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節
潔若白雪的竹筒豆花,炸制金燦燦的竹蓀蛋,紅潤艷紅讓人食指大動的竹笆拌牛rou,拇指般大小,若翡翠雕琢般精致的筍蓋芙蓉蝦…… 與想象中一片翠色的席面不同,呈上來的菜肴色彩鮮明,看起來跟尋常宴席并無不同。若不是聽了主持人介紹,他們根本想不到這一盤盤色香味俱佳的精致菜肴竟全是竹子做成的。 大眾評審們的筷子伸向盤中菜時,表情都帶著好奇和探究,而在嘗完菜后皆變成了驚訝和享受。 像全竹宴、全素宴、全羊宴之類圍繞某種單一食材為主題的宴席,最明顯的缺點就是口感單調,很容易讓食客們吃膩,產生厭煩的情緒。 然而這席全竹宴,每一道菜的口感居然都是不一樣的。 雪藏在細竹筒里的豆花,口感綿糯,帶著絲絲的甜意還有竹筒的清香;竹蓀蛋外酥里嫩,咬破金脆的外殼,里面滿是滑嫩的菌rou汁水;竹笆牛rou煸炒得很香,辣得恰到好處,讓人回味無窮。 要做好新式宴席,靠得不僅是經驗技術,還有天賦和創意。怪不得李少川僅憑這一道全竹宴就在川蜀之地打響了名頭,這樣一道葷素搭配,有前菜有主菜有甜品有湯羹的體系完整的宴席,哪怕是經驗豐富的老廚師未必能做到。 十二道菜品品嘗完畢被撤下流水席,一片汪洋的翠綠竹海褪去,緊接著被鮮艷奪目的紅色所代替,把整個賽場都襯得暖意洋洋。 清新淡雅的全竹宴后,登場的是熱辣辣的三湘宴。 阮湘琴得顧老爺子傳承,學得了一手孔府菜,但在如此重要的決賽上,她自然要拿出家鄉菜,才不墜她湘菜傳承人的名頭。 黃燜黑山羊,曲米魚,土司豆腐,煙熏鴨拐,豬血丸子臘rou雙味,洞庭蝴蝶飄?!?/br> 如果說全竹宴,給人的是清雅、賞心悅目的視覺體驗,而三湘宴的擺盤則讓人食指大動,胃口全開。 光是從菜品的出場順序上,就充滿了設計感,以“高椅洋姜”作為開胃菜,腌制過的洋姜酸甜微辣,瞬間便能把食客的味蕾打開,帶進湘菜的獨特氛圍之中,葷菜素菜交替呈上,最后以清淡的米湯蘿卜菜羹作為結束,一掃辛辣又暖胃。 在這十二道菜中格外吸睛的鎮席之菜,乃是位于第六道的“黃燜黑山羊”。菜里所用到的黑山羊rou,跟之前的湘西酸rou一樣,是阮湘琴自己提前腌制空運而來的。 這種黑山羊可是比鮑魚、龍蝦還要珍貴的食材,生長在瀏陽氣候溫潤的山谷中,只吃草不擠奶,膻味淡而rou質滑嫩,被譽為“大補羊”。 瀏陽離京都路途遙遠,在這里能吃到正宗的瀏陽黑山羊,實在是意外之喜,而大眾評審們的饜足表情也足以說明,這道黃燜黑山羊究竟有多鮮美。 第三個呈上席面的,是顧明禮所做的孔府宴。 早先就在阮湘琴那里見識過,孔府宴中最具代表性的“烤花攬桂魚”和“詩禮銀杏”,加上孔府宴和她擅長的宮廷宴一脈相承,魚莜此刻見到并不算驚喜。 雪里悶炭、八仙過海鬧羅漢、陽光三疊、虎臥尼山、烏云托月…… 菜名都很富有詩意,若是在餐廳里拿到這樣一份菜單,點菜的人恐怕會無從下手,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點上來的到底是一盤涼菜還是一道飯后甜品。 許是并不想看過往期節目的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顧明禮這次的宴席上沒有再做攬桂魚和詩禮銀杏,并且從拼盤裝飾及器皿的選擇上更為考究。碗碟盤的造型各不相同,長型方型橢圓形荷葉形,有的呈翡翠色澤,有的采用嵌絲工藝,金銀紋路下繪著潑墨山水畫,富貴中透著文人的高雅。 