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嬸子好,我們是來找村長的,我爺爺是李大富,聽爺爺說李氏族人在此,此次游歷至此順道來探親?!?/br> “大富?”婦人顯然很是吃驚,忙轉身跑進屋里,邊跑邊喊道: “爹,爹,有三叔他們的消息了……” 李明錦三人也跟著進了院子,站在院中開始打量著周圍的情況,除了房子之外,其他都顯得破舊不堪,院子倒是挺大的,有棵桃樹挺立在當中,邊上的籠子里養了一些牲 口,旁邊的空地還種了不少蔬菜。 就在李明錦幾人在院中無聊隨意打量著的時候,屋中的李大山老兩口子聽著兒媳姜氏說老三的孫子回來探親,還不相信,還是兒媳再三保證是真的,才反應過來,激動的踉踉蹌蹌的從屋子里跑了出來。姜氏看著公公婆婆顫顫巍巍的跑著,嚇得趕緊喊道: “爹,娘,您們可要小心腳下,侄兒在院子里等著呢,不會跑不見咯……”眼下家里的男人都不在家,要是出事了可怎么得了哦。 李明錦幾人也聽到了響動,看向堂屋門口,只見兩個頭發花白的老夫婦,激動的眼含淚水的望著自己說道: “可是大富的孫子?過來讓大爺爺看看???,快過來……”聽著老人的話,李明錦大概也能猜出是爺爺口中的大堂兄了,自己的大爺爺,也不扭捏忙走過來跪下喊道: “大爺爺好……我叫李明錦”轉頭又對旁邊的兩位婦人喊道“大奶奶好,嬸子好……” “好,好,快起來……大爺爺看到你真是高興……真是高興?!崩畲笊郊拥拿⒗蠲麇\拉了起來進了屋子,看著李明錦身后的兩人又道:“這是……” “大爺爺,這是我兩位同窗好友,范康澤和張浩,這次大家一起結伴游歷的?!崩蠲麇\指著二人笑著對李大山介紹到。 “哦,好,快,都快進來,都是好后生……老婆子快去收拾一間房出來,晚上給小錦他們睡”老爺子難掩高興的又想到什么遲疑的問道: “你爺爺他們……” 知道老爺子顧慮什么,李明錦笑著答道:“我爺爺和我二爺爺都好著呢,咱家現下落腳在梓州常懷縣南山鎮呢,家里人都好呢?!?/br> 聽著侄孫這樣說,老爺子在心里松了一口氣兒,自從十幾年前老三老四一大家子從李家村出去找活路去了,這么些年來,一直沒有消息,還以為……眼下忽聽老三的孫子找來如何能不高興,現下更是知道老三和老四一家子都安好,心下大定,懸在心口十幾年的大石塊似是落地了。 ☆、第38章 二更 老爺子吩咐老大媳婦去地里喊兩個兒子和幾個孫子回家來。李明錦一直陪著大爺爺一家閑聊著,將河西村家里基本的情況粗略的說了一番,李大山也和李明錦說起了李家村的事兒。 當年天下大亂,李家村也有人和李大富和李大貴一家子一樣逃出了李家村,想出去找活路,新朝初定之后,少部分族人還是回來了。當年有一些李氏族人不遠遷徙的,就留在了李家村。留下的大多數是村里輩分名望高的人,李家從祖上就一直扎根五原鎮李家村,讓他們離了自己的根真是比死更難接受了。 然而朝廷的征兵令還是到了,李家村不少成年男子都被強征入伍,后來朝廷的軍隊節節敗退,有些人死在了戰場,有些人當了逃兵,除了少有幾個活著回來,更多的是再也沒了音訊。 李大山原先有三個兒子,征兵的時候被征走了兩個,當年逃回來了一個,眼下總共剩下了兩個兒子,胞弟李大柱原先也有三個兒子,眼下只剩下了一個,為此老二一家還和自家翻臉了。李大柱一直覺得同是征兵入伍,老大家侄子逃跑的時候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娃子,以至于自家去了兩個的孩子沒再回來。為此這些年,老二媳婦時不時的就要來家里鬧一場。 李家村現在還不少孤兒寡母之家,日子并不好過。