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本書由(一縷幽魂繞指柔)為您整理制作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 書名:和氏璧 作者:吳蔚 ================ 引子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屈原語 和氏璧是楚國鎮國之寶,觸手生溫,不染塵埃,能在黑暗中發光,所以又稱『夜光之璧』,是舉世公認的稀世奇珍。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1姬發率大軍攻滅商朝,殺死著名暴君商紂王,占據江山,開創了周王朝。 1姬發死后謚號“武”,史稱周武王。因本小說先后出現多位國君,采用習慣謚號稱呼來區分。 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設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將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按功勞大小分封給姬姓王族和有功之臣。先后受封的功臣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人,分封的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虢等七十一個。各諸侯世代承襲,可以在封國中分封與自己有血緣或親屬關系的下一級貴族,稱為卿或大夫。卿或大夫又委派一批下級貴族去治理自己的封邑或封地,稱為士或家臣。如此一來,諸侯國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 盡管諸侯可以擁兵,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天子依然據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賞罰予奪、禮樂征伐都由周天子說了算,諸侯們必須隨時聽從調遣,定期納貢朝賀,稍有不慎,就會受到周天子的嚴厲懲治。周夷王生病時,諸侯們都在本國舉行盛大的祭典,為其祈禱免災。有人告發齊哀侯不懂禮法,只知道田獵游玩,周夷王便召集諸侯,當眾將齊哀侯烹殺于大鼎之中,其余諸侯們戰栗不敢言。 時光流逝,物換星移,幾百年過去了,周王朝最終走到了日薄西山的一天。而諸侯們羽翼已成,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泰山腳下的孔子飽覽時代風云激蕩,吞吐成文道:“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br> 事實證明了孔子“禮崩樂壞”的論斷。諸侯始而星羅棋布,繼而強兼弱削。天下乖戾,再無君君之心,九鼎傾覆,宗廟荒廢,王權旁落,名存實亡。野心和欲望日益膨脹,幾百個諸侯為了擴大本國的地盤,不斷相互征伐廝殺,戰爭愈演愈烈,中原擾攘不安。 春秋時期,諸侯國中以晉、齊、楚、越四國最為強大,形成“四分天下”的局面。四國之中,又以晉國實力最強,且占據了中原腹心之地。然而晉國自驪姬之亂1后,國中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晉國政局被異姓卿大夫控制。到春秋末期,趙、韓、魏三氏大夫瓜分晉地,史稱“三家分晉”,強大一時的晉國就此滅亡,分化出趙、韓、魏三個國家。 1指晉獻公寵愛驪姬(驪戎族人)及其所生之子奚齊,為此逼死太子申生,逼迫重耳等諸公子(國君之子稱公子,公子后代稱公孫)逃亡。 正所謂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楚國見晉國滅于內亂,欲乘虛而入,卻被趙、韓、魏聯兵打敗,只好放棄爭奪三晉之地的企圖,改與東面的越國爭鋒。兩國你征我伐,刀來劍往,圍繞吳國舊地展開長期爭斗,各自消耗了大量實力。 烽火何洶洶,兵戈亂浮云。到了戰國時期,經列國兼并,逐漸形成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爭雄的局面。 最初,七國之中以魏國實力最強。魏文侯最早任用李悝進行變法,“盡地力之教”,國力大增——向西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1;向東攻入齊國,俘虜了齊康公;向南多次擊敗楚國,奪取了不少土地,可謂盛極一時。魏國國君“廣公宮,制丹衣,旌建九斿,以七星之旃”,儼然擺出天子的場面來。 1今陜西東部與山西邊界,黃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 可惜,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魏國傲視中原群雄的格局很快被一個名叫孫伯靈的人所改變。 