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節
鄭玘提醒道:“別忘了你自己,婁相也要有個位置才好?!?/br> 這都不是事兒,于是李顯過去跟李重義說了一下,李重義立馬同意讓人詔書發出去,婁師德進太師,鄭玘進太傅,李顯……頭上就多了個太保的名號,只不過這只是他要保證自己對李重義的思想教育能夠插得進手,還要在找幾個人真正的給李重義講課才行。 畢竟如今婁師德在外面跟大食死磕,鄭玘身為宰相忙了個底朝天,李顯就更不用說了,這三個人都沒什么功夫跟他講課。 不過駱賓王雖然是才子,李顯也沒打算讓他去教李重義,皇帝可以文采不好不會寫詩也沒什么,但是萬萬不能變成榆木腦袋,駱賓王在朝堂之上混的這么艱難,真讓他一朝去當皇帝的老師,只怕沒過兩天就被人給弄下來了。 李顯有些同情駱賓王轉眼就給他請了個閑職回來:朝議大夫。因為駱賓王沒啥突出的政治事跡,倒是詩文寫的不錯,李顯就給了他這么一個職銜,不是很高正五品下階,卻也比他之前的官職要好很多了。 駱賓王十分感激李顯,他這輩子大部分時間都過的貧困交加,晚年也不知何去何從,如今李顯給了他這么一個職銜就是讓他養老的意思了。 駱賓王今年已經七十一了,李顯看著他身體似乎不太好,想想他以六十多歲的高齡謀反然后逃亡估計路上的日子也不好過,不過李顯看他獨個前來,以為是他不放心便溫言問道:“老翁親友如今都在何方?我派人將他們接到長安同老翁一家團圓吧?!?/br> 駱賓王聽了之后不由得老淚橫流:“臣的家人……都已亡故?!?/br> 駱賓王當年能夠逃走已經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因為太過匆忙凌亂,家人在路上就失散了,等他跑到西邊安定下來之后也曾經打探過家人行蹤,最后得到的結果十分不好,家里人都被抓了起來,因為他謀反的緣故,他的家人也沒別的好說的了,皇室謀反還能留一條命被貶為庶人流放,他這種就是只能是一死一戶口本了。 李顯聽了之后心下惻然,一邊給駱賓王選了處好的房子送給他,一邊安排了侍婢小廝都是按照他的品級來定的,駱賓王新下感激更甚,甚至還寫了幾篇詩文稱贊李顯。 駱賓王當官的本事不行,但是他寫詩作文的水平可是一等一的高,而且也是士人認證的,大概因為他人品好的關系,他說李顯好,有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就真的覺得李顯好了,于是長安又來了一波人過來投奔。 李顯心里松了口氣,該說是善有善報嗎?雖然他一開始只是可憐駱賓王,卻不想他那糊了一半的名聲又給轉回來了,李顯眼睛轉了轉就去找駱賓王問道:“不知老翁可愿將自身所學授與別人?” 駱賓王聽了之后連忙擺手,自嘲笑道:“我這一生須臾蹉跎,有哪里能夠為人師表?” 李顯微微一笑:“老翁為天下讀書人典范,乃我輩楷模,書院之中學子望眼欲穿只盼老翁能不吝賜教?!?/br> 別的不說,如果能學到駱賓王寫文作詩的本事,文科在文采這方面那就不用擔心了,至于時政方面那只能是看個人的領悟能力,這個有老師教卻未必還能教好了。 駱賓王聽了之后頗為心動,他也知道自己不適合當官,然而學成文武藝買與帝王家,他既文采斐然也是想要在官場上一展身手的,如今熄了那個心思,想了想若是能夠教書育人也是不錯。 李顯開開心心的將駱賓王介紹到了梅花書院,一時之間梅花書院也門庭若市了起來——一開始這地方就是李顯為了培養那些有潛力的孤兒用的,到了后來因為他當上了攝政王這里也跟著水漲船高,一些普通平民家或者是富商家的孩子也給送了過來,而駱賓王來了之后,很多讀書人也都愿意過來了。 駱賓王日子過的滋潤起來,還給李顯推薦了三個人:富嘉謨、吳少微以及谷倚。