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節
安排好了那十臺巨弩,太孫干脆歇在了軍營之中。 軍帳外有單凌守著,再外一圈有蕭家的人,太孫倒也心里踏實。 張公公見此事已解決,少不得想與太孫告個罪,想要重回風吼城中的將軍府。 太孫眉頭一皺,也知道張公公是為了何事,就道:“劉希庭好歹也是三關大將,祖父親封,小安也殺了他官職不低的長子,此事我還不知當如何與祖父說。公公覺得該如何說為好?” 太孫不喚先生,反而稱公公,可見此事張公公做得實在是令太孫不滿,卻又不好直言,隱忍不住才泄露了心態一二。 不過張公公在殺了劉希庭之后,也不是沒想過此事如何了結,便與太孫道:“劉希庭敢圍困太孫儀仗,就已經是大不敬該死了。再者他在一日,三關的賬目便不能明,整個三關都可能對公子為敵。且又涉及兵鐵之事,小心使得萬年船,不論選什么法子,都不如這直接了當的來的好?!?/br> 張公公說的是實情,不過太孫又哪能這樣寫呢,他一個沒上過朝的皇孫,把邊關的大將搞死了一個,六關里常樂許不會多想,就九關那還有一場惡戰還不知當如何。 更別說遠在京城的天子該如何想自己這個孫子了。 張公公見得太孫的猶豫,想著到底是自己惹出的事,也不能真收不了尾,且劉希庭還留下的那一家子還要出手,因此自己也不能出事,就勸道:“公子何不直言陛下?在陛下眼里,我等是臣子,劉希庭也乃是臣子,妄殺臣子自然是不妥,然而公子乃是天下正統,皇家血脈,殺之又如何?陛下差遣公子出京巡查軍務,本也是考察公子之意,恐最怕的也是公子過于仁厚,不夠果敢?!?/br> 當欽差的臣子殺邊關大將,跟皇帝的孫子殺邊關大將,因血統不同的緣故,就是兩回事了。 此事要安在張公公頭上,少不得回京必然要在皇帝面前脫一層皮,最壞的結果便是張公公此生已毀。 但安在太孫的頭上,便是果然有謀,有決斷,堪為人君的好品性。 張公公這明顯是要太孫把此事給擔著了,太孫看了張公公一眼,卻是想起蕭安臨行前與他說過的話,說殺劉家長子也不過是為了與張公公示好。 張公公說天子派他來邊關視察軍務有考察他之意,倒也是實話,就是自己的啟蒙老師溫行閔也是這番話。 不過他不過皇孫,要顧慮的實在是太多,就算是讓當皇帝的祖父滿意了,也怕讓身為太子的父親不滿意。 只是此事張公公已經挑在了明面上,他只要將此事承擔,很明顯就能將張公公徹底收攏在自己這一邊來,要不承擔,蕭安殺劉家長子怕也就白殺了。 這件事,終究也要個取舍,太孫想起蕭安與他說的那些話,心中反而霍然開朗,“先生所言甚是?!?/br> 他再遲疑,便對得起蕭安的拳拳之心? 作者有話要說: 嗯太孫會逐漸成長起來噠~~~張公公還是管殺又管埋,比蕭安有節cao多了,哈哈哈…… 換蕭安來就是: 蕭安:人是我殺的,可我也是為了你殺的呀。他對你不敬噯?你還怪我?我冤不冤? 男主:天下就沒比你更清白的好人了。 1號開始就每天兩更了,哈哈哈,留言鼓勵一發不? 第114章 1.28 太孫覺得往時種種猶豫在下了一力承擔此行責任的心思之后,看事情就變得開闊起來。 祖父如何想,父親如何想,其實在此時并不重要,他只要能將巡查軍務之事做好,將三關蠻夷入侵之事處理妥當,讓朝臣覺得他可擔重任,能順利入朝聽政才是最重要的。 就是祖父認為他別有用心,父親認為他太過專斷又如何?天子多疑,也不見他父親這些年有何時起過辭退太子位之意。 他因身體之故,不比弟弟得雙親喜愛,日后的路本就不好走,以往他總是想著法子去討父母的關心關注,那么有沒有一條路可以讓他不用那么在意雙親的想法? 天子傳位只會考慮自己的兒子誰合適不合適,沒聽說是因孫而立子的,待到他父親上了位,許他也二三十歲了去,如能得朝野名聲支持,他身為嫡長,只要外祖家不會出事,就是他父親不想立他為太子都不行。 再來看蕭安,他總擔心有人在蕭安的背后捅她刀子,怕蕭安步魏侯的后塵,然而魏侯是為何被污蔑陷害? 無非是軍中的爭權奪利,又有意料外的對手算計。 就因如此,他才選了烏家。 糧草不從軍中走,烏家的人在一臺關最先有損耗,就是增兵四百也不會與蕭安爭權。 要真到了要援兵的地步,反而是好了,都要一致對敵,也能少些算計。 張公公不會說這天下事都不過盡人事聽天命的話,就是這三關人人敬重蕭安,不算計蕭安,也還有上場殺敵可能一不小心就喪命的可能。 太孫對蕭安的擔憂是人之常情,然而這過分擔憂卻是杞人憂天。人之命運,是這天底下最為琢磨不定的東西。 “小安身邊有魏娘子與柳貞在,公子大可放心。為人母,為人長輩的,只要不是自私自利之人,就是寧愿自己死也不會想要晚輩出事?!睆埞÷晞竦?。 也只有他命不好,攤上了那樣的父親,就是南陽侯對蕭安冷淡,也從未有過讓蕭安去死的想法。 當然,依著南陽侯當初對林氏的喜愛,蕭安未遭毒手,許也有因蕭安不是男丁,且也不在三關里想要掌三關軍權的緣故在里頭。 太孫此時的心境與往常已有不同,完全不用張公公再開解,反而還回頭安慰起張公公,“往日之事不可追,先生還是要往前看,就劉希庭與他最得力的長子已死,劉家其余人等不足為慮,又何必再臟了手?!?/br> 只殺了劉希庭與他的長子,還能說是為大局著想,然而張公公這守著將軍府不動,擺明的要對付劉家全家,不說是太孫自來接受的是孔孟之教,就是張公公真把人家全家弄死了,就是太孫擔著也無用,別人一眼都能看出來這是私仇,又因張公公身為太監,說不定旁人還當劉家是冤枉的,不過是得罪了小人張公公而已。 如此反而帶累張公公的名聲,讓別的人有機會借此來攻訐他。 這于公于私,張公公都不該再耗在將軍府中了。 張公公來了軍營,見到了太孫,心里也清醒了許多。往日的仇恨固然重要,然而搭上自己卻是不劃算。 當年要沒發生那樣的慘事,他當然有機會當個體面人,熬到三四十考出了進士老爺來,再當官十年,與自己母親掙出一個誥命,再光宗耀祖,兒孫滿堂。 然而這慘劇發生了,他遭受了許多的磨難,為了生存迫不得已進了宮,雖然這輩子科舉無望,不過他也沒想過要替劉家光宗耀祖,而那些讀書人見到了自己不也還得客氣幾分?唯一的遺憾不過是自己的母親至今還沒能得到一份尊崇,就是劉希庭當初的誥命除了自己母親,就給了孟家女。 不過,張公公看了太孫一眼,自己日后也未必沒有機會,得恩賜生母一份榮耀。 “公子說的是,之前是我入了魔了?!睆埞笆执诡^道。 張公公不再固執劉家也是好事,太孫安排好了一切,就等著一臺關傳來的緊急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