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千嬌 第104節
“不言自明?!敝芏撕敛豢蜌獾?,“郭將軍乃皇帝麾下大將,難道不知周朝皇帝的威名為何那么大?他敢和遼國打,就是以弱擊強。想那高平之戰,遼國人楊袞率偏師五萬、加上北漢軍,便比周軍人多了;饒是如此周皇帝還打到了晉陽……這次北伐,周朝總共堪戰的精銳才十幾萬,再也變不出更多了,沒人、國力更養不起;而遼國控弦百萬。大周皇帝敢進攻,這便是威名與強勢?!?/br> 郭紹聽到這里,不禁感到不寒而栗,他被提醒,中國的生存壓力在這時代已然到了這樣不堪的地步;周邊敵對部族的崛起已經有勢不可擋之氣。他以前沒注意細想這些問題,現在聽周端詳盡道來,才幡然醒悟,強弱實力早就轉變,只是幽州以北離得太遠一般人見識不到、有見識的人不愿意說而已。 想來能混到如今的境地其實也是國運,若是運氣再稍微不好一點,走到五胡亂華那般地步也不是不可能。 后面的宋王朝,一直被動挨揍,根本無力控制周圍各個部落的輪番崛起,便是處在那種擋都擋不住的潮流下……契丹、女真輪番稱霸,后來蒙古人甚至洗劫世界,大概都得怪中原王朝在這時代對局面無能為力;否則那么多游牧民族是沒有機會和空間崛起的,沒有發展空間自然無法坐大。 郭紹一時間心情有些壓抑。 周端所言也許有夸大成分,但他判斷還是比較可信的。晉朝以來,中原一直被契丹威脅,晉朝本身還是被遼國攻滅;各朝統治者頭上如懸利劍。最近這些年遼國正值內亂,高平之戰時也能讓周朝感受到生死存亡的威脅……若是遼國沒有實力,如何能做得到這些事? 郭紹回首時,只見大路上成片的人馬正向滹沱河靠近,眼見的這一片人馬便是他麾下的虎捷軍左廂。當下便有些感嘆,回顧眾人道:“我一直以為‘中國’很大、人很多,但咱們能看到這兩萬人,已是‘中國’精銳的八分之一;這點人,是舉國之力供養全部力量的一部分。諸位,我等責任重大,真不可兒戲視之?!?/br> 眾將剛才聽了周端一番“危言聳聽”的言辭,當下也是神情嚴肅,紛紛抱拳附和。董遵訓大聲道:“愿追隨郭舅麾下,力戰圖強?!?/br> 郭紹道:“想我秦漢唐榮光、萬國來朝,‘中國’一直是四方向往的強盛文明國度,號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今日竟淪落至廝!希望有一天我國能重振旗鼓,恢復往昔的榮光?!?/br> 周端和左攸聽郭紹一個武將說得頭頭是道,當下也有贊嘆之意。 ……不多時,祁州派人到軍中來了,說是在上游已經搭架了浮橋等候。郭紹傳來斥候營的將領一問,卻道沒有發現。 當下便叫祁州地方官吏帶路,先鋒軍先行,大軍跟著后面渡河。只有一道沒多寬的橋,兩萬人帶著輜重當天是沒法全部渡河的,郭紹又只得下令在河邊安營扎寨等待。 下午,祁州刺史來到中軍拜見,點頭哈腰十分恭順。郭紹掛的官職有節度使一職,下面還有防御使、團練使,然后才是刺史級別,論品級著實比祁州刺史高幾級。 刺史道:“祁州城小屋少,沒有那么多空余的房屋給禁軍居住,按照上峰的意思,我們調本地州縣民壯在滹沱河北岸靠山的地方修建了十個營寨,只能委屈郭大帥及禁軍兄弟駐扎在城外了。那營寨選的地方,東北面有山,能擋東、北風,入冬后稍稍能避寒?!?