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節
一直默默站在那里沒有發言的戴執終于忍不住了,上前幾步,高喊了起來。 “臣游歷曲陽之時,曾見過蝗災!” 他如今是工部侍郎,但他早年游歷代國各地,頗為“不務正業”,見識倒比很多資格老的官員更廣一些。 此時他高聲說道:“蝗災之禍,最可怕的便是無人敢治。百姓將其稱之為‘蝗神’,見‘蝗神’過境,雖知可撲而滅之卻不敢動作,眼見著無數大好莊稼任其吞噬干凈;地方官員明知有蝗災而不敢上報,概因哪里生蝗便是哪里失德,一旦無法隱瞞之時,早已釀成大禍……” “歷朝歷代一來,一旦有了蝗災,無不將責任推卸給天人感應,認為‘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責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度,而傷敗乃至?!溯唽е聼o論百姓還是官員皆談蝗色變,或故作不知,以至于蝗災猖獗,眼看禾稼被蝗蟲嚙食無收,百姓饑餓死亡,人君這時再深自譴責,下詔罪己,又何補于抗災?” “戴執,你大膽!” 一旁聽著的莊駿見他直接說蝗災之禍大多是朝臣和百姓將罪過推卸給皇帝,自己故意裝作敬畏天神的樣子,頓時怒發沖冠,眼睛都氣紅了。 “正是因為大家都遮遮掩掩,都不敢說,才會到現在都說不出個東西,在扯什么祭祀不祭祀的事情!” 戴執的父親也是宰相,兒子還在皇帝身邊當伴讀,哪里怕什么沖撞。 “臣以為,陛下當下詔讓各地官員帶領百姓撲滅蝗災,蝗蟲喜火,可用火燒之……” 聽到這里,劉寺卿驚了個半死,竟大叫了起來。 “不可!不可!此乃大禍!蝗災本來就是上天預警,怎可和上天相斗乎?天狗食日和地動還不夠警醒嗎?” 有些官員雖然知道戴執說的是對的,可從小受到的觀念根深蒂固,聽到要直接撲滅蝗蟲和天相斗便赫然變色,生怕有報應在身,這寺卿一喊地動日食,更是心中劇跳,根本不敢開口說上半句,生怕惹了報應。 這樣的想法甚至連莊駿都有,此時他便是帶頭不發一言的。 “蝗蟲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br> 在一片呵斥和質疑聲中,原本立于高階之上的劉凌緩緩動了。 他一步一步走下臺階,在眾人疑惑不解的眼神里,向著那幾叢木槿而去。 所有人都緊緊盯著皇帝,似乎這樣就能明白他到底在做什么似得。 “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br> 劉凌站在姚霽面前,目光里又升起了那種叫做“悲憫”的東西。 但“悲憫”之外,更多的是“自棄”。 姚霽倒吸一口涼氣,連連擺手。 “不不不,你想的太多了,不是你想的那樣,我等會解釋給你聽……” 劉凌的聲音有些凄戾,可表情又如此鎮靜,以至于完全摸不清情況的官員們雖然不知道皇帝為什么走到他們之中說這么一段話,卻依然屏息無聲。 劉凌沒有理會姚霽在說什么,只一個字一個字地重重說著。 “蒼天有眼,若有天神在此,請向天傳達朕意:朕欲滅蝗,若有災厄,盡降朕身?!?/br> 他已經明白了高祖的心意! ☆、第225章 脆弱?堅強? 姚霽知道劉凌是說給誰聽的,他是想借她的口告訴天上那些“神明”,如果是他這個錯誤導致世界一片災厄的話,他愿意經受三災五難,只求放過那些百姓。 這是天大的誤會,可這個誤會她卻沒有辦法一下子澄清。 因為享受“神仙”身份的虛榮,因為沒有辦法說明白來歷的“麻煩”,因為沒有必要讓他知道的“傲慢”,因為知道了對他也沒有什么好處的“先入為主”,所以才會讓他們如今陷入這樣尷尬的局面。 姚霽想起前幾日自己逗弄他的日子,何嘗不是因為心底空虛慌亂而給自己找的理由? 