族人的凋零,李大山心里不好受,族中的一些老人前些年都不在了,眼看自個兒六十多了,也算是李家村輩分最高最年長之人,就擔任了族長一職,平時也是在盡力幫襯著族里沒有頂梁柱的人家。 對于堂弟老三和老四能逃到梓州安定下來,李大山心里是欣慰的,知道幾個侄子都有出息,老三和老四現下日子過的好了,心里更是高興。雖不在一處,但同是李氏子孫,只要有出息,也是李氏的榮耀。 聊了一會兒,門外呼啦啦的進來兩個年齡稍大的漢子,后面跟著幾個十幾二十歲的青年,李明錦站起身來,李大山拉著李明錦的手,挨個指著進來的人說道: “這是你大伯,這是你四伯,這是你大哥,二哥,三哥……你四嬸今個兒帶你大妹回外家了,呵呵……” 李明錦順勢的問了聲好,范張二人也跟著李明錦打了一聲招呼。 李明錦從接下來的談話中,了解到了一些信息,李家村眼下,進村看到的光景就知道早已不復當年的風光了,大爺爺李大山,大奶奶汪氏,二人現在有兩個兒子,大伯李繼昌,嬸娘姜氏,兩人都四十出頭,有兩個兒子,大的十九歲李明青,小的十七歲李明林,四叔李繼華,四嬸沈氏,三十幾歲,有一個兒子十五歲李明光,一個女兒十二歲李明翠。 二爺爺李大柱,二奶奶陳氏,有一個兒子李繼運,妻子小陳氏,育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還有個堂姑姑李萍。村里還有一些李家的族親,依照李大山的意思,這次既然李明錦來了,就都去見見,好不容易李家子孫出了一個秀才,可要是告知全族的。 雖然從未蒙面,但是親人的關懷,李明錦還是能感受到的,大奶奶汪氏和大伯娘姜氏,早就去殺雞做飯去了,李明錦沒攔住。聊了一下午,吃晚飯的時候,李明錦看著桌上的一大盤子雞,幾盤蔬菜,有點不好意思,其實光從表面看,大爺爺李大山一家的日子就并不好過。院子里養的雞,估計是用來下蛋的,眼下卻宰殺做菜了。 李大山招呼著三人上了桌子,家里的男人們也都陪客上桌了,李明錦幾個都已經成年,李大山還讓兒子去打了一壺酒回來,看來今天是高興的狠了。 眾人正準備下筷,外面的院門被“嘣嘣嘣的……”的拍的脆響,汪氏和姜氏臉色拉了下來,李明錦一點疑惑的看著大爺爺和幾個叔叔,發現幾個人臉色都不甚好看。 “開門……大嫂開門,怎么不待見我們一家是嗎?”外面穿來了一陣尖酸的婦人喊聲。 汪氏從一聽到敲門聲兒開始額角就開始跳,想到弟妹陳氏哪章尖酸刻濃的嘴臉,心里就堵得慌。又不能不開門,忍著心里的怒氣,起身去開了院門。 “先吃飯,小錦,這兩個后生也吃,別客氣啊……”李大山臉色不好看也只是一瞬,估計也不想在李明錦幾個小輩面前表現出來,就笑著招呼著幾人喝酒吃菜。 菜還沒下口,屋外就沖進來幾個人,沒錯,完全不是走路的架勢,帶著一點氣勢洶洶的感覺,汪氏臉色難看卻還是在忍受著。 “喲,大嫂子,在吃飯啦,喲還有rou吃咧,我們晚上也沒吃呢,在嫂子家也不客氣了”說完就推著李大柱和兒子李繼運往桌邊坐,李明錦幾個被推擠的往邊上坐了坐。 “大哥……” “大伯,大哥,四哥” 李大柱和李繼運坐上桌和桌上的李大山等人打了一個召喚,李大山面無表情的點了點頭。二人也不客氣就開始自己動手吃喝起來,陳氏就更不客氣,拿起桌邊的碗,夾了一碗雞rou就和孫子分食起來。 …… 李明錦還從來沒遇到這么不請自來,一點不客氣的人,看著旁邊大奶奶王氏繃著的臉面,大爺爺皺著的眉頭,有點不知所措。一時之間,只有李大柱一家吃的湖里嘩啦的聲音,汪氏想發火,被媳婦姜氏拉住了。壓了壓火氣諷刺的說道: “二弟妹,這么晚來,是有什么事兒么?” 陳氏聽著汪氏口氣不好的問話,也不甚在意,將嘴里的雞骨頭吐了出來,砸吧兩口,用手袖子擦了擦嘴邊的油,邊吞咽邊說道: “瞧大嫂說的,這沒事兒就不能來嗎?好歹也是繼運大伯家不是……大嫂這是不歡迎?” 