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從親政初期的偉大,到謝幕時的尷尬,嘉慶的滑落曲線如此令人嘆息。在全面盤點嘉慶皇帝的統治時,歷史書給出的詞匯是“嘉慶中衰”。他二十多年的統治,前面連著“康乾盛世”,緊接其后的,則是“鴉片戰爭”。正是在嘉慶皇帝的統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萬劫不復的衰敗的關鍵幾步:腐敗之癌由乾隆晚期侵蝕到國家肌體的幾個重要器官,演變成了嘉慶晚期的淪肌浹髓、全面擴散;國困民貧,交織在一起,大清帝國已經被掏空了精華,成了風中之燭。所以,在他之后,昔日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才那么容易地淪為任人宰割的對象。這個辛苦了一輩子的皇帝,后來作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進入了史冊。 失敗的原因,是一直標榜“法祖”的嘉慶,在最核心的地方背離了祖先的傳統。 清朝歷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一以貫之的特點,一是現實主義精神,二是超凡勇氣?;侍珮O說過:“凡事莫貴于務實?!庇赫实垡舱f:“本朝龍興關外,統一天下,所依靠的,唯有‘實行’與‘武略’耳。我族并不崇尚虛文粉飾,而采取的舉措,都符合古來圣帝明王之經驗,并無稍有不及之處。由此可知,實行勝于虛文也?!睆呐瑺柟嗟蕉酄栃?,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頭腦不受束縛,一切判斷從現實出發,因勢利導,靈活變通,才使得政權成功地從東北走到了北京。從康熙到乾隆,這三代君王也正是在現實精神的指導下,才能在連續百余年間做出多次不拘定式的政治創新,打造出生機勃勃、充滿進取精神的政治態勢,使得政治制度不斷生長、修正、完善,最終促成了“康乾盛世”的誕生。他們高舉“法祖”之旗,“法”的正是祖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宏大氣魄。 恰恰是從高喊守成的嘉慶開始,清朝皇帝丟掉了祖先的精神內核。對失敗的恐懼,已經注定嘉慶是個失敗的皇帝。因為一個沒有缺點的人,注定是平庸的人。一個不敢承擔任何風險的統治者,注定不能成大事。在這“千年不遇之變局”前,要想挽救大清朝,最需要的不是勤奮,不是仁愛,也不是節儉,而是眼光、觀念和勇氣。 可惜,嘉慶皇帝缺乏的,就是能發現問題的眼睛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偉大人物的時候,坐在這個位置上的卻是一個平庸的好人。 第二章 光緒:被“帝王教育”敗壞的人 一 “湉”的意思是“水流平靜”。以“小心”、“恭謹”聞名的醇親王奕譞給長子起名“載湉”,這表明他唯一的希望是這孩子一生安穩平順而已。在不勝寒的政治高峰把欄桿拍遍的他,飽覽風光壯美,更深知風濤險惡。對他來說,什么“雄心”、“功業”,都是些令人厭倦的詞匯,政治首先意味著的是風險和毀滅。 然而世事就是這么不可捉摸,并且充滿荒誕——偏偏就是這個孩子,被他的嫂子兼大姨子慈禧選中,要接替剛剛死去的同治,繼承大清王朝的帝統。 發生在養心殿東暖閣的那一幕讓所有的大臣記憶猶新:太后的話剛出口,中選者的父親奕譞如同被雷擊了一樣,當時就癱軟在地,“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翁同龢日記》) 在后來的歲月中發生的那些故事,證明了這位親王對兒子命運的判斷是多么有先見之明。然而,與強大的命運比起來,任何先見之明都蒼白而徒勞。 二 中國歷史對女性而言是不公平的。這片土地上不知曾生長過多少杰出的女子,她們冰雪聰明,且如鮮花一樣美麗??上齻冎荒芮那牡蛄?,上天賜予她們才華,卻沒給她們施展的空間。 葉赫那拉是為數不多有機會出現在歷史聚光燈下的女人之一。據說,旗人家的女人往往比丈夫能干。許多八旗子弟在外面擺夠了譜,回到家里,卻要乖乖受女人的轄制。這樣的女人,侄兒要叫她“伯伯”,兒子不叫她“mama”,卻叫她“爸爸”。葉赫那拉就是這樣。在丈夫去世之初,她可能并不一定想成為“政治家”,她介入政治的動機不過是保住愛新覺羅家的產業,以免孤兒寡母受人欺負。但是,權力這個東西就像鴉片,一旦沾上手,就撒不開。對蘭兒這樣的女人來說,人生最大的樂趣無過于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施展手腕、較量機鋒、擺弄他人、把握局勢,使自己永遠站在勝利者的位置上。