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節
話說她這還沒成親呢,就要被催著當婆婆了,這特么怎么感覺就那么玄幻呢。 原來人家夫妻是有備而來呀,她想求人家幫她兒子謀爵位,人家直接要她兒子。嘿,看到點兒好苗頭,就先往自己籃子里摘,外甥女兒什么的,都靠邊歇了。 武梁默了良久。 這事兒吧聽起來似乎程熙沾盡便宜,一個庶子,至少目前是這出身,白得人家一個嫡女,劃算得極。他沒有母家勢力,得了岳家依仗,將來的路也好走。兄弟單薄,堂親不睦,但只要唐家真心相幫,也不怕將來仕途上孤立無援。 可惜武梁這人,沒法兒象時下的父母一樣,只把對方條件拿出來一掂量,然后就能一手包辦了去。 并且在她心里,唐家男人能用,和唐家女兒是好人,這完全是兩個天差地別的概念。因著大唐氏小唐氏的關系,對于唐家女兒,武梁心里先就蹦出一陣抵觸,覺得那里實在不是個出好筍的人家。門第高,很希罕么? 想想程向騰娶了兩個唐家女兒,他得過多少依仗相幫呢?只不過外人眼里,全不自覺的把他劃入唐門一派,官運不旺時,也沒人敢相欺就是了。他有今日,天時地利,加自己努力拼殺得來的。 倒是受過唐家不少氣呢。估計程向騰也不會喜歡和唐家結親。 武梁可從來就沒想過讓程熙步上他老爹后塵,出攤上個世家高門的強勢岳家,將來因著要看誰臉色過得委委屈屈?!斎?,實際上她壓根就還沒想過程熙什么成親了,岳家了的事兒,才多大的孩子呀。 總之武梁一聽唐大夫人這提議,下意識的就一陣胡亂琢磨。 他們看中了程熙什么?為何這般屈尊絳貴? 唐家的女兒應該是不愁嫁的,別說王爺皇子之類的,就是入宮作娘娘,也是夠格的。怎么卻莫名瞧上程熙了,還這么不矜持地跟她開口,讓武梁實在忍不住懷疑些什么。 唐大夫人剛才只說女兒品行端正,那么長相呢?武梁以前沒關注過唐家的事兒,也不了解唐家的姑娘如何。會不會長相丑陋?甚至缺胳膊少腿兒的拿不出手?韻姐兒她雖沒見過,卻也沒聽說過唐家的女兒有這些明面上的毛病。 所以會是有什么隱疾么?不能生養?已非黃花? 再或者是唐家被別的事由所迫?比如有什么高位的,象親王郡王啥的半老頭子看中了她了,要做個填房立個側妃什么的,或者是年輕貴公子提親,卻長相裂品行歪讓人瞧不上眼。唐家需要一個借口推托,這才把程熙拉出來擋箭? 武梁腦袋里跑了會兒馬,忽然又覺得自己想得有點兒多。就算韻姐兒一切都好,相貌周正品行優良,提親是真的看上程熙了,沒有另外的隱情,那她就會答應嗎? 當然不。程熙的親事不該是這樣被當成條件來談的。 正想委婉推托,說程熙的親事她做不了主,得程侯爺拿主意才是,結果還沒開口,人家唐端謹卻已經惱了。 他放下茶盞開口,話里的火氣便不輕,“算了,姜掌柜不用為難了,是內人不長腦子渾話亂說的。你家程熙,自然是得更高的門楣才配得上的呢?!?/br> 女方主動開口求親這種事,不立即受寵若驚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那就是一種輕忽與慢待,何況武梁還遲疑這么長時間。 男人還只是覺得傷了面子,唐大夫人卻是真的替自家閨女拱火。自家女兒那是千好萬好的,全天下的男兒都配不上的,如今要白便宜了你家,你竟然還不情不愿的? 