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節
“那就把錢花到主公花錢最多的地方,如大匠院,百工坊,還有各地學堂…”逯魯曾又看了蘇明哲一眼,帶著幾分羨慕替對方出主意。 真是各人有各人的福緣。像蘇明哲這種才不過中等者,將來居然也能名標凌煙閣之首…不過,此人也有此人的好處。至少,他不貪權,不會引發君權和相權的直接沖突。而后者,則是大元朝急速走向衰敗的罪魁禍首… 想到這兒,逯魯曾又慶幸地長吐一口氣。cao那么多心干什么?那小子裝著什么都不懂,卻知道現在就跟群臣劃分權力和職責。誰知道,他將來還能給自己帶來什么驚喜?還是雙兒有眼光,當初隔著簾子,就知道這小子在裝傻充愣。呵呵,一個該懂全都不懂,不該懂全都懂的小家伙,天知道他的老師是怎樣一個奇人… 帶著滿懷的欣慰和感慨,老榜眼逯魯曾與長史蘇明哲,坐在同一輛馬車里回了揚州城內。然后又找了干凈安全的酒館相對小酌了幾杯,直到家中長子派人來接,才意猶未盡地跟后者揮手告別。 “雙兒的眼光,老夫自愧不如。呵呵,你這做爹的,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哈哈,哈哈…”已經喝得有些半醉了,一回到家中,逯魯曾就拉著兒子的手,大發感慨。 “阿爺,有客人來訪。正在書房等您…”祿鯤聽得心中大急,趕緊拉了忘乎所以的老爺子一下,低聲提醒?!笆潜O察院的兩位同僚,他們想當面向您求教做言官之道。我,我不便推脫,所以,一直陪著他們在書房等…” “監察院的同僚?…”逯魯曾手扶自己額頭,想了好一陣兒,也意識到自家兒子今天升了監察院知事,而監察院到目前統共才有三名官員,除了祿鯤本人之外,剩下的就是兩位副知事。 一左一右,今天全都齊了…再加上兒子祿鯤,整個監察院,此刻就在他逯魯曾的書房中… “胡鬧…”老榜眼心中的酒意,立刻嚇醒了大半兒,趕緊推了兒子一把,大聲命令,“你也不是第一天做官了,怎么如此公私不分?監察院的事情,能回到家里來商量么?主公雖然待咱們祿家仁厚,可咱們也不能一點都不知道收斂…” “父親大人?”監察院知事祿鯤被訓了個暈頭轉向,不知不覺間就用上了敬語。 逯魯曾則又是一巴掌,狠狠拍在了兒子脖子上,“快去,快去,請他們各回各家。改日大總管府議事時,再當面請教不遲…這么晚了,老夫不想招待客人…” “是…父親大人,我這就送他們走…”祿鯤由愣了愣,帶著滿腹的委屈答應。 “回來…”逯魯曾見此,只好又出言將兒子叫住,低聲指點?!袄戏蚪袢粘闪苏赵焊敝?,你做了監察院知事。德山是第五軍團都長史,雙兒是吳公夫人。咱們祿家,如今也算得上淮揚數得著的顯赫之門庭了。你真的還嫌不夠引人注目么?把整個監察院都搬到老夫的書房來,你要老夫如何指點他們?干脆,咱們爺倆直接把滿朝文武的名單直接草擬出來算了,反正有老夫和你在,不愁做不成這件事情…” “父親。。。。?!钡擌H只是高興得有點兒過了頭,卻不是個糊涂蟲。聽完了父親的話,頓時,冷汗順著脊背淋漓而下。 監察院由糾察百官之責,而大晚上的,整個監察院的人都跑到了祿家商議事情,還把政務院副知事拉來參與。這要是落到張松那廝眼里,再經過一番潤色加工,天知道會被歪曲到什么地步? 即便張松不拿此做文章,萬一被其他同僚看見,直接其捅到議事廳中,恐怕自家女婿再仁厚,心中也難免會留下一些陰影。 想到這兒,祿鯤趕緊先跟自家父親認了個錯。然后三步并作兩步跑進書房,以父親大醉為由,將兩位客人以最快速度送走。 做完了這一切,他依舊覺得心中忐忑難安。趕緊又走到后院正房,畢恭畢敬地站在屋門口,隔著門向自家父親請罪,“阿爺,兒子知道今天做錯了。請阿爺千萬不要氣壞了身子?!?/br> “滾進來…哪學的這套?老夫可沒教過你…阿福,去給大少爺開門…”逯魯曾在屋子里邊罵了一句,氣哼哼地命令。 