從這一點來說,比起小小后宮爭風吃醋的斗爭,規模龐大的政治游戲更適合她施展她的玲瓏手段。 年屆四十、正當盛年的太后,駕馭大清帝國這艘航船正是得心應手、逸興遄飛之時,選擇一個年長的王子為君,自己放手交權,當然非她所愿。 之所以選擇四歲的載湉,除了他的年齡小之外,一個隱秘而關鍵的原因,恰恰在于他那個富于遠見、聞命便痛哭流涕的父親。這個以“謙謹老成”聞名的小叔子兼妹夫是一個異常順手的工具。他十分乖巧,素無野心。他會圓滿漂亮地完成交給他的每一項任務,又會像她肚子里的蛔蟲一樣,知道怎樣和權力保持最恰當的距離,以迎合這個權欲極重、猜忌心極強的嫂子。只可惜他大了一輩,要不然真是帝位繼承者的最佳人選。但愿遺傳的力量能起作用,使未來的皇帝能夠繼承他父親的性格和識度,讓他懂得怎樣和這個非同尋常的女人相處。 另一個原因在于這個孩子的性格。在命這個孩子入宮之前,她曾經不動聲色地向meimei了解過。meimei說,這個孩子最大的特點是“文靜”,從不淘氣。這極愜太后之心。眾所周知,剛剛死去的同治皇帝,是清朝皇帝中最頑劣的一個,從小就頑皮異常、任性乖張,長大后熱衷于微服出游,泡茶館、逛妓院,最終染上惡疾,一病而亡。從meimei的描述看來,小載湉起碼不會蹈此覆轍。 然而,和這孩子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后,慈禧就發現,她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這孩子絕非大清皇帝的合適人選。 首先,這個孩子身體太差了。進宮之后,他三天兩頭鬧病,不是感冒頭疼,就是嘔吐腹瀉,幾乎沒有一個月消停過。(參見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另,《翁同龢日記》中亦常見光緒生病的記載。)她經常擔心這孩子活不長。就是長成了,這么單薄的身子骨,怎么能擔得起那么繁重的政務? 其次,這孩子太“文靜”了,文靜得像個女孩子一樣。也許是因為meimei愛惜過度,這個孩子膽子小得出奇。一聽到雷聲,他就嚇得大哭大叫,冷汗不止,非得大人抱在懷里,百般撫慰,才能安靜下來。除了雷聲,鞭炮聲、鑼鼓聲他也怕得要命。就連見到一只蟲子,他也要哭上半天。 慈禧越來越發現,這孩子不是她喜歡的類型。她和孩子性格上的反差太大了。 葉赫那拉天生剛強,性格像一團火,永遠精力十足,永遠興致勃勃。就像《宮女談往錄》中老宮女的回憶一樣:“老太后就是講究精氣神兒,一天到晚那么多的大事,全得由老太后心里過,每天還是……總是精神飽滿,不帶一點疲倦的勁兒?!?/br> 而這個孩子天生稟賦不足,精神不健旺,只愛悶在屋里拆拆自鳴鐘,擺弄擺弄西洋玩具。 太后如同男人一樣干練,什么事都要處理得清清爽爽,一絲不茍?!袄咸笠簧鲝姼伞詵|西也必定要端端正正精精致致地像個吃的樣。穿雙鞋,也必定要襪線對準了鞋口,絲毫也不能對付。精明認真是老太后的秉性?!?/br> 這孩子卻做事拖泥帶水,又沒常性,經常玩著玩著就煩了,扔下一大堆鐘表零件,又去擺弄另一樣東西。太后最看不上的就是這點。 太后精明聰慧,善于察言觀色。這個孩子卻木頭木腦,缺乏靈活機變勁兒…… 用古話說,她和這孩子簡直生來“相克”。相處時間越長,她感覺越別扭。她十分反感這孩子期期艾艾、怯懦退縮的神情。不論從哪方面看,這個孩子都不像能長成一個雄才大略之人。 沒辦法,這就是大清的命吧! 失望歸失望,太后對這個親外甥還是盡心盡力的。同治皇帝是在奶媽的懷中長大的,那個時候,她正忙著濃妝艷抹、爭風吃醋,無暇顧及襁褓中的嬰兒?,F在,已經失去爭寵任務的她,把對同治的一份歉疚都在光緒身上彌補了。后來她回憶說:“皇帝入承大統,本我親侄。從娘家算,又是我親meimei之子,我豈有不愛憐之理!皇帝抱入宮時,才四歲,氣體不充實,臍間常流濕不干,我每日親與涂拭,晝間常臥我寢榻上,看著天氣寒暖,親自為他加減衣襟,節其飲食?;实圩栽诖纪醺畷r即膽怯,怕聽到大聲特別是雷聲,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摟在懷里,寸步不離?;实廴鍤q后,我每日親書方紙,教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唯恐不至……”(瞿鴻禨《圣德紀略》) 太后是一個現實主義者。選擇既不能更改,她所能做的,只有給這個孩子以最好的教育。剛剛五歲,她就迫不及待地給小皇帝開了蒙,請了狀元出身的翁同龢為師,并制定了極其嚴格的學規。她經常召見師傅,詳細詢問學業進展情況。光緒十一年(1885年),她發現小皇帝的作文頗有可觀之處,當即降旨,從此之后,把“(皇帝)每日所作詩、論及對子,均繕寫清本,隨功簿一并呈覽”。