主持人在介紹孔府宴時,語氣也多了分莊重:“孔府宴,禮節周全,程式嚴謹,堪稱是中國古代宴席的典范,尤其是這道‘萬壽無疆’,采用印章的形式,完美地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進了菜里……” 孔府宴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每道菜都能說出個典故由來和條條道道,讓人深感吃得不是菜,而是文化。 盡管顧老爺子偷盜菜譜的事跡很讓人不齒,但是他半路出家,僅靠菜譜就能把孔府宴復原的如此完善,這份毅力和鉆研,魚莜還是挺佩服的。 最后的最后才輪到魚莜的宴席上場,眼看著禮儀小姐把她的菜品放上了傳送帶,魚莜的心情依舊談不上緊張。 這是她參加的第一次全國性質的烹飪大賽,場上有很多比她資歷更老的選手都被淘汰了,雖然師父之前說了要她贏下這比賽,但她已然竭盡全力,拿出了看家的本領,就算技不如人輸掉了,師父想必也不會責怪她。 師父也常說,年輕人就該多走點彎路,多經歷些挫折,才會知道生活不易。 至于會不會影響魚家的聲譽,師父更不會在意,魚家酒樓在二十年前就已關閉,只有老一輩的烹飪者才記得它的容光,大部分人都是人云亦云罷了。 她不擔心別人搶了先機,先給評審們留下印象,她這個最后上菜的會吃虧,她只是有點擔心,評審們的胃撐不撐得下。 每場宴席十二道菜,哪怕每道菜只吃一口,三十六口菜下去,現在只怕也快飽腹了。 看向評委席上,果然,評審們各個仰躺在座椅上,捧著肚子打著飽嗝。當聽到主持人介紹還有一席時,頓時發出不耐煩的低語: “怎么還有一席啊……” “唔,好撐,我已經吃不下了,我從來沒同時吃那么多道菜過……” “算了快打起精神,隨便吃點,搞定這席我們也可以投票交差了……” 黑色的幕布緩緩拉開,未見菜色,香氣先至。濃郁的rou香和菜香交織,混有沁人的茶香,酸爽凌冽的梅子香,方才還喊飽了的評審們,紛紛被這股香味所吸引,不知不覺直起腰板。 而當席面一開,評審和觀眾們只覺得一股珠光寶氣襲來,在舞臺充足的燈光照耀下,剛出爐的菜肴仿佛被渡了一層光輝,雕銀的餐盤閃閃發光。 第80章 最終決賽(下) 全國冠軍的最后得主?!?/br> 魚莜的宴席華麗麗地一出場, 仿佛自帶聚光燈效果,把在場所有觀眾的視線都聚焦了起來,就連自視甚高的阮湘琴, 也被它牢牢吸引住了目光。 只見傳送帶上的宴席菜品依次排開, 裹撒著醬汁的菜肴艷若桃花,堆砌著一顆顆渾圓飽滿、潔若白玉的珍珠丸子;一塊塊狀如豆腐的粉糕, 四四方方,晶瑩剔透, 宛若上好的冰晶雕刻而成;檀木龍鳳描金攢盒中五色俱全, 分別是五種不同口味的干果點心, 胭脂涼糕(紫粉), 糖蒸酥酪(白),豌豆黃(黃), 核桃酪(棕)、翠玉豆糕(綠)…… 每一只盛菜的器皿都是由老匠人傾心打造,造型完美地復原了清代宮廷款式,宴席中央高約半米由南瓜制成的鳳凰食雕奪人眼球, 展翅的羽翼栩栩如生——這是□□和陳燊二人合力花了一個小時才雕刻完成,哪怕用來裝飾盤邊的黃瓜片都切得極薄, 通透瑩潤仿若上好的翡翠。 矜貴奢華, 典雅古韻, 都不足以形容這宴席給食客帶來的第一眼震撼。 這一盤盤、一碟碟, 簡直叫人看花了眼, 大眾評審們看著這些精美如畫的菜肴, 別說叫出名字, 連用的菜肴原料是什么都甄別不出來。 還好每道菜都有小牌子寫著菜名和簡短的介紹,評委們不至于雙眼摸瞎,連吃下肚的菜叫啥都不知道。 第一道前菜名叫醬乳瓜, 用拇指大小剛頂花的小黃瓜腌制而成,清冽酸甜,魚莜在腌制的醬料中多添了一份自己釀制的青梅酒,盤子周圍裝綴著新鮮得仿佛剛從樹上摘下來的青梅,翠綠欲滴,看著就讓人口舌生津。 梅子酒的香氣層層疊疊地涌來,彌散到每一處的空氣中,這酸甜的酒香仿佛有魔力,飽腹感瞬間被驅走了三分。 