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節
別說只是初賽,這道菜就算放進決賽,也有資格幫她問鼎冠軍,也是正因為想學這道菜的技藝,她才執意拜魯菜大拿顧傳璋為師。 魯菜為八大菜系之首,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影響力,勝過任何一道菜系。然而現在一提起魯菜,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有點陌生,不如川菜、粵菜一提起就會聯想到許多經典菜肴。 事實上,魯菜一方面已徹底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其實只要蔥、姜、蒜爆香的都是標準的魯菜底子,而烹飪里最常用的“爆炒”也更是魯菜的技藝。 另一方面,魯菜制作要求精細,食材考究奢華,動輒海參鮑魚,價格昂貴,百姓很難吃到正宗的魯菜。做一場魯菜宴席,材料往往需要準備半個月,只適用于高檔次的宴會。 在烹飪界,有“三年川菜,十年魯菜”的說法,意思是學做川菜要三年,學做魯菜卻要十年。 川菜因取材便利,cao作簡單,最簡單的夫妻二人,一口鍋一張桌子一把辣椒就可以開起一家川菜館子,而這一點,魯菜是很難做到的。 諸多原因導致魯菜很難推廣,這也是為什么大街上川菜館多而魯菜館少的原因。 雖然在普通人的眼里,魯菜的存在感不如川菜、粵菜,但在真正烹飪者的眼中,魯菜是集大成者,學會做魯菜才是真正掌握和了解了中華飲食。 大屏幕聚焦在評委面前的菜品上,這道烤花攬桂魚還未揭蓋,光是看呈著魚的器皿,其精致華美就已經足夠吸睛。 這件器皿通體玉白,呈抬首擺尾的鯉魚狀,魚鰭和魚尾上點染著天青色的顏料,栩栩如生。 據說,魯菜版一場滿漢全席就要用到404件餐具,每件餐具的造型都不盡相同。全席過程中要更換三套餐具,席間所用餐具皆為名窯所燒制的瓷器,規格、形狀亦有講究。 阮湘琴所用的這只魚形器皿,其專業名稱叫做“船”,形狀必須與所盛之食物相呼應,雞形者盛雞、魚形者盛魚,謂之雞船、魚船。 這件魚船,一看就是顧傳璋給她的,就算不是古董,也造價不菲。 揭開魚船瓷蓋,裊裊的熱氣之下,一尾形狀完整的桂魚臥在其中,魚身上整齊地嵌滿了火腿,紅白交錯,流淌著金黃色的醬汁。 評委手持長柄餐刀,在鼓漲的魚腹上輕輕一劃,宛若切開的熔巖蛋糕,里面多彩的餡料滾滾流出。 魚皮被熏烤到焦脆,滿沾醬汁,而魚rou雪白軟嫩,每一塊沁入了火腿的香味,而包裹著的餡料的魚腹處,經過長時間的烘烤,柔嫩的程度就像快要融化的冰淇淋,已幾乎要和餡料融為一體。 魚皮,魚rou,魚腹三個部位的味道皆不同,僅一種魚就吃出了三種口感。 歷經僅兩個小時才制作完成的菜,所有食材的精華被面糊裹住,一滴未露,全都鎖在了這不大的魚船里。 需要親自動手探索的食物更能引發人的食欲,如剝開蝦殼的粉嫩蝦仁,堅硬蟹蓋下的橙紅蟹黃,敲開蛋殼后里面柔軟如肌膚的蛋白…… 剝去那層被烤至堅硬的面殼,這條桂魚仿佛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不愧是孔府的當家絕技菜,從菜色到味道再到觀賞性,簡直無可挑剔。 評委們紛紛亮起分數板,這回,阮湘琴溫柔的笑容里多了幾分真心實意。 一個9.5分,三個9分,一個8.5分,一道菜就拿到了46分,這樣高的分數,在前幾輪里,幾乎沒有選手拿到過,可以說是穩贏了。 阮湘琴看似對結果不在意,她來參加這比賽,貌似也不過是有錢人家的少夫人閑著無聊,來找點打發時間的樂趣罷了。 