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節
他眼望面前的新婚妻子,眸光幽微。 既然娶了她,他便不會虧待她。只是,那些苦澀的、悵悵無果的感情,或者他只能將之隱匿起來,將來與他一起埋入墳墓。 他回身關了窗,再轉過頭時,忽見林德容抬手輕輕按了按他的眉心,繼而柔聲道:“夫君莫要攢眉?!庇钟粗?,“夫君有何憂愁煩悶,日后都可與妾身說,妾身愿共分擔?!?/br> 他緘默少刻,沒有回答,掣身道:“別跟著站了,回吧?!?/br> 作者有話要說: 強調一下,文中古代部分的所有日期用的都是農歷。 話說看到明代白話小說里有管小正德和嘉靖叫正德爺爺和嘉靖爺爺的……于是馬上想到了弘治爺爺??!雖然知道爺爺在這里其實是程度很深的敬稱,但仍然覺得怪怪的……明宮里的內官們也會管皇帝叫爺爺,比如萬歲爺爺qaq然而覺得這稱呼放在現在畫風太奇怪,于是沒在文里用過,只偶爾用過“皇爺”,但覺得皇爺這稱呼聽起來貌似不是很酷炫,所以用得少,哈哈哈~ 萬萬沒想到明代文人也管皇帝叫爺爺……叫正德爺都比正德爺爺好聽??! 下面解釋幾個問題: 1.孝廟也是對陛下的一種稱法,陛下有好幾種稱呼法,孝宗、孝廟、泰陵、敬皇、弘治都可以,其他的稱法好像還沒見過。孝宗、泰陵、敬皇分別是廟號、山陵名和謚號,所以是去世后的稱呼,年號則無限制,但陛下在位的時候也沒人敢直接稱他弘治,一般會說今上之類的。孝廟是廟號演化出來的稱呼法,回想一些語境,感覺貌似稱呼x廟要比稱呼x宗更顯尊敬。 2.國朝:指當前朝代,該說法在明朝最為盛行。比如正德朝的人提起弘治朝,可以表述為國朝弘治年間。 3.小字:這貌似是個多義詞,我查了幾篇論文,都說小字就是小名的意思,但我覺得不確切。小字有時候也指表字,還疑似是大名的謙稱法,這一點尚待考據,不好下結論。不過查閱明代的白話小說,小字多數時候就是指小名。 4.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無愧于心便沒有什么可以遺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實現。這個詞出自《論語》,典故和商朝的伯夷、叔齊有關,具體的不贅述了。這個詞主要指的理想達成,心中無憾。 我覺得陛下就是求仁得仁,雖死無憾。真要說有什么遺憾,那可能就是還沒教導好兒子。 5.其他朝代不太清楚,窩只看了看老朱家圣旨的形制,所以下面說的也是明代的圣旨~ 首先,圣旨不全是黃色的,會根據頒布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然后,明代的圣旨上面有兩個日期,一個是圣旨本身所用絹帛的制造日期(圣旨所用材料是南京染織局特供的),這個日期是用五色絲一點點織上去的,另一個日期就是寫就圣旨的日期,這個是書寫完正文后順手署上的,這個日期上蓋有皇家防偽印章,比如文中說的“敕命之寶”。然后末尾還有發授編號和騎縫印,這些都是防偽手段。值得一提的是,用作書寫圣旨的絹帛可能不是當年造的。 另外,大家耳熟能詳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圣旨開頭其實始于明朝,或者說始于朱元璋,是朱元璋的專利,之前不這樣說,之前的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格式,然后后來清朝因襲了明朝的格式,所以只有明清的圣旨開頭才是這樣。并且其正確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朱元璋為了彰顯自己政權的合法性,為自己的統治加入君權神授的色彩,關于這個,網上有一段挺有趣的,摘錄如下: 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權后,非常喜歡用“奉天”這個詞,他認為結束了元代的暴虐統治是順應天道的,所以動不動就跟人家說自己是“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在南京定都后,便將南京更名為“應天府”,又將皇宮里規模最大的金鑾殿取名為“奉天殿”,甚至有時候還會自稱是“奉天法祖”。這里的法并不是指法律,而是指效仿,這里的祖也并不是指朱元璋自己的祖先,而是泛指整個漢族的祖先。朱元璋如此喜歡“奉天”二字,也不是從登基開始敲定了的,而是經歷了一番周折。 開國的前十年里,朱元璋寫圣旨都是直接點題的,沒有什么特定的格式,“天底下還有這么壞的人”“有難題解決不了的可以來南京找我”之類的話在圣旨中有很多。后來,朝廷各方面的機制逐漸完善,朱元璋也講究起來,對自己的皇帝位子一再強調是“天意”,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奉天法祖”的字樣。他親自撰寫《御制記夢》一文,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夢見天宮,見到了“道法三清”。至此,朱元璋開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他再頒發圣旨時,便以這八個字作為“開場白”了。這在明朝文學家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一書中有記載。 