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節
蕭安雖不耐跟盧公公說話,可給銀子的規矩也還是有的,且一出手就是幾千兩,裝進的一個荷包里讓人遞給的盧公公。 就是手里那幾千兩銀子,盧公公也不會跟蕭安計較,“張公公多心了,這些我都明白。這打仗的事情才是重要的,要是贏了,就是小勝一回,陛下心里也高興吶?!?/br> 都等著蕭安賣命,盧公公是真的不在乎呢。 因戰事暫時停了,蕭安收了圣旨,就帶著太孫往胡馬關城頭里去。 盧公公當然沒有這個機會,就算是皇帝身邊的得用太監,連張公公蕭安都沒讓他對戰事發表過任何看法,軍中防太監久矣。 也是前朝被內侍禍害得夠多了,軍中深受其害,因此當年高祖之時,就吸取此教訓,從不令太監干涉政務與軍事。 能在皇帝身邊立足的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知道分寸,盧公公只管著跟張公公一道,并不對軍中事情有半點伸手的意思。 太孫跟著蕭安上了胡馬關的守城,此消息傳出去也要不了多久。 蕭安站在城頭,指著極遠處的一堆黑點給太孫看,“公子,那些給點就是蠻子休息的地方,到如今聚集得越來越多了?!?/br> 交戰近一月,也還是蠻子死得多一些,畢竟胡馬關上的炮臺都有十座在,兵工坊的火藥供給足夠,每次炮臺轟完,蕭安就帶著人出去追殺殘部,人頭也收獲不少。 遺憾的是對方也使用了火藥,雖威力不及火炮,城門跟城墻被毀的地方多去了,每每打完一場,就得讓將士們先去補城門,補城墻。 太孫看著遠處移動著的黑點,就道:“已經打了快一月,何至于越來越多?莫不是關外的諸部落都聯合了起來?” 要蠻子里有這么一個人物,對大慶而言并沒有好處,在前朝末年,王朝崩潰也是因此始。 蕭安靠在城墻上,與太孫道:“因為風吼城關了商道,又是在關外部落少了吃食的秋冬季節,為了活下去,就是之前有仇的,也難免要聯手?!?/br> 太孫欲言又止,“商道之事……” 蕭安接著道:“如劍之雙刃,能殺敵,亦能傷己。給他們換吃的去,他們能消停一點,但那些糧食布匹藥草不也讓他們能過得更好,更有實力對著大慶虎視眈眈。商道一開,關就難了。公子可知道,在商道未開之前,有部落會來大慶打劫求生,也有部落朝著圣山而去;商道開了之后,他們就再也不愿意往更西的地方去了。如此,此回商道不過暫時因查案關閉了一陣子,于他們而言就感受到了威脅,紛紛朝著胡馬關而來?!?/br> 蕭安領著太孫在城上繞了一圈,下城之時繼續跟太孫道:“石大人的案子一日查不完,商道不開,這些人一日都不會退。不過現在更嚴重一些,他們既然聯手,如今又打了這般久還不愿意退去,其實就是想要壓著三關要議和,重開商道,還想要比之前更多的好處?!?/br> 這一點,不管是蕭安還是太孫,都不愿意看到。 所以蕭安與太孫道:“可就是談,也得我們先把他們打服氣了再談才行?!?/br> “六關的兵馬,常鳳只帶了五六千,也被塔塔族的膠著著,又要擔心別的部落去攻打谷陽城,六關也派不出更多的援兵來了?!笔挵哺珜O回到住的地方。 給太孫倒了一杯茶,蕭安才道:“這一仗不好打,比不得一臺關那一萬將士,我們那時候占了地勢的便宜?!?/br> 太孫點了點頭,他也在這一場戰事中快速的成長著,至少此時已經沒有開始的處事稚嫩,就是想法也漸漸顯得成熟起來。 人都是逼出來的,就像是蕭安,誰又料得到不過一個月,就已經從任性變得穩重起來。 太孫垂著眼道:“六關那三千將士的請功折子,既然今日無事,你也該寫了。