在評委們打量菜肴時,主持人終于道出了這道宴席的大名,乃是古代宮廷名宴——滿漢全席。 其實不用主持人介紹,也有不少評委猜到了,如果用四字詞來形容場上的宴席,全竹宴是清淡文雅,湘西宴是熱烈火辣,孔府宴是嚴謹莊重,而這道宴席通體寫著四個大字,貴氣逼人。 “原來這就是滿漢全席啊……” “哈哈今天我們居然做了回清朝皇帝,也能吃上這宮廷御宴了……” 評審們都很激動,這種只存在于傳記和宮廷劇里的宴席,居然真的擺上了餐桌。也有人不以為然地吐槽,“名氣再大也只是道菜嘛,光看著好看有什么用,好吃才是王道?!?/br> 方才他們都從大屏幕里清楚地看到,魚莜所用的都是很常見的食材,卻做成了讓人吃不起的樣子。不可否認,她雕工和擺盤的功力很不錯,看著很上檔次,但味道嘛,就未必出彩了。 在評委們一邊竊竊私語,一邊品嘗菜肴時,主持人盡職盡責地向觀眾普及滿漢全席的來歷。 “清朝乾隆皇帝最講究宴席的排場,施恩籠絡朝臣時設“廷臣宴”,招待各部落進貢的使臣時有“九白宴”,帝王壽誕時設“萬壽宴”,招待聯姻的蒙古親族時設“親藩宴”,每逢固定的年節時令,有特定的“節令宴”。這六大宴,合稱為我們熟知的滿漢全席……” 標準的滿漢全席共有108道,魚莜從中挑選了最具特色的十三道,算是精簡版。 這十三道菜都是取自六大宴席里最經典的菜式,如萬壽宴里的明珠豆腐,親潘宴的紅梅珠香,廷臣宴里的八寶兔丁。 和前面三道宴席不同,魚莜的最后一道菜不是湯羹,而是一壺茶。 在正規的宮廷宴里,開宴前和宴席結束后都有飲茶的環節,分別叫“麗人獻茗”和“告別香茗”。 魚莜自然也得遵循這個老規矩,只因菜品數量有限,只能上一道告別香茗,用的是千叟宴和節令宴上常用的楊河春綠。 楊河春綠,是產于四川省峨邊縣楊河茶場獅子山峰腳下的綠茶,生長于高山云霧之中,味道清爽甘冽,因為產量低,屬于有錢都買不到的茶。 綠茶的口感清新淡雅,很適合飽餐后解膩之用,吃完一桌子美味佳肴,再品上這么一杯沁人心脾的好茶,沒有比這更享受的事了。 不光是大眾評審喜歡,專業評委們也對魚莜用茶取代湯羹的想法夸贊有加。 直到品菜環節正式結束,桌椅和傳送帶都被撤下了舞臺,縈繞在舞臺上的茶香還久久不散。 品嘗完所有的菜品,質疑這道滿漢全席中看不中吃的評審們都閉上了嘴巴,這道宴席里的每一樣菜都讓人印象深刻。不論是孔府、三湘還是全竹宴,都有統一的風格,三湘宴麻辣,全竹宴清淡,而滿漢全席里的每道菜都不盡相同,各成一派,明珠豆腐滑嫩清淡帶著海鮮的鮮香,紅梅珠香酸甜可口勝似甜點,八寶兔丁口感層次豐富,酸辣甜咸皆有。 在下筷之前,你永遠想象不出下一道菜是什么味道。 吃到最后,評審們好似方才吃下的三十多道菜肴都成了夢幻泡沫,他們又變成了開賽前腹中空空、饑腸轆轆的老饕,若不是規定每道菜只能嘗一筷子,他們恨不得多夾幾口。 然而,四位選手的烹飪水平都是業內頂級,所以無論是品嘗哪道宴席,都是味蕾的極致享受,單從評委們的表情很難判斷出什么。 冠軍究竟花落誰家,將要通過投票產生。 主持人將魚莜等四位選手及其助手請上了舞臺,每人面前都擺有小方桌,而每位大眾評委的手里都握有一把主辦方特制的銀湯匙,專業評委持有金湯匙,評審覺得哪道宴席最出眾,便將湯匙放在相對應選手的桌上。 銀湯匙記一分,金湯匙記三分,最后以分數最高者為大賽冠軍。 等待投票時,大眾評審們正私下悄悄討論著手中票權的歸屬。 “小趙,你打算把票投給誰???” “我向來嗜辣如命,三湘宴的辣度最合我口味,你呢?” “我是曲阜人,肯定支持我們老鄉啦,孔府宴那可是古代名宴!” “孔府宴只是宮廷宴的一個分支,哪有正宗的滿漢全席上得臺面?!?