朱元璋的圣旨內容有很多被改編成明代重刑法令《御制大誥》。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在皇宮舉辦了背誦比賽,只要《御制大誥》背得好,就能得到賞賜,據說19萬人參加了背誦比賽。 但是,像朱元璋親自動手寫圣旨的皇帝畢竟不多,他之后的大多數皇帝,都將這個工作交給大臣們去做。因此,圣旨的內容、格式和措詞越來越格式化。比如,為了顯示“天”和“皇帝”的絕對權威,明朝中后期的圣旨開頭逐漸演變成了“奉”字放第一行,“天承運”放第二行頂格,“皇帝詔曰”放第三行比第二行“天承運”的“天”字低一格的固定格式。 我看到的一份弘治十八年的圣旨實物圖片,開頭格式就是上面最后一段所說的那種。所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開頭的意思其實是,奉天承運的皇帝(頒的)詔曰。不過詔曰只是其中一種,因為皇帝頒布的不止詔,還有敕、制等,文中用的就是“敕曰”。 6.文中《山鬼》那幾句,“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修兮澹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意思是: 孤身一人佇立高高山巔,云霧溶溶腳下浮動舒卷。 白晝昏昏暗暗如同黑夜,東風飄旋神靈降下雨點。 等待神女怡然忘卻歸去,年漸老誰讓我永如花艷? 這是百度的,最后一句的翻譯有點囧,不過大致意思大家明白就好~ 第205章 番外之天行常健,地勢恒坤 金鰲玉蝀橋西側、欞星門迤北的羊房夾道內,是西宮的安樂堂。因皇城北安門內也有一安樂堂,位處宮外,兩廂有內外之別,故此稱西內的安樂堂為內安樂堂。 內安樂堂的劉掌司是個略有些駝背的老內監,平素事務不算忙碌,因為此間有二三十個總事的,分攤下來倒也清閑。但自從數年前紀女史稱疾避居此處后,他與其他掌司的職責便悄然發生了變化。 如今后宮里面萬貴妃專寵而妒,自其所生皇長子夭折后,因已近不惑難以再受孕,便越發妒橫偏執,后宮有娠者皆被其暗令人墮胎,五年前柏賢妃僥幸生下悼恭太子,都已被立為太子了,結果后來亦為其所害。這些幾乎是宮里頭公開的秘密,萬歲對此也并非全無所知,但因著對萬貴妃的偏私,始終只作不聞。 劉掌司長嘆一息,端著熬好的藥進了院角一間晻靄的小屋。 紀女史當初偶因萬歲臨幸而孕珠,但宮里誰人不知懷了龍種也留不住,紀女史惶遽無奈之下只好稱疾避居于此,庶幾躲過萬貴妃的戕害,平安生產。后萬幸順利誕下小皇子,眾人俱松了口氣,合力瞞住了。但小皇子降世后,卻是缺衣少食,連母乳都難喝上——紀女史平日里也吃不上什么好的,沒多少奶水,又不能時常來看望小皇子。 大伙兒沒奈何,只得常常將米搗碎了,熬些細軟易食的米糊糊,摻點蜂蜜進去,將就著哺喂。紀女史不在的時候,眾人便輪流照看??尚』首訉嵲谔?,總這么湊合著不是辦法,大家深以為憂,都擔心這個小皇子養不活。但他們都是卑微的奴婢,手里都十分拮據,自顧尚且不暇,哪里有余錢拿出來補貼。后來幸而冷宮那邊的吳娘娘聞知此事后出手相幫,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小皇子的命是保住了,身體卻十分羸弱,極易生病。 劉掌司小心翼翼地把藥碗放到木桌上,瞧著眼前昏沉沉睡著的孩子,搖頭嘆氣。 怎么能不弱呢,紀女史懷胎的時候就被強灌過一碗墮胎藥,幸得蒼天庇佑才沒將胎兒打掉。后來小皇子出生后又饑一頓飽一頓的,吳娘娘相援也只能保他不被餓死,畢竟她一個幽居冷宮多年的廢后,能力也有限,不能給小皇子調理身子。何況,不瞧瞧這待的是什么地方。 這內安樂堂與北安門內的那個安樂堂功用差不多,但其實凄慘比之更甚。安樂堂是給宮內染病的內官、長隨、內使和小火預備的,送到那里若是沒養好病死了,內官監給副棺木板兒,惜薪司給捆焚化柴,直接拉到凈樂堂焚化;若是醫治好了,倒還可回宮重新當差。而內安樂堂則是為宮里或年老或有病亦或待罪的宮人們預備的,來這里的,大多都是要等日久年深后發配到皇城外的浣衣局去等死的。 這就是個熬日子的地方,熬一天是一天。這里幾乎每天都有人被送進來,也幾乎每天都有人被送出去,生老病死不斷上演。 這種地方待多了,好人也要悶出病來,何況是個四五歲的孩子呢。 劉掌司重重嘆息一下,輕聲喚醒了小床上的人。 小皇子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看見床邊的人,虛弱地喊了聲“伴伴”。劉掌司微笑著應了一聲,將小皇子扶起來,仔細喂了藥。 他正待退下,一轉身就瞧見有人走了進來。 “娘親!”剛剛躺下的小皇子看到來人,病懨懨的臉上現出興奮之色,歡喜地喚了一聲。 紀氏見兒子掙扎著要坐起來,趕忙緊走幾步上前按住他的手臂,輕聲連道:“快躺下?!庇肿酱惭厣?,探了探他的額頭,微微蹙眉,“哥兒的燒還沒退?!?/br> “我覺得已經好一些了?!毙』首友銎鹉?,朝母親笑了笑。 紀氏看著兒子憔悴的面色,知他不過是強打精神,不禁低嘆一聲,將他安置好,又細細掖了掖被角。 劉掌司走上來,笑道:“紀女史不必過憂,哥兒這是交秋受了些風寒,再將養幾日便好了?!?/br> 紀氏嘆口氣,對劉掌司道了句“辛苦”,正說著話,便見懷恩與張敏一前一后挑簾進來。 眾人簡單敘了禮,懷恩和張敏上前看了看小皇子的病況,笑著讓他好生休息,旋即轉頭示意紀氏出去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