她什么話都不想再說了,那臉色比唐端謹更難看幾分。只意味不明的冷冷“呵”了一聲,就轉身去開馬車的車門。 這是準備要拂袖而去了。 武梁知道壞了,自己表態太慢,傷人自尊了。 她是來拉同盟的,就算無功而返也好過結怨吧,急忙拉住唐大夫人,“夫人且聽我說?!?/br> 然后語氣誠摯好一番表白。 說唐家的女兒自是不會差的,唐副統領和夫人如此看得起程熙,實在是程熙的造化。 只不過,我的親兒子,你們的親女兒,無論如何,咱們都想看到他們日子過得好。以我個人來說,結親更圖對方的人好,兩個人能對脾氣相處好,家世門楣反而其次。 韻姐兒和熙哥兒兩個人,認都不認識見都沒見到,能不能脾性相投互生好感?能不能將來攜手過得舒坦開心?這不能靠出身來判定。人和人的相處也太過微妙,感覺那種東西,有時實在勉強不來。有多少怨偶,都是旁人眼里的佳侶,卻到底過不到一塊兒去。 我不想我的兒子將來和夫人不睦,也不想隨便娶回個所謂門當戶對的高門貴女充門面,cao著滿意最好,不滿意隨時給兒子塞侍妾偏房那樣的心。娶進了家門,是要象晚輩一樣疼的。 所以就算程熙的親事她能當家兒,也不會這般草率行事。 當然最后表示既然唐家看得起程熙,那肯定韻姐兒和程熙她會重點考慮。但無論如何,親事定要從長議宜。 唐大夫人原本也就是作態的多,聽了武梁一番話,慢慢氣竟平順了。真心實意只為孩子幸福著想,把門第家世扔過墻,這真象是武梁這種人能說出來的話,能干得出的事兒。 她身為母親,當然也是希望兒女婚姻美滿,夫妻和和美美相伴一生,而不只是圖個面上好看。 他們夫婦當然私下議過此事,兩人對武梁那是相當的服氣。并且如今她名聲響亮,以后路只會越走越順當。 腦子銀子啥都不缺,全力往程熙身上使勁兒,那程熙以后的路也只會越走越寬。 倒是真的瞧上程熙了。 這時候提起親事兒,就是想自家出少少的力,卻能給人一份“你看你是靠我家幫扶才成功的”的假相,以后不管為世子,為侯爺,總得對韻姐多一份感恩戴德的心。 并且,她深深覺得武梁這種經歷比較多的女子,心里什么都透亮,不會和小輩認真計較,只要她的韻姐兒端正大方,做事誠懇,不要在人家面前?;ㄕ惺乖幱?,縱使露些拙有些錯處,她也會教會帶往正路上引,而不是一味欺壓責罵。 當時候就算夫妻間有個什么,這當婆婆的也會幫著化解,而不是象別的婆婆那樣,只樂在拿捏媳婦,塞通房什么的做些不上臺面的事兒。 反正回去后,唐大夫人竟是越琢磨越覺得武梁會是個好婆婆,越發覺得這門親事值得爭取起來。 她覺得要么武梁使心計耍手段破壞了這門親事,若她成全承認了這樁親事,就不會折騰媳婦。 所以,她很主動。后來武梁進了程府沒多久,這位唐大夫人就將女兒韻姐也送進了程府,拍著武梁的手說:“韻姐兒與嫣姐兒婉姐兒幾姐妹好一向都沒見著了,所以讓韻姐兒過府去多住些日子,陪陪兩位表妹去。最主要是,也能和熙哥兒一樣,多得你些教誨,你看可好?” 那武梁能說出個什么不好來? ——當然那是后話,而當時,馬車上,唐大夫人神色松動似有諒解,沒有摔門閃人,但也沒有再多說什么。倒是唐端謹,對武梁的說法頗有些不以為然。 尤其在程熙這種需要助力的關鍵時候還作姿作態的推拒他們,這到底還是有些婦人之念了。 