隨著“吱呀”一聲,屋門被老仆人阿福從里邊拉開,祿鯤三步兩步沖了一句。先看了看自家老父的臉色,然后小心翼翼地解釋,“阿爺,他們今晚來咱家,的確是為了向您求教而來。并非,并非有什么別的,別的圖謀…” “若是有,老夫定然不會放過你…”逯魯曾狠狠瞪了兒子一眼,余怒未消?!叭f一主公今后問鼎,咱們祿家就是外戚,你懂不懂?有史以來,你見過哪家外戚如此斂權,最后還能得到好下場的?” “雙兒,雙兒她,她不是,不是那么多心的人。主公,主公也不是…”祿鯤被罵得滿臉是汗,低著頭小聲辯解。 “他們夫妻倆的確都不是那種人???,可你女婿他畢竟是帝王啊,雖然終日把‘平等’兩個字掛在嘴邊上,可那只是為了收攏民心為己用,你懂不懂?他,他終究還是個帝王。即便他自己不想做,底下人也會把齊心協力他推到那個位置上…”逯魯曾又瞪了兒子一眼,喟然長嘆。 帝王家沒有私情。那個位置上無論坐著的是誰,都必將斷絕一切人間恩義。李世民一代明君,照樣殺兄逼父。趙匡胤未發跡前義薄云天,只要黃袍往肩膀上一披,照樣欺負結拜兄弟的孤兒寡母。至于蒙元這邊,皇后一族被殺得血流成河的事情還少么?也就是奇氏乃高麗人,沒有能拿上臺面兒的親族,才最終避免了這種麻煩。 “兒子知錯了,請父親不要生氣…”見老父愁眉不展,祿鯤不敢再狡辯,一邊施禮,一邊低聲補救,“明天一早,我就親自去找主公解釋。他心里有了準備,自然不會再聽小人挑撥…” “笨…”逯魯曾聽了,氣得又抬手給了兒子一巴掌。兩個兒子什么都好,卻根本不適合當官。原來一個管著禮局,一個管著學局,都是沒啥實權的清貴位置,所以也不怕闖出禍來。而如今老大卻入主了新設立的監察院,唉,真是令人喜憂參半。 喜的是,孫女婿畢竟是自家孫女婿,信任祿家,也時刻知道給祿家以照顧。憂的則是,以祿鯤這書呆子性格,做了監察院知事,難免會像自己當年在蒙元那邊一樣,動輒得罪同僚,四下樹敵。甚至還有可能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沒弄清楚,就胡亂開口。那樣的話,恐怕非但令同僚不喜,朱重九這孫女婿,難免也是一臉尷尬。 想到這兒,他又長長地嘆了口氣,低聲數落道:“你以為那張松就愿意做小人么?不是他想,而是主公需要他做…一個國家想要不出貪官污吏,就必須有這么一個小人虎視眈眈地盯著!” “那,您說那我該怎么辦?”祿鯤怎么做都不對,干脆直接向父親問計。 “不用解釋,明天早晨,直接找主公進諫…只要你們監察院能踢開頭三腳,那今晚他們兩個來,就是因為公事。誰也不好吹毛求疵”逯魯曾雖然對兒子不滿意,卻不得不替他想辦法洗清嫌疑。 “進諫,進諫什么?”祿鯤依舊滿頭霧水,瞪圓了眼睛繼續小心求教。 “那些外地來的書生啊,你沒見主公嘆氣么?”逯魯曾橫了兒子一眼,繼續支招?!氨O察院的職責是什么?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百官善惡,現在你還沒時間去糾察。但政治得失,眼前就有一件。主公無意間,與天下讀書人勢同水火。而來淮揚的讀書人就個個都想以死殉道么?未必吧…否則你弟弟負責的集賢院中,怎么會擠滿了人?去年的科舉,報名的地方為何盛況空前?” “這。。。。。?!钡擌H佩服地看了一眼自家老父,低聲回應,“當然是為了前程而來…學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如今咱淮揚兵精糧足,最有機會問鼎,所以讀書人自然要爭搶著往這邊趕…” “然…”逯魯曾笑著點頭,“不光是普通讀書人,那些士子名儒,有幾個真的從蒙元朝廷那邊得到過好處,真心愿意做異族的孤臣?他們看淮揚不滿,無非就是主公的‘平等宣言’而已,而圣人雖然崇禮,卻從沒說過禮不下庶民。我儒家能從兩漢傳承至今,靠得也不是抱殘守缺,而是變中求活。