汪氏咬了咬牙“弟妹這說的哪里話,只是平時不都是無事不登門的么”要不是老頭子讓自己讓讓老二一家,汪氏早就拿掃把對方攆出去了! 陳氏臉色一僵,誰想登你家的門,還不是今個兒村里都在說族里有人回來認親么?三個書生打扮的人,后來又聽說姜氏去地里喊人的時候提到房門三叔子的孫子回來,看樣子像是衣錦還鄉!陳氏自從聽了之后,心里就跟油燙了似的,火急火燎的想去老大家瞧瞧去,有好處也不能給老大一家占了不是……又想著大嫂的為人,晚上不定得殺雞待客,就決定晚飯準點過來!果然,雞rou真是好吃。 李大柱一大家子吃飽了摸了摸嘴,陳氏這次熱情的對著李明錦笑問道: “喲,這就是三叔的孫子是吧,叫什么來著?”不待李明錦回答,又指著李大柱和李繼運向李明錦介紹到:“我是你二奶奶,這你二爺爺,你五叔……呵呵” 李明錦站起來笑著對著三人回道:“二奶奶,二爺爺,五叔,我叫明錦……” 看著李明錦禮數周到,陳氏顯然很高興,又打聽起來:“明錦是吧,他三叔還好吧?三弟妹怎么樣了?你不知道哦……以前我和你奶啊,在家里關系那是最好的,自從他們走了之后,我這心里啊好多年都不得勁,一直掛念著……”說的摸了摸眼睛又道:“現在聽說他三叔三弟妹都好,我啊……也就放心了……” 汪氏看著陳氏這幅最派嘴臉,心里嘔的不行,也不知道當初誰一天到晚和三弟妹吵,這會兒倒是親密起來了,撇了撇嘴白了對方一眼。 陳氏又問起了李明錦:“三叔他們定在哪里?想來應該過的不錯吧,看著侄孫還是讀書人咧?” “爺爺他們現在都挺好的,現在在梓州常懷那邊?!?/br> 之后又打探了問了一些家里在做什么的話,看著大奶奶汪氏對著自己打的眼色,李明錦了然的避重就輕的回答說,自家有幾十畝地,父親叔叔們在碼頭上做活,日子還行。自己和幾個弟弟都在上學的事兒,別的就沒提了。 一晚上基本就是陳氏熱情的在問東問西,李明錦回答,汪氏偶爾插嘴轉個話題。李大山和李大柱說了,明日請村里的近親的族人來家吃飯,讓侄孫見見,得知李明錦還是秀才的時候,李大柱一家子更是熱情了幾分。 天色漸晚,李明錦好不容易應付了陳氏的熱情詢問,終于李大柱一家子回去了,汪氏終于松了一口氣兒,轉頭對李明錦叮囑道: “明錦吶,不定明個兒你姑他們就回來,說話注意點知道么……” 對于汪氏的提醒,李明錦心里還是感激的,雖然自己并不是不知人情世故的少年,一看今天二爺爺一家子的做派,就知道都不是省油的燈啊,既然大奶奶特意的提醒,只怕這個堂姑的戰斗力更在二奶奶陳氏之上了。 晚上,李明錦三人歇在了汪氏收拾出來了西廂房,房間很是簡陋,倉促之間能收拾的這樣干凈已經不容易了。李明錦趴在桌上寫信,準備將在李家村看到的寫信告知一下在河西村的爺爺,以全了老爺子的思鄉之情。 張浩和范康澤則是坐在桌邊看書,考慮到好友恐怕暫時走不了,再說家事二人也不便參與,二人決定明日去五原鎮上看看,李明錦心里也知道二人的顧慮,沒有多說。 各自忙完了手中的事,三人就歇下了,一夜無話。 ☆、第39章 李家村現下輩分最高,年紀最長的人就是族長李大柱了,對于要帶李明錦要去宗祠祭拜的事兒,心里也是早已決定了。李家這十幾年來,家族凋零,好久沒有什么值得舉族慶賀的事了,眼下好不容易出了一個秀才,自然要去祭告一下祖宗。 李大柱這幾天精氣神兒十足,帶著李明錦去族里的一些叔公叔伯家里拜訪了一番,商量著祭祖的事宜。 對于李明錦的回來,村里大部分人是表示歡迎的,也有些人則是有些不以為然,為何呢。這就要說到李明錦是和朋友一起順道來的,除了行李那可就相當于空手了。也沒帶什么信物之類的,李大柱第一眼看到李明錦的時候,就沒有任何疑問,實在是因著李明錦的長相就是李家人的模樣出來的。村里人至于說懷疑李明錦身份倒是不至于,實在是李家村現下也不富裕,家家戶戶過的也是捉襟見肘的,也沒什么值得人家惦記的不是。 