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
李煌被李顯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到最后自以為得到了答案,然后就茫然的走了,李顯看到他走了之后忍不住找鄭玘吐槽:“臥槽,真要當皇帝的話我當初還禪位干嘛???自己擼袖子上跟武曌死磕到底就行了?!?/br> 鄭玘摸了摸他的頭說道:“其實若不是神皇上位有好處的話,我當初也必然不同意你禪位的?!?/br> 李顯沉默了半晌才說道:“也未必有多大的好處,她登基以來雖然也做了不少事情,只不過那是因為阿爹打下的基礎好才沒有亂,哎……若是阿爹還在就好了?!?/br> 鄭玘搖了搖頭:“不,你不要只看天下,你看看如今的世家如何?” 李顯茫然的看著他,鄭玘微微一笑:“神皇有魄力,在某些時候她也比較知人善任,世家在經過先皇的打壓之后如今正是要反彈的時候,你未必壓制的住,神皇如果只是太后的話也未必壓制得住,只有她在那個位子才行,更何況……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接下來她應該是要做點事情拉攏一下天下喉舌了?!?/br> 恩?天下喉舌?李顯愣了一下才知道鄭玘使用這個代指讀書人,只不過……武曌能做什么呢? 當然在這之前李顯要表個態,他直接上表稱:臣當日禪位只因黃帝言武曌能續李氏之輝煌,延皇室之香火,如今武曌革國號是違背天理之舉,還請武曌三思。 其實李顯當時胡謅的時候也算是留了一個心眼,他知道武曌肯定要改國號的,當時他比較矛盾,可能是穿過來時間久了,他也把自己當成李氏一族的人了,他也不忍心看著李唐的國號被除,也覺得很心酸,反正到最后國號還要改回來,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要讓武曌改掉這個國號了。 李顯第一次擺出如此強硬的姿態,而且用黃帝對抗神皇那里的高僧,這一下子就高下立判了,畢竟高僧所言只是空口說白話,攝政王……你們去問問吐蕃人有沒有心理陰影? 一時之間局勢仿佛僵持住了,武曌想要改國號,但是攝政王不支持的話就一切都要重新盤算,武曌一時之間也有些驚訝,她本來以為李顯對這件事情無所謂呢。 武曌之所以會這么覺得也是跟李顯的來歷有關,一直以來李顯做的事情更多是為了這個國家而非李氏一族,否則也不會皇位說讓就讓了,所以她覺得只要天下平穩,李顯應該不會做出過激的舉動,之前她搞輿論宣傳的時候也不是沒有試探過,結果長安那邊沒有任何反應,她以為李顯退讓了,但是現在……只怕計劃要變。 就在武曌思考這件事的時候,她忽然得到了消息,周興來俊臣因為冒犯賀蘭敏之被誅殺,而與此同時她在長安布下的棋子也都被一個個的拔除,武曌再一次失去了對長安的掌控力。 一時之間武曌覺得她到底還是小看了這個兒子,只是事情已經走到這一步,武曌覺得自己已經不能忍了,李氏宗族盡皆在長安附近,不動他們可以說是如鯁在喉,武曌做什么事情都有強烈的目的性,她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哪怕迂回也要做到! 那么現在的問題就是要怎么將這些人給一次搞定? 而武曌在那邊思考著怎么直接強硬的推到長安的時候,李顯目瞪口呆的看著賀蘭敏之,對于賀蘭敏之的效率他也算是深有體會了。 這才過了幾天啊,賀蘭敏之就已經弄死了一批人了,這批人里面最有威脅的大概就是周興來俊臣,不能讓他們有所察覺,最好是雷霆手段,讓他們沒辦法往洛陽傳遞消息! 賀蘭敏之也不算是完全無理取鬧,他也動了點手段,讓人暗示長安最近有將軍持攝政王手令調動兵馬,周興來俊臣比較謹慎肯定會先確定消息來源可靠,只不過……周邊的軍隊都是“自己人”啊,賀蘭敏之安排一點人做戲還不容易? 果不其然周興和來俊臣當時就確定了這件事情的真相,然后賀蘭敏之看火候差不多就裝出一副知道他們要往洛陽傳遞消息的意思,不愁他們不跑。 周興和來俊臣被逼無奈只能慌忙逃命在長安城策馬狂奔,賀蘭敏之提前踩好點,直接出現在半路,然后裝出一副被冒犯的樣子,直接讓人將周興和來俊臣抓起來,這兩個人一看到賀蘭敏之自然會反撲,那就不用說啦,直接打死了事! 李顯聽了之后頗覺頭痛:“你簡直就是胡鬧!若是洛陽那邊真的以為我們要起兵怎么辦?” 