這三個人在后世名聲并不如駱賓王大,但是在當下他們卻是和駱賓王其名的文學大家,被稱為北京三杰,尤其是富嘉謨和吳少微寫的詩作更是被并稱為吳富體。 不過大概是文辭華麗的人在政治道路上都不太順利,這三個人的生平經歷不如駱賓王坎坷,卻也并不十分順遂,官職不是很大,因為年紀也不小了,上進心沒有年輕時那樣強,在看到駱賓王寄來的書信之后思考了一下梅花書院的來歷,也就帶著包袱直接跑到了李顯那里。 李顯同樣收留了兩個人,賜給了他們房子,這兩個人比較幸運家當什么的都帶出來了,所以也不用李顯過多安置。 休戰之后的長安城和洛陽城漸漸的開始有了不同的景象,長安這邊舊族門閥都隱隱靠攏了過來,而洛陽那邊則是各種新貴,大概還是跟出身有關系,舊族門閥都看不慣武曌很久了,只是之前沒得選,現在終于有的選了,趕緊過來吧。 而對于李顯光明正大的從自己這邊挖人的舉動,武曌也沒辦法,那些人要么就是一個人光桿司令無牽無掛,要么就是居家遷移,還有一些沒有居家遷移的是因為人家是世家!所謂的世家就是地盤賊大人口賊多,雖然被武曌打擊了這么多年,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能因為一個人遷怒整個家族,如果真的這樣的話……洛陽的朝廷就也要空一半了。 “壓制世家果然任重而道遠?!蔽鋾讎@了口氣說道:“只是不知長安那邊作何打算?” 武玄輝說道:“只怕要多有掣肘了?!?/br> 從太宗開始到武曌一直走在打壓世家的道路上,成效也是有的,只是不知道李顯抗不扛得???洛陽很多新貴都在等著看長安的笑話,那些世家他們了解的很,都是一副你不用我就不是明君的嘴臉,當然也有好一點的世家人家埋頭苦干真的憑本事往上走,還有一些除了個姓氏基本上沒什么拿得出手的,偏偏還想要大塊的蛋糕,武曌這么務實的人能留他們?滾吧你們,大周不需要你們來指手畫腳。 這些人只能憤憤不平的去長安了,結果……到了長安也碰了一鼻子的灰!首先攝政王不是想見就能見到的,皇帝也不是他們能夠隨便見的,他們能夠見到的大多都是從李顯的攝政王府提拔上去的,這些人大多出身不是特別好,很多都是梅花書院出來的,沒有背景就只能依靠攝政王或者鄭相,他們的立場還用說嗎? 武曌好歹還要想想朝堂平衡,一些沒啥本事但是不能趕走的人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收了,但是李顯這邊比武曌那邊還干脆,手上沒有真本事的一概都不要,雖然給這些人特赦不用必須科舉,但是也要通過考試的,那個考試實際上也不比科舉簡單到哪里去。 那些本來打著長安人少他們到這邊就能得一二官位的人瞬間傻眼了,不少人都憤憤不平的表示李顯這是倒行逆施,甚至還有人說他這樣跟逆周有何不同? 李顯眼皮都不抬的說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當然有所不同,更大的不同就是……我這里不要廢物?!?/br> 這一句話得罪了許多人,于是之前李顯那被糊過來一點的名聲又開始被世家集體抹黑,李顯一點也不在乎。 甚至有人當著李顯的面說:“攝政王這是將朝廷當成自己的封地了嗎?肆意任用朝廷命官,可還將圣人放在眼里?” 李顯眼皮都不抬的說道:“有本事你也這么干啊?!?/br> 來人被噎了個夠嗆有你這么說話的嗎?簡直是斯文掃地!這樣的人怎么配做攝政王? 長安城內攻擊李顯的人開始漸漸變多,只不過也沒到讓大家都擔心的地步,李顯在長安的聲望那還是沒得說的,小龍王這個名號第一開始就是長安城內流傳出去的啊,只不過這個外號已經很少人會叫了,畢竟李顯已經不小了,而且也不夠尊重。 