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節
“不去六九關查了?”蕭安覺得有些奇怪。 作者有話要說: 嗯哼,相聚不過幾月就又要分離了~~~ 男主:你還說你不是后媽?大后媽?安安都還沒說愛我噠!大后媽!我不走!不走!不走! 渣媽:唉,你自己不告白又來怪我咯,讓你親少咯,你信不信我讓你親你媳婦的時候你媳婦一醒一巴掌就呼在你臉上?知足吧??? 男主: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 渣媽:唉,你不走,她怎么知道對你的心意呢,我是正宗的親媽??!親媽??!親媽??! 謝謝烏衣妹子的地雷*2 愛你,(づ ̄ 3 ̄)づ 第132章 1.28 不只是蕭安奇怪,太孫自己也覺得奇怪,萬沒想到皇帝召回自己的圣旨來的這樣快,但又十分理所當然。 要三關沒有戰事,他此時都該視察完九關,在回京的路上了。然而三關出了事,他在三關里耽擱了太久,視察軍務之事已經不合適再繼續下去,只得回京。 可想到回京后就再見不得蕭安,日后還得三年等蕭安回京述職才得一見,太孫心里就十分不是滋味。 蕭安心里也有些舍不得太孫,不過太孫回京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皇帝召回孫子,就是從孝道上來說,也違背不得,不然換當臣子的找個好點的理由回絕也是條法子。 因知道不舍也要離別,蕭安倒是沒多糾結,只是跟魏氏道:“雖是要過年了,陛下想念太孫,召太孫回去也沒哪不對,不過陛下不像是那種人???”像那種慈父慈祖父心腸,讓太孫的任務沒完成就回去的人。 就蕭安知道的,這個帝王雖然是想得多了些,疑心重了點,可在朝政上卻是十分認真,就是太子哪點做得不好,當今也是當著朝臣的面也都罵的,像太孫這種情況,換誰都可能召太孫回去,就這位陛下不太可能,然而召了,里面必然有別的緣由。 魏氏心中也有些狐疑,然而她到底是蕭安的娘,心機城府都在蕭安之上,面上并未露出什么來,只是道:“太孫回去也沒什么不好?!?/br> 蕭安要三關的兵權,也已經要到了,他們母女如今也有了立足之地,雖她也不過小將,然而這份實權的體面可比當初當個侯夫人的得用太多。 到如今太孫這尊神,還是早送早好。時間一長,就容易出意外,她們母女可承擔不起這個萬一來。 蕭安也明白這個道理,就算是太孫入朝,有坐鎮三關,三關大勝這份功勞在,旁人也得把人往重里看,誰也輕忽不了,去不去六九關其實并不重要了。 所以蕭安送太孫之時十分歡樂,雖然她有傷在身不能出城相送,但還是請了太孫到自己房間里說了好一陣子話的,還贈送了離別禮物。 算起來也是大手筆了,蕭安直接把單凌一隊護衛送給太孫,“這些人,都是沒有身楔的良家子,你也用得順手,就不如一直帶在身邊,總比沒個使喚的人好?!?/br> 太孫當然不差使喚的人,但卻差沒有背景能夠讓他使喚的人,蕭安也是見太孫對單凌好像還不差,單凌對太孫頗有好感,又想要單凌有前途一些,才將這隊人給了太孫。 太孫本是不想要的。 因蕭安的緣故,他對單凌的印象要比對之前護送他來邊關的宿瓊要好得多,也是宿瓊一直與他保持著距離不如單凌說得上話,所以他對單凌就顯得更好了些。 但蕭安執意要給,太孫卻是想到這隊人都是蕭安的親衛,收下了那些好處先不說,就是單凌與蕭安的關系,那也算是維系他與蕭安之間情義的紅線。 想到這一點,太孫也就收了。 單凌倒不是多想跟著太孫去京城,他還是喜歡在邊關多一些。 