/br> 郭紹聽罷,尋思地方官可能也不太愿意大軍駐城;特別是禁軍無人能制約,他們怕城中百姓被欺凌生出矛盾麻煩。當下也不便和祁州刺史等官兒爭個輸贏,答應先在河岸軍寨駐扎。 第二百零二章 李處耘的預言 郭紹部渡滹沱河,見軍營藩籬、箭樓、茅廁、壕溝已經修建好了,每個大營外還囤積了大量柴禾和石炭(煤)。當下便嘉獎了祁州刺史,更不計較不能進城的事。 進入十月間后,北風一吹天氣愈發寒冷,幸好有充足的燃料。諸將把柴禾石炭供給各部,氈頂帳篷內晝夜燒炭,大伙兒都不想出門。郭紹入睡前把自己吃飯的鐵盅盛滿水放在帳外,第二天一早起來看,一夜便已凍上了厚厚的一層冰。 河北這么冷,朝廷卻把軍隊調到這里來過冬。不兩日郭紹便召幾個大將商議:“樞密院調兵的用意,可能一是提前開始部署兵力,二是讓咱們早做準備攻城。得派些斥候去瓦橋關打探工事、虛實?!?/br> 左廂駐扎在現在這個地方,又以步兵為主,郭紹尋思,可能一開戰便是打正北面的瓦橋關,當下想起了用火藥砸墻。他先問諸將如何準備,欲先聽聽意見。 “不用攻關?!辈涣侠钐幵艔街闭f道。 郭紹忙問何故。 李處耘回顧周圍,說道:“今日周端不在哩。前幾天他說起遼國,我察他言辭激烈,便未開口爭執,但心里實不贊同?!?/br> 眾將一聽紛紛附和,又罵罵咧咧了一番??催@樣子那周端還真不討人喜,武將們看不順眼也正常。周端說話確實常??鋸埐簧蹩孔V,比如要說一件東西的顏色是白的,一定會極盡所能說得比雪還白。但郭紹并不計較,周端說他的、自己撿著聽便是了,正如古人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李處耘又道:“以我看,遼國那么多部族擰在一塊兒、國主又不得人心,弱點在于內部很散。尤其在幽云之地,絕大部分是漢兒,勸降比攻城來得利索。幽州割出去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契丹人對漢兒不信任,幽云之地漢兒多思歸。瓦橋關等地守將都是漢將,必不愿死守,一旦開始北伐、主公打前鋒去勸降便是?!?/br> “有點道理?!惫B點頭道,“不過還得兩手準備,上書弄些原料來儲備;一旦敵軍不降便拿火藥炸城。就算打瓦橋關等地用不上,屆時若能兵臨幽州城下,拿火藥炸開城墻攻城,也是為收復幽云盡了最大努力?!?/br> 李處耘便道:“主公所言極是,準備確是可以。不過我把話撂在座的幾位兄弟這兒,等朝廷大軍一到,打到幽州必然沒有惡戰,沿路招降納叛便是了;北伐勝負,重在遼國的援軍。遼國現在的境況,就看他們能不能派出大軍援救,援軍能不能齊心合力保幽州……不然,幽云之地大部分是漢兒,王師一到收復易如反掌?!?/br> 李處耘回顧左右道:“明天開春來瞧。若是我沒有說對,諸位可以當面譏笑我,我定受得下嘲弄!” 這時左攸開口道:“我也贊同李將軍之言。并進一言,主公若是受了降,應一視同仁善待幽州漢兒;素聞這地方民風彪悍、燕趙自古多悲壯之士,主公若得幽州民心,功在長久之勢?!?/br> ……郭紹又把之前的指揮系統設想給翻了出來。在東京他被束手束腳沒法搗鼓,這下帶兵出來了只要不離開駐地太遠,想干嘛還不是主將一句話? 當下顧不得天氣寒冷,便迫不及待開始付諸實行。 (左廂共計六個軍三十九指揮(包括董遵訓部直屬騎兵)。郭紹下令六軍、三十九指揮使共四十五名武將,每個武將挑出熟悉的親兵六人,組成約二百七十人的傳令兵指揮;指揮以下,設三個都頭、十二名十將、四十五火長。 羅猛子兼領傳令兵指揮使,并調親衛隊將士十五人充十將以上將領。如此一來,羅猛子和諸將能漸漸把這些傳令兵認熟。以后傳令便不用那么多程序了,認人便是;一般的簡單軍令口述,重要軍令以書面形式。 這二百七十人,進入戰場后便一分為二。一半留在中軍,另一半分散在各自的主將身邊,以互通有無。 郭紹又給這個系統加了一道措施,他和左攸、周端三人的簽字筆跡下發各將,書面形式的軍令要有三人中的其中一個人簽字才算數。另有令旗、主將加蓋印信等多重防偽,這些玩意只要一蓋印就了事,倒也不復雜。) 左攸和周端這下沒以前那么清閑了,他們倆人組建起一個幕僚府,并在軍中選拔一些識字的將士作為幫手。先把類似參謀部的幕僚架子搭建起來。 郭紹組建好幕僚府和傳令兵組織后,便迫不及待開始演練。 他覺得搞對抗演習cao作太復雜、條件不足,當下只讓各部進行模擬調動和行軍。議定十一月一日左右開始演練,事前他又和諸將一起做了一些軍法調整和準備。 那趙匡胤在殿前司選兵實行淘汰制,郭紹這邊也在搗鼓,不過他并不淘汰將士,只是進行組織度的演練。 十一月一日雪下得很大,二日正好晴了、風小。各部依令在河邊的空地上集結點兵。 天地間白茫茫一片,河流已經凍結。郭紹出帳篷時,呼吸之間吐的都是白汽,天氣非常冷。一眾人前呼后擁及至陣前,只見近兩萬人已經聚集列陣,白茫茫的雪地上讓人馬看起來黑壓壓的一片,左右兩翼相距有一里多地,陣列還比較密集。 各部各自點兵,然后武將們上來稟報,如同平日的樣子。然后郭紹只道:“依令行事?!?/br> 當下中軍營寨內擂鼓一通,郭紹拿出一本寫得亂七八糟的冊子來,下令道:“著令第三軍董遵訓部馬兵向北趨近,草人靶子便是敵軍,搜索敵軍作戰!” 傳令兵很快拿了軍令攜令旗策馬而上。不多時,果然見左翼中路馬軍開始運動,馬蹄轟鳴中千騎出動。郭紹見狀十分高興,很快又下令楊彪部五指揮跟進“增援”馬兵;鄧飛部馬隊自右翼迂回“合擊”。 諸部到達戰場后又派傳令兵回來稟報狀況。 郭紹接著開始下達一兩個假軍令,派出去的不是傳令兵、而且沒有加蓋中軍印信和簽名。 后來,命令便越來越復雜;軍令大量闡述中軍的“意圖”,下令各部臨時判斷形勢自行運動……不過情況不容樂觀,沒到中午各部就開始亂跑了,因為一些模棱兩可的軍令讓武將們感到很困惑;也有別的原因,簡陋的條件限制、演練準備也不好,諸將根本想象不出什么形勢。 不過總體效果還是不錯,傳令系統很快,只是大伙兒還不是很適應。 接下來郭紹隔三岔五便聚集軍隊進行演練,并時常召集那五六十個武將商議總結“作戰意圖”。各次假象的戰役都選擇熟悉的戰斗經過,諸如攻蜀國的數次大戰、淮南各次戰役,進行模擬調動。 郭紹在中軍召集眾將時說道:“今后的軍令可能也只是描述意圖,因為戰場上形勢千變萬化,中軍幕府無法及時了解狀況……就比如咱們要在某處伏擊敵軍,我叫你,羅彥環去路上埋伏;結果你發現敵軍不從那條路走,難道還要趴在那里傻等?” 眾將一聽應該都明白了,頓時一陣哄笑。 郭紹道:“所以我只會派人傳令,羅彥環你派人去某個地方設伏。