在繁重的政務之余,她還把檢查批閱皇帝學業作為自己每日必修的功課。 有充分的史料可以證明慈禧太后對光緒的培養是盡心盡力的。每一個專制者對繼承人的期望都是既聽話又能干——在他活著的時候,可以絕對控制這個繼承人;在他百年之后,繼承人又可以挑起大梁。對于控制這個天性柔弱的孩子,慈禧很有信心他不會逆反,因此她著力更多的是發展他的才干。從很早開始,她就有計劃、分步驟地培養光緒的政治興趣和能力。小皇帝剛滿十歲,她就經常在工作時讓小皇帝陪伴在身邊,給他講解奏折,有時候還讓他試著在折上批答。大臣們發現,在發回的奏折上,出現了一種類似兒童描紅的特別幼稚的字體,雖然故作大人腔,但一望而知,是兒童所擬,這無疑是“今上”的手筆。小皇帝滿十三歲那年,她又讓小皇帝實習政務。在垂簾聽政的時候,大臣們遞上奏折,慈禧總是讓皇帝先看一遍,然后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告訴皇帝為什么要這樣辦。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太后在皇帝的功課中加上講解奏折一項。 事實上,直到十多年后打算更換皇帝之前,她一直是以“恩主”的心態來對待皇帝的——是她親手把他扶到了寶座上。這個座位,被帝國內所有的男人視為最大的幸運和幸福的象征,千百年來,有多少人為之付出了生命甚至家族的代價。而他,在懵懂中一夜之間就得到了。況且,又是她,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灌注了那么多心血,甚至比對親生兒子還要盡心。要知道,她可從來沒有親手料理過小同治的吃喝拉撒。太后常常想,長大懂事后,這個孩子沒有理由不對她感激涕零。 三 然而,當長大成人后的光緒回憶起來,也許并不認為被選入宮是他人生中的幸運。 那是1875年1月13日,載湉從熟悉的家里被拋到了這個巨大、荒涼、寒冷的墳墓一樣的宮殿之城。在空曠的廣場上,他面對的是一群陌生的人——一大群模樣怪異的太監,和他們簇擁著的一個衣服華麗、高高在上、表情冷漠的女人。 這個孩子如同一塊柔嫩的蚌rou,被粗暴地從親情之蚌中剜了出來:剛剛還抱著他逗他玩的父親,現在遠遠地跪在丹墀之下,成了他的臣子;與他朝夕不離的祖母和母親淚眼婆娑地被厚厚的宮門阻擋在外,幾乎永世不能再見;為了讓他徹底與過去的生活告別,太后甚至不允許他的奶媽跟進宮來。 天底下可能沒有比紫禁城更不適合一個孩子成長的地方了。這輝煌的宮殿其實不是一座建筑,而是權威意志和專制觀念的體現。從根本上說,這座窮極了人間物力的建筑并不是為了讓人舒適地居住其中,而是為了昭示皇帝與上天的關系,傳達帝王不可動搖的威嚴這個信息。它的整體布局象征著天上的星座:宮中有三大殿,是因為天上有三垣;后三宮連同東西六宮共為十五座,正合紫微垣十五星之數。龐大的宮殿群紅墻黃瓦,不僅因為美觀,更因為只有紅黃二色才能配得上皇帝的尊嚴——紅屬火,火主光大;黃屬土,土居中央。 在這個權力的象征物里,有著世界上最密集的陰謀、最嚴密的規矩,以及人間頂級的浮華和奢靡,卻唯獨缺乏一樣東西——簡單平凡的親情。 我們無法想象進宮的當天晚上,躺在巨大空曠的殿宇之中的孩子,面對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心里是多么驚惶和迷惑。我們只知道,從第二天起,他的生活就完全改變了。那個原本無拘無束的孩子現在變成了帝國機器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零件,他每天得按固定的程序運轉。他每天四點鐘就要起來,正襟危坐在乾清宮那張堅硬的寶座上,充當“垂簾聽政”的道具。在禁宮林林總總的幾百年一成不變的禮儀中,他都是必不可少的器皿,被群臣捧來捧去——到觀德殿給先皇帝梓宮叩頭,到奉先殿給列祖列宗牌位跪拜,去慈寧宮給太后太妃請安,往壽皇殿及太高殿祈雪、祈雨,春天到豐澤園去行耕藉禮…… 他完全不知道他做這些事的意義,他只知道,在這廣闊無垠的禁宮之中,每一寸空間都充滿著看不見摸不著的“規矩”。在哪位太妃前應該說哪些話,在哪個儀式上應該穿哪套衣服,下跪時先跪哪條腿,跪下后龍袍的前擺放在哪里,磕頭的次數、深度,跪或立的間隔,都有詳盡的規定,稍有錯誤,就會遭到批評和訓斥。 對于自己的親姨、伯母和養母,小載湉怎么也親近不起來。雖然這個“親爸爸”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對他表示關愛,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他在太后身邊,卻從來感覺不到一個兒子在母親面前應該感覺到的安然自在。