那你兒子要是喜歡上個不象樣的丫頭呢,你也支持不成? 這么一想,又想起武梁自己的出身來,她可不就是個不象樣的丫頭么。瞬間又覺得,莫不是她以為丫頭們都會象她那樣,一路的奮斗上去嗎?要是一輩子出不了頭,就是個不中用的奴才材料呢? 所以是婦人之念還是目光短淺?其實有時也分不太清吧。 唐端謹最后客氣道:“不過姜掌柜這么真心為孩子們好,我也高興。為人父母,誰無此心呢?!?/br> 然后復又說起程熙來,“朝堂之上,若有人替程熙出頭,我們唐家聲援一下是可以的。但你也知道,唐家族中人口眾多,牽扯事廣,若沒有旁人看好程熙,讓我們唐家去打頭陣,那肯定也很不方便?!?/br> 說不上是特意為難,但他自己的目的沒達到,誰肯下勁出力痛快配合。既然不是為女婿出力,那他當然要先看看形勢,看看武梁有沒有能力拉來旁的同盟,再確定自己的立場。 總之結論就是:無爭議的話,唐家幫腔附議。若應者廖廖無人出頭,他們唐家就算。 武梁:…… 敗歸。 ☆、第194章 .說服 原本覺得相當有把握的事情,結果并沒敲定,武梁微微有些挫敗。 唐家就是無情無義的投機客,好處不拿手里,或者明確看到好處,那就沒得談,武梁算是領教了。 若他們能象裕親王一樣,也來個明碼標價,哪怕代價高些,一手錢一手貨能把事兒辦了也好。偏他們要求的條件離奇,拿尚不相識的女子,試圖將程熙套牢一輩子,實在讓人沒法應承。 當然事情也不是全無余地的。既然唐端謹表示愿意附議嘛,那她就找個肯提話頭主議的人出來嘛。 這個人選也早就定好了的,并不是因著唐端謹才臨時想到。 當晚,武梁直接去了魯學士府。 那是程家二小姐程向珠的夫家。 大湯立世子的程序,是要由爵爺本人向禮部上表,遞交接班人資料,書面申請。禮部看了覺得符合章程,就轉呈圣上批復的。程向騰申過,禮部沒有回復——那是圣上扣壓了,就是圣上不同意,至少是目前不同意的意思。 那么按制,程向騰過一陣子,繼續向禮部申請即可。 武梁從來不懷疑程向騰讓程烈承爵的心,所以從來不指望由程向騰上書改立程熙。 可上書這種事兒,旁人無法代勞,沒有資格呀。所以武梁的想法是,既然如此,咱就不走禮部這條道,直接把立世子的事提到朝堂上當眾議去。 雖然有點兒不合規矩,但這事兒反正最終還是皇上拿主意,在不傷著旁人利益的情況下,她不信那些大臣們誰吃飽了撐的去極力反對。只要有人提議,而皇上肯接話,那就能順當議下去。 程家立世子這事兒很微妙,侄子改兒子。程向騰有多想幫著侄子壓著兒子,旁人不會象武梁這樣相信。 大家只會覺得,沒有程侯爺的同意,誰會摻和這事兒呢?肯定是程侯爺為了不棄諾毀信,玩的把戲罷了。 只要大家一旦覺得這可能是程向騰的意思,很可能會賣他面子順水推舟的幫腔說話。 上書只能一人言,但朝堂上大家七嘴八舌,那是誰都可以插一嘴的。唐家幫腔最好,不幫腔,相信程向騰的人緣也不至于就那么差,沒有旁人替他開這個口。 不管程向騰是怒氣攻心莫可奈何,還是哭笑不得半推半就,都不重要了。到時圣上發一言,連程向騰也不好違逆,也就事成了。 至于為什么選魯學士魯永迢,自然因為他是程向騰親妹夫,一家人嘛,他出面提,更象是程向騰的授意。 ··· 程向珠和程熙的關系一直親密,畢竟程熙是她抱過哄過一路看著長大的孩子。