是該導回正途了。 她看著已經做好“取義”的準備甚至身子還在微微顫抖的劉凌,盡量讓自己輕描淡寫地開口。 “蝗災是注定要發生的,但不是因為你。這場戰爭原本該進行到今年冬天才結束,可因為我教了你火藥的方子而提早結束的了。原本是應該毀滅方孝庭余孽的災厄,卻變成了你要收拾的爛攤子?!?/br> 姚霽學著古人那樣,對著劉凌盈盈一拜。 “劉凌,該‘抱歉’的不是你,是我?!?/br> 劉凌露出微微訝異的表情。 聽到姚霽的解釋,劉凌眼睛驀地一亮,渾身氣勢大振,就連他身邊站著的幾位大臣也心頭一顫,不由自主地向著劉凌躬下了身子。 “有如此之陛下,乃我代國的福氣!” “陛下洪福齊天,必定能否極泰來!” “若上天因此而降罪于陛下,請讓臣等一同承擔!天人共鑒!” 也許最開始的幾位大臣是發自肺腑的佩服皇帝的決定,之后的倒大多是識時務或思咐著皇帝既然愿意一肩挑了,自己最好也不要掃興之類,紛紛為此折腰。 對滅蝗觸怒上天依舊心有余悸的莊駿和劉寺卿等人雖然不愿意附和,但形勢比人強,如今諸臣一片狂熱地看著皇帝,他們還直著腰一臉不贊同,顯然是給皇帝添堵,最終也只能迎合。 屈身下拜的動作像是會傳染似的,一個又一個的繼續了下去,原本為了離“神仙”近點而走到大臣之中的劉凌一下子變成了眾人的中心,成為紫宸殿外唯一還傲然立著的人。 許多宮人看見這番氣勢,聽到皇帝說的話,都忍不住抹起眼淚。 他們雖然很多是自幼入宮,但不是家里活不下去也不會讓孩子給宮中的采買使帶走,有些家鄉就是在鬧災的地方,聽到外面起了蝗,心里也是慌突突一片。 有些根本不在意外面起不起災,料想著自己肯定是老死宮中的,見所有人都拜了、哭了,也開始擦起眼淚。 人心這東西,很多就是這么“齊”起來的。 等姚霽直起身時,見劉凌神色復雜地站在原地,旁邊的大臣們歌功頌德聲一片,臉色也是一片凝重。 “此事錯在我身。天道循環,自有規律,我幫了你,想讓你提早結束戰爭,以免枉死更多的百姓,但所謂因果,又豈是那么容易解得了的。你解決了一個大麻煩,就會又更大的麻煩等著你?!?/br> 她施施然道:“對于如何消滅蝗蟲,我知道的不多,但我知道的都會告訴你?!咸臁褪裁础壬瘛粫驗槟銣缁染蛥挆壞?,你大可放手去做?!?/br> 放手去做? 不會厭棄我? 劉凌心中已經不太信了,可他也沒有什么可以選擇的余地。 “準備滅蝗吧?!?/br> 劉凌揮臂振袖,指著紫宸殿前關閉的內門。 “開門,讓百官進殿商議滅蝗之事!”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 與此同時,滯留在二門外的朝臣們都在紛紛打探門內的消息,只是宮禁森嚴又等級分明,能進去議事的都進去議事了,在外面的都是不夠資格做決策的,只能紛紛干瞪眼,豎著耳朵聽著里面的動靜。 “我好像聽到劉寺卿的聲音了?這老大人不是平時不愛說話嗎?” “是不是陛下召見的事□□關宗室?還是秦王和肅王那么又出了什么事?” 劉寺卿是宗正寺卿,他們會這么想也很是正常。 “我聽著好像戴侍郎也在說話啊,難道工部……” “今年春天雨水不多啊,總不能又要修河防吧?還是哪里大旱了要救災?” “說起來有點像啊,早上戶部尚書那樣子都要哭了,是不是哪里大旱?我的天,我是不是該囤點糧?” “囤什么糧,這節骨眼你想被人參一本嗎?” 站在外面的大臣們無所事事眾說紛紜,一邊估摸著出的是大事一邊又希望大事不要太大。 現在好不容易戰事靖平,方黨和陳家造反雖然大有不好,可正所謂不破不立,他們造反卻把這么多年掩埋下來的各種積弊都硬生生拔了出來,許多都是不重視后終要釀成大禍的,現在發覺還不算太遲,百官都大有作為,卯足著一股勁想要解決這些陳年積弊,好借此平步青云。 要立功光靠熬資歷還不夠,得等機遇。什么是機遇?