在小載湉的心里,母親應該是溫柔的、溫暖的、包容一切的??墒窃谒母杏X里,這個“親爸爸”更像一個男人。她從來都說一不二,在她面前,所有的人都必須絕對服從。她像一個寒光四射的巨大光球,籠罩著宮中的一切,光芒如同麥芒一樣砭人肌骨。他從心底里懼怕這個鋼鐵一樣的女人,只要她看他一眼,載湉就感覺渾身冰涼。 從進宮的第一天起,他總是處于太后的糾正和訓斥之中。精明強干的太后在教育上卻是一個失敗者。對親生兒子同治,她任母愛泛濫,過分嬌縱。而對繼子光緒,她卻矯枉過正。在為小皇帝挑選太監時,葉赫那拉特意指出:“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質樸數人,凡年少輕佻者,概不準其服役?!边@個以權力為生命的女人首先要做到的,是對養子的絕對控制?!跺_泣血記》記載,從進宮的那天起,那些面容呆板的老太監,“像灌輸軍事知識一樣”,天天教育他,“他應該永遠承認太后是他的母親,除掉這個母親之外,便沒有旁的母親了”。除此之外,太后也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培養小皇帝的絕對服從意識。古靈后人《清外史》載,按照太后的要求,小皇帝“每日必至太后請安,不命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罰令長跪”。徐珂《清稗類鈔》則記載,在平時,“孝欽后乘輿出,德宗亦必隨扈,炎風烈日,迅雷甚雨,不敢乞休”。太后每頓賜給他的飯菜量都很大,即使他已經吃飽,也不得不一口口吃得干干凈凈。因為那不是普通的食物,那是太后的天恩和意志。 為了讓小皇帝成為合格的統治者,她發誓絕不犯過去的錯誤,不容忍這孩子身上任何一點“毛病”,對他的每一個生活細節都精雕細刻。如果他在早晨四點鐘時賴床,如果他在陪太后進早餐時碰響了餐具,如果他“上朝”時過多地扭動身子,下跪時忘了復雜的規矩,那么無一例外,都會受到太后親口的或者通過太監傳達的批評。太后清楚地記得同治是怎么被慣壞的。甚至小皇帝走路偶爾蹦蹦跳跳,如果讓太后看到了,都會招來一頓訓斥。太后告訴他,他是個皇帝,得有皇帝樣,像普通孩子那樣信馬由韁,是沒出息的表現。 教育學家說,刻板、教條、嚴厲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些孩子往往拘謹懦弱、膽小怕事,同時又固執倔強、不善變通。這些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因為他們會下意識地時時處處以父母的要求來評價自己,對自己過分苛求,事事追求完美,對自己和對他人都缺乏寬容。不幸的是,在閱讀光緒的有關資料時,我們發現他性格中這些特點非常明顯。 生活上的種種規矩,就像小樹上的層層繩索,對孩子來說雖然難受,尚不致命。真正對光緒構成傷害的是太后那冷冷的神情。那神情如同嚴霜冷雨,打得這棵小樹的幼枝嫩葉瑟瑟發抖。 孩子的直覺是驚人準確的。雖然這個女人曾經親手帶過自己,雖然她表面上對他非常關心,可是皇帝清楚地知道,這個女人不喜歡自己。 是的,她看他的目光是空洞無物的,如同穿透一片空氣。她和他說話時,也從來不用心,總是敷衍的、淡淡的。她的心思不是集中在那些奏折上,就是集中在化妝上,或者放在與后宮某個太妃的勾心斗角上。只是偶爾在自己做錯了什么事,比如玩什么東西拖拖拉拉,或者回答太后的問話過于遲鈍時,太后才會注意到他,臉上勃然變色,嘴里蹦出幾句諸如“你看你渾身上下,哪有點雄武之氣”之類的訓斥。 小光緒竭盡全力地去做每一件她要求做的事,卻極少聽到太后的一句夸獎。 囚禁在柵欄中的小動物神情天生緊張,生長在大樹陰影下的小草注定長勢孱弱。在太后身邊,皇帝日益成長為一個缺乏自信的孩子。他不知道什么時候得了口吃的毛病,一見到太后,說話就期期艾艾,越是害怕,越說不利索。他感覺自己動輒得咎。他實在弄不明白,為什么他從親人身邊被送到這個奇怪的所在,做這些奇怪的事。他感覺到,在這個姨媽眼里,自己不過就是一個工具,一個不順手的工具。蜷縮在深宮中的大多數夜晚,他的感覺都非常絕望無助,在內心深處,他可能會以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討人喜歡的孩子。在這個舉目無親之地,他是多么希望討得自己這個唯一的親人的歡心! 四 第一次找到令太后高興的辦法,是在他開蒙讀書之后。 傳統的啟蒙方式,很容易在第一時間就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治帝就是這樣。