咱們的意圖就是伏擊,怎么伏就得靠羅將軍按照形式、臨時決斷。然后你派斥候發現了敵軍動向,只要想辦法達成了伏擊的意圖,那便算遵照軍令立功了?!?/br> 郭紹又道:“今后我們左廂嘉獎封賞將士,除了斬獲,主要看是否完成作戰意圖。諸部為一體、目的是打贏一場仗;不然某一部斬獲再多,但全軍潰敗,又有何用?” 虎捷軍在祁州城外駐扎,短短時間內,郭紹干了不少事,把左廂的軍法規矩都改了個七七八八。 他把原來一些小圈子里的規矩擴展到六個軍,戰后得到朝廷封賞之后,分好處和錢財涵蓋死傷的將士,并從軍中的軍餉賞錢里算出一部分對家眷進行撫恤……禁軍原來的規矩,馬革裹尸死了就死了,除非那些立了功死的,皇帝和樞密院才會額外進行追封撫恤。 郭紹這種做法稀釋了大伙兒能得到的好處,但沒什么人反對。畢竟上陣賣命,人人都可能死。他覺得如此做能人性化,加強組織向心力。一切都是摸索著和眾人商量著改變,郭紹覺得沒必要墨守成規,能有更好的辦法只管改規矩便是。 軍中還有個客省使昝居潤,估摸著把情況都打小報告了,但朝廷沒人理會郭紹……郭紹又上書要原料,硝石、硫磺、木炭,進行準備。 他其實很不想攻城,尤其是幽州那種城,但真到了久攻不下時估計自己躲不過去;況且若能收復幽州,他也想幫著柴榮盡力。 有空郭紹就給符二妹寫信,一連寫了三封了,將在祁州的情況,天氣很冷、軍務繁多等等告訴她,然后少不得敘述一些思念之情;說一些私密話,軍中沒有女人偶爾會做夢和她在一起之類的。反正只是私人信件,郭紹沒太多注意。 第二百零三章 勢如破竹 北伐前幾個月的動靜很明顯,沒法保密。李重進奉旨率軍從揚州還京,在東京先得到了皇帝的嘉獎和賜宴,顧不得臨近年關過節,冬季便得到了兵力補充揮師部署于河東潞州北……李重進沙場宿將,打過不少仗,柴榮此時似乎也并不計較別的事了,依舊讓他掛侍衛馬步都指揮使。 向訓隨后率鎮安軍到京,并向河東調動,與李重進部會和。 侍衛虎捷軍右廂高懷德部在年前調動至貝州;李谷隨軍至,不顧河流封凍、從陸路調集夏秋兩季的新谷陸續向河北運調。 侍衛龍捷軍韓令坤部從壽州下蔡鎮返京,顯德四年正月,左廂被部署至河北定州。 ……但遼人不一定能吃得準柴榮想干嘛,因為柴榮作勢要北伐不是一次兩次了,他不僅長期恐嚇南方諸國,連遼國也要一并武力威嚇;淮南之戰前,就大量在河北調動兵馬,前期作勢要打遼國,結果后來主力突然去淮南了。 不過這回不僅是威脅,顯德四年三月初,柴榮迅速下詔開始北伐。 此時,北方的部署基本已經完成。李重進、向訓、李筠在河東防北漢,并作為策應進攻。韓令坤部在定州(河北西面)為左翼;郭紹部、高懷德部在祁州貝州為中路;柴榮自率大軍從水道進滄州,為右路。 周軍精兵幾乎傾巢出動,分三路開始北伐。其中以柴榮親率禁軍主力為主攻方向。 皇帝柴榮麾下全是精兵,殿前諸班直萬騎精銳、大部分是騎兵,鐵騎軍三萬也大部分是精騎,控鶴軍左右二廂以騎兵和弓箭手居多。這一股人馬都是全國搜集的精兵強將,消耗了朝廷財稅半數的收入。 數萬騎加上諸節鎮兵水陸并進,剛到滄州還沒開打,忽然前面的遼國寧州刺史王洪主動舉城投降。 柴榮派人嘉獎安撫了王洪,讓他繼續做刺史;然后率軍沿水路北進,進攻益津關。 皇帝同時詔令諸路兵馬開始進攻:西面龍捷軍左廂和定州節度使孫行友部進攻易州;中路郭紹部直接趨進瓦橋關(今保定市),高懷德部隨后北上監視瀛、莫二州。 