這孫伯靈是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后人,與龐涓、張儀、蘇秦等人同拜在衛國奇人鬼谷子門下,孫伯靈和龐涓學習兵法,張儀和蘇秦則學習縱橫術。龐涓最先下山,回到魏國后受到魏惠王賞識,拜為將軍。魏惠王久聞孫伯靈才識過人,便令龐涓派人迎其入魏,欲拜為副軍師。龐涓忌才,設計陷害師弟,使人誣陷孫伯靈私通其母國齊國。孫伯靈因此受臏刑,被截去膝蓋骨,從此癱瘓,再也無法行走。時人憐其無辜受刑,稱他為孫臏。龐涓卻假做好人,幫孫臏包扎傷口,意圖得到孫臏祖傳兵法后再殺了他。孫臏偶然得知真相后,裝瘋賣傻,以求避禍,最終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到齊國,成為齊國大將田忌的座上賓。 公元前354年,魏國起兵伐趙,龐涓任大將,率魏軍主力長驅北上,兵圍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馳援。孫臏認為魏國攻趙,精銳之師一定都在前線,內部必然空虛,如果率兵直搗魏國國都大梁,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定能迫使魏將龐涓回救本國。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在龐涓回兵必經之地桂陵1設伏,大破魏軍,“圍魏救趙”遂成為歷史著名戰例。 1邯鄲:今河北邯鄲。大梁:今河南開封。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 十年后,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連戰皆捷。韓國屢屢向齊國求救告急,孫臏仍然率軍直撲魏都大梁。魏王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十萬大軍東出大梁,迎擊齊軍。孫臏采取“減灶誘敵,設伏圍殲”之計,誘使龐涓自率精銳,兼程追趕齊軍。傍晚時分,龐涓到達了地勢險要的馬陵道1,隱約看見路旁大樹之下有一塊木牌,便命士兵點燃火把,只見木牌上面寫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這才明白已中孫臏之計,忙率軍撤退。只是為時已晚,埋伏在兩旁的齊軍萬箭齊發。龐涓見失敗已成定局,不愿當眾受辱,遂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俘虜了魏太子申。 1馬陵道:今河南范縣西南十五里的馬陵集。 魏國兩次敗于齊國,遭受前所未有的慘敗,從此一蹶不振。而西面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后逐漸強盛起來,趁魏齊爭霸之機,出兵奪回河西地區,完全控制了黃河天險。魏國無力與秦國抗衡,只得轉而依附齊國,齊國由此取代魏國稱雄關東1,號稱“張袂成陰,揮汗成雨”。 1戰國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其余六國均在崤山、函谷關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或“關東六國”。 而西方的秦國自任用衛國人商鞅變法以來,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1,獎勵軍功,編制戶口,不但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軍隊士氣亦極為旺盛,有“虎狼之師”之稱,一躍成為最先進的第一強國,虎踞關中,覬覦中原,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天下遂成為齊、秦兩大強國東、西對峙的局面,地居其間的韓、趙、魏大國及衛、宋等小國則成為兩強爭奪的中間地帶。除了偏踞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燕國外,中原三晉之國均有身為砧上rou之感,惶惶不可終日。 1指國君將各級官職依血緣關系的遠近分封給自己的親族,也包括部分旁姓貴族。這一制度的根本特點是世襲,本質屬性是任人唯親。 出人意料的是,秦國選擇了韓國作為首要進攻目標。在七國之中,楚國疆域最大,其次是秦國,國土面積最小的是韓國,國力也最弱,地處中原腹心,其國境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處于被列強圍欺的困境。但韓國亦有保命立身的根本,那就是國中多巧匠,能制作利器弓弩,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弓弩不但射程遠,而且力道強,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之外,韓國出產的刀劍也異常鋒利,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可謂披堅執銳,無堅不摧,為各國所畏懼。 然而,即便有名震天下的神兵利器,韓國還是沒有能擋住秦國的虎狼之師,韓軍節節敗退。