軍閥割據;他孜孜不倦提倡的重商富民的政策為宋王朝所延續,最終創造了高度繁榮的商品經濟,使宋王朝成為最“富”的朝代之一;他短短數年之間主持制訂的法律、歷法、禮制等均被宋朝皇帝繼承并加以完善;而他提倡的仁政愛民,重視農業,更令為歷朝歷代贊頌。至于那座傾注了他無數心血卻終沒來得及打造完成的新開封城,終于在其后百年間成長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超級大都市。當今天的我們看著北宋畫家張擇端那卷千古不朽的《清明上河圖》,總會忍不住驚呼:這不就是柴榮苦心打造,夢想中的那座偉大都市嗎? 柴榮終究無法戰勝時間。但在民間,他的生命卻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在我們耳熟能詳的《水滸》、《楊家將》中,柴榮的后人往往以正面英雄的形象出現,如“小旋風”柴進,楊六郎之妻柴郡主,他們在面對邪惡與不公的時候,總會挺身而出,鋤強扶弱。也許,這正是人們懷念那位一代明君的獨特方式吧。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雖然屬于柴榮的歷史只有短短六年,但他卻在這短暫的時間里盡了他所能付出的最大努力,給后來的宋王朝留下了寶貴的軍事、政治遺產。他絕非轉瞬即逝的流星,他用短短的六年,影響了中國歷史三百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睆闹鞙?、李存勖到柴榮,五代十國的歷史雖然短暫,卻同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同樣風云跌宕,耐人尋味。他們是曾經的帝王,是史官們筆下的主角,更是一個個有血有rou的人。他們曾經令萬眾矚目,也同樣讓人扼腕嘆息。當我們試圖還原他們的人生軌跡,試圖追尋他們的心路歷程之時,何嘗不是對自我的審視與啟迪呢? (全書完) 本書由【春風拂檻露華濃】整理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