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坐天下:張宏杰解讀中國帝王在線閱讀 - 第6節

第6節

    宮廷教育對他的影響還不止于此,他還是高分低能的典型?!跺_泣血記》的作者德齡在敘述她經歷的宮中生活時寫道:“一個人只要在皇宮里住三五年就會變得愚蠢?!彼赋?,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與外界絕少交流,見聞極為有限,生活極為刻板,極端迷信神權、迷信皇權,無形中造成一種凝固的空氣。即使是一個天資高的人,也會被束縛得失去聰明。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描繪這種感受時說:“如果不是老師愿意在課本之外談點閑話,自己有了閱讀能力之后看了些閑書,我不會知道北京城在中國的位置,也不會知道大米原來是從地里長出來的。當談到歷史,他們誰也不肯揭穿長白山仙女的神話;談到經濟,也沒有一個人提過一斤大米要幾文錢。所以我在很長時間里,總相信我的祖先是由仙女佛庫倫吃了一顆紅果生育出來的,我一直以為每個老百姓吃飯時都會有一桌子菜肴?!?/br>
    這座宮殿之城令人森然的封閉、保守和死寂,對光緒的成長構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雖然學習成績良好,然而除了書本知識以外,人情世故,乃至支配帝國政治的潛規則,這些在他的大腦中卻完全是空白的。親政之后,經常接觸他的大臣發現,這個年輕皇帝缺乏基本的社會常識和應變能力。在復雜的晚清世事面前,他表現出令人吃驚的單純、天真。

    這個文靜瘦弱的皇帝胸中的民族情感異常熾烈。啟蒙不久,師傅翁同龢就經常和他談起鴉片戰爭,談起圓明園如何被毀,談起咸豐皇帝的北狩。每當此時,翁師傅都會激動得面色潮紅,鼻孔翕動,熱淚盈眶。翁師傅說,天朝上國受到如此奇恥大辱,這是歷朝歷代都沒有過的事!翁師傅說,之所以屢戰屢敗,不在外國船堅炮利,而在中國人心不古,大義淪亡,沒有人肯血戰到底。其實那些西洋小國,全加起來,也不如半個中國大,中國人每個人吐口唾沫,也足以把他們淹死。

    每聽到這里,小光緒就忍不住和師傅一起憤怒嘆息。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心中就埋下了一個強烈的愿望,那就是等他親政之后,一定要為列祖列宗報仇雪恥。在日本引誘中國走向戰場的時候,皇帝所做的第一件事并非認真了解對手,而是聽任年輕沖動的血液控制自己的大腦,倉促做出了沖上去的決定。

    九

    進入軍事統帥狀態的皇帝,心中的抑郁一掃而光。他命令太監把記載圣祖皇帝平定準噶爾經過的《圣武記》搬到乾清宮,徹夜不眠地研究列祖列宗用兵的方略,仿照他們的口氣,雷厲風行地下達著一道又一道充斥著“決一死戰”“迎頭痛擊”等雄性詞匯的作戰方略。親政以來,他終于能夠親自指揮帝國航船的航向,真正擔負起國家的重任,怎么能不殫精竭慮、全力以赴?

    然而,精讀過《孫子兵法》和《圣武記》并不證明皇帝就懂軍事,特別是近代軍事。戰爭過程與他的想象大相徑庭。清軍與日軍第一次交鋒于朝鮮成歡驛,即遭慘敗,不得不退守平壤。對此小挫,皇帝不以為意,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據《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載,此戰之后,他正式聲明,對日宣戰,命令對日本“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在正式宣戰之后,清軍仍然一反他的指示,節節退縮,及至1894年9月平壤之戰,朝廷寄予厚望的李鴻章嫡系精兵又一次全面潰敗,此后不到半個月,清軍全部被趕過鴨綠江,日本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全朝鮮。

    皇帝大為震怒,他認為這無疑是李鴻章指揮不力的結果,這個老滑頭顯然缺乏戰爭的決心和勇氣,所以他的部下才這樣缺乏血性和忠勇?!肚宓伦趯嶄洝份d,皇帝以李鴻章未能迅赴戎機,日久無功,摘去三眼花翎,交刑部嚴加議處,希望他“激發天良”、痛改前非、用心指揮。

    諭旨還沒有發到李鴻章處,1894年10月,日本軍隊突破由三萬中國重兵把守的鴨綠江,排闥直入,兵鋒直指沈陽。把守鴨綠江的是以敢戰聞名的悍將宋慶,他的部下也是中國軍隊中裝備最好、最精銳的,中國軍人在鴨綠江防衛戰中的表現也堪稱勇敢頑強,然而在日軍的強大火力面前仍然不堪一擊。直到這時,皇帝才發現,問題不是清軍不敢戰斗,而是中國的軍事實力和日本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慌了神的皇帝如同站在大堤決口旁的指揮者,第一反應就是全力以赴地試圖堵住缺口。圣旨雪片一樣從京師飛來,每一道都口氣急迫?;实垡髮⑹總兘弑M全力把日本人就地截住,不得讓他們前進一步。

    皇帝不知道,他這樣指揮,正是犯了軍法的大忌。日軍侵入中國境內的那一刻,李鴻章就已經明白這場局部戰爭已經演變成一場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命運之戰。他給皇帝上了一道長長的奏折,提出了“打持久戰”的戰略主張。他說,形勢很明顯,敵強我弱,日軍利于速戰速決,我軍利于“持久拖延”。日本的國力無法支持它打一場漫長的戰爭,如果中國能以空間換時間,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把日本拖住,就能把日本人拖垮;相反,如果我們急于爭鋒,那么就會在陣地戰中迅速消耗自己的力量。