既然能適應得了三國鼎立,適應得了五胡亂華,適應得了大宋和大遼并立,還能針對蒙元馬上得天下得出夷狄入“華夏則華夏”的推論,就不會排斥主公之‘平等’,只不過,中間缺了一道橋梁,將其溝通連接起來罷了…” 第十五章 紫微 中 “橋梁…”仿佛遭到當頭棒喝,祿鯤的身體晃了晃,本能地重復。 事實上,他最近幾個月來,心情也頗為苦悶??辛税胼呑铀臅褰?,談了半輩子三代之治,本以為在新朝中,能讓往圣之絕學發揚光大。卻萬萬沒料想,自己所輔佐的主公突然徹底跳出儒家窠臼,離經叛道地拋出了另外一套與儒家所持綱常秩序完全相悖的東西。這讓埋首窮了半輩子的他,如何能夠適應?…而祿家,偏偏早已經與朱重九,與淮揚系密不可分…令他想反對都鼓不起任何勇氣,只能把所有困惑和郁悶都藏在內心深處,默默地承受煎熬。 而今天,自家老父的一番話,卻在他眼前猛地推開了一扇寬闊的窗口。抬眼望去,外邊竟是風光無限… “對,橋梁…”明亮的鯨油燈下,逯魯曾深深地吸了口氣,笑著點頭?!皹螂m然短,價值卻逾大路百倍。重九聰明就聰明在,他的整個約法只有一句話,“蒼天之下,人人生而平等”,這樣,下面就有了無數種解釋的可能。而古圣先賢所推崇的圣人之治,其實也語焉不詳?!Y不下庶民’是禮,‘天下為公’則為大道…”(注1) “嘶………”祿鯤聞聽,又倒吸一口冷氣。臉上的表情迅速由喜悅轉為凝重。 對于儒林子弟來說,后半句話可是標準的大逆不道之言。但事實上,卻絕對無懈可擊。三代之治,圣人之世,皆不見于史料。先賢之言,關于禮的說法也五花八門。直到漢代,才由儒門大賢戴圣相對系統地編纂出一本《禮記》,但是其內容又過于龐雜散亂,上至王室之制,下至民間之俗,無不涉獵。其中能夠經得起考證的,偏偏少之又少。 至于“禮不下庶民”也不是孔圣在《論語》中的原話,而是出自《孔子家語》。后者成書不早于漢代,在宋朝時就有許多人直證其偽。 所以用三代之治的故事,來解釋朱重九的平等宣言,可行性非常高。將儒家經典《論語》加以引申,也不難得出,在古圣眼中,人和人之間的地位沒有太多分別。否則,夫子就不會說什么‘有教無類’,直接讓草民家的孩子不要讀書就行了。 “我儒家乃入世之學問,絕非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否則,圣人何必嘆無所取材?!币娮约覂鹤幽抗獍l直,半晌沒有回應,逯魯曾又深吸了一口氣,緩緩補充?!岸胧?,機必須適應于世。否則,我儒家早就與其他諸子百家一樣,日漸衰微…所以,興新儒,并非單純為了輔佐汝婿,亦是為了我儒家能夠長盛不衰…”(注2) “世易時移,則變法宜也,可乎?”聽老父越說越鄭重,祿鯤也深吸了一口氣,大聲追問。 “無可與不可…”逯魯曾深深地看了自家兒子一眼,笑著搖頭,“而是看你要求一時之功,還是求萬世之德業…” “這個。。。。。?!别埵堑擌H學富五車,也被老榜眼的話給繞了個暈頭轉向。遲疑半晌,也無法接上下一句。 “你的性子,其實不適合做此事。不如找幾個聰慧練達之弟子,由他們列陣于前。你于帳后暗中點撥謀劃即可…”逯魯曾對兒子的表現顯然有些失望,又笑了笑,低聲指點。 “父親大人教訓的極是…”祿鯤訕訕地笑了笑,點頭承認。相比于宦海沉浮了這么多年的老父,他的確“愚笨”了很多。遇到麻煩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當場做出反應,而是過后很久,才會終于想出應對辦法來。 這種性格,的確不適合沖鋒陷陣。無論血rou橫飛戰場上,還是筆墨橫飛的儒林。但以他的學識和人脈,做個居中調度的主帥,倒也人盡其用。畢竟要想以平等之說開山立派,就少不得淮揚大總管府的暗中支持。而朱重九最熟悉和最放心的,也是他們這些自家人。 “世易時移,則變法宜也,乃呂氏之言…”見兒子臉上還帶著幾分不甘,逯魯曾笑了笑,繼續低聲點撥?!岸鴧问想m然因變法興秦而名留千古,其下場卻頗為凄涼。