那就打唄,賀蘭敏之暗地里想著,作為武將他是不在意打仗的,他一直也不知道李顯到底在畏懼什么,說他畏懼武曌吧,也不是特別像,畢竟如果真的是完全畏懼的話那就不應該站出來反對武曌改國號這件事情,現在又站出來抗議明顯是不怕的,這也太矛盾了。 李顯只是不想興無義之戰,如果洛陽那邊真的擺出一副要戰的樣子,李顯也只能奉陪了。 后來聽到賀蘭敏之甚至拔除了武曌在這里布下的大部分釘子的時候,李顯頗有無力之感,算了算了,到了如今這一步他也有些茫然,感覺自己之前想的好像挺好,但是隨著時間流逝,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讓他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計劃。 果然計劃快不如變化快嗎?現在要等的就是長安那邊的動靜,李煌等人都暗示李顯不要太過被動,起兵這種事情一旦被動容易陷入泥潭,那邊人數不夠,兵馬不多,現在起兵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最好。 李顯不為所動,能不打就不打,真以為他帶過兵就喜歡的打仗了?這些李氏宗室大部分都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場,所以比李顯還要紙上談兵,而相反,裴家人和劉家人都沒有動靜,似乎對這些事情不關心。 然而他們真的不關心嗎?裴家劉家就算有人在守孝,也會推旁支出來的,在軍中的地位是他們立足的根本,他們不會置身事外的。 而這個時候武曌卻似乎不在意不能改國號不能建武氏七廟的事情了,她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改革科舉! 李顯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瞬間為之振奮,這才是他等了許久的,這個舉措對于后世影響深遠,李顯看到的是科舉若是改革成功,梅花書院的學生就有出路了,而鄭玘看到的是這又是對世家的一大打擊。 李顯知道鄭玘的想法之后揶揄道:“不知道的還以為你貧寒出身呢,好歹你也是世家子,怎么就看世家這么不順眼呢?” 鄭玘正色道:“正因為是世家子才看世家不順眼,世家經過百年發展頹靡墮落遠不如祖先,想要上進就只能給他們一點刺激,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生在世家都比平民百姓要得到的多,這樣還拼不過人家的話,也就趁早讓路吧?!?/br> “你這樣說……萬一將來有人擋在阿瑾前面呢?難道你不會后悔?” 李顯知道鄭玘培養鄭瑾的目的,雖然現在的宰相已經不如之前有權了,但是名聲好聽啊,更何況多少人混了一輩子也混不到一個宰相之位,鄭玘給鄭瑾設立的目標就是這個。 可是鄭瑾到底年幼,等他能夠參加考試還要很多年,萬一有比他更厲害的人出現呢?萬一那個人還是平民呢? 結果鄭玘卻冷哼了一聲說道:“我這樣細心教導如果他還不如別人的話,那就只能怪自己沒本事了?!?/br> 李顯看到這個態度忽然覺得懷念不已,想當年他剛穿過來的時候,鄭玘擺出的可不就是這么一副嘴臉,當時他每時每刻都恨得牙癢癢,就算真的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卻也不代表能夠忍受這樣直接說出來。 不過現在想來卻也感謝鄭玘一日復一日的當頭棒喝,讓他更清楚的認識到了自身。 武曌改革科舉的事情引起了全天下的廣泛關注,這件事情是跟自身有密切關系的。 武曌拿出來的章程也十分清晰,第一個就是允許自舉為官、試官,并且設立員外官,然后就是在科舉之中加入殿試環節,最后一條就是開創武舉制度。 這三項改革下來,天下嘩然,就在世家研究著武曌的用意的時候,她甚至還加了一把火說道:“朕用人才不論門第,只看才華?!?/br> 這一次世家反抗的更加激烈了,科舉的存在已經讓一些泥腿子進入了朝堂,現在這是要開放給他們嗎?不行,堅決不行。 問題是,你們說不行就不行嗎?武曌要的就是打擊你們這些世家貴族啊,把你們的氣焰壓下去了她才好進一步的掌權,并且更改國號啊。 對于種種質疑,最后武曌只說了一句話:“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br> 她就是明明白白的說了要招攬人才你們有什么辦法吧?