    應該說,李鴻章提出的“持久戰”主張是當時的唯一取勝之道。劉功成在《李鴻章與甲午戰爭》中提出,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持久戰”概念的首創者,這堪稱對中國軍事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然而皇帝根本聽不進李鴻章的建議,甚至連那封奏折他都沒有讀完——他沒有這個耐心。日軍在中國境內越深入,皇帝就越驚惶。他最擔心的是日本人接近北京,讓他和太后再上演一次倉皇北逃的慘劇。戰前下的所有決心,這時都已不翼而飛,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把日本阻止住上面。他不能靜下心來分析整個局勢,沒有興趣在大腦中預演幾步之后的棋局,只是如同一個低劣的棋手一樣,憑著條件反射式的本能,盲目地把棋子一個個往前送。他一日不停地把各地最優秀的軍隊調上前線。他催戰甚急,對所有的前方將帥都不滿意。他對他們的態度只有兩種:一種是不斷地指責,指責他們不負責任,“玩誤”、“膽怯”、“無謀略”;另一種是恫嚇,動不動就以“有畏葸玩延情弊,即按軍律懲辦”、“軍法從事”、“決不寬貸”的圣旨相威脅。在他的不斷催促下,中國最精銳的部隊不斷被送上鋒線,不斷被日軍吞噬,這正中日本人的下懷。

    陸軍的失敗,很大程度上與皇帝的指揮思想有關。海軍也同樣如此?;实鄣倪壿嬍侵灰獞饠【褪怯凶?。甲午戰爭的第一戰“豐島海戰”之后,皇帝對海軍提督丁汝昌即極為不滿,認為他“畏葸無能,巧滑避敵”,要撤他的職。丁汝昌是在李鴻章力保之下才僥幸留任,不過皇帝對丁汝昌的惡感一直沒有消除。

    皇帝不懂海軍作戰規律,卻屢屢瞎指揮?!肚骞饩w朝中日交涉史料》載,戰爭正式打響后,光緒皇帝聽說日軍軍艦深入威海、旅順??诨顒?,生怕日本海軍進攻天津,并由天津威脅北京,遂下令命丁汝昌:“威海、大連灣、煙臺、旅順等處,為北洋要隘門戶,海軍各艦應在此數處來往梭巡,嚴行扼守,不得遠離,勿令一船闌入,倘有疏虞,定將丁汝昌從重治罪?!边@道圣旨,導致北洋艦隊從此放棄遠巡,主動放棄了制海權,極大地束縛了北洋水師,使海軍處于單純防御、被動挨打的境地。

    日軍圍攻威海,制定好了引誘北洋艦隊駛出威海衛港、在外海予以殲滅的戰略方針后,光緒皇帝似乎是為了配合日軍作戰,屢次下旨,催逼剩下的幾艘戰艦出海作戰。只是由于丁汝昌堅決不同意,才沒中日本人的圈套。

    北洋海軍的最后覆沒,與光緒皇帝賞罰失當有直接關系。幾乎從戰爭開始,皇帝就不斷下嚴旨,威脅要將那些不敢拼命的海軍軍官“從重治罪”。在皇帝的威脅下,著名勇將鄧世昌、劉步蟾、楊用霖先后自殺,最高統帥丁汝昌承受的精神壓力更大?!都孜缰腥蘸鹨娐動洝份d,丁汝昌“唯望死于戰陣”,每次作戰,他都身先士卒,站立在無保護的地方,“恒挺身外立,以求解脫”。他希望用戰死來解脫壓力。據陳詩《丁汝昌傳》,在自殺殉國后,丁汝昌仍然被光緒“朝旨褫職,籍沒家產”,兒孫流離失所。直到光緒死后,丁汝昌才被恢復名譽。

    中日戰爭中,光緒皇帝表現出了晚清統治者少有的血性,或者說,是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然而,對于一場戰爭來說,僅僅有熱血是不夠的。在戰爭中,年輕皇帝性情急躁、缺乏耐心的缺點暴露無遺。他的急脾氣實在不適合指揮戰爭。

    十

    翻閱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的日記,我們很容易在字里行間發現一些令人吃驚的事實。我們發現,在大部分讀者頭腦中,那個清秀、文弱的皇帝,有著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暴躁、偏執、驕縱。還是在少年時期,翁同龢就已經發現皇帝脾氣之暴烈非同一般。僅僅從光緒九年(1883年)二月到六月間,不到半年,《翁同龢日記》中就記載了十二歲的小皇帝六次大發脾氣:二月十五,小皇帝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后殿大發脾氣,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扎得鮮血淋漓,“手盡血也”。又過了一個月,三月十八,“與中官鬧氣”,“撲而破其面”,把太監的臉打破了。五月初二,上課時摔破一碗。六月十二,因發脾氣踢破玻璃窗。六月二十,“頗有意氣”,“余等再入諍之始平”。動不動就摔東西,甚至有自殘舉動,對于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講,絕非尋常。翁同龢感覺到這個孩子的脾氣十分暴躁,他在日記中寫下了“圣性如此,令人恐懼”。