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她其實很在乎這次比賽的輸贏。 她的家境在一般家庭中還算不錯,父親是醫生,母親是銀行的普通員工,但在宋家這種豪門面前,這樣的家世儼然不夠看的。 在她和宋耀辰交往時,宋父宋母就曾多加阻撓和反對,哪怕現在已結了婚,宋父宋母也是怎么看她都不順眼,只不過礙于兒子的面子,沒有明著嫌棄她罷了。 她不否認自己能走到現在這步,丈夫給她的助力頗多。如果不是礙著宋家的地位,在她攜禮登門拜訪的時候,顧傳璋根本就不會見她,更別說收她為徒了。 她也知道同期的選手們在私底下對她的非議頗多,說她是最無實力,最名不副其實的選手,全靠丈夫上位的拜金女…… 可那又如何,只要拿下這次京都大賽的冠軍,她的腰板從此就能在宋家人面前挺直,成為頂尖廚師一列,從此在烹飪這條路上,前途坦蕩。 阮湘琴轉眸看向身旁的魚莜。 雖然很感激她,在自己因參賽證被撕而哭泣時曾送出的善意安慰,如果不是對手,她們可能會成為好朋友,但當她知道魚莜是與師父同樣是魯菜宗師魚老的孫女時,那份還未萌發的友誼就已經扼殺在搖籃里了。 很可惜,現在她也只能成為自己成功路上的墊腳石了…… 評委們在臺上,一口一塊魚rou吃得眉開眼笑,而可憐的觀眾們只能各個眼巴巴地緊盯著大屏,恨不得沖上去扒開評委,自己坐上去嘗一嘗,這傳說中的孔府絕技菜究竟是什么樣的好滋味。 烤花攬桂魚打完分后,大屏幕的鏡頭切換,瓷白的魚形器皿變換成了金黃的銅鍋。擺放整齊的各色食材一半浸在湯里,一半露出鍋外,rou眼可認出的就有海參、鮑魚、厚切螺rou等等。 這是一鍋海鮮愛好者看到會發狂的終極盛宴,珍味全家福。 湯汁被熬煉成了淡淡的乳白色,跟方才清湯火方里姜黃色的湯汁多有不同,評委們皆把筷子換成湯勺,伸向銅鍋。 一位評審舀起半勺湯汁和一塊螺rou送入口中,喉頭滾動,口中的食物下肚后,評委還半張著嘴,好似是被入口的滋味震驚到,而忘記控制表情。 醒過神來,他沒有再嘗海鮮,而是又舀了勺蔬菜,眼眸里的震撼和眉間的困惑更深。 螺rou就罷了,普通菜心的味道怎么也這么鮮香濃厚,根本不像是短短兩個小時能熬制出來的湯頭。 評委們握著勺子的手仿佛被上了發條,怎么也停不下來了,臉上滿是驚艷或是滿足的輕嘆。 魚連海只喝了一勺就放下了,戴著老花鏡的眼睛里閃過了然的神色。 直到主持人提醒他們打分,四位評審才戀戀不舍地放下湯勺,拿起了簽字筆。 9.5分,9.5分,9.5分,9.分5……前四位評委商量好似地,通通給出了9.5的高分,最后打出是魚連海,他給魚莜的分數同給阮湘琴的一樣,是略低一些的8.5分。 阮湘琴不可置信地看著評委席的分數板,她的烤花攬桂魚居然會輸給這一鍋大雜燴?這怎么可能?! 魚莜雖然贏了分,卻不太高興,心下嘆氣,本來以為師父至少會打9分的,看在她創意還不錯的份上…… 若是不了解師父秉性的人,只怕會以為他是為了避嫌,才給自己孫女和對手打了同樣的分數,然而魚莜自己心里清楚,師父是真的覺得她做得不足,還有進步的空間。 魚莜從開始學烹飪起,就沒有得到過師父夸贊的評價,“難吃”是最稀松平常的,偶爾超常發揮,也頂多得到“勉強能吃”的評價。 在這樣打擊式的教育方式下,魚莜一直覺得自己的烹飪技術很差,直到進入沁園春,嘗到和自己同齡的學員做得菜后,才對自己的實力有了客觀中肯的估量。 師父雖然年紀大了,味覺卻一點都沒退化,只怕一嘗,就識破了她的小伎倆。 師父對她的要求依舊真的很嚴格啊…… 有評委拿起話筒,提問魚莜:“這鍋珍味全家福異常鮮美,不像是普通海鮮食材本身的鮮味,我猜大概與你倒入的那兩勺醬料有關,能告訴我們那是什么東西嗎?” “是魚腸醬?!