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節
況還涉及帝國威嚴,焉能對不如自己的蠻子退步的道理。 但如此朝臣們也并不愿意就這么接受程謹安為三關副將,這回連蕭安也捎帶上了,蕭安跟程謹安,二者只能存一,而大將副將兩職只得選之一來。 蕭安不可能退出三關,就是調回京城,京城里也沒適合她的職位,其實還是在逼程謹安,好讓他知難而退。 程謹安并不多言,反正是聽群臣嚼舌頭,下決定的還是皇帝跟那么幾個閣老相爺。 皇帝也只有著朝臣們爭去,接著對六關的兩道旨意又擺出來了。 一道是給常鳳了,因援助三關有功,封千戶,駐守六關。一道是給常鳳胞弟的,著調入御前侍衛,與其父述職時一道進京履職。 又是一個掌兵權的女人,雖然才一個小小的千戶,然而皇帝親下圣旨,這其中的意義又不一樣。 加上蕭安與魏氏,三關與六關已經有了三女,均地位不低。 禮部尚書終于立不住了,趕緊出列道:“陛下,雖自古也有女子能上戰場統領三軍,然也千年不過一二,縱是本朝男子能領三軍者也不過萬萬之一,還請陛下慎重?!?/br> 三個女人,要是占父輩的遺澤倒還好,也有個說頭,以大局為重就能把人擼下來,偏偏個個都是有本事的,又有無法抹殺的軍功在前。 就是禮部尚書覺得這幾個女子實在是有違禮數,有一個都差不多了,再多卻是有違陰陽協調,也不能直接說出來,畢竟都是在替大慶江山賣命,家國國家,家總是要排在國后的。 這種事情,到底事涉國家安危,不比別的皇帝不聽勸還要撞柱子威脅一二。 也是早年這種動輒要血濺金鑾殿的御史跟別的官員被皇帝狠狠收拾過兩回,朝廷至今還有余悸,才將此種惡性遏制下來。 如今除了事關國本正統之外的事,也沒人愿意死諫了。 朝廷里的考量,也未必沒有道理。 軍中女子是多了,恐天下女子效仿,而無人愿意在家安分嫁人生子延續子嗣,從而影響賦稅與兵源。 可這天下就是男子愿意從軍的也沒多少,又何況女人,皇帝在勤政殿里,召見了禮部尚書,見他聲聲訴苦,便如此回道。 禮部尚書啞然,其實他在意的是陰陽調和之事,要是女子都越在男子頭上去了,這上下尊卑還如何持續。 往私里說,禮部尚書對蕭安倒是沒多大意見,他家子弟都正經沒挨過蕭安揍不算有私仇,而且人家是正兒八經打仗打出來的軍功,在那個時候,皇帝要重賞想讓三關將士齊心御敵,也是許多臣子都明白的,因此才跟皇帝對上的時候會選擇退步,畢竟總得要人先把城守住。 后來,后來是蕭安太狠,一場場的戰書往京城里送,沒讓京城有機會派別的人去三關收拾局面。 然后三關里,自然就是蕭安稱雄稱霸,對魏氏及常鳳的功績,自然不像當年魏侯在之時那般,壓了再壓,壓不住了才會往上請封。 這里面的考量,實在是蕭安太年輕,身邊也沒個能教導的在,才犯了這樣的錯,她自己當了三關大將,那是時也命也,可其余兩個其實完全沒必要請功,就是請功也不能給這般高的職位。 禮部尚書少不得要把這事的嚴重性說給帝王聽。 說到底了,是因女人能站在男人頭上了,恐尊卑不分,亂了秩序,后面有樣學樣就不將皇權放在眼里,遲早會亂起來,不利于江山的統治與穩定。 男人有男人做的事兒,女人有女人該做的事情,大家都該恪守本份才對。 皇帝卻是比自己的臣子們想得開,道:“當年若是沒有楚太后,朕還不知道會在哪,是否有命活著。卿家覺得亂了尊卑亂了陰陽不好,可是說楚太后當初不該多管閑事?” 