    雖然處在太后的高壓統治之下,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他畢竟是一個皇上?!盎噬稀边@個地位給人性造成了損害,他一樣也不能避免。

    在王府之中,他是萬千寵愛在一身的親王長子。他的任何一聲啼哭都會引來數十名奶媽、仆婦的手忙腳亂。進了紫禁城,他所受到的“過度照顧”有加無減。

    從進宮的第一天起,小皇帝就立刻感覺到了身份的變化。他發現,除了太后和幾位太妃之外,所有的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太監還是高官,見了他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匍匐在他的腳下。從年輕侍衛到須發斑白的大臣,他們臉上的表情無一例外,是誠惶誠恐、激動萬分,有的人甚至渾身戰栗,說不出話來。在太后面前,他是一個平庸的孩子。;對太后之外的所有人來說,他卻是真龍天子。今天的人們也許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對帝王近乎神靈般的崇拜與畏懼。

    從進宮的第一天起,太監們就對他說,他不是凡人,是天上的真龍降到了人間。有的太監悄悄對他說,他睡著后,常常會變成一條盤在榻上的小龍。

    及至啟蒙,老師又告訴他,他是“天子”,他的每一個念頭都會上達天聽。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寫道:“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里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椅墊子是黃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帶子、吃飯喝茶的瓷制碗碟、包蓋稀飯鍋子的棉套、裹書的包袱皮、窗簾、馬韁……無一不是黃的。這種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唯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br>
    和溥儀一樣,紫禁城中的小皇帝時時刻刻生活在“與眾不同”的暗示之中。莊士敦在《紫禁城的黃昏》中說,與后世傳說的連宮中太監都可以虐待小皇帝相反,“對于宮中許多忠誠的仆人來說……抬頭看皇上一眼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雖然在太后面前,光緒必須畢恭畢敬,但只要出了太后的宮門,他所遇到的就是絕對順從,他的所有要求都會被全力滿足,他的任何舉動也不會受到指責。高處不勝寒,在這個過高的地位上,他沒有正常的人際關系,他也沒有機會培養正常的耐挫能力。這種環境對這個孩子的性格不可能不發生致命的影響。

    事實上,畸形的成長環境中,他的人格始終沒有完全發育起來,許多心理特征仍然停留在兒童階段。在成年之后,皇帝仍然表現得像幼兒一樣,缺乏耐心、固執己見,每有所需,就立即要求滿足,缺乏等待延后滿足的能力。在太后面前,他大氣都不敢出;而在自己的宮中,小皇帝卻異常任性、驕縱。在他處受到壓抑的情緒,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加倍發泄,使得小皇帝的脾氣中摻入了一絲乖戾。小皇帝的急脾氣是出了名的:他要做什么事,任何人也不敢攔;他要什么東西,太監們立時三刻就要弄到,否則屁股不保?!秾m女談往錄》中,老宮女描述道:“他性情急躁,喜怒無常,手下的太監都不敢親近他。他常常夜間不睡,半夜三更起來批閱奏折,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罵混賬?!?/br>
    這一點甚至在朝廷上也不是什么秘密。在皇帝親政之后,大臣們曾經向太后反映過,“皇上天性,無人敢攔”。雖然看上去文弱,但臣子稍有忤逆,他就激動暴怒。在太后面前,他百依百順,然而離開了太后,任何人都必須對他百依百順。甚至在被剝奪了權力之后,皇帝的脾氣仍時有發作。光緒后期,曾經服務于宮中的陶湘在寫給大臣盛宣懷的信中提到這樣一件事:1904年,光緒要太監給自己的臥室安上電話。太監說這種新鮮事物剛剛傳到中國,北京城內尚沒有貨物供應,得聯系進口才行?;实垲D時大怒,限太監一日內找到,否則掌嘴。后來因為怕太后知道,這才作罷。據《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懷檔案資料選編之一》載,陶湘在信中說:“借此(事)可知老太太之嚴待非無因也,借此可知當今之難以有為。實可憂也。且聞當今性情急躁,雷霆雨露均無一定,總之,太君無論如何高壽,亦有年所,一旦不測,后事不堪設想?!?/br>
    后來做過溥儀老師的莊士敦談到對溥儀受到的教育時說:“我認為,如果必要的話,任何東西都可以犧牲,而不應讓他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假如繼續把他作為一個在本質上與一般人根本不同的人來對待,那么,他作為一個人,幾乎肯定將會是失敗的,而且也很難相信,他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君主?!?/br>
    他針對后來的皇帝溥儀說的話,在光緒身上都一一可見。這場戰爭與后來那場著名的改革之所以失敗,與皇帝性格中的這種缺陷很難說毫無關系。

    十一

    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太后還不以為意。據徐徹《慈禧大傳》記載,她每天游湖照相,養西洋狗,讀《紅樓夢》,甚至自制化妝品,把退休生活安排得十分充實。然而她做夢也沒有料到,當她把眼光又一次投到政治上來的時候,戰火已經燎掉了遼東半島,接下來就要點燃整個大清地圖:到1895年初,遼東全部失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海陸兩路,隨時有能力直指北京。

    太后再也坐不住了。她悄悄伸出手,暗地里調整了戰船的航向。在光緒帝手忙腳亂地指揮戰爭之際,慈禧卻開始秘密召見大臣,謀劃講和。她已經看出,和前兩次鴉片戰爭一樣,這場戰爭,清朝毫無取勝希望。