濒~莜微笑地如實答道。 魚腸在古代又叫鱁鮧,《齊民要術》中有記錄它的做法:取石首魚、魦魚、鯔魚三種腸、肚、胞(鰾),齊凈洗空,著白鹽,令小倍咸,納器中,密封置日中,夏二十日、春秋五十日、冬百日乃好,熟時下姜、醡等。 乃是用三種魚的內臟用鹽腌制或蜜漬而成,古代調料匱乏,她制作這罐魚腸醬時可不僅僅用鹽或蜜,腌制數月后,已成了近似膏狀的固體,拿出來,直接切著拌醋吃都行。 若不是阮湘琴把她準備用來調和鮮味用的魚露拿走,她也想不到用這罐魚腸醬,而且這也是她第一次拿魚腸醬吊湯,且看評委們的打分,這醬所發揮出來的效果,比她想象中還好。 原來是魚腸醬…… 提問的評委恍然大悟,現在鮮少有人做這種東西了,在朝鮮韓國倒是有不少人愛吃。 他知道在潮汕一帶,人們最喜歡將快產卵的小魷魚在竹筐里煮熟,將其稱為“爾飯”。在潮汕達濠一帶,還盛行一種稱為“墨斗卵粿”的地方特色美食,做法是先將新鮮的墨斗卵用刀大力拍散,隨后放入適量的雞蛋清和雪粉,攪拌成很濃稠的糊狀醬料,吃的時候做法也很簡單方便,在鍋底上抹上一層油煎熟即可,外皮會形成誘人食欲的金燦色澤,但里面卻還如雪般白嫩嬌軟。 這魚腸醬的滋味,竟比爾飯和墨斗卵粿加起來還要鮮美數倍。 本來十拿九穩的菜居然輸了,三道菜品完后,阮湘琴和魚莜的差距竟然已拉大到了2.5分。 比賽的進展大大超乎了自己的預料,阮湘琴嘴角的笑容已然維持不住,緊緊揪著袖口,還有最后一道甜品菜沒有評分,她還有機會…… 最后的甜品,她做得也是一道孔府上品名菜,名為詩禮銀杏。 將白果去殼,堿水去皮,沸水焯過,去苦味,再入鍋煮至酥爛。豬油、白糖一起下鍋炒制成銀紅色,再加入白糖、蜂蜜、桂花醬,倒入白果,直到汁濃。 整道菜的味道清香甜美,柔韌筋道,酥爛甘腹,又可解酒止咳。 而對方所做的拔絲山藥,這種連小飯店都會做、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怎么跟她的詩禮銀杏比…… 接下來,五位評審哪怕只有三位給她的打分比魚莜多一分,她就能反敗為勝。 評委們分別品嘗完兩道甜品,一位評委忽然出聲問阮湘琴:“你可知這詩禮銀杏的詩禮二字是從何而來?這道菜為什么要叫這個名字?” 阮湘琴沒想到會有評委問起這個,好在她在拜師前,為討顧老爺子喜歡,對孔府菜進行過一定的了解。 接過主持人遞來的話筒,她想了想說道:“孔圣人曾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所以其后裔自稱詩禮世家,孔府菜品取詩禮二字為菜名,自然是為了響應孔圣人這句話……” 她所說的沾了些邊,但詩禮銀杏的來歷并不止于此,若只用孔圣人的話來解釋詩禮銀杏中的詩禮二字,未免有些牽強,評委又給了她一次機會,接著問:“還有嗎?” “沒了……”阮湘琴答不出來,這道菜她也是剛學的,其余的,她是真不知道了。 評委搖了搖頭,眼睛里閃過失望之色。 孔府菜之所以會被譽為官府菜,正是因為孔府在封建王朝中,世代所處于的獨特地位,它的很多菜不僅好吃,更重要的是都極具歷史和文化的意義。 比如名菜“帶子上朝”,是因為第七十六代“衍圣公”隨母親彭氏及家人,進京為慈禧太后祝壽,隨行的傭人獻上這道以五花豬rou嵌蓮子所制作的菜,而被慈禧親自命名,寓意孔府輩輩做官,代代上朝。 再比如“魯壁藏書”,是將腌好的豬rou和小蔥油炸過后,卷進烙餅里,做成書簡的形狀,再配以瓜果蔬菜,雕刻成“魯壁”二字。