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節
皇帝不想說如今是后悔了,早知道自己外家會這樣扶不起來,當初也不該因不喜承恩侯夫人的緣故,而不去管那兩個孩子,好歹也要把孩子帶進宮里來,讓大儒們教導,至少也要懂些事,而不是讓他們長于婦人之手,一個比一個的沒出息。 要說如今教導其實也還不遲,但有個程謹安在那對比著,皇帝就有些更看不上眼那兩個了,頗有點眼不見心不煩的想法。 皇帝就道:“他敢斬斷跟程家的關系,倒是跟他母親一個脾性,可到底也是舅舅你的血脈,朕不想他太委屈?!?/br> 其實要程謹安不恨承恩侯,回頭跟承恩侯一個姓氏了,只怕皇帝也只得委屈一下程謹安了,還得撈回來放在眼皮子底下看著。 承恩侯是真沒想過讓程謹安認祖歸宗,就道:“他與他母親一般,從不愿受半點委屈,臣對他并無他意?!?/br> 自己長子被打殘了,連個子嗣都還沒有,他心里一開始是憤怒的,可等看到了程謹安那張臉后,憤怒就歇了下來,橫豎是自己欠他母親的,拿一個兒子還了就是,好在還有一個兒子,還能延續血脈香火下去。 至于程謹安對他的父子情,他是從來都沒想過的,其余的也不想計較。 皇帝見自己舅舅一副心灰意冷的模樣,也不想多說了。 想罵他當年糊涂,受人挑撥,才丟了這么一個麟兒,但想想和離還是自己下的旨意,就挺沒意思的。 他當初的的確確是一片好心,小舅舅是真心喜歡程謹安的母親,是喜歡了許多年的并不作假,但當時會賜婚給二人,也并非只是為了偏心自家外家。 實在是程謹安母親父母雙失,未婚夫家怎么看都不如自己小舅舅家一進門就能掌家,上面又沒有幾重婆婆壓制,又地位尊崇的好,更不會有夫家嫌棄她娘家無人之說。 只是未曾料到,兩人難到白頭,程錦安母親青絲尤在,承恩侯卻情義已無。 承恩侯并不想與程謹安親近,皇帝也不勉強,不說承恩侯愿意與否,就是程謹安怕也不可能的,否則也不會讓自己母親的外家在朝上參了承恩侯府好幾日。 皇帝自己心中有了想法,就讓人賜了了許多藥材讓承恩侯帶回府去,才去見了皇后。 皇后倒是被皇帝的想法給驚奇了,“陛下覺得妥當?” 皇帝點了點頭,“總不能對不起母后臨終前的囑托?!?/br> 可程謹安姓程不說,誰知道是不是真的承恩侯血脈,不過皇后也不想多說承恩侯府的事情,皇帝覺得合適那就合適了。 至于程謹安日后要有了孩子,愿不愿意跟承恩侯姓,誰又知道。 皇后心里明白皇帝的疑心病,什么生母遺愿,程謹安更為出息都是借口,無非是不想給外家半分實權,但又覺得自己對不起生母,就這么自我安慰了。 作者有話要說: 皇帝是被先帝時候的外戚給禍害怕了,半點不想外戚出息了,程錦安雖然是他表弟,但是不跟承恩侯姓來著,能被人利用的可能也低一些,自己能作妖的可能也低一些,就想重用一下了。 太孫是你戳我逆鱗了還想我閉嘴,怎么閉嘴都不可能啊,嘴炮max了~~我連心愛的女人都護不住,還說其他的不是扯淡???扯淡? 加更完畢,么么噠。 第143章 1.28 三關副將是程謹安的消息,讓朝廷震了一下。 著實都沒想到皇帝怎的就想便宜這么個小子了,按道理蕭安還是三關大將,副將就不太可能是程謹安。 皇帝同時下的任命還有封烏將軍為齊水伯,調任京城任京城西營副統。京城分東西二營,副統各有二,姓烏的本被蕭安請為副將,沒想到一下子蹦到了京城,雖明著官職是不如副將,可天下腳下的前程跟邊關的前程相比,到底還是在天子腳下占便宜。 