太后和師傅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也沒能把同治的牛頭按到書桌上來。 和同治比起來,光緒實在是太聽話了。雖然剛開始也曾“嬉戲啼呼”過幾次,可是不久,這個性格柔順的孩子就安然接受了不可違抗的命運,每天乖乖地來到書房和文字做斗爭。他的功課進展得很順利,大字也寫得越來越端正。雖然和歷代的皇子比起來,他的成績不過是中等水平,但是和他的前任同治比起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看到小皇帝親近詩書,太后的一顆心放下了大半。最起碼這個孩子不會像同治那樣紈绔了。高興之余,太后叫太監去傳話,說皇上臨的字不錯,叫他以后再多多用心,并且把自己平日使用的四管湖筆賞給他。 太后不知道,她這隨隨便便的幾句鼓勵,在小皇帝心中引起了多么強烈的反應。 進宮之后,小皇帝第一次發現自己能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就像黑夜中發現一點亮光,迷路者發現了一條小徑,這一發現,對于處于惶恐不安之中的他來說,是非常重大的一次心理轉折。 更重要的是,小皇帝發現,他能夠做得很好的這件事,恰恰是太后最看重的一件事。文化水平不高的太后對書本有種異乎尋常的迷信。她相信經典的力量是其他任何力量所不能代替的,它可以清澈男人的大腦、強健男人的骨骼,只要真正掌握了圣人的教誨,再孱弱的男人,也有可能成為安邦定國之才。小皇帝發現,雖然他仍然舉止笨拙、反應遲鈍,雖然他仍然膽怯、口吃,但是只要書讀得好,這些都可以被忽略。 小皇帝學習越來越用功了,他竭力向太后展示自己的好學?!段掏樔沼洝酚涊d,據向太后報告的太監說,小皇帝不論到哪里,手里都拿著一本書,經常在走路時還念念有詞。每天睡覺前,他都會背一段《詩經》才睡。聽到這些消息,太后由衷地感到高興。和文字奮斗符合小皇帝的個性,隨著對書中的內容越來越能夠理解,他對書本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在宮中演戲之時,他常常攜一卷書,找個沒人的地方閱讀。事實上,學習是他確立自我、證明自我和娛樂自我的唯一方式。 對于小皇帝來說,讀書于他還有更重大的意義,那就是使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與責任。通過書籍,他頭一次明白了自己被送入宮,并非是一個悲慘的事情,而是天下人都羨慕的幸運之事。原來他并非普通孩子,而是“上天之子”,將來要代替上天承擔起撫馭萬民的責任。師傅說,在他的肩上,肩負著上天的信任,肩負著大清列祖列宗的重托,肩負著天下百姓的全部希望。 翁師傅的教育看起來非常成功。在他的循循善誘下,小皇帝小小年紀就立誓將來要做“圣帝賢王”。師傅說,上天在蕓蕓眾生中獨獨選中了他,就證明他有圣人之質。師傅說,要成為一個偉大的皇帝,說艱難當然艱難,說容易其實也容易。唯一需要的就是自制、勤奮和毅力。因為歷代以來,圣人賢臣已經把治理國家的方法總結完備,從《資治通鑒》到歷朝圣訓,治國安邦的大經大法條條俱在。只要他一絲不差地按照圣人的教導去做,那么就會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就會像周文王、唐太宗那樣名留千古。 小皇帝的表現令帝國政治高層的所有人驚喜。師傅翁同龢經常得意揚揚地對人說起,小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在效法古代圣帝賢王。剛剛識字不久,小皇帝就指著書內的“財”字對師傅說:“我不愛此,我喜‘儉’字?!蔽掏樝膊蛔詣?,當即跪下叩頭:“皇上圣德!皇上有此見識,真是天下之福!” 《翁同龢日記》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光緒三年(1877年)的冬天,很久沒有下雪,小皇帝想起師傅教他的話,臨睡前,在心里默默祈禱,希望上天降下大雪,以利來年莊稼。沒想到過了幾天果然下雪了。年僅七歲的小皇帝高興地跑到門外,立在雪中,默默地向上蒼表示感謝。太監們怕他凍著,擔不起皇帝感冒的責任,一個勁兒地勸他回屋,讓小皇帝大為掃興。小皇帝氣憤地說:“你們真不懂我的心思!就像長沮、桀溺不理解孔子一樣!”這個故事流傳出去,被士人們傳頌了許久。人人都說,皇帝將來必是一個古今少有的圣帝明王。連太后也屢屢對大臣夸獎皇帝“實在好學”、“典學有成”。 這些夸贊對小皇帝來說,實在是太寶貴了。這條深宮中的幼龍自卑而又敏感,太后的冰冷和輕視,在他幼小稚嫩的心靈上刻下了永遠不能愈合的傷痕。他比誰都需要來自外界的肯定和贊揚,來滿足他干渴得龜裂的自尊心。不要以為這個看上去怯懦退縮的孩子沒有自尊心。