只不過這三項改革表面上看十分振奮人心,但是后續的工作也十分麻煩的,主要是在自舉、試官這兩方面。 自舉就是毛遂自薦或者是別人推薦去當官,當然不能你自己推薦了就真的讓你來當吧?所以就有了試官,所謂的試官就是讓被舉薦的人去當一段時間這樣的官看行不行,行就上,不行……恩,神皇的政策也很殘酷,不行就弄死你,這也是逼不得已的。 因為試官這種事情你不能把真正的官位給他們讓他們去試吧?只能增添一些員外官,這樣一來官位越來越多,整個公務員集團就變的更加龐大了,而那個殘酷的制度也是怕太多人自己舉薦或者是舉薦別人,如果不夠嚴酷的話,隨便什么人都來舉薦了,難道都要給官嗎? 這個制度也是為了防止有人心存僥幸,然后就是武舉,這個估計是因為武曌覺得武將都跑到李顯陣營去了,她這邊如果真的貿然起兵必然吃虧,所以武舉也是她有迫切需求,雖然這些人可能沒有經驗,但是如果遇到真正天賦神授的人那也值得了。 神皇這一招成功轉移走了世家和官員們之前對于神皇要改國號的事情的注意力,現在大家都在思考要怎么反對這件事情? 于是李顯又收到了各種人勸慰的信件,很多人都聲稱武氏倒行逆施,攝政王應撥亂反正,并且暗示李顯他們會站在李顯這一邊。 李顯看到這些信之后,腦子里出現了一個詞:帶路黨。 說實話,他還真是有些哭笑不得的,從他到了長安就不停的收到這些信件,信件的到來都伴隨著武曌的改革,以往李顯都置之不理,只不過這一次他做了一件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事情。 攝政王上書申請在長安開辟科舉試點,并且有他面試之后送往洛陽接受殿試,同時也申請開啟武舉試點。 瞬間世家都懵逼了——之前你不是都要跟武曌撕起來了嗎?怎么又開始組團了呢? 第167章 167 李顯對科舉的支持讓所有人都覺得匪夷所思,作為敵人一般的存在,難道不應該是神皇所有的事情你都應該反對嗎? 親,節cao呢? 對此李顯嗤之以鼻,節cao什么的能吃嗎?他扛不住那么大的壓力一意孤行,現在出了這么一個扛得住的他還不趕緊進團當好一個盡職盡責的治療,偶爾也搞搞輸出,只不過神皇這個mt太厲害了,不僅能抗怪還能兼職輸出。 科舉改革受到的反撲太厲害了,只不過武曌特別給力,大有你反對就殺你全家的架勢——誰都不懷疑神皇這句話的真實性。 李顯不得不感慨,要是他在臺上的話肯定不敢這么干,別說他,就連李治估計都不敢這么跟世家叫板,至于被罵昏君暴君……親,神皇自從當皇后就開始被罵,一直罵到了當皇帝,她還怕你們罵她? 更何況世家反撲的厲害是沒錯,你怎么沒看看天下多少讀書人激動的不行,你們這樣只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啊。 李顯想了想直接讓洛陽的一些平民讀書人還有一些游俠兒上書贊揚神皇,恩,也算是弄了個面子工程。 神皇看了之后瞬間龍心大悅,直接褒獎了長安附近學子,并且同意了在李顯在長安開設考點的申請。 制書下達之后,很多人都在嘀咕了,難道攝政王是跟神皇做了交易?不怪他們懷疑啊,這件事兒交易的味道太濃了,攝政王站在神皇一邊同意科舉,神皇就同意攝政王在長安設立科舉考點。 李煌等李氏子嗣齊聚一堂,他們的父輩基本上都凋零的差不多了,現在也就是剩下他們幾個了。 李煌有些奇怪:“神皇和攝政王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之前李顯反對革國號的時候李煌他們都振奮了,十分欣慰的覺得這個堂弟堂哥還是靠譜的,他們已經設計好了,覺得神皇肯定無法容忍攝政王這么強硬的態度,到時候必然會動用非常手段打擊攝政王,而那個時候他們就可以勸說攝政王起兵攻打洛陽了。 怎么轉眼之間,這對母子之間劍拔弩張的關系就這么消失了呢?這些人從頭到尾都圍觀了事情的經過,怎么都想不通這兩個人是怎么想的。 道孝王李元慶次子臨淮王李詢思索半晌問道:“難不成是攝政王和神皇在私底下達成了什么約定?攝政王支持神皇改革科舉,神皇就允許攝政王有考試殿試之權?可如此一來,豈不是放手讓攝政王培養心腹?神皇豈會如此自毀長城?” 這相當于放開了手讓李顯去選拔人才啊,這些人才被李顯提拔上來肯定對李顯感激涕零,就算還要去洛陽殿試,哪怕最后只有幾個人過關那也相當于在朝堂上埋下了釘子! 所有人都覺得有些匪夷所思,難道神皇讓步了?