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在下千手、紅顏風華錄、[綜漫]游戲才不會變成現實、[綜漫]琴酒和紅方稱兄道弟、朕有特殊和諧技巧、香濃入骨、鐵骨英姿之小妻要逆襲、(穿越、重生)軟男嫩女H、嬌養成歡:鞏爺的隱婚夫人、我有一個恐怖直播間
二十鞭后,五人有什么說什么,雖不知許光頭真實底細,他手下六個人,卻供出了三個。 聽到海匪所言,楊瓚瞳孔微縮。 “謝紘,化名謝石棋,諢號謝十六,說是應天府出身,平日里說官話卻帶著紹興口音。他是許光頭的軍師,許光頭能有今日風光,他功勞絕對不小?!?/br> “謝十六讀過書識得字,渾身上下都是心眼。明面上是個正經商人,私下里沒少干海上勾當?!?/br> “其為人還算仗義,和咱們一樣,看倭賊不順眼,遇上了,必要沉進海里喂魚?!?/br> 姓謝,紹興口音。 想起謝閣老送的棋子,想起李閣老的提點,楊瓚脊背發涼。 記錄下供詞,一份交給牟斌,另一份揣在懷中,不等明日,當即趕往宮中。 彼時,皇后留在仁壽宮,同吳太妃學習處理宮務,朱厚照閑來無事,沒有朝政處理,又到暖閣內研究海圖。 謝丕和顧晣臣預定二月出使,朱厚照幾乎是掰著手指算日子,幾乎將海圖瞪穿。 “陛下,楊侍讀請見?!?/br> “楊先生來了?快請!” 朱厚照正愁沒人說話,楊瓚來得正好。 楊瓚步進暖閣,躬身下拜,道:“陛下,臣有事稟奏?!?/br> “何事?” 楊瓚取出供詞,呈送御前。 剛看過兩行,朱厚照臉色立變。 “下去!” 兩字出口,殿內中官宮人當即悄聲退出,暖閣門關嚴,君臣開始一番密談。 接下來兩日,天子罷朝,皇城內風平浪靜。 到第三日,天子升殿,不等群臣奏稟,當殿宣讀敕令。 “欽差翰林院侍讀學士楊瓚,出勘江浙?!?/br> 驚雷劈下,百官目瞪口呆。 欽差? 翰林院學士? “陛下,此事不妥!” 當即有官員出列直言,欽差由天子委派,群臣少有置喙,但也不能隨便點名。 朝廷派遣欽差,至少該是從四品。 一個五品翰林侍讀,奉天子命出勘,合適嗎? 況且,專業不對口。 本不屬翰林職責,即便是僉都御使,都比侍讀學士合適。 “卿所言有理,提議甚好?!?/br> 朱厚照點點頭,道:“調翰林院侍讀學士楊瓚入都察院,升左僉都御使,欽差出京,出勘江浙?!?/br> 侍讀學士,正五品。左僉都御使,正四品。 這下沒話可說了吧? 楊瓚眨眨眼,麻溜出列,領旨謝恩。 打入言官隊伍,更可死掐到底。 直諫的官員差點暈過去。 陛下,有權也不能這么任性! 第九十三章 欽差南下 二 天子執意任命楊瓚為欽差,群臣無法,實在勸不住,只能接受現實。 勸過幾句,就從翰林院侍讀學士升任都察院僉都御使,實現兩級跳。 接著勸,天子會不會當殿犯熊,升楊瓚為副都御使,甚至都御使,實現四級跳乃至六級跳,沒人敢斷言。 畢竟,天子任性,有目共睹。 自史琳、戴珊先后病卒,屠勛繼任右都御使,另一個都御使的位置始終空缺。如果天子犯倔,堅持提升楊瓚,別說都察院,內閣都沒辦法。 群臣默然,有腦袋轉不過彎,仍想繼續出聲的,也被同僚拉住。不能再勸了,再勸,天曉得會是什么結果。 再者言,欽差南下絕非好差事。 江浙之地,各方關系錯綜盤結,三司衙門,鎮守太監,各衛所指揮,都不是善茬,個頂個不好惹。 巡查御史之外,監察御史便有十人。又有加銜的提督、巡撫、經略等官,隨便哪一個,都能和楊瓚打一場擂臺。 縱有欽差之名,到底資歷尚淺。 在京有天子為依仗,離開順天府,走出北直隸,一個正四品的僉都御使,同樣會被地方大佬壓得抬不起頭來。 