寫來了與我給你改一改,再送往京城?!?/br> 蕭安不是個多有才華的人,這折子的開頭也還得請人先給寫好了格式在那,然后才能讓她寫正事兒。 蕭安跟太孫道:“殺敵的功勞我們三千人占了,守城之功得便宜三重關跟二木關,這些也都好寫。不過孟嶺之事,我一直不知該如何?!?/br> 孟嶺的事情,朝廷里現在估摸還以為這廝降敵,蕭安也得要給這個人辯個清白。 太孫也感慨于孟嶺的能屈能伸,雖降敵令人不恥,守城無能令人唾棄,然而若是為了讓后面的援軍打贏蠻子,假裝降敵也有值得稱頌之處。 蕭安說的難寫,就在于要怎么看待孟嶺守城不利跟助她一行能輕易瓦解山跋族入侵之功了。這種事情,自然要寫得漂亮一點,才好讓人忽視之前的,看重后面的功績。 就是說實話,若不是孟嶺一行將士的義舉,她帶著兩千多人,也沒那么容易打垮山跋族。 她這侯爵跟將軍之位里,也有孟嶺等人的一份功勞。不過這種功勞,素來在朝中有爭議。 “那就該怎么寫就怎么寫,任朝廷里的人怎么爭論了,至少那幾個的一家老小不會被帶累?!碧珜O道。 也無非是一個功過相抵,再賞賜些銀兩或者田土給遺孤撫慰罷了,彰顯的不過是朝廷優待的態度。 說完胡馬關跟一臺關的大小事,太孫才說到當初三重關外糧草被毀的結論,“此事已經差不多定在了秦泰的身上,只是秦泰一直找不到,石大人也不想輕言放棄才遲遲不結案上本子。不過秦家在江南的嫡出一脈,俱以被抓進了京中,就只等最后定罪,此回連幼子都難存了?!?/br> 蕭安并未因糧草被焚燒之事而影響了戰事,這事兒其實就已經鬧不大了,誰讓胡馬關現在還打著仗,軍中出不得大的事情來影響。 劉家的事情已經算的極大,不過下手得早,朝廷來不及管而已。如今,孟家是動不了的,邢崇也動不了。 孟家還有人在胡馬關里賣命,被困著的也不過是孟家幾個大的跟邢崇的人馬。也是因孟家的人還在得用,劉家的死活才不重要起來。 不過蕭安也不怎的在意,她在意的是怎么把胡馬關守住,讓那些蠻子退兵,就是她再想滅了圖海族,在圖海族身后還跟著一群別部落里的蠻子后,也只能咬牙切齒算了。 “也不知過年之時能否打一個勝仗,如此再跟朝廷報一報商道之事,此禍起三關商會,互貿之事還是要朝廷插手才好?!笔挵驳?。 此時離過年已經沒多久了,胡馬關也快到下雪的時候,在下雪之前,戰事應該能告一段落。 只要胡馬關守得住,蠻夷遲早得退兵,不然他們就得等餓死跟凍死。 互貿之事關不住,就得讓它在朝廷的掌控之下,而不是在一個商會手中,聽一方大將的左右。 立足于太孫的角度來看,他已經見到了三關里通商之利,自然是覺得由朝廷掌控為好,若是在其中能納稅,或者是干脆由朝廷的戶部設一個司與蠻夷來交易,至少也可以補充國庫的空虛。 再者,要能讓雙方化干戈,和平個幾十年,大慶百姓不用多服兵役,能事生產,人口能夠生息,大慶的人口增多,也是繁盛景象。 就是邊關里,軍戶們能有更多的時間用在勞作上,也不用年年要戶部從國庫里調糧草等來,朝廷也有更多的用于各地的春災夏害來。 前朝曾有過的盛世景象,到如今還被人稱頌著。 到了夜間,城中突然響起了號角。 蕭安急忙起身穿戴好輕甲,先去見了太孫。 太孫也被驚醒,此時才出了屋子的門,蕭安已經急匆匆的進了院子里,與他道:“蠻子又來襲了,我等要上城守關,公子你與盧公公就此時回風吼城中去?!?/br> 太孫穿著薄的長長的棉衣,冷風直從腳腕往身體里沖,冷得全身雞皮疙瘩都出來了,嘴硬道:“我不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