這些人見李顯油鹽不進,想了想還是找人想要跟李顯說一下,沒辦法,現在李顯在大唐境內說是權勢滔天都不為過,雖然有三省和丞相制約,但是……李顯會選那些給他拖后腿的人?開什么玩笑。 最后這些人就找到了駱賓王,駱賓王心里清楚李顯的方式是對的,但是對于他這樣打壓世家也有點話要說,他只好轉頭找李顯說了兩句,李顯慢悠悠的喝了口茶說道:“不外乎是能者上庸者下,他們自己沒本事怪誰?” “那也不能任由朝廷被寒門把持啊,寒門少偉男,殿下還是要三思才行?!?/br> 李顯一臉驚奇的問道:“誰說朝廷被寒門把持了?什么時候我成寒門子弟了?” 駱賓王一臉心塞的看著他,李顯只好繼續說道:“現在朝中一共兩位宰相,婁相和鄭相,婁相雖然是平民出身,但是兩朝老臣,他當宰相有人有意見?” 當然沒意見啦,誰都知道婁師德現在是大唐肱骨,沒了他怎么去打地盤? 見到駱賓王搖頭李顯又說道:“鄭相,世家出身,不會有人覺得鄭家不是世家吧?” 駱賓王額角一抽,聽著李顯還在哪里掰著手指頭說著:“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皆是世家子,怎么就被一概而論成了寒門子弟呢?” 駱賓王心有點累,殿下,您說的那都是一二品的大臣啊,做官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了,有幾個人能走到這個地步的?這些人都是世家子沒錯,但是……往下走可就是寒門子弟多了啊。 但是駱賓王年紀大了也不想跟李顯死磕這點事情,有那個功夫他還不如去找找有沒有合適的孩子收來當弟子呢,他的兒女孫子孫女都被殺掉了,他一個是想要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朝廷命官也算是報答了李顯的恩情,另外一個也是想要找個人養老送終。 于是最后駱賓王也只能嘆著氣說道:“武曌性情剛烈在對上世家也不得不退讓,殿下莫要太過激進啊?!?/br> 李顯挑眉:“我知道您今天來只怕是被那些人煩到了,別的我也不多說,就告訴那些人,沒屁點本事就知道從別人手里搶好處的我還真不用,要么老實趴著要么死,我說得出做得到?!?/br> 恩,李顯其實十分想說有辦法想去,沒辦法死去。只不過想一想駱賓王老頭子估計會被氣死所以就委婉一點吧。 駱賓王果然被氣得夠嗆一連說了三遍:“殿下慎言!” 李顯默默閉嘴,反正意思已經帶到了,不過估計駱賓王會說的比這個還委婉許多,算了,那些人愛作死就作死去吧,輿論影響嘛,誰不會啊,之前李顯是沒騰出手來,自己這么多年不放嘴炮真是被小看了。 于是李顯轉頭就去安排人開始四處散布那些舊族門閥是因為在逆周混不下去啦,看著咱們攝政王心慈手軟就跑過來投降,沒想到還不死心的想要占領朝廷,想要天下的官都給他們當吶。 接著就是開始各種造謠比如:這些人在逆周混不下去啦,就因為他們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現在到了大唐還想渾水摸魚呢。 長安城可以說是大唐的消息中心,這里的信息流傳的很快,沒過兩天,對于這些舊族的各種謠言就塵囂直上,他們倒也有心辯解,但是謠言這種東西除非有真憑實據的辟謠,否則大家都會選擇相信啊。 到后來甚至不用李顯去推動就有人自然而然的開始擠兌這些不上進的世家,沒辦法這些世家過來讓一些士子產生了極大的威脅感,他們出身都不是那么好,也都是一路苦讀上來的,好不容易大唐現在更多的錄取寒門子弟他們有機會了,結果就來了一批世家。 尼瑪,我們辛苦半天都不一定能夠得到一官半職,你們一過來憑著姓氏不看本事就想做官?不能忍! 李顯每天看著信閣給他送上來的各種消息看的特別開心,跟看熱鬧一樣。 信閣就是專門手機消息用的,本來李顯想要給這個部門取個名字叫信息部的,但是鄭玘嫌棄畫風太不一致,順手給改成了信閣。 