恰恰相反,他的自尊心因為挫折而比誰都強烈。作為一個長期得不到肯定的孩子,他心中最強烈的愿望就是要向別人,特別是向這個女人證明“我能行”。他知道,從進宮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已不僅屬于自己,更屬于天下萬民。系統的帝王教育,樹立了他“拯民水火”“澄清天下”的雄心壯志,陶育了他“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博大情懷,他愿意為他的子民燃燒自己的一切。他期望著用自己將來的表現,讓這個女人刮目相看。 五 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三清晨,冬季的北京天空像一面鏡子一樣晴朗,沒有一絲灰塵。光緒皇帝的親政大典在紫禁城中隆重舉行。十九歲的皇帝緩步登上太和殿寶座,御前太監在丹陛上鳴鞭三下,上千名官員在丹陛和廣場上如同潮水一樣起伏跪拜。 端坐在寶座上的皇帝精神煥發,神采奕奕,一舉一動都顯得少有的簡潔有力?!段掏樔沼洝分杏涊d:“仰瞻天顏,甚精采也!” 對于大清帝國的無數臣民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想象和期待的時刻。自從咸豐皇帝死后,大清帝國一直沒有男主人。人們一直堅信,“牝雞司晨”只是萬不得已的變通,男人永遠比女人更適合當家主政。更何況這個男人十分符合一個偉大帝王的標準。那些跪在前排的大臣發現,年輕的皇帝長相清秀俊美、舉止端莊凝重,頗具帝王之姿。雖然一直待在深宮,但是關于皇帝好學不倦、圣德純粹的傳聞,早已在朝野之間不脛而走。人們有理由期待他會如同他那些偉大的祖先一樣,有能力帶領大清擺脫困境,重現康乾時天下太平、萬國來朝的榮光。 太后松了一口氣。說心里話,葉赫那拉當這個家當得確實有點累了。今年她已經五十五歲,白發已經悄然爬上鬢端。這二十八年里,她覺得她cao夠了心,受夠了累?,F在孩子終于長大,她也可以歇歇了。何況,通過她多年辛苦經營,大清帝國已經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她認為自己交到光緒手上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統治基礎。 在她剛剛走入政治中心的時刻,大清帝國可謂千鈞一發、險象環生:朝廷之上,八名顧命大臣公然向太后叫板,政治分裂勢不可免;長江下游,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像一把失去控制的熊熊大火,把中國半壁江山燒得一片狼藉,大清帝國的統治眼看就要崩潰;同樣要命的是,外國鬼子剛剛燒毀了圓明園,通過這場戰爭,他們已經看清了大清帝國沒有抵抗能力,隨時準備把大清分而食之。雖然對她的政績評價不一,但平心而論,被剝奪了早期教育權利的葉赫那拉·蘭兒,在她的政治演出中表現的才干和能力可以稱得上出人意料的杰出。她的表現比大部分男人剛強果斷,在某些歷史時刻,甚至可以稱得上有膽有識、機智精敏。她果斷利落地發動政變,清除了顧命八大臣。她開明地重用漢人曾國藩,眼看就要吞沒大清王朝的太平天國狂潮在她的腳下突然退卻。人們把她執政的這些年稱為“同光中興”。人們說,是她再造了帝國,使一個奄奄一息的國家重新煥發了生機。 在這權力交接的重要時刻,她的心里并不失落。雖然形式上交出了權柄,但她仍然自信可以保持對皇帝的絕對控制。即使到現在,只要她一板起臉,這個孩子仍然會嚇得說不出話。在老謀深算的她面前,這個心地單純的孩子簡直就是一個透明人,她可以一眼看到底。她不用憑思考,單純用感覺就可以控制他。她的退休,實際上是一種“退居二線”,雖然擺脫了繁重的日常工作,但她仍然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靠著自己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左右大清帝國的航向。 對于自己多年來苦心培養的成果,她是基本滿意的。雖然她對這個孩子的個性和氣質沒有喜歡過一分鐘,但是像所有唯成績論的家長一樣,她仍然認定他已經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他學業良好,能寫一筆非常漂亮的正楷和一手典雅的文章,能把許多典籍倒背如流。從各個方面來說,他都是帝王教育的成功典型。莊士敦在《紫禁城的黃昏》中如此評價光緒皇帝:“除了口吃這一先天不足外,無論在哪一方面,都遠遠超過了當年的同治帝?!比~赫那拉相信,書本中記載的那些深奧的道理,會幫助任何一個男人取得統治的成功。 