此菜是為了紀念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時,孔子第九代孫孔鮒偷偷將一些儒家經典書籍,藏于孔子故宅的墻壁中,使這些經典書籍得以逃過一劫,完整保存下來的事跡。 孔府菜被稱作所有菜系里的“陽春白雪”,正是因為孔府菜吃得不是味道,而是文化。 這道菜之所以取名詩禮,是因為第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為表對孔圣人的敬意建造了詩禮堂,堂前有兩顆蒼翠高大的銀杏樹,長勢極好,結出來的果子粒粒飽滿,每到果熟的季節,便會取這兩顆樹的果實制作孔府宴,故此得名“詩禮銀杏”。 連菜肴的制作者都不知這菜的由來,那這道菜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不過是一道普通的糖炒白果而已。 再看,魚莜所做的拔絲山藥,雖然這道菜已普及到全國的各個地方,但方才她在大屏上展示的那番油底沉糖的絕技,已經證明了這盤普通的拔絲山藥的不普通之處。滾刀塊的山藥晶瑩剔透,一根根宛若頭發絲般的拔絲閃閃發亮,宛若金珠纏絲,口感香甜,沒有絲毫的苦味。 一盤沒有來歷的糖炒白果,和一盤堪稱是教科書版的拔絲山藥,評委們心里都有了數,相繼打出了分數。 *** 比賽宣布結束已經很久,觀眾俱已散去,阮湘琴還失神地站在舞臺上。 確實如她所想,評委們給兩道甜菜的打分都相差了一分,然而這一分竟全是給魚莜所做的拔絲山藥。 阮湘琴腦海中一遍遍地將比賽復盤,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做錯了…… 直到回憶起比賽還未開始時互拿食材的環節,她第一件拿走的那瓶魚露,看似是占了便宜,實則從那時候起,就已經失了先手。 這個環節本該是給對手制造阻礙,但她之后拿取的桂魚和銀杏,全是為了彌補被魚莜拿走的主食材,自己菜單被改得面目全非,而魚莜卻絲毫未受影響。 若不是因為這坑爹的賽制,若她做得是原先準備好的菜單,或許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果…… 額間垂下的碎發遮擋住了她眼眸的神色,嘴唇不甘心地緊抿著。 換掉比賽廚師服的魚莜經過舞臺,識趣地想要繞過她,卻聽她主動出聲叫住了自己,轉過身,她微微歪頭,雙眸彎起,仍舊是那副溫婉無害的笑容:“魚jiejie,你真的很厲害啊,這次是我大意了……” 魚莜看了看她,嘆口氣:“你這樣不累嗎……” “……?”阮湘琴一愣。 “不想笑就不要笑嘛,”魚莜故意模仿她的語氣,“你現在心里想的一定是‘好氣啊,我這怎么會輸給她,好不甘心啊’……” 阮湘琴收起笑容,變得有些面無表情,卻仍在裝傻:“我可沒這么想?!?/br> “你不承認就算了,”魚莜轉過身,無所謂地聳了聳肩,“我只是希望你坦誠一點,比起現在假笑的你,我還是覺得幾天前,那個單純因為參賽證被撕而哭泣的小姑娘比較可愛……” 眼看著魚莜就要走出賽場大門,阮湘琴把唇瓣咬了又咬,終于收起了那身虛假的溫婉,放了狠話:“別得意,你等著,我決賽一定贏你!” 魚莜聽見,前進的腳步未停,也懶得回應她。 想要贏她,還是夠資格進決賽再說吧…… 初賽是三局兩勝制,這是阮湘琴的第二輪,她還有一次晉級決賽的機會,可若是下輪比賽再輸,她就要進入無休止的淘汰者車輪賽了,屆時每位淘汰者必定都抱著困獸的斗志,想要晉級,可能性可就微乎其微了…… 八位參賽選手中,魚莜第一個拿到了晉級決賽的通行證,同時也進入了長達十日無比賽的空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