李顯也無可無不可,折騰完信閣就遇到了這幫過來沒事兒找抽的貨,這些人在長安被民眾罵得狗血淋頭之后,李顯轉頭就跑了——他得去練兵! 現在流的淚都是當初腦子進的水,他應該跟鄭玘商量完了之后,然后讓鄭玘去的!練兵這種事情哪怕他是攝政王也不能太過分啊,至少要做做樣子,天知道他從一開始就沒在基層吃過苦! 練兵練兵要有兵可練才行,李顯沒在現有的軍隊中挑,他直接在長安周圍征兵,并且條件開的十分優渥,比現在的普通軍隊的士兵待遇要翻上一翻吧,不過他也提前說明了,這個軍隊呢,他的正職就是軍人,不會出現農忙時候還能放回去干農活這種事情,跟現有的府兵制并不太一樣。 順便來這個軍隊也要做好吃苦的準備,而且不是你報名就能來的,要接受考核。 李顯把自己能想到的都給加上了,至于考核這個主要是考的體能,那些體能都不達標的就算了吧。 李顯初期的計劃是這支軍隊挑三百來人訓練一下,成果好再擴大,不過人也不能太多,而且軍隊駐扎的地點要保密,既然是秘密武器那就秘密到底吧。 他跟鄭玘千挑萬選在附近選了一個山溝訓練,鄭玘看到李顯的訓練計劃之后,想了想一封信就將跟在婁師德身邊學習的鄭瑾給叫了回來。 李顯有些奇怪的看著他:“你把他喊回來干嘛?婁將軍還對他贊不絕口,頗有要收他當弟子的意思呢?!?/br> “我看你這個訓練計劃不錯,讓他來試試吧?!?/br> 臥槽……李顯當時就驚了,他這個訓練計劃在這個時代來講說實話看上去特別的沒人性,咳咳,后世的軍事化管理嘛,只是李顯萬萬沒想到啊鄭玘居然要把弟弟送過去。 這是親哥? 李顯忍不住說道:“你別鬧了,這個訓練不是鬧著玩的,他現在身子骨還沒長開這樣對身體不好的,更何況……阿瑾又何必走這條路呢?” 鄭瑾出身很好,不當將軍也可以走文科的路子,干嘛非要拼命呢? 鄭玘倒是說道:“也不是讓他全程跟下來,能跟多少就跟多少吧,總要吃過苦才明白創業不容易?!?/br> 李顯翻了個白眼:“好想你吃過多少苦似的?!?/br> “恩?”鄭玘似笑非笑的看了他一眼。 李顯看著鄭玘忽然明白了鄭玘的想法,特種兵這種殺傷力十分巨大的武器一定要在自己人手里,李顯是需要一個繼承人的,但是這個繼承人必須忠于皇帝,鄭瑾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選了。 當然這里面大概也有鄭玘的私心,他想要給弟弟一點保障,只憑著幼年那點交情是當不了一輩子的,他也不能守護鄭瑾一輩子,就算知道弟弟本事不差也要給他鋪好路才行。 李顯嘆了口氣,鄭玘這基本上就是把弟弟當兒子養了。結果鄭玘這封信還沒出去,那邊婁師德就來信了:親,咱們打贏了,大食那邊決定認慫,快派個人來簽訂新條約! 第183章 183 李顯接到這個消息之后簡直要笑瘋了,哎呀媽,錢來了??! 要知道之前大食上汞可一直都是去神都洛陽的,現在跟他們簽那就是跟大唐的單方面約定啊,至于跟洛陽……那就讓大食自己去想辦法吧,反正他們不管。 李顯讓鄭玘坐鎮,直接自己跑到了巴士拉,對此鄭玘決定不評價李顯這種人來瘋的決定。不過婁師德見到李顯過來倒是松了口氣,因為大食王居然直接駕臨巴士拉,這樣的話婁師德跟對方對話身份就有點不夠了,哪怕鄭玘來也一樣,這樣他們兩個哪怕不容易陷入被動,也不容易爭取什么好處了。 現在只希望李顯能夠給力一點了,李顯在來的路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寫各種條款,說實話那些條款寫下來之后李顯都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胸口確認良心還在。 不過說實話,在國與國的較量之中良心這種事情壓根就沒有必要存在,哦,你們先來打我們的,打完了還要我們厚道?