    是戰還是和,朝廷上下相持不下。那些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的老臣認為,這次戰爭不過是前幾次戰爭的重演,既然最后的結果都是屈服,那么當然越早議和越有利。然而那些年輕的主戰派官員堅決不同意。他們認為,以中國之大,如果血戰到底,定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他們提出,遷都西安,以舉國之力和日本周旋。

    在兩難選擇中,皇帝陷入了痛苦的深淵,經受著地獄般的折磨。有生以來,皇帝從來沒有經受過這樣大的壓力,從意志、品質上來說,他難以適應這樣一場意想不到的規模的戰爭。繼續這樣一場戰爭需要的是超人的意志力,而結束這場戰爭更是需要超乎尋常的現實感和判斷力。這些,皇帝都沒有。

    皇帝選擇了逃避。他把所有的兵書戰策都扔到一邊,前線的戰報也任由它堆積如山。他不再廢寢忘食了,不再聚精會神了,不再連續不斷地召見、會議、指示了?;实鄱阍诤髮m,長時間地翻閱詩詞、戲本,或者躺在床上昏睡。他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想,他恨不得一覺不再醒來。

    當皇帝再次被戰報催迫著出現在大臣面前的時候,人們發現,皇帝已經由一個堅定的主戰派變成了急切的主和派,甚至比太后還要急切。對日議和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同不同意割地。老謀深算的李鴻章聲稱,他堅決反對割地,“割地不可行,議不成則歸耳”。如果日本人必須割地,“鴻雖死不能畫諾”。連積極策劃議和的太后也反對割地。當聽到皇帝說朝臣有割地之議時,太后大怒,憤然說:“任汝為之,毋以啟予也?!?/br>
    然而,皇帝很快力排眾議,下定了同意割地的決心。他面召李鴻章,痛快地授予割地之權?;实壅f,如果不割地,那么“都城之危即在指顧,以今日情勢而論,宗社為重,邊徼為輕”。

    然而,日本提出的條件之巨,還是大大出乎舉朝上下的心理預期——割地不但要割遼南,還要割臺灣全島,并且軍費達3億元。李鴻章一閱之下,立刻愕然,他急電北京:“日本所要軍費過高,并且遼南為滿洲腹地,無論如何不能割讓。這兩條中國萬不能從,和約不成,唯有苦戰到底?!?/br>
    幾乎全體朝臣都同意李鴻章的意見。太后甚至說:“兩地皆不可棄,即使撤使再戰,亦不恤也?!?/br>
    據劉功成《李鴻章與甲午戰爭》,只有“光緒之意,頗在速成”?;实郜F在只有一個心思,那就是快快結束戰爭。只要能結束戰爭,什么條件他都打算答應。他被戰爭弄得太苦惱了。不久之后,皇帝在和議上簽了字,結束了這場大清國有史以來最屈辱的戰爭。

    十二

    通過這場戰爭,我們可以發現,以光緒的意志品質來論,他不適合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

    那些經常接觸皇帝的大臣發現,親政以來,皇帝的表現一直是兩極式的:一段時間內非常振作,諸事用心,精力十足;另一段時間又無精打采,意志消沉?,F存故宮中國歷史檔案館的光緒朝奏折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情況:出現在奏折之上的皇帝朱批,一段時間內字體異常宏大、端正、有力、神采飛揚,比如皇帝親政的頭幾個月、甲午戰爭開始階段以及后來的“戊戌變法”之中;而另一段時間則細小、傾斜、無力,經常帶著虛白,看上去軟弱松懈,比如甲午戰爭后期。特別明顯的是,后一種字體只有前一種字體的四分之一大。如果不事先說明,任何人也不會相信這兩種字體出自同一人之手。在清朝皇帝之中,這種情況是絕無僅有的。這說明皇帝的情緒經常處于從天堂到地獄般的大起大落之中。

    國勢衰微的大清帝國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堅強的領導者,就像一艘暴風雨中的大船迫切需要一個好船長。然而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在大清帝國的上升期,上帝簡直像揮霍一樣,把頂級精英一個接一個地投入到愛新覺羅家族的譜系中。從努爾哈赤到乾隆,六位皇帝都保持了非常出色的意志水平。然而,從乾隆中期以后,天下承平已久,皇族的漢化程度加深,錦衣玉食終日,愛新覺羅家族成員骨骼中的鈣質不可避免地開始流失?;实鄣纳眢w素質不斷降低,武功騎射水平一個比一個差,精神和意志一個比一個軟弱,甚至連生育能力也急驟下降。到了晚清,皇族已經退化到了手無縛雞之力的寄生物水平。

    溥杰回憶自己的王府生活時說:“四歲斷乳,一直到十七歲,每天早晨一醒來,老媽子給穿衣服,自己一動不動,連洗腳剪指甲自己也不干,倘若自己拿起剪刀,老媽子便大呼小叫,怕我剪了rou。平時老媽子帶著,不許跑,不許爬高,不許出大門,不給吃魚怕卡嗓子,不給……”(溥儀《我的前半生》)

    到了光緒皇帝這一代,他身體里愛新覺羅氏的血液已經淡到似有若無了。深宮中長大的他對社會的復雜、人情的冷暖、生存的艱難一無所知。在錦衣玉食和萬人呵護中長大的光緒,從小沒有經歷過任何艱苦,也沒有經歷過大事的磨煉,這使得他的意志素質不但遠遜于他的列祖列宗,甚至不及中人。