蕭安在說把他給太孫之前先給他透氣說服了,“你跟著我這么多年,我們說是一道長大也差不多了,如今我在三關里也算是立住了,要說把你放下去當個百戶,日后提拔也容易,你也有個前程??墒菃胃?,跟著太孫的前程,比在邊關拼殺的前程劃算多了。你看這邊關里的人,不說是各將領,就是個千戶,都巴望著能進京去。你跟著太孫,也不是讓你跟一輩子,要能混進京城的護城軍里去,總比在邊關賣命的強,你也能娶個媳婦,生一串孩子,要延續你單家的血脈,日后在京城里不管是子承父業還是讀書科舉,都比三關這地方強!”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有好地方去又何必在爛地頭里受苦? 蕭安為了單凌,也算是用心良苦。 結果單凌一句話就戳破了蕭安的借口,“我知道公子放心不下太孫,我跟著去就是了?!?/br> 有好處是有好處,關鍵還是他是魏侯收養來保護蕭安的,可這些年過去了,他也當蕭安是自己親妹子一般,親妹子的心思,當哥哥的哪不明白,就是刀山火海也得去啊。 蕭安頓時只得摸了摸鼻子,呵呵笑了,再吐不出之前的那堆狗屁話來。 單凌回頭就去見了魏氏,把蕭安的決定說了,見魏氏并沒說什么,才低聲道:“京城里再好,也不如邊關里自在,但京里只有個王妃在,就想著,跟著太孫進了皇城,也能多打聽點消息,總比在邊關什么都不知道的好?!?/br> 蕭安、魏氏、柳貞全留在了三關,京城里就得一個景王妃在,郡主又要守孝三年,王府得關門幾年,也的確是差人。 南魏也好,北魏也好,就是單凌都看得明白,他們是靠不住的。 魏氏也隨了蕭安的意了,那本就是她爹留給外孫女的,她沒打算對蕭安的決定指手畫腳,就囑咐道:“自己先能在里面立足才重要,你先顧好了自己,別的聽王妃的就好?!?/br> 單凌自然領命,魏氏又跟他說了許多京城各軍中事,說了幾個將領的出身愛好性格讓單凌背下來,又說了些皇宮內外忌諱的事情。 太孫走那一日,是程錦安親自去送的,能送走太孫,那張臉別笑得多蕩漾,蕩漾得旁人都不肖看了。 與太孫一道的還有石奎等,三關里該查的也查得差不多了,就三關里被關押的商戶,有些完全不相干的也被放了出來,其他全部也將押解回京。 太孫盯著程錦安那張臉,很想說本皇孫不想走了,然而到底還是忍了下來,心里只擔心蕭安的傷幾時能好。 也還好蕭安保證每月都會給他一封信來,到時候讓單凌轉交給他,不然他為何舍得要蕭安的親衛呢。 太孫一走,魏九重也跟著走了,然而南魏的魏照盛卻留了下來,并前來見了魏氏與柳貞。 蕭安是第一次見到南魏這位長輩,然而魏氏跟柳貞卻是早就知道魏九重身邊有這么一個人存在。 魏照盛也并不與他們客氣,直言道:“不知敏蘭可知曉陛下為何急召太孫回京?” 要說是快過年了,讓太孫回去一家子團年祭祖,這事兒可能性不太大,就是南魏不算了解當今,也能從當今這些年在政事上的舉措推出皇帝的脾性來,至少在祭祀上并不怎的看重,太孫雖是長孫,然而有太子在,在祭祀上也沒太用得著太孫的地方。 南魏的人果然心思深沉,這是蕭安聽魏照盛那句話的想法,窺探圣意,一般人可干不來。 不過要說皇帝為何召太孫回京,放下六關與九關的巡查,她也沒怎的想明白。 魏氏自皇帝的圣旨來之后就一直在想,將這三六關的事情想了個遍,也只想出了一點眉頭出來,倒也沒想過瞞著不說給南魏的人聽,“許是因這三關的戰事?” 這是嫌棄太孫太倒霉,擔心六關九關里也會有戰事?蕭安有些飄忽的想。 不過魏照盛自然不會這么想,而是順著三關的戰事想到更多,“算上一臺關的一萬,整個蠻子有五六萬的兵馬,跟胡馬關死磕了一個月,陛下這是懷疑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