為父雖然總是說你愚鈍,卻不忍看著你將來落到如此結局…”(注3) “孩兒明白。父親您盡管放心…孩兒不急于求成便是…”祿鯤聞聽,心中頓時一暖。點點頭,非常認真的回應。 “你明白就好…”逯魯曾笑著點頭,目光繼續在兒子身上緩緩掃動。稚嫩,孱弱,雖然早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對即將追尋的大道來說,卻仍嫌稚嫩。而以自己的年齡和身子骨,卻恐怕無法堅持到最后。所以,也只能多為他找幾個幫手,讓他們共同承擔?!叭鍖W之變,雖然不在朝堂,但兇險卻未必比呂氏變法小多少。稍微不甚,便是千秋罵名。故而,老夫最佩服的就是韓昌黎,假托復古之名,卻行革新之實。生前從未遇到大風大浪,而其身后,蘇子瞻說其‘文起八代之衰’,朱子亦稱其為君子…”(注4) “復古?…”一瞬間,祿鯤的眼睛又瞪得老大。 “是,復古…”逯魯曾則像一頭千年老狐貍般,在燈光下笑著點頭,臉上縱橫交錯的每一道皺紋里,都寫滿了狡詐?!捌鋵嵏镄乱埠?,復古也罷,最終目的都是求變。只是革新往往一招出錯,滿盤皆輸。而復古,效果雖然慢些,卻如細雨潤物。所以古來變法者,即便事成,亦難免身敗名裂。而復古者,無論韓昌黎還是司馬文正,皆受萬世景仰…” “父親大人說得是,兒謹受教…”祿鯤越聽眼睛越亮,越聽眼睛越亮。忽然站起來,向著老父恭恭敬敬地下拜。 正所謂知子莫如父,愛子也莫如父。身為父親的逯魯曾知道自家兒子不甘心被當作“因女得勢”的外戚,急著做一番事業。所以就將另立儒學門派的大業交給了他。而與此同時,身為父親的逯魯曾也知道自家兒子的缺點在哪,唯恐他惹禍上身,所以干脆連具體施行措施也手把手一并教之。 那就是,假托復古之名,行新學之實。畢竟,無論三代之治,還是圣人經典里,都有無數現成的東西可以曲解引申。將其牽強附會為“平等”,不會比“夷狄入華夏則華夏”難度更大。 “起來,起來,咱們父子,用不到這些…”逯魯曾伸出雙手,用力將兒子拉起。然后,帶著幾分期盼的意味低聲補充?!捌鋵?,儒學早就該變了。當年,兩宋均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但臨了,士大夫除了陪著少帝投海之外,卻想不出任何力挽狂瀾的辦法。不是士大夫不肯盡心,而是世易時移,而儒學中治國之術卻沒隨之而變。都說半本《論語》治天下,半本《論語》,怎么可能真正治得了天下?為父當初為芝麻李所掠,未必沒有殉難之心。然而在徐州見了紅巾賊所為,見了汝婿朱重九如何制器、練兵,如何拿他的歪理邪說激勵將士舍生忘死跟他一道與大元拼命,為父才意識到,這世道早就變了。而大元那邊,卻依舊連半本《論語》都沒學全,豈能推陳出新?故而,今之大元,就如當年之大宋。越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越如老夫般行將就木。而我淮揚,卻是乳虎嘯谷,不怕聲音稚嫩,就怕發不出聲音。即便聽起來不倫不類,終究是虎嘯,足以令百獸震惶俯首?!保ㄗ?) “您放心…孩兒定將我淮揚的聲音傳出去,讓天下豪杰拜服…”祿鯤被說得滿懷豪情壯志,望著老父的眼睛用力點頭。 “非但要傳揚,而且要自成一系…”逯魯曾拍了拍兒子的手,笑得很是欣慰。時間已經是深夜,但是他卻依舊神采奕奕。仿佛瞬間又回到剛剛金榜題名那一刻,對自己,對未來,都充滿了期望,“你幕后謀劃調度,選三、兩個機智變通,又學識廣博的少年才俊列陣于前。一道復往圣之絕學,應時勢之變化。若成,則我祿家,何止受五世之遺澤。即便是與國同休,也不為過…”(注6) 注1:儒家學說中,很多觀點其實互相矛盾。一面宣揚士大夫與草民的待遇差別,另外一方面,卻認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兩種觀點,偏偏出自同一本經典,《禮記》。 