    然而,按照傳統的政治設計,中國的帝王必須是由超人的意志力和道德感組合起來的完美的人。因為那架龐大無比的政治機器完全要靠他只手去cao縱控制,全國人民的安危幸福系于他一身。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皇帝的要求至高至險。畢沅《續資治通鑒》中載,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十月的一天,趙構與大臣趙鼎聊天?;实劢榻B自己每天的生活安排時說:“我居住大內,每天都有日課。退了早朝后,就閱讀奏章;午飯后,讀《春秋》、《史記》;晚飯后,讀內外奏章,夜讀《尚書》,一直到二鼓?!被实壑鲃由爝^屁股,趙鼎當然趕緊拍馬:“如今寒門素士都做不到整天讀書。陛下圣學如此,誠非異代帝王所及!”

    甚至這樣刻苦自勵的皇帝,最后也沒能以“圣君明王”的形象進入歷史。從本質上說,人們不是把皇帝當成一個凡夫俗子而是當成一個神來要求。因此,“圣王教育”就是要把一個平庸的人變成完美、堅強、無所不能的“圣人”。

    過高的標準使小光緒成為天下最容易體會到挫敗感的孩子?!笆ネ踅逃痹谛』实鄣念^腦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應該”:他應該具有常人不具備的毅力,能應付別人應付不了的課程;他應該比普通人聰明,讀書過目不忘;他應該機靈敏捷,舉動處處符合規矩?!驗檫@些是偉大的帝王應該具備的素質??上?,他那孱弱的身體里其實沒有這些東西。雖然聽話、好學,然而過于繁重的學業也常常使他想打退堂鼓,過于苛刻精細的日常生活教條也使他不堪重負。他很難長時間地恪守老師給他定下的嚴格標準。

    然而,“圣王教育”又使他相信,毅力決定一切,完美才有價值,稍一松懈就是退步,任何妥協都是失敗。因此,一個舉動沒達到自己的要求,在他看來,也是“不應該”的。

    巨大的壓力和自己過于軟弱的天賦,使小皇帝的日常表現越來越兩極化發展。有的時候,他能把自己的精神狀態調動到最佳狀態,把意志水平調動到極高程度,一絲不茍地“學做圣人”,表現得非常振作進取。然而,由于身體素質以及先天缺乏剛毅氣質,他難以長時間地克制自己,振作狀態很難持久。一旦受挫,他又會對自己極度失望,心氣因此一掃而光,陷入長期的萎靡不振狀態。師傅翁同龢也注意到了這個奇怪的現象,他在日記里記道,小皇帝有的時候精神振作,學習起來勢如破竹,“讀甚奮”,作文也“極敏捷”。讓師傅欣慰不已。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皇帝又會莫名其妙地陷入“不能用心”、“少精神”、“精神渙散”、“勉強敷衍”、“百方鼓動不得”、“倦怠遷延”的狀態。翁同龢焦慮、憂愁、嘆息,甚至無可奈何。

    用今天的話說,皇帝患有雙相抑郁癥?!笆ネ踅逃笔顾闪艘粋€完美主義者,一件事情,只有做到完美,對他來講才有意義。在消沉時期,他極度厭惡自己,對自己不抱任何希望;在振作時期,他又相信只要自己毅然“改惡從善”,并且堅持到底,那么一切都會瞬間改觀,自己也會變得異常完美,世界依然燦爛美好。他缺乏那種退而求其次的現實主義態度。他的信條是:要么最好,要么干脆最壞;要么傾盡全力、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要么破罐子破摔、逃避現實。在甲午戰爭和后來的“戊戌變法”等重大歷史時刻,我們都能清楚地看到這種不健康的心理模式給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帶來的致命影響。

    十三

    不論如何,戰爭總算畫上句號了,那些和戰爭相聯系的焦灼、驚惶、徹夜不眠終于結束了?;实巯袷且粋€從火災現場狼狽逃出來的難民,把一片狼藉的廢墟拋在腦后,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墒?,他心里卻著起了悔愧的大火,一寸寸燒得這個善良單純的人的心臟不停地痙攣。

    只有在硝煙散盡后靜心盤點,皇帝才看得清楚這場戰爭的后果是多么嚴重。

    本來,經過所謂的“同光中興”之后,大清帝國已經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通過洋務運動,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近代海軍和一大批近代化工業,大清這輛殘破的老車,已駛過了最危險的路段,開上了相對平穩開闊的坦途,雖然速度不快,但總可以說是處于上升狀態。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確無必要與日本孤注一擲地作戰。如果沒有《馬關條約》,中日兩國的歷史走勢也許會與日后大相徑庭。

    沒想到,這個好不容易贏得的“大好形勢”,卻在自己的手中戛然而止。清朝有史以來最大面積的割地和最大數額的賠款,使大清猶如一個剛剛病愈的人又一次被打倒在地。甲午戰爭給了日本一個全面超越中國的起點,3.4億兩白銀加上臺灣,成為日本騰飛的強大動力。而中國則自此跌下萬劫不復的深淵。亞洲和世界的格局重新洗牌,那些逡巡在中國四周的歐美列強,又紛紛亮出了利爪,紛紛向中國提出了“租借”土地的要求。中國由一個“同光中興”的“希望之星”變成了被瓜分的對象,一時之間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本來想證明自己能力的一場演出,最后的結果卻是使全國臣民見識了自己的無能;本來要為國家雪恥,沒想到卻給民族帶來這么大的災難。召開大臣會議時,太后連正眼都不瞅他,那張越發嚇人的臉毫不掩飾地向朝廷重臣流露著對他的輕視,讓他無地自容。在戰爭過后,太后越來越多地走上前臺,直接處理政務,說明她對自己已不再放心。