/br> “我也覺得滿漢全席好吃……” “全竹宴也不錯啊,我還是第一次吃到全部用竹子相關的食材做的宴席呢……” 不僅大眾評審在低聲討論,專業評委也在交頭接耳地笑著點評。 “我上次受邀在川蜀美食節上吃到過全竹宴,很明顯這一次,李少川的技法比之前精進了許多,宴席的搭配也更完善了?!?/br> “李少川是個可栽培的好苗子,最讓我意外的是阮湘琴,之前覺得她是四人中實力最弱,就算跟著顧家學了孔府菜,現在看來,她對家鄉菜研究的還是很透徹的?!?/br> “顧明禮的孔府宴也很讓我驚艷,孔府菜后繼有人了啊?!?/br> “說到后繼有人,魚家才是真正的后繼有人了,沒想到魚老銷聲匿跡這么多年,卻培養出一個這么好的孫女。宮廷菜的傳承只此一脈,也只有魚家后人所做出滿漢全席,才是真正的滿漢全席啊?!?/br> “真叫是少年出英才,沒想到這次比賽有經驗的老選手竟全都被淘汰了,剩下的竟是一幫二十多歲的孩子……” 評委席間幾個在烹飪界屹立不倒幾十年的老家伙們感慨萬分,每人的傾向不一,要把票投給誰,每人心中已各有定數。 選手們齊聚舞臺,俊男靚女中,魚莜并不是最打眼的,好在她的宴席遠比她本人要光彩奪目,才使她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場人的談話中。 直到大眾評審們上臺投票,魚莜的臉上依舊看不出緊張的神色,淡然從容的背后,只有她自己知道為這場宴席她付出了多少。 從五歲跟著師父下鄉,她就跟著師父研習祖傳菜譜,只要有一道工序做錯了,就會被用竹板打手心。師父主張棍棒教育,打起竹板來絕不手軟,有一段時間她的手心傷痕累累,連菜刀都握不住,滿漢全席里的108道菜名,她背得比相聲選手還要熟練。 滿漢全席里的很多菜色都已失傳,流傳下來的一部分也基本是靠老一輩的口口相傳,或存在師父的手抄本中。也是她基礎打得牢,把菜譜都默背了下來,即使沒有隨身攜帶家傳的手抄本,也照樣完完全全地復原了那些菜。 比如其中一道八寶兔丁,做法很是繁復,要經過焯、腌、炸、炒等六道工序,冬筍、香菇等八寶也有各自不同的處理方法,無論哪一道工序做的不夠火候,都會影響菜品最終的口味。 這道菜她當初整整練習了一個月,才做到爐火純青,附近山頭的野兔都快叫他們爺孫倆吃絕跡了。 即便是看起來最省力的茶水,也是采用的古法煮茶法,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歷經三沸才成型,不然茶葉的香味出不來,白白糟蹋了那么好的茶葉。 做完了十三道菜,魚莜才發現廚師服的后背已被汗水浸濕了,手腕還有著隱隱的酸痛,到現在還沒有緩過勁兒來。這一回,她可是把爺爺從小教給她的渾身解數的勁兒全使出來了,若還贏不了,她也只能認命了。 三十位大眾評審很快投完了票。味蕾得到極大滿足的食客們很感謝選手們的付出,遞給他們銀湯匙的同時,除了禮節性的握手擁抱,還不忘加上一句“多謝款待”。 魚莜送走了最后一位給自己投票的評審,看了看其他選手的桌面,李少川和阮湘琴獲得的銀湯匙略少,而她和顧明禮獲得的湯匙數量乍一看不相上下。 大眾評審們排隊下場,七位專業評審繼續上臺投票。 比起銀湯匙,金湯匙的意義更為重要,七位評審中最年輕一位的年齡都比在場最年長的選手要大,小小的一只金湯匙代表著業內最高最專業的認可。 等專業評審們全投完票走下臺,攝像機拉近鏡頭,拍到四位選手桌前的清晰畫面。 魚莜一個人獨占了四只金湯匙,三位選手都各有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