一個月時間,全線進攻順利,各處捷報雪片飛來。 益津關、瓦橋關、瀛洲、莫州相繼投降,守將都是漢人,聽到中原大軍來了不約而同好像商量好的一般紛紛獻關。只有易州打了一仗,契丹騎兵數百騎被韓令坤的部將擊敗,易州守軍立刻投降。 各地漢人夾道歡迎,周軍搖身一變,成了各地軍民的解放者,順利接收了三關四州十七個縣。人們熱淚盈眶,路邊的人大喊著諸如“等了二十年,終于等到王師”一類的話,讓將士們覺得比在自己的地盤上還受歡迎。 郭紹部至瓦橋關北,遇到了一眾漢兒趁亂搶了一百多匹遼國軍馬來投,當下收為部曲,并把繳獲的軍馬分配給他們。左攸寫了安民榜,到處宣傳王師北定、秋毫無犯,同族兄弟一視同仁云云。 時柴榮迅速把到手的地方進行了一番整頓,命令韓通召集丁壯鞏固瓦橋關、益津關,并分別改為雄州和霸州。 四月中旬,張永德、趙匡胤部渡過拒馬河,在涿州發生了騎兵大戰,擊退遼國南院兵馬總管蕭思溫,攻陷涿州。于是禁軍諸路分兵合進,陸續到達拒馬河岸;皇帝未下令諸部渡河,只召集各路大將于涿州行宮,議取幽州。 皇帝率諸班直及控鶴軍一部到達涿州行宮。 忽李筠遣使來報,細作在晉陽打探到了軍機,契丹主七百里加急下令北漢出兵協助……這個消息讓勢如破竹的勝利氣氛戛然而止,既然北漢是協助,契丹主可能發兵? 果然不兩天,有細作暗哨在燕山后發現了大量遼軍馬兵的動靜。 張永德和趙匡胤聞訊,入行宮面圣,見柴榮正坐在上位椅子上沉思著什么,二人叩拜說話時便比較小聲。 柴榮把放在下巴摩挲的手拿開,頭也不抬地說:“剛知道你們求見,有什么話便直說罷?!?/br> 趙匡胤先沒開口,張永德說道:“陛下,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冒進深入?!?/br> 柴榮臉色頓時不悅。 趙匡胤瞧瞧抬眼看了一下,便道:“臣以為,攻幽云之地,重不在攻城略地,而是擊敗契丹從遼國‘上京’來援兵。若能一戰破契丹援兵,則圍幽州,進可復幽云之地;若反被虜騎所敗,就算攻取幽州也是孤城,周圍無可憑據,援軍、糧道全在虜騎威脅之下,幽州無甚作用。 大軍急于圍攻重城、聚兵城下,若未破城又在城外失利,將遭受內外夾擊,是被聚殲之勢。因此張都檢點之意,非躊躇不前,而是謹慎部署、預謀進退之道?!?/br> 還是趙匡胤的話比較中聽,柴榮微微點頭。 趙匡胤繼續道:“那契丹主殘暴不仁,遼國朝政動蕩,援兵到來也不一定是我周軍精銳對手?!?/br> 柴榮道:“繼續說?!?/br> 趙匡胤拜道:“若依臣之見,進攻先設防,應以縱深厚陣部署。從易州、涿州到幽州,多重扎營布防,步軍在后,騎兵在前;馬兵趨進至幽州城北,等待遼國援軍初來乍到,趁其遠道疲勞,可以騎兵機動一戰。若是不利,那虜騎也拿我無可奈何?!?/br> 柴榮不置可否,見一個宦官進來,便問:“侍衛司馬步都虞候郭紹來了沒有?” 宦官道:“來了,不過諸將尚未到齊……官家是否要先召見郭將軍?” 柴榮想了想卻道:“朕去更衣,你們二人等一下與諸將一起再到行宮來議事?!?/br> 張永德、趙匡胤便一齊叩拜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