    確實,通過這場戰爭,太后對皇帝的印象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太后沒想到,原本她認為已經培養陶鑄得成了器的皇帝,一旦登臺亮相,居然唱得這樣荒腔走板。通過這場戰爭,她才發現,皇帝原來是如此幼稚、孟浪、輕率和脆弱??磥?,自己這么多年的心血是白費了,這個孩子實“不足以承大業”。太后后悔極了,她后悔自己太大意了,一眼沒照顧到,竟然釀此大禍,自己何以對得起列祖列宗!

    然而悔之晚矣。在中國式政治規律下,一個皇帝如果沒有失德,不管他曾經多么失策,也缺少被更換的理由。何況從形式上講,他君臨天下,已經二十多年了。自己雖然精力尚存,但畢竟沒有幾年活頭,這個家注定還是他當下去。自己所能做的,唯有在有生之年,再多caocao心、把把脈,能盡一份心是一份心吧!

    皇帝的情緒步入兩極化狀態中的低谷。像以往一樣,心緒低落的皇帝又病了。躺在病床上的皇帝一遍遍地反思著:在戰爭之中,他一舉一動都是效法列祖列宗,為什么到頭來卻左支右絀、一敗涂地?

    皇帝想起了李鴻章前幾天給他上的一道奏折。李鴻章說,在中日談判期間,伊藤博文曾對他講:“貴國之弱,在于固守舊法。如欲自強,必須將明于西學、年富力強者委以重任,拘于成法者一概撤去,方有轉機?!?/br>
    這場戰爭讓他見識了“西法”的強大。他沒想到,日本在戰爭中竟然能迸發出這樣巨大的能量??磥?,“西法”的威力遠遠超過“祖宗舊制”。

    年輕人活躍的思維容易跳出陳舊的枷鎖,一場戰爭打開了他的眼界。在病榻之上,他命人進呈了駐日公使黃遵憲所著《日本國志》以及英國人李提摩太編譯的《泰西新史攬要》、《列國變通興盛記》?;实邸叭绔@至寶”,這些書在他面前,打開了一個與“祖宗舊制、圣人之言”完全不同的新世界。他終于發現,戰爭的失敗,并非因為他的“無能”,并非由于他不夠“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而恰恰是因為他太迷信圣人和祖先了。其實他們留下來的舊式武庫中的武器完全不實用。梁啟超先生在《戊戌政變記》中記載,皇帝認識到,如今時代,“外洋各國是今非昔比的”,中國“一切落后,大量地做趕不上外國”,“西人皆曰為有用之學,我民獨曰為無用之學”。一氣之下,皇帝命人把他案頭的那些性理之書搬出去,以“皆無用之物,命左右焚之”。只有“維新變法”,讓大清脫胎換骨,才能扶大廈之將傾。

    可是,法如何變,舊如何革,?從哪里入手?他也沒有答案。

    十四

    1895年6月3日,皇帝在養心殿書案的眾多文件中發現了廣東籍新科進士康有為的一封奏折。進士直接上書皇帝,這種情況十分罕見,皇帝立刻打了開來:近者萬國交通,爭雄競長,不能強則弱,不能大則小,不存則亡,無中立之理。自大而小者,土耳其是也;自強而弱者,波斯是也;自存而亡者,印度、緬甸、安南是也……

    一拿起來,皇帝就沒再放下。他當天沒有吃午飯,晚上又把這封奏折攜帶到寢宮,在燈下細細再讀。

    康有為用他那出色的文筆,清晰扼要地介紹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怎么回事,介紹了俄國的彼得大帝,介紹了日本的明治天皇,介紹了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他從世界大勢的角度,提出了變法的總綱領;又分十個方面,系統講解了中國應如何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諸領域“全面更新之”,論述條理分明,措施詳細周到。這封奏折,讓皇帝感覺新奇無比又茅塞頓開。

    當時,皇帝的感覺用四個字可以形容——天助我也!在他急切盼望變法人才的時候,這個廣東進士從天而降?;实鄹杏X康有為的每一句話都是那么深刻而清晰,顯示出這個人的淵博?;实垡槐楸榈卮χ嗾壑心切┧恢赖男旅~,就像一個夜航的水手,看到了前方一座遙遙的燈塔?,F在,他要毅然掉轉船頭,駛上正軌,大清很快就會趕上列強,并駕齊驅,甚至超越它們。他不但會重現大清舊日的榮光,成績還會遠遠超過列祖列宗。如果那樣,這場戰爭的失敗,不過是他人生中一個小小的陰影或者說必不可少的前奏,今后的偉大事業,將使這小小的失誤顯得不值一提。想到這里,皇帝的情緒突然柳暗花明,陰郁和消沉一掃而空?;实鄹杏X震撼,皇帝感覺興奮,皇帝感覺狂喜,皇帝推枕攬衣、目光炯炯。第二天一早,皇帝發布命令,命軍機處將此奏折抄為三份,一份存皇帝上朝時的乾清宮,一份存皇帝日常處理政務的中南海勤政殿,一份由軍機處抄發各省大員??涤袨榈淖嗾墼?,則立刻送往頤和園,交給太后“懿覽”。