但是經陳氏這個二奶奶的一宣揚,那就可就變成老三老四現在過的好啦,這回打發孫子回來看看什么的,不定就是要幫襯著族里人么?可是眼下呢啥也沒看到,族里不少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在觀望著呢。 李家村的人是何想法,李明錦暫時也沒心思去關注了。每天跟著大爺爺李大柱去族里一些年長的叔公,叔伯家里認門去了,頭一次去認親,禮物是必不可少的,李明錦當初來李家村的時候并沒有帶什么儀呈,主要是并不知道村里什么情況,再說是游學到此,也不算太突兀。 現下卻是不好空手串門的,思量了一番,拿出了幾兩銀子給大奶奶汪氏代為準備打點,卻是被拒絕的了。汪氏是個心寬之人,不然也不能忍受陳氏至今,更不是貪財之人,不用李明錦去cao心這點小事兒,將各家的儀呈準備的甚是妥當。 選好了吉日,祭祀那天,李家村的男丁,齊聚李氏宗祠,李明錦看著這座破舊卻讓人感到敬畏的宗祠,心里涌上一股難掩的感覺,似是一種惶恐,又似是一種血脈家族的認同感。 家族對于一個現代人來說,更多的是小家,來到晉朝之后,李家之于河西村來說是外人,李明錦從來沒有過一種家族的同脈連枝的感覺??墒谴藭r此刻,看著自己前面正在排位前跪拜念叨祭拜的族人,看到上首一排排的排位,李明錦才終于認識到自己是李家人。 李大富自前幾日接到孫子李明錦的信之后,仿佛了了心種的夙愿似的,家里一個個的都能看出老爺子臉上安慰的笑,那是一種從內心深處傳出的一種放松。為了不讓家里的眾人擔心,老爺子決定找個時間家里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說說事兒。 李家現下已不同當年,老二李繼興依然在是常懷碼頭上的朱氏商行管事兒,老四李繼賢還是跟著二哥后面呢做事兒。因著家里的布莊成衣鋪和新開的雜貨鋪,人手不夠,老大和老三則是回家中的鋪子幫忙了。 鋪子的貨源主要還是得益于李家幾個男人在商行做事,可以從碼頭熟識打交道的商行進些便宜的貨,或者從朱家的貨船順帶一些貨。對于這一點李家所有的人都清楚。李繼興一方面感恩東家的賞識,一方面卻也是從自身考慮,決定繼續幫著商行做事。 家中的日子是越過越好,王氏這幾年看著還年輕了不少,家里的田地到了季,都是請短工來做的,以前還怕村里人眼紅,自家又是外來的根基淺怕惹出禍事,一直藏著掖著的。但是現在王氏可是全然不怕了,家里兒子肯干置下這樣的家業,孫子出息還中了秀才,不愁吃不愁穿,子孫孝順,那真是過的戲文里邊兒老太太的日子了。 家里的兩個鋪子,大房和三房一家看顧一個,得到的銀錢七成交道公中,三成自留。雖然李家還未分家,其實內里對于老爺和王氏的安排,幾房人心里邊門清。本來林氏心里是有意見的,李家能發家可是大部分歸咎于自己的丈夫,現在買了鋪子就不關二房的事了?又細想到三成自留的銀錢,自家丈夫這幾年再碼頭經手倒賣貨物的錢,留下三成,不定比鋪子賺的多呢,想來到時候分家,婆婆心里也有數,也就沒說什么。 因著鋪子的生意,大房和三房兩口子帶著最小的孩子留在了鎮上,明秀和明輝又一直留宿書院讀書,家里的人就剩下老爺子和王氏帶著三個孫女。明珠已經十五歲了,出落的窈窕身姿,明麗動人,看著卻像是城里的姑娘。 前來說親的媒婆快要踏平了李家的門檻了,不過李家的說辭卻是先等等,親哥哥李明錦還未說親,哪里能meimei說在哥哥前頭呢,無法!眾人只能偃下心思,開始心思轉動的為李明錦說親了。好在李明錦出外游學去了,不然鐵定招架不住。 但是考慮到李明錦已經十六歲,雖還在讀書,親事卻是應該要提上日程了。這件事王氏和小王氏心里已經有了計較。 