皇帝也深深松了口氣。十五年來,他一舉一動都屈服于太后的意志。他的飲食起居,他的成長教育,甚至他的婚姻和愛情,都在她的絕對控制之中。就在去年,她還把她那個丑陋而愚蠢的侄女強行塞給他,宣布她成為他的皇后。他對這種木偶式的生活早已忍無可忍?,F在,他終于被宣布長大成人,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在十五年的漫長準備之后,他終于握住了帝國巨艦的舵柄。就像一個交規考試得了高分卻一直沒有機會練手的學車人一樣,他早已躍躍欲試了。 青年人總是不滿現狀。胸懷“堯舜之治”的雄偉理想,皇帝對大清帝國的國勢比誰都痛心疾首:列強環伺于外,大臣狃安于內,國家衰弱貧困,百姓民不聊生。雖然有人把太后執政以來的政績吹捧成“同光中興”,但是光緒不以為然。雖然精明,雖然能干,但是太后畢竟只是一個沒怎么讀過書的婦人而已。滿腹詩書給了他輕視太后的理由。讀過三遍《資治通鑒》,自信深諳歷朝治道的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喚醒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的中國。 六 然而,在親政的頭幾年,年輕的皇帝并沒有給大清帝國帶來驚喜。在短暫的歡慶氣氛過后,大清帝國又陷入了平沓緩慢的舊節奏。雖然已經胸有韜略,但坐到了馭手的位置上以后,皇帝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車在cao縱他,而不是他在cao縱車。親政以后,天下一直風平浪靜,帝國政治如同一只上好了發條的鐘表,一切都按照太后執政時的成例一成不變地運行。在成例的籠罩下,他并沒有多少自由發揮的空間。在親政的前五年,皇帝不過像是太后的一個機要秘書一樣,庸庸碌碌地忙于瑣碎事務。 皇帝煩躁而又抑郁。慈禧政局的特點是小富即安,缺乏遠見。在他看來,大清多在因循守舊的泥潭中陷溺一天,就多喪失了一分自強的機會?;实鄱嗝雌谕苡幸粋€契機,比如一次地震式的突發事件,讓他得以大展身手。 似乎是天遂人愿。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封來自異國的電報,如同迸在皮膚上的一?;鹦?,燒灼得已經松懈多年的大清帝國政治神經猛地一下收縮起來。這一年年初,大清屬國朝鮮發生了內亂,請求中國出兵幫助平亂,日本人也借機出兵朝鮮,挑釁中國的宗主權。 聽到這個消息,溫文爾雅的皇帝拍了桌子:一個小小的日本,怎敢如此猖狂!自從道光末期以來,大清國就沒斷過受人欺負。開始是英國,后來是法國,再后來什么美國、德國、意大利……現在,西洋的國家輪了一個遍,居然又輪到了東洋里的小日本!對于西洋諸國,皇帝不太了解,然而身邊的日本是一向清楚的。二十四史”里,每部都有《日本傳》?!翱既毡局疄閲?,不過三島,浮沉東海,猶一粟也,土地、軍事俱不及中國十分之一?!笔熳x經史的皇帝知道,這個小國幾千年來一直亦步亦趨地學習中國,向中國俯首稱臣。雖然這些年聽說它開始效法西洋,搞什么維新,也弄了一支海軍,但能有多大能為? 氣憤的同時,皇帝又感到強烈的興奮。 振興大清的機會終于來了!這簡直是天賜良機。沒有比戰爭更能振作一個民族的精神,而如果要進行戰爭,也沒有比日本更合適的對手。如果打敗了日本,那就是道光末期以來,中國對外戰爭中的第一場勝利。也許這場戰爭會成為大清國勢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因為它將大大增強大清子民的自信心,振作久已萎靡的民族精神?!吨袊焚Y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有載:“中國果能因此振刷精神,以圖自強,亦未始非靖邊強國之一轉機也?!?/br> 另外,如果他能抓住這個機會,在戰爭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才干,自然會在朝野樹立起巨大的威信,有力地向太后證明自己的領導能力,促使太后進一步放權。那么,他就有機會刷新政治,帶領大清走上自己設計的自強之路,次第收拾列祖列宗舊日的榮光。 對于皇帝的態度,包括師傅翁同龢在內的一大批朝臣,特別是絕大多數年輕的中下級官員,都堅決支持,一致歡呼。在他們當中,曾國藩的孫子翰林院編修曾廣鈞的言論最有代表性。據《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的記載,曾廣鈞建議,大清此戰不但要擊敗日本,還要抓住機會,干脆把日本從地圖上抹去,把它變成中國的一個??!