    十五

    太后十分認真地閱讀了康有為的奏折。雖然對那些新名詞不太懂,但老太太顯然也為康有為的愛國之心所打動。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記載,讀了康有為的上書之后,太后“亦為之動,命總理衙門總署的諸王大臣接見康有為,向他詳細詢問補救之方、變法條理”。

    關于“戊戌變法”,大多數讀者頭腦中都有許多“先入為主”的歷史“定論”,其中之一,就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大多數政治人物都反對變法,他們堅稱“祖宗之法不可變”,發誓要捍衛大清祖制的每一根毫毛。

    其實并非如此。

    確實,古老的中國在外界刺激面前,覺醒的速度實在太慢了。然而,經過甲午戰爭之后,被砍掉了肢體吸去了血的老獅子終于痛醒過來。絕大多數政治精英終于認識到,中國和西方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而不僅僅是在器物層面。如果照過去的老路走下去,中國除了滅亡之外,別無可能??梢哉f,戰爭修正了每個人的觀念,“變法”已經成了朝野上下的共識。連師傅翁同龢的思想都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涤袨榈热私M織起來宣傳變法的強學會,不但吸引了袁世凱、聶士成這樣的新軍將領,而且一大批朝廷重臣,如翁同龢、孫家鼐、李鴻章、王文韶、張之洞、劉坤一也都成了它的會員和贊助人。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連一些原來以“仇洋”著稱的真正“頑固派”大臣,如徐桐、于蔭霖等人,也都開始同意中國必須進行起碼的改革。據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載,軍機大臣孫家鼐所說:“今日臣士愿意變法者,十有六七,拘執不通者,不過十之二三?!碑敃r的情形正是如此。

    至于慈禧太后,更并非一個“頑固派”。早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她就大力支持洋務運動,在“設立同文館”等事件上,表現出了堅定的改革傾向。甲午戰爭之后,太后也和皇上一樣,陷入了日夜的焦灼之中?!段掏樔沼洝分性涊d,甲午戰爭結束不久,慈禧命上書房“宜專講西學”,專門給皇帝講解西方國家的知識。

    因此,當皇帝來到頤和園向太后匯報他的變法構想時,太后立刻說:“變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凡以圖富強也?!保ㄙM行簡《慈禧傳信錄》)

    但是,太后對“變法”完全沒有皇帝那樣信心十足。最關鍵的問題是,太后認為,皇帝難當此大任。

    甲午戰爭已經證明他不是一個有能力的領導者,他的急躁、脆弱實在不適合承擔這個前無古人的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知道,這可是對中國幾千年傳統的全面改造。說實在的,即使康熙或者乾隆那樣的圣主再世,也不一定敢進行這樣的嘗試。

    但太后又沒法反對。第一,她是一個愛惜羽毛的人。自從退居二線以后,她一直十分注意干預政治的分寸。第二,大清此時國力已經弱到極點,眼看著就要被列強瓜分,如果不實行變法,最后一搏,“死馬當作活馬醫”,確實別無出路。第三,“變法”是怎么回事,她心中一片茫然,“并無成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已經記不住那么多新名詞了。她對于西方政治運作方式,對于世界政治發展趨勢,都一無所知,她明白自己的知識素養不足以出面親自領導這樣的變法。

    想來想去,太后決定支持變法。但是同時,太后明確地重申她必須掌握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權力。另外,太后還要求皇帝發布上諭,調任她最信任的榮祿為直隸總督,并節制北洋水陸各軍,以便牢牢地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對“法如何變”她不太了解,但是對于如何確保自己的權力,她比誰都清楚。與國家安危比起來,太后更看重自己的政治安全。她深知,變法必然帶來震蕩,她要預先做好安全防護,一旦“變法”過程中出現任何偏差和問題,她都能迅速掌控全局,保證自己的大權不會旁落。

    十六

    透過百年時光的薄薄帷幕,回顧當初那場著名改革的前前后后,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中國現代化轉型這至關重要的一步,并非只有失敗這一種可能?!白兎ā痹谀菚r其實是“大勢所趨”、“眾望所歸”。在“變法”開始的時候,形勢相當樂觀。太后以支持者的身份在旁觀這場新奇的手術。大部分大臣也都程度不同地支持變法,起碼還沒有任何一個人公開反對。

    當然,改革所面對的阻力也是巨大的。中國文化的強大惰性舉世罕有其匹,正如魯迅所說,在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之下,想搬動一張桌子都要流血。因此,如果是一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來主導這場改革,他應該會選擇“小步走”的方式進行。他應該化整為零,分項進行,先易后難,“徐圖而漸更之”,在每項改革措施推出時,使支持他的力量總是大于反對他的力量。通過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他可以成功地使人們的觀念一步步更新,使改革阻力一點點化解。