老爺子找了個時間,將一大家子人聚在了老宅,說是要說事兒,李繼興和李繼賢也特地的從常懷趕了回來。李大貴李家也一早來到了哥哥家,自從前些年自己跟著老哥家做事,現在家里也起了房子了,孫子也送去書院啟蒙去了,想到這些,李大貴一臉的褶子都笑的更深了。獨子李繼賢自小就不是擔當的性子,李大貴很有眼色的決定還是讓兒子跟著侄兒在碼頭上做事長長見識。 家里眼下的好日子可都是賴著大哥一家,大哥說有事那就是天大的事!因此老爺子只是招了一聲,李大貴一家早早的來了。 除了上學的幾個孫子未回,其他幾房人都趕了回來。等著陸陸續續的人到齊了之后,老爺子從懷里抽出了一封信放桌上,李繼旺拿起來念了起來,念完之后,眾人楞了一下之后,李繼旺問道: “爹?這是……” “大哥,有族里的消息了!好!真是好??!大堂哥還好好的!宗祠還在!李家還在……”李大貴有點激動,說的話卻是鏗鏘有力。 老爺子默了默抬眼道:“是我讓明錦去看看的,我孫子孝順,知道他爺臨老了就惦記這個事兒!不打聽清楚,我閉不上眼!” “爹,您這是說啥呢……”李繼旺等人激動到,眼下日子過的好好的,說這些做啥。 許是看到兒子們不贊同的表情,老爺子失笑道:“人老了,都這樣,就想著落葉歸根,當年逃難的時候,就想著能活下去就成,甭管在哪里都成?!蓖A艘幌掠值溃骸暗然盍讼聛戆?,又想著總是要回去看看,活著不能回,老了也是要回的……” 對于大哥的話,李大貴也感同身受,附和道:“是啊,老了,定是要回的?!?/br> 李繼旺幾個相互看了一眼,不知道怎么接話,說送老人回去看看吧,先不說都這么大年紀了,能不能承受長途跋涉的折騰還兩回事兒,再說李家現在都扎根在南山了,想說回去還真不容易,何況家里現在這么忙。 幾人心照不宣的決定先安撫一下兩個還在黯然思鄉的老人家,李繼興只得出聲安慰一句:“爹,明錦既然已經去了李家村,信上也說了,族人也過的不好,要不咱家出點錢修修宗祠,置點祭田吧?” 老爺子覺得老二說的很有道理,自己身為李氏族人,一直受族訓教導要相互扶持,眼下咱家日子過的不錯,族里又是窮困的很,不能會鄉祭奠祖宗已經是大不孝了,置點祭田,出錢修繕眼下宗祠還是要做的。 看到兒子們孝順,老爺子也是很高興,和弟弟李大貴商量一番之后當即拍板,“那就送點錢過去吧,給大哥!二哥那邊兒……” 對于大哥的遲疑,李大貴則是爽快的道:“大哥現在是族長,心里又有成算,咱們出這個錢,是咱們的孝心和心意。大哥知道怎么做……” 想到家里鋪子里的東西,又想著族人過的捉襟見肘的,李繼旺開口道:“爹,再從鋪子里邊那些東西帶去吧,族里現在也該用的著,天南海北的隔著這么遠,來往也不便,這次既然要捎東西去,還是一起帶過去吧?!?/br> “行,就按你說的辦!”還是兒子想的周到,考慮到路途遠,老爺子想著還是讓兒子跑一趟吧,“老大,這次回晉州你跑一趟吧!” “哎,爹,知道了?!崩罾^旺沒有意見。 事情有了決斷,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熱鬧的晌午飯之后,李大貴一家就回去了。王氏讓孫氏和林氏去收拾灶房去了,自個兒帶著小王氏坐在凳子上和家里的男人們說起了孫子的婚事。 “娘?現在說親是不是太早了???”李繼旺沒想到自家老娘怎么好好的想起這事兒來,自家兒子還在讀書,這會兒還在外面游學…… “什么早??!十六不小了,明珠今年也十五了!” 白了一眼一臉驚訝的大兒子,王氏不滿兒子不關心孫子,十六歲成親的多的是,雖然孫子還在讀書,可也不影響說親??!關鍵是大孫女都十五歲了,花一樣的年紀,怎么能耽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