楚太后是先帝最后一任皇后,從宮外迎進皇宮里的,那時候先帝都已經四十。前頭三位皇后各自生有嫡皇子,各嬪妃自也有子在。 當時先帝立了元配皇后之子為太子,然而亦是無用,諸皇子之間,該爭的還是要爭,帶著各自外家把朝廷搞得一團糟。 當今母族微弱,皇子之爭嚴重起來,到最后那般光景,已經不是說是誰想躲就能躲過的時候。 也幸有楚太后庇佑,當今才能保下性命,到最后更是得登地位。 雖是當今登基后,與楚太后一系也有過爭權,但楚太后就是死了,也得皇帝厚葬,親自扶棺前往先帝皇陵,以表情義。 如今皇帝這么一說,禮部尚書自然不敢再提,噗通一聲跪下,忙道:“陛下,臣并無侵犯楚娘娘之意。娘娘乃是先帝正宮,一般女子焉能與之相比?!?/br> 皇帝卻是笑了,他才吃完了丹藥,身體暖烘烘的,人也有些高興,倒沒真生氣,反倒是和藹的道:“卿家啊,你們想的什么,朕心里都明白??呻扌睦锵胧裁茨?,你們卻不懂。你們不懂,我也想與你們嘮叨嘮叨?!?/br> “你們覺得重用女子,會亂了綱常,亂了尊卑??蛇@天下都是朕家的,勞諸位士大夫共治。這男人女人都是朕的臣民,都是朕的子女,對朕而言有什么差別?”皇帝問道。 “其實沒差別的,只要是有本事,就是女子又如何?就是爾等所說的娶妻娶賢,不也是這么個意思?媳婦娶得好,能好三代,娶得不好,禍害全家,也是這個意思吧?她們能當將軍,自然是好事兒。成婚生子乃是女子天職,可比起讓她們去生幾個許還不出息禍害全家的孩子,到底還是能帶兵打仗庇佑更多人的子女才是為劃算?!?/br> 皇帝的意思很明顯,他是不看男女的,誰能干就用誰。 按照皇帝這個說法,禮部尚書完全無言以對,蕭安等人也沒說要組建個娘子軍甚的把男子攆回家去,只是在這男人的天下里,有幾個女子走了不尋常的路,其實也并不需要大驚小怪。 想到這一點,禮部尚書也不再多言了,只得退下。 他是管著天下禮法,可也沒讀書把腦子讀成書呆子,皇帝執意,又是在帝王權威最盛的時候,朝臣吵得再厲害,最后不也還得順著他的意去。 打仗么,丟命的事情,有幾個女人愛去就讓她們去就是了,只要各家不要提倡就好。 許多對三關副將主將之位沒有想法的臣子,其實心里都這么想,他們還想自己有個蕭安這樣的本事的女兒。能賺回一個爵位,別看朝廷里鬧得兇,真要蕭安是他們自己家的,少不得還要請回去供著。 現下里鬧得歡,無非是蕭安不是他們女兒罷了。 但朝臣鬧得兇了,皇帝也得退步一二。 程謹安這個副將,不是開春許還要打一仗么,要是打得不好,再換也一樣。 皇帝就道,先讓程謹安當著了,不合適換了就是,不然各家就派自己人去邊關吧,先把副將空著,各家舉薦的從百戶干著走,誰能比過了程謹安,就把副將給誰。 不怕皇帝昏庸,就怕皇帝耍流氓。 皇帝這招一出,跟當時要封蕭安爵位和三關大將之時一樣,雖有人家愿意出個兒子去邊關,但那都是武將之家,也有勛貴之后自己愿意的,但因跳得最厲害的都是文臣,自家孩子都是讀書人,頓時也得啞巴。 文臣們一啞巴,朝廷就安靜了大半。 朝廷里沒了文臣,武官對上皇帝都不太好使喚了,還不如送個兒子去邊關,雖是百戶一年沒有多少收入,可京城一霸蕭安都能當大將了,瞧著也不是會刻意打壓人的,也未必不能再差都撈個千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