眼下正是機遇!干得好了,少奮斗二十年! “哎呀,里面在喊什么?陛下說什么了?” 高呼萬歲之聲剎那間傳出宮墻之外,震得文武大臣們面面相覷,劉凌素來是個不怎么張揚的皇帝,也不喜歡這樣歌功頌德,也無怪乎他們滿臉驚訝。 然而等那道宮門緩緩打開,一臉沉重的天子近臣薛棣走出來時,許多大臣們已經在心中打好了各種腹稿,或是惴惴不安地看著其他同僚想著該有什么反應,饒是已經做好了許多心理建設,當兩位宰相說出究竟發生了什么事的時候,還是腿軟了一片。 “什么,蝗,蝗災?” 這是后知后覺的。 “陛下不可??!天有災厄,應當反思己身,你,你們要干什么!你們這是干什么!” 這是想學劉寺卿“直諫”直接被不耐煩的劉凌派人叉出去的。 “招眾位愛卿來,不是問你們如何祭祀天地的,那是太常寺的事情。朕諸位臣公已經決定齊心撲滅蝗災,希望眾愛卿也能集思廣益?!?/br> 紫宸殿并不是商議政事的地方,書房又太小,劉凌命令宮人把外殿的所有熏爐擺設并東西騰空,清出一個空空蕩蕩的地方,讓大臣們站著議事。 “哪位愛卿愿意前往災區主持滅蝗?” 也因為紫宸殿的前殿沒有宣政殿廣闊,所有的大臣不得不按列站的極近,臉上有什么表情、身體有什么動作都能看的一清二楚,有些鼻尖冒汗的、將身子往后縮的,幾乎不需要搖頭晃腦就能看見。 劉凌鐵了心要滅蝗,那就是一場硬仗。 如今是春夏相交之際,一旦滅蝗不利直接影響到秋收,這幾年都在打仗,國庫不豐,各地官倉又大多放空了去賑災了,去年冬□□中就沒有額外放官員“年糧”,讓許多朝臣好一陣腹誹,就等著秋收滿了慢慢緩過來,眼看著出了蝗,蝗蟲可不認人就認地,好地都要給啃沒了,沒治理好秋收不利那大帽子就要扣下來,誰也不愿意接這硬差事。 有些想著富貴險中求的倒是愿意拼一下,可一來知道對蝗災毫無經驗,二來資歷不夠就算想主持也沒人信服,那躍躍欲試地勁兒也就冷了下來,倒有些猶豫不決。 劉凌心中其實已經有了好幾個人選,他也知道這種事沒有后臺硬資歷老又不怕得罪人的做不了,眼神往最前排一個掃過,大有鼓勵之意。 看到皇帝的眼神,莊敬躊躇了一下,欲要自動請纓,卻感覺到一道目光射向自己,抬頭一看正是其父莊駿,那腳動了動,終是沒有邁出去,只在心里一聲嘆息,知道自己家的圣眷大概是到了頭了。 他知道他父親想什么,莊家一脈單傳,他的兒子還在秦王不知道何時才能熬出頭,如果這時候出了什么差錯,揚波無人庇護,父親又年邁,等揚波長成之時,恐怕莊家也就跟之前的陸家一樣,到了子孫要仰人鼻息的地步。 罷罷罷,他雖然看的明白,可卻還是做不到,他父親那一點私心,何嘗又不是老人為了兒孫著想,他又何必惹他傷心! 見場面一下子僵住,有些平日里附庸莊家的大臣自作聰明地站出來奏言:“陛下,一蟲治死百蟲來,豈將人力競天災?不如……” “陛下,臣愿意前往受災之地主持滅蝗!” 見劉凌眉頭越皺越重,當朝兩位相爺之一的戴勇知道不能再等了,出列說道:“主持滅蝗,非得力者不可服眾,老臣才干雖不足,但自詡威望經驗都有,愿意為陛下分憂?!?/br> 戴勇在朝中算是“純臣”派,位子雖高卻很少爭權奪利,他會出來替皇帝解著尷尬也不出奇。 當場就有好幾個官員松了一口氣。 “陛下,臣愿意滅蝗!”戴執幾乎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家父年邁,這幾年受風痹影響,一勞累偶會風眩,知蝗之事事關大局,忙起來不日不夜,若因家父的舊疾耽誤了大事……” 他頓了頓,“臣雖是工部侍郎,但早年游歷時對蝗災有所了解,又年輕力壯,可為陛下分憂!” 戴執的話引起一片沉默,人人都知道他會扛下這事大半倒是不愿意戴勇離開京中舟車勞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