注2:全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币徽f是“無所取哉”,是說子路沒有可取之處。但錢穆先生認為是孔子自嘲,無法得到造竹筏子的材料。以婉轉表達不想避世的決心。 注3:世易時移,則變法宜也。出自《呂氏春秋》。無呂不韋,秦國很難積聚起一統天下的實力。但呂不韋卻最終被逼自盡。 注4:蘇子瞻,即蘇軾。他非常認可韓愈的文學成就。而朱熹則對韓愈的思想成就和文學成就都頗為推崇。認為他在佛道盛行之時,重興儒學,功不可沒。 注5:半本《論語》治天下,北宋丞相趙普的口頭禪。意思圣人之學博大精深,拿出一小部分來,就足以治國。 注6:五世而斬,出自《孟子》。認為沒有長久傳承的榮華富貴。告誡子孫要努力上進,不要憑著老祖宗的功勞混吃等死。 第十六章 紫微 下 鯨油冰翠燈下,老榜眼的身影顯得格外耀眼。 逯鵬不愿意因女婿而成事,他又何嘗愿意因孫女而得名,在遲暮之前,總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些事情,留下一些痕跡,讓后人提起來逯魯曾這三個字,不是那個“背主二臣”,也不是那個紙上談兵所向披靡,一上戰場就手足無措的前朝榜眼。 古語云,人有三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立德,逯魯曾知道自己就不用想了,儒家講究“忠”,而他先‘以身事虜而不能自省’,后又‘畏死而降’,無論怎么涂抹,都高大不起來。 立功,對于祿家來說,卻未必是一件好事,眼下祿家無論在朝堂,還是在軍隊之中,權力都已經足夠龐大,龐大到根基已經無法支撐,再試圖獲取更多的話,很容易就物極必反。 所以唯一的選擇,只剩下了立言,雖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卻最方便現在就開始著手開始干。 此舉既不威脅到朱重九身上日益增長的帝王權威,又能讓祿氏子孫永遠享受遺澤,并且在眼下朱重九的“平等宣言”被儒生們群起而攻之的時候,也最容易大放異彩。 在四書五經里浸yin了一輩子的逯魯曾深知,儒家是一門最強大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最孱弱的學問,說其強大,是因為在諸子百家中,唯獨他傳承了一千八百余年依舊不朽,并且每隔幾百年就有一個大賢出來,將其向上再推進一大步。 說其弱,則是因為有史以來,刀柄從沒掌握在儒生手里,他們必須依靠著握刀者才能一展心中所學,從前秦之王猛,到蒙元之許衡,都是如此,雖然按照眼下淮揚最為暴戾的觀點,王、許之流,都該于秦檜同列,但做為儒林名士,逯魯曾卻非常理解王、許兩人當時的選擇。 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與上位者碰撞,無論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還是為了整個儒門道統,他們都不敢去碰撞,雖然《孟子》里分明寫著,“雖千萬人吾往矣?!钡@種碰撞的結果卻是誰也承受不起。 焚書坑儒,史書里不過是四個字,對整個儒林來說,卻是永遠擺脫不了的噩夢,所以,每逢改朝換代,甚至異族入主,儒林中選擇為國殉難者固然車載斗量,到最后,肯定有一批人會站出來,主動接受新朝廷拋出的嗟來之食,哪怕幾年前還大罵過對方是滿身腥膻的“化外蠻夷”。 不是他們不要臉,而是他們必須生存,必須延續,只有與握刀者妥協,才能入世,只有按照握刀者的要求做出改變,他們才能將往圣之絕學傳承下去,找到機會再次發揚光大。 