韓國本與楚國結盟,互相遣送有質子,但當秦大軍壓境時,楚國僅僅是按兵不動,坐觀其變。韓國相國韓侈對此很是憤慨,決意將秦國鋒芒引向楚國,向韓宣惠王韓康1獻計:將韓國的一座名城和大批兵器獻給秦國議和,然后兩國再一起向南出兵攻打楚國,這樣,韓國不但能轉危為安,還可以從楚國撈回失去的土地。 1七國國君稱王時間有先有后,如韓康始稱韓威侯,其稱王時間(前325年)要略晚于小說故事發生的時間。但為避免混亂,本書一律采用“王”的叫法。韓康,姬姓,韓氏,名康。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國君之子稱“公子+名”,其后代稱“公孫+名”,如果有了官職,往往稱呼其“官名+名”,后來就可能用官名為氏。 韓侈還不及動身出發前往秦國談判,楚國細作便將韓國的計劃星夜馳送回楚國。楚威王熊商年老多病,正為改立太子一事而煩惱,聞報大驚失色。楚國雖然在諸侯國中疆域最廣、人口最多,但連遭變亂,國力已然衰弱。尤其自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失敗以后,更是每況愈下,屢次被秦國打敗,史稱“楚不用吳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強”。如果秦、韓果真聯兵進攻楚國,后果簡直不堪設想。 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楚國令尹1昭陽獻上緩兵之計:即告示全國,調兵遣將,大肆宣揚楚國要出兵去救韓國,并派遣使者攜帶貴重禮品獻給韓王,阻止秦、韓合兵。 1令尹:文官中的最高長官,等于相國。楚人以苗族先民為主體,因而楚國的官制、文化、風俗等均有別于中原諸國,但又與中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韓宣惠王對地處關中的秦國向來沒有好感,聽到楚國愿意出兵相助,喜出望外,于是拒絕再派韓侈向秦國求和。秦軍遂出盡全力攻打韓國,而楚國始終沒有發出一兵一卒相救,韓軍大敗,被迫割地求和,又送太子韓倉到秦國作人質,從此完全臣服于秦國。 恰在這個時候,傳聞有巫師占卜道:“得和氏璧者得天下?!?/br> 和氏璧是楚國鎮國之寶,觸手生溫,不染塵埃,能在黑暗中發光,所以又稱“夜光之璧”,是舉世公認的稀世奇珍,最近才被楚威王賜給了獻緩兵之計有功的令尹昭陽。戰國時期巫風盛行,巫師有著極高的地位,沒有人會懷疑他們的占卜之語。天下人的目光,立即轉而投向南方的楚國上。 正是:和氏之璧傾九州,戰國群雄逐兜鍪。 第一章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 云夢之會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定時定點的公開性的社交節日,上至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青年男女擇偶野合,盡情縱欲狂歡。在溪澗邊,在山林中,情人們或秉蘭以游,或相贈香草,歡歌曼舞,幽會交合。 01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國風》中的這首《桃夭》說的是周王室的一位王姬1要下嫁一名大夫,“歸”意為出嫁,詩中祝愿她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因桃花花色最艷,故以喻王姬,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1周朝時期,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周王室為姬姓,因此周天子之女被稱做王姬,但這不是正式的封號,僅是稱謂。周天子嫁女,并不親自主婚,而是由姬姓諸侯中的公、侯,如魯、晉等國國君主持婚儀,“天子嫁女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此即后世“公主”的詞源。之后東周戰國時期,諸侯之女稱公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稱王姬。秦滅周后,王姬之名遂廢。 紀山桃花足春風,滿谷仙桃照水紅?!凹o山桃花”是楚國的著名美景。紀山位于楚國王城郢都1正北二十里處,是郢都北邊的天然屏障。所謂的“山”并非崇山峻嶺,而是一大片綿延的丘陵,崗巒起伏,林木蔥郁。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野桃樹競相綻放,粉嫩瑩潤,紛披陸離,迎霞沫日?;ㄖεR風招展,柔美多姿,遠遠望去如霞似錦,光彩秀美。 1郢(ying):遺址在今湖北江陵紀南城。 花笑芳華,草艷春色。野生的桃花有一種不可遏制的旺盛的野性的生機,那種含情脈脈的嫵媚鋪天蓋地,勾魂攝魄,令人窒息。在它的映照下,周圍的一切景物黯然失色,輕拂的楊柳和萋萋芳草都成為了點綴。 佳期紀山東,顏色桃花紅。桃花盛開的季節,也正是楚國一年一度“云夢之會”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