出嫁后,每次回娘家,也一定要過問程熙的飲食起居讀書練功一應事項,至今程熙院里,仍有個魯府派過來幫忙照應的mama。 程熙也時不時的跑去魯府叨撓,熟的跟在自家似的,包括魯永迢,對程熙也相當不錯。程熙有次在外與大孩子扯皮,正好這位學士姑丈路過遇見,上前去護,還被打腫了臉。 武梁回京后,感念程向珠夫婦對程熙的照顧,沒少把淘騰來的好東西,借程熙的手送去孝敬這兩位。 而程烈,生在西北長在西北,和程向珠的關系很生疏?;貋砗笠驗槌滔蛑閷Τ涛醯钠珢酆苊黠@,加上程老夫人和太后對程向珠的態度就那樣兒,所以大房對程向珠的態度也就那樣兒。 程向珠性子有些直來直去的小烈性,也一向不太馴服于規矩禮儀,誰親誰不親分得很清,很護“自家人”。如果要在兩個侄子中選一個,她沒道理不支持程熙。 程向珠的相公魯永迢是清流一派,當然是新崛起的清流一派。魯家原本也是不顯山不露山的人家,娶了程向珠后,自然的成了如今的親皇派。這些年魯永迢也深得圣心,平日里不黨不朋,是個純臣。 純臣嘛,純聽皇上話的臣子,日常的心思,肯定也都用來琢磨皇上的心思了。 所以他肯定知道,定北侯至今沒立世子,從來不是因為程向騰無心,而是皇上對程家人至今緊握程家軍的不滿,一直拖著不愿意明旨立程烈為世子。 不立程烈而擇程熙,圣上應該沒什么意見吧?魯永迢應該會故意幫程熙出這個頭吧? 以前在程府里,武梁跟程向珠的相處還是不錯的。但程向珠成親后,和武梁的來往極少,兩人只見過那么兩次面。 第一次是武梁請了程向珠,在成兮酒樓敘舊,第二次,就純屬偶遇。 就在成兮酒樓見面沒多久,魯永迢也和一幫同僚來成兮吃飯,覷著空找了武梁說話,直言不諱告訴她,他跟程向珠說了,從小的家教使然,讓他很不喜歡跟外間亂七八糟各色身份復雜的人結交,也勸程向珠不要與這種人多有來往。 魯永迢說:“所以多有得罪了,你只怪我即可?!庇纸淮f,“這事兒她不必知情?!?/br> 武梁聽得明白,知道自己就屬那亂七八糟的一列,知道自己被嫌棄得厲害,知道自己再和程向珠來往,必使程向珠為難。因此她識趣的再沒有約過程向珠。 這件事讓武梁受到了不小的打擊,想著自己做過什么,竟然如此招人嫌,也因此對魯永迢注意了那么點兒。 然后她和程熙說起,才發現這姓魯的很有意思,那天和她挑明態度,從成兮酒樓回去之后,就又找了程熙。把圣上賜給他的,非常難得的一琉璃長筒洋目鏡送給了程熙。 這里斷交,那里親善,武梁越發覺得他有意思了。 后來武梁就弄明白了,倒不是魯永迢本人對她有多大成見,而是因為慈寧太后不待見她?!蠛统滔蛑?,年齡差別大,本來就沒什么深情厚誼。姓魯的怕程向珠被太后責怪:姐不喜歡的女子,你歡歡喜喜與她交往,跟姐對著干是吧? 也算是護著自家老婆的。 所以他不愿夫人與武梁交待,能這么當面說明,也算是有擔當的人。 太后最不喜武梁之處,是覺得她的身份配不上程向騰。但這到底是自己娘家的家事,她肯定不愿意被旁人說嘴,甚至不愿意讓自己的兒子插手。 所以她的意思都是跟程向騰,跟娘家人的私下表達。擴散到皇上那兒,其實透露的就并不多,偶爾還會幫著掩飾一下,說點兒明為責怪實則護著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