    不幸的是,命運多舛的中國沒有遇到合適的人選。相反,無論是光緒帝,還是康有為,都嚴重缺乏實際cao作能力。

    這兩個人都是典型的“憤怒青年”,血氣方剛而又缺乏閱歷,他們把改革看得極為簡單?!督苁可蠒鴧R錄》記載,康有為設計的改革方案,第一個步驟就是大誓群臣,“皇帝親自在乾清門舉行大誓群臣儀式”,讓所有的大臣在決心變法的文書上簽字,這樣,“天下臣工都革心洗面,然后推行新政,自然就能令下若流水,無有阻礙者矣”。他們認為,通過這樣一個戲劇性的、催眠術式的儀式,就可以摧毀數千年來積累的強大思想惰性。這無異于癡人說夢。

    他們貪多求快,急于求成,想在一夜之間改變中國的面貌。經過甲午戰爭之后漫長的消沉期后,光緒皇帝的精神狀態處于一個井噴式的高漲期。性格急躁的他強烈希望“乘積弊之后,挾至銳之氣,舉一切法而更張之”。一夜之間改變中國的面貌,把中國從一個最弱的國家變成最強的國家,他相信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像過去他無數次地相信只要自己振作起來,“痛自洗涮”、“堅持到底”,就可以使自己從一個軟弱的皇帝一舉而變成最堅強的、無所不能的皇帝一樣。越是軟弱的人,越迷信意志的力量。

    康有為甚至比皇帝還要急切。蕭功秦于《危機中的變革》談到,康有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非大變、全變、驟變不能立國”,他們認為,既然中國不敵西方,那么就證明中國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必須全盤更新,徹底改變。改革必須“用一刀兩斷之法,否則新舊并存,騎墻不下,其終法必不變,國亦不能自強也”。而要一刀兩斷,就必須大張旗鼓,疾風驟雨,連出重手。從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發布《定國是詔》開始,到八月初六,103中,皇帝共發出改革諭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其中七八月份之交的17天內,居然下達了132件諭旨。變法之勢真如傾盆大雨,轟轟烈烈,滾滾而下。這些詔書的內容包括了政治體制、官僚制度、裁撤冗員、新設機構、發展工商業、建設鐵路、開辦銀行、改革財政、改革教育、更新國防等各方面的革新,幾乎涵蓋了社會的每一個方面。

    為了避免守舊大臣的反對,這些上諭中的大部分都是按照康有為的建議,直接下達到有關部門執行,而沒有經過任何討論,因而大部分缺乏可cao作性。

    對于光緒皇帝來說,這是他傾盡全力的一次政治賭博。剛剛遭遇了巨大挫折的他,希望用一次“畢其功于一役”的拼搏來證明自己能“行”?!拔煨缱兎ā敝械墓饩w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剛烈、堅強和勇敢。他幾乎把前二十幾年生命中積蓄的所有精力都釋放出來。他整夜整夜地不睡,白天也只吃很少的東西。他雙眼布滿血絲,然而精神高度亢奮。他和康有為都天真地相信,他們只要用圣旨,把按照日本和西洋諸國藥方抓來的靈丹妙藥灌入大清帝國體內,不久之后,就會使大清帝國去腐生肌、起死回生。就像康有為屢次樂觀地描述的那樣,只需要三年,這場變法就可以使大清“自強”、“自立”起來?!犊涤袨檎摷分杏涊d了康有為當時的看法:“日本改革三十年而強,而以我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而宏規成,五年而條理備,八年而成效舉,十年而霸圖定矣?!笔曛g,他就可以令大清蒸蒸日上,“富強而駕萬國”。三十年之內,中國就會化蛹為蝶,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然而,在其他人看來,這種“改革”簡直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個西方觀察者說,皇帝主持的改革“不顧中國的吸收能力,三個月內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夠中國九年消化”。

    更為要命的是,他們許多具體改革措施魯莽滅裂,只圖一時痛快,不計后果,不留后路,嚴重沖擊了社會精英的根本利益。他們在所有讀書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從下科開始,廢除八股。按照《梁啟超文集》中梁任公的話說,這一舉動,一下子讓大清帝國所有準備應試的讀書人手足無措,觸了“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之怒”。

    改革開始之后不久,皇帝又下達命令,裁撤了詹事府等七個閑散衙門,砸了近萬人的飯碗,卻沒有給下崗官員安排新的出路。此命一下,如同在晴空爆響了一顆炸雷,引起了官場的極大震動。

    因此,在“維新變法”剛剛開始之時,就有人看出它必然失敗。維新派著名人物張元濟在當年六月初九給好友的信中說變法“舉動毫無步驟,絕非善象。弟恐回力終不久,但不知大小若何耳”。

    隨著改革措施越頒布越多,越來越多的人看出,這幾個年輕人不可能成事。越來越多的中間力量開始變成了改革的反對派,原來改革的支持者也開始袖手旁觀。一股反對改革的大潮,正在醞釀之中。甚至連變法的核心人物都預感到了變法必將失敗。七月,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在寫給一個朋友的信中說:我大哥康有為的計劃過于廣大,而支持他的同志又太少,舉措太激烈,因此排擠他猜忌他的人處處都是,而皇上又無實權,變法怎么會成功?我深感憂慮。

    《戊戌六君子遺集》記載,康廣仁說,他曾力勸其兄,減緩改革步伐,以適應社會節奏,卻被康有為慷慨激昂的表態反駁回去??涤袨檎f,死生有命,一切都有天意??祻V仁無可奈何地對朋友說:“我大哥思想太高邁,性格太固執,恪守書本知識,不能沖破僵化的思維,事已至此,實無他法?!?/br>
    十七

    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們主持下的變法不可能不以這種“魯莽滅裂”的方式進行。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