如今,又到儒家做出選擇和改變的時候了,逯魯曾佩服那些真正準備殉道者,但同時也確信,只要朱重九能一統天下,這場碰撞的結果,就必然是儒林自己選擇屈服,而屈服后的儒林,短時間內,必將極度勢微,所以,還不如從現在起,就去主動去求變,積極去適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橫渠這句話說得擲地有聲,但張橫渠終其一生,也沒機會實現他的目標,如今,這個機會對祿家卻伸手可及,試問,祿家父子憑什么不牢牢把握。 大亂之后,便是大治,從眼下淮揚徐宿日漸繁榮的實情上看,將來朱重九若是得了天下,不敢說一定就能建立太平盛世,至少其在位期間,民生不會比貞觀之治差得太多,平等之道,本身就已經側重于生民,所以以平等為基石的新儒,自然可為生民立命,至于為天地立心與繼往圣之絕學,這里邊講究可就多了,圣人和亞圣,雖然強調禮,卻更注重于仁,認可“人人都可以為堯舜”,到了荀圣和董圣之后,禮才日漸躍居于仁之上。 老榜眼學富五車,所以當他想從古圣先賢之言推導出任何結論,都可以輕松從往日的知識積累中找到支撐點,老榜眼同時又深通權力斗爭和學術斗爭之妙,所以當他想達到某鐘目的時,謀劃起來肯定是準確且步驟分明。 那一晚,父子兩個談至雞鳴,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各自睡去,父子兩個都有一種預感,此事需要絕對做充足準備,自己即將明著或者暗地里做的事情,很有可能在儒林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狂風暴雨,但當風暴真的來臨后,父子兩個才豁然發現,他們的引發得豈止是一場風暴,分明是天崩地裂。 蹶石之風,起于萍末。 就在淮揚大總管府宣布在紫金山建立一座觀星臺后不久,在儒林內頗有影響的《春秋正義》上,忽然于最不起眼的第六版角落里,刊發了一篇名為《原禮》的短文,總計加起來只有七八百字,并且在開篇當中,還大段大段地引用了朱子的名言,“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輿之仁義禮智之性也,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于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之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乍看之下,這無疑又是射向朱屠戶及其《平等宣言》的一支利箭,然而,在此文的后半段,卻悄悄地拐了個小彎兒,從《大學章句序》繞向了《中庸章句》,同樣,又大段地引用了朱子的原話,“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彼我之間各得分原,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這兩段看似風馬牛各不相及,但接下來,文章就開始質疑:朱子后半段話,為什么看起來彼此矛盾,前面說的分明是人和人之間有很大差別,所以必須各司其職,各守其序,后面的話,為何又要上下四方均齊方正。 莫非朱子早就認為,人和人之間除了秩序之外,還存在著平等么,那秩序和平等二者之間,又是什么關系。 如果二者彼此水火不能同爐的話,為何圣人也曾經親口說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眮喪ヒ矓S地有聲地言明,“人皆可以為舜堯?!?/br> 文章的末尾,執筆者則試探著提出疑問,夫禮者,術也,仁者,道也,夫禮之所施,乃令大道能行,若大道不行,則棄禮而求道,可乎,。 第十七章 科技 上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