當然也有的人想法不同,卻也沒有多說,現下里朝廷討論得最關鍵的是副將人選,無論如何也不能是程謹安。 三關大將才十五歲,可蕭安太能打,功勞擺在那,調回京城許還有麻煩在,又狗屎運來了沒死成,朝廷里的也拿她沒辦法。 可有這么一個十五歲的大將,副將再是才十七的程謹安就不行了,到底兩個都年輕氣盛的年紀,不如換一個年紀大一點的較為穩妥。 當初封蕭安為三關大將都已經是皇帝執意,朝臣們沒能扭過他,現在再拿副將頂程謹安,朝臣們就不愿意了。 沒道理舍了一個大將讓皇帝兒戲,這會兒得寸進尺連副將都給出去的道理。 也是皇帝說了這樣的話,有人心里嘀咕,還不如讓烏將軍留在三關,把程謹安丟在京城里呢,不過西營副統之位,想想也有些舍不得。 又是一通攪合,皇帝也沒法子了,只得道:“瞧著這開年了,三關還有一場硬仗要打,謹安雖年紀不大,在三關的戰功諸位卿家也是看在眼里的。他與蕭安自幼一道長大,在帶兵打仗上極為互補,副將之職也只有他擔得起了?!?/br> 也虧得皇帝這般不要臉把程謹安夸上了天去,明白的都知曉,只怕這廝的身份當是承恩侯府的誰了,皇帝這才有徇私的想法。 也有人把關注點放在了皇帝所言的三關還有一仗上,頓時交頭接耳起來。 隨后不久,戶部尚書便出了列,“稟陛下,年前三關之戰,已耗費無數輜重,如今乃是春種之季,國庫又已捉襟見肘,邊關軍戶也要下地播種,實在是不好再與蠻子開戰了?!?/br> 頓時就有戶部的兩位侍郎出列,“請陛下三思?!?/br> 就是別的朝臣,贊同戶部尚書此言的也不在少數。一年之計在于春,不論是因一場戰事和歷過一季寒冬而空了的國庫,還是邊關待開墾的土地,都經不起再打仗的。 春時有春害,要國庫撥款下去的地方多去了,三關將士下半載的吃食,還得靠春夏這兩季。 所以國庫空虛,又要耽擱三關春種,這是萬萬不行的。 這個道理,程謹安也知道,可也只能站出列來,道:“諸位大人說得有理,只是我們不打蠻子,蠻子難道就不會來打我們了?還是諸位大人覺得,因為國庫空虛,就要邊關讓出城池滿足蠻子喪權辱國為好?” 程謹安這話就嚴重了,兵部侍郎站出來道:“程將軍此言差矣,邊關不守,大慶百姓何以安居?” 可兵部不管糧草,這話說得自然是不腰疼了。 “只是,開春的這一仗,是否有必要?還是程將軍可以保證開年后這一仗,一定會大勝?還有程將軍的意思是蠻子開春會再來侵犯,可手中有實證?”兵部侍郎連番問道。 很明顯,就是兵部也不贊成再打仗的。 程謹安眼皮一撩,就道:“蠻子攻打大慶,何時提前打過招呼?不過以防萬一,避免有之前一臺關與胡馬關之禍罷了。能不打自然最好?!?/br> 軍事上,誰也沒有兵部有發言權,然而邊關到底會不會打仗,從信息的時效性、對蠻子的了解上來看,也唯有邊關的將士才更有發言權。 程謹安知道主動出擊必然會被舉朝反對,必不可行,但被動守城卻是避免不了的,無非是先給戶部提個醒,今年三關春夏之時許有調用糧草之時。 因聽聞只是可能會打仗,并非三關將士必須要主動出擊,戶部的人也松了口氣,就是兵部也不好再說。 就如程謹安所言,總不能讓大慶退一城讓給蠻子來掠奪,如今今日一城,明日兩城,再過幾日大慶就無完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