我們要真厚道了那得多對不起因為戰爭而死去的那些士兵啊。 想到這里李顯忍不住下手更狠了一點,反正大食占領了那么多的土地,不剝削他們剝削誰?李顯將條款寫的差不多之后,就開始研究撫恤,婁師德在發戰報的時候也沒忘記把陣亡名單給送上來。 但是這些名單也不過是一部分,還有相當一部分生不見人死不見尸的還不知道怎么辦,每一場戰爭伴隨的都是一條條鮮活生命的逝去,哪怕已經對戰爭本身麻木,但是在看到那些因為戰爭而殘疾的士兵的時候,李顯還是很心酸的。 見到婁師德之后他沒有提出立刻見大食王這件事兒,首先就是去慰問士兵了,尤其是安西都護府的都護咎斌和他帶領的軍隊。 咎斌原本應該是個挺英武的青年,但是這一場戰爭讓他臉上多了一道傷疤,從左額角斜斜避過眼睛一直延伸到了鼻梁,使得原本好看的長相多了一絲猙獰。 咎斌在看到李顯的時候顯然十分激動,他原本因為有傷而躺在床上,結果直接起來就要跪,李顯連忙讓人把他扶到床上——他雖然自己也嘗試了,但是無奈力氣沒有咎斌大。 咎斌是個十分耿直的人,看著李顯慚愧的說道:“卑職……卑職先遷還不相信攝政王,是以給逆周也送了奏疏,不過從今以后,我咎斌生是攝政王的人,殿下一聲令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生是我的人什么的……你小心鄭玘知道了弄死你啊咎都護!李顯心里吐槽臉上卻十分緊張的說道:“咎都護快快請起,你有傷在身又何必拘泥于俗禮?” 咎斌硬是磕了個頭之后才任由李顯的護衛將他攙扶回了床上,他搖著頭說道:“不,我這個頭不是為了自己磕的,而是為了都護府這兩千二百兒郎磕的,若是沒有殿下,只怕……這些兒郎早就活不到今天了?!?/br> 咎斌雖然沒什么心眼但是在行軍打仗方面一點也不差,他十分明白李顯在這么要緊的關頭停戰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據說因為要停戰來低于大食,李顯連大周的國號都承認了,雖然嘴上還稱那邊是逆周,卻給對方發了國書,一般發國書其實就是變相承認對方地位的。 對此很多人都覺得李顯這是忍辱負重,不過李顯一點也不在意,就算他不承認大周難道就能輕松打贏了嗎?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將來如果李顯贏了,那么關于大周他可以隨便寫,但是如果他輸了……那就沒有然后了好嗎? 李顯在安西都護府搞下鄉慰問,連士兵的家庭都發了一些慰問品,唯一慶幸的就都護府內還有士兵的檔案,那些失蹤的……只能暫時算作失蹤,不能算人死了。 不過李顯也覺得挺奇怪,安西這個地方吧,是西域,西域這邊沒什么山川溝壑的,在戈壁容易迷路是真的,但是……沒有哪個腦殘喜歡去戈壁打仗吧?就算有向導都不會這么干啊。 那么現在問題就來了,這些人是怎么失蹤的? 就在李顯納悶的時候,婁師德忍不住提醒了一句:“可能是逃兵?!?/br> 李顯聽了之后瞬間恍然,之前的情況太過兇險了,如果李顯也不抽出手來收拾大食的話,估計安西都護府就是有全軍覆沒的份兒了,在這種情況下有膽小的忍不住做逃兵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大唐對逃兵的處罰很嚴重,因為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愿意當兵,一般士兵都是強征的百姓,或許會有人說走投無路的那些人完全可以去當兵,但是這個年代當兵也是很嚴格的,不是良民是不會招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