只有這樣,才能永絕后患! 皇帝把情況匯報給了太后,太后沒有立刻表態。對于皇帝親政五年以來的表現,太后是基本滿意的?;实坫∈爻衫?,處理政事很有條理,越來越讓人放心。退休以來,安逸的生活讓太后的政治熱情有所消退。特別是進入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來,她的全副心思都用在準備自己的六十大壽上了。執政這么多年,她居然從來沒有好好給自己過一個整生日。如今她終于可以放手國事,一門心思給自己找找樂子了。她沒時間來弄清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她對皇帝說,你自己看著處理吧! 七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皇帝那么樂觀,比如北洋海陸軍最高統帥李鴻章和他的部下。 其實早在二十年前,李鴻章就已經清醒意識到,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必將成為中國最危險的敵人?!独钗闹夜ぷ喔濉酚涊d,早在1874年,就是光緒成為皇帝前一年年底,他就曾在一份奏折中提到:“泰西雖強,尚在七萬里以外,日本則近在戶闥,伺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彼M建的北洋海軍,十分明確地把日本作為假設敵:“今日所以謀創水師不遺余力者,大半為制馭日本起見?!?/br> 對國際事務頗有了解的李鴻章十分清楚這個小國二十年來的發展變化。日本國的海軍這些年來擴張神速。而大清的海軍自從建成后,就沒有怎么更新。從軍事實力上說,日本絕不落下風。特別是在成功的政治改革之后,日本國的國家效率、戰爭動員能力等綜合國力已經遠遠超過中國?;谶@種判斷,李鴻章提出了“避戰求和”的建議,他建議皇帝主動從朝鮮撤軍。如果避過此戰,中國就可以獲得一個戰略機遇期。在實力充足之后,再與日本交鋒不遲。 后來的事實證明,李鴻章這一建議是整個中日戰爭中最高明的一個主張。如果這一建議得以采納,那么日本挑戰中國的時間表就會被大大延后。 然而,對于這個建議,皇帝認為簡直荒唐可笑——堂堂大清,一遇小小外夷的挑戰,就主動示弱,成何體統!皇帝毫不留情地批駁了李鴻章?;实壅f,主動撤軍,有失大清的體面,必不可行。他指示李鴻章抓緊一切時間,整軍備戰。 八 戰爭是一個放大器,它可以清晰地全面展示一個人的素質。 在親政后的第一個重大決定中,皇帝暴露了他知識儲備的嚴重不足。雖然已親政五年,然而他對國際事務,特別是對近在咫尺的這個鄰居,仍然是驚人的無知。對于一個近代國家的領袖,這無疑是致命的缺陷。 問題就出在他那被認為是非常成功的帝王式教育上。 1919年,當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走進這座宮殿的時候,他的第一個感覺是時光倒流:“1919年3月3日,我第一次進入紫禁城。莊嚴肅穆的神武門,將我引進了一個空間與時間上與外界迥然不同的世界。通過這道城門,使我……從20世紀的中國倒退回了其歷史可追溯到羅馬帝國之前的古老中國?!痹诟叽蟮拈T洞之外,是生機勃勃的喧鬧的城市,而在門洞之內,卻是沉寂、荒涼得像時間被鎖住的另一個世界。在《紫禁城的黃昏》中,莊士敦這樣回憶道:“位于紫禁城深處的這些宮殿,與中國的共和世界在空間上相距不啻萬里之遙,斷非數百步之隔,在時間上相距無異千年之久,絕非共處同一時代?!?/br> 厚厚的宮墻阻擋了時光的進入。雖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變化可謂一日千里,紫禁城里卻還充斥著康熙、乾隆年間的空氣。如果說光緒時代,中華帝國與西方世界存在著幾百年的時差,那么紫禁城內外,同樣存在幾十年的時差。雖然出生在“鴉片戰爭”爆發三十一年之后,雖然在他出生前四年已經有中國政府考察團游歷歐洲,雖然在他七歲的時候,中國已經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但是光緒皇帝接受的教育完全是傳統的。他的教科書與歷代皇帝毫無二致,不過是《帝鑒圖說》、“十三經”、《圣祖圣訓》之類的“帝王之學”。 按照時代的需要衡量,皇帝的教育其實是非常失敗的。他的頭腦中除了四書五經、“圣賢心法”,空無一物。他對世界大勢缺乏了解,甚至連那些西方國家叫什么名字都不甚了了。因為在傳統政治教科書中,那些都是無關緊要之事,唯一重要的是“圣人之道”。老師說,只要掌握了圣人之道,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