這怎么行?他們還等著攝政王起兵呢!神皇若是讓步依照攝政王心慈手軟的程度必然不會直接與神皇直接起沖突! 李煌有些頹然的說道:“看來是老天不讓我們成事啊?!?/br> 徐王李元禮次子淮南公李蕃冷冷說道:“為何非要依附于攝政王?難道我們不能起事?如今我們盡皆在長安,若我等直接動手,就算是攝政王也百口莫辯,到那時只怕還要他依附于我們了?!?/br> 李煌驚疑不定的看著李蕃,實在沒有想到這人居然如此膽大包天,居然意在帝位!他和李詢相視一眼說道:“此事還要仔細琢磨,如今我們沒有官職在身想要聯絡外界也不容易,攝政王對長安的掌控不亞于神皇對洛陽的控制,我等還是不要貿然行動?!?/br> 李蕃似乎也不在意只是點了點頭說道:“我們皆是高祖太宗子孫,既然攝政王不堪大用,我們理應取而代之?!?/br> 這句話已經十分明顯了,李煌正色道:“還請謹言慎行?!?/br> 尼瑪,你自己想想就行了別坑我們好嗎?你真的以為攝政王是軟柿子? 李蕃可有可無的點了點頭,然后就走了,李詢也裝模作樣的跟著走了,只不過在路口與李蕃分別之后,他繞了個圈子又回到了李煌的府邸,進去之后臉色嚴肅的說道:“以后莫要再同他來往了,此人和他兄長同樣生性冷酷且野心勃勃,不妥不妥?!?/br> 李煌也有點郁悶:“我怎知他如此膽大包天?” “哼,他兄長李茂喪盡天良,只怕他也不遑多讓!”李詢有些憤怒的說道。 李煌嘆了口氣,早知道真的不應該找淮南公來的,至于李詢的評價他倒是沒覺得有哪里不對,畢竟李茂是真的喪盡天良。 這件事兒說起來也不太復雜,不外乎是李蕃的父親徐王李元慶在晚年的時候臥病在床,而李茂對李元慶的美貌寵妾趙氏覬覦已久,趁著父親生病就逼迫趙氏與他私通,李元慶知道之后就痛斥了李茂一番。 結果李茂憤恨之下居然將父親的侍衛全部撤走,并且斷了李元慶的膳食和湯藥,最后李元慶病餓而死,李茂還瞞天過海的襲爵成了淮南王,一直到上元年間這件事情才暴露出來,然后李茂就被流放到了振州。 所以李詢才說李茂是喪盡天良,只是流配振州已經是皇帝開恩了,李茂流配他那一家自然也跟著走了,襲爵的就是他弟弟李蕃,然后出了這種事情李蕃家的爵位也由淮南王變成了淮南公。 王和公俸祿待遇封戶差別大了去了,李蕃自從襲爵之后就有些憤憤不平,他一直想要將爵位提一提,只可惜遇到的時候不太好,趕上神皇上位了,他們這些李氏子嗣拼盡一切才保住了一條命跑到了長安,官位自然是沒了,現在爵位俸祿還是攝政王給發的,落差就更大了。 李煌猶豫了一下之后說道:“李蕃沒什么本事只怕不過是說說而已,他連護衛甲士都就沒有多少,就算有那個想法也做不到吧?” 李詢想想也對但還是說道:“盯著點他,如果有異動的話……就去告之攝政王!” 反正他們雖然有點自己的私心,也不過想要光復李氏,還是想要讓攝政王牽頭的,而皇位自然除了攝政王也沒別人更合適,若是李蕃真的有心謀反,他們早點告發也能早點脫身。 李煌聽了之后點了點頭也下定了這個決心,他們膽子不大,只有在事情有大部分成功的希望的時候才會出手,現在還不是時候,攝政王和神皇到底在下什么棋他們誰也沒搞明白。 就在他們兩個商量著要告密的時候,鄭玘那邊已經得到了消息,雖然并沒有真的對李煌他們的談話內容了如指掌,但是大體卻知道了個差不多。 他轉頭含笑看著李顯問道:“看來他們都在懷疑?!?/br> 李顯微微一笑:“懷疑什么?懷疑我不是真心想要扶持科考?” “很多人都覺得你和神皇大概是達成了什么協議?!?/br> 李顯嘴角一抽,跟武曌談生意?他到時候估計會賠的連褲子都不剩一條!還是這樣虛虛實實的讓武曌也摸不到脈絡比較容易自保! “他們想怎么做?” “想造反?!?/br> 李顯一口水差點沒噴出去,想了想他對著鄭玘擺了擺手,轉頭讓人把鄭瑾和李重義叫了進來,有的時候很多道理說一千遍也不如真正的事實給人印象深刻,這么好的腹黑教材不用太可惜了。 之前他還覺得鄭瑾和李重義還那么小就要每天聽這些勾心斗角的事情對身心成長不利,但是后來也想開了,他們兩個就出生在這么一個復雜的環境了還能怎么樣?尤其是李重義,他的身份太復雜了,想要保存自身就要有相應的本事。 這些年來李顯眼看著李重義從一個小不點長成了如今半大不小的樣子,對待李重義跟對待自己親生兒子也差不多了,他一點也不想讓自己好不容易養大的“兒子”被逼到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