文武兩班中,同楊瓚交好者,如謝丕顧晣臣,均有幾分擔憂。同楊瓚不睦者,例如幾名曾彈劾楊瓚的給事中,多是幸災樂禍。 天高皇帝遠,強龍難壓地頭蛇。 江南官場的水太深,前朝不是沒派遣過欽差,結果怎么樣? 意氣風發、胸懷壯志南下,垂頭喪氣、怊悵若失歸京。 丟官尚算幸運,捅到馬蜂窩,丟掉性命都有可能。 沒有節庵公的才華,想動江南官場,純屬白日做夢。 皇莊是天子的錢袋子,江南則是國庫的支撐。每年的火耗冰敬,各方孝敬,大部分送進京城,落入六部口袋。 這是擺到臺面上的規則,內閣三公也不能例外。 地方庇護商人走私市貨,同樣不是秘密。 因利益牽扯,各方勢力勾結,關系錯綜復雜,如蛛網般交織在一起,勉強維持平衡。 這樣的關系網,輕易不能碰。 誰碰誰死。 多重壓力之下,縱然是看不過去,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是太過分,地方朝廷都不會大動干戈。 真有不怕死敢越界,例如許光頭之流,手下三十多條海船,上千海賊,威脅江浙福建等地安全,沿海衛所必會出兵圍剿。 屢次出兵,卻是收效甚微。 不是不想抓,而是抓不到。 地方府衙衛所均有貪心之輩,被海賊買通,提前泄露風聲。更有走私商人,暗中遞送消息,海賊事先有了防備,遇衛軍傾巢而出,早早躲入秘密海港,留下幾條小舢板,任由對方去燒。 在知曉內情的人眼中,楊瓚年少氣盛,此次南下,必將吃力不討好,甚至斷送前程。 天子的確任性,但也不能肆意妄為,三番兩次同群臣對著干。 況且,江浙之地,山高水遠,如若楊瓚犯下眾怒,天子遠在北直隸,未必能救得了他。 眾人各有思量,目光愈發復雜。 楊瓚似無所覺,出列領旨,三拜叩首。 旁人怎么想,同他無關。 龍潭虎xue也好,萬丈懸崖也罷,腳步既已邁出,萬沒有回頭的道理。示弱于人前,九成不會得來善意,最大的可能,是粉身碎骨,死得更慘。 “臣領旨謝恩?!?/br> 三拜起身,楊瓚沒有馬上入列,靜等天子另一道敕令。 朱厚照沒讓楊瓚失望,命張永捧出一柄短刃,巴掌長,刀柄處鑲嵌外邦舶來的珊瑚寶石,刀鞘用整塊鯊魚皮制造,樣式古樸,隱有血光,實為當年鄭和船隊出行,外邦進貢之物。 “此乃外邦進獻寶刃,太宗皇帝曾贊其鋒利?!?/br> 朱厚照說話時,張永走下御階,手捧短刃,送到楊瓚身前。 “朕將此匕賜爾,此次南下,遇有惡徒,可先斬后奏?!?/br> “臣遵旨,謝陛下隆恩!” 楊瓚再拜,起身后接過匕首。 群臣乍然變色,內閣三位相公也是皺眉。 楊瓚已有先皇御賜的金尺,此番南下,縱不能有所作為,保命卻是沒問題。 今上又賜下這枚短刃,到底有幾個意思? 保全自身尚罷,如楊瓚隨意用來殺人,該當如何? 畢竟是御賜之物,扣上一個不敬的罪名,殺了也是白殺。不見慶云侯世子仍在詔獄常駐,罪名之一,便是對先皇御賜之物大不敬。 先時等著看楊瓚笑話的朝官,此刻都出了一身冷汗。 謝丕顧晣臣則是長舒一口氣。 無論如何,有御賜之物在身,同地方周旋,定會多出幾分底氣。只要不遇窮兇極惡之輩,性命當是無礙。 連落兩道驚雷,群臣被炸得頭暈眼花。 接下來,天子下令收回慶云侯功臣田,改設皇莊,均無人出言反對。 眼見江南要起風雨,管他功臣田還是皇莊,實在沒心思去想。 三位閣老都是眼觀鼻鼻觀心,心和氣平,八風不動,心思難測。 這樣的模糊的態度,讓眾人拿不準,楊瓚此行,到底有沒有內閣支持。 如果有,恐怕江南起的不是風雨,而是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