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節
等著鶴老與胡三老爺將麻布掀開,太孫才得見那巨弩模樣,其外形與長弓完全不一樣,與一般的弩也盡不相同,且體形十分巨大,與之構造竟是看不出相同來。 因兩個做事兒的都是啞巴一樣的人物,只得胡二老爺在一旁與太孫解釋,“此巨弩一次可發射十箭,威力雖比不上火炮,然而只要能射到人,就能破甲穿骨而過?!?/br> 邊關將士除騎兵外步兵多用重鐵甲衣,武器也是鐵制,因此戰場上殺人,遇到那種渾身一套連脖子都護主的鐵甲軍,除非武器能傷對方眼珠,或者是從鐵甲衣的鐵片縫隙里去,否則都難以對對方造成傷害。關外蠻夷也有鐵礦,許多精銳也是這等鐵甲衣,又身體強健更為好斗為勇,穿著甲衣也揮灑得開,因此在戰事中許多時候大慶雖是勝了卻也消耗不少,十分吃虧。所幸還有炮臺逐步改良,日漸得用。 不過有這巨弩在,就是下雨不得用火炮時,這個問題也能解決了。 巨弩形態較大,乃要用兩人固定一人插箭與運作機關,只能用在城頭守城之用了,換在戰場中就有些不便攜帶。 鶴老帶著胡三老爺與自己身邊跟著的一個下人模樣的壯漢運作了那巨弩一番,才讓太孫知曉那發動巨弩的機關處正是在那巨弩的底部。 胡二老爺在一邊道:“這與一般的巨弩功用不相同,故形態也不盡同,其實內里的道理卻是相差不離?!?/br> 太孫點了點頭,只見得那鶴老一按底端的一處,十支長箭便呼嘯著風聲而去,那遠處的稻草人,眼見著就被那箭頭射得四分五裂,落下的稻草亂飛。 胡二老爺就與太孫道:“此巨弩下面還可裝備常用的弩車,也是上得戰場的。就是在守城之中用,也有固定的支架,只用一兩人即可,不過不比不裝支架時靈活?!?/br> 這樣的殺傷力,太孫是沒見過火炮的威力,然而相比起弓箭與一般的弩來看,已然是十分驚人了。 想起一臺關一帶可能有雨炮臺無用,要有這巨弩,也算是有了利兵之器。 太孫看鶴老發射了幾回,發現這巨弩雖是橫著一排十分占地方,然而距離卻是能調動的,兩箭間的距離可大可小。 旁邊胡二老爺十分會看神色,立馬又解釋道:“這巨弩之所以將前端開口橫著做上許多大,便是為了此,好能調解寬細,在戰場上時更能準確殺傷敵人?!?/br> 太孫哪能不心動,就道:“這老人家手里有多少臺這般的巨弩?” 胡二老爺見此,立即就道:“因這里面的機括難做,半年只得一架,如今倒是有十架了?!?/br> 旁人不知太孫意欲何為,太孫也并不再多說,只看完之后又讓胡家二老爺將東西帶了回去。 胡家二老爺見太孫一直十分滿意,還以為會將此留在軍中,不曾想太孫卻是讓他們搬回去,一時間心里不知是何想法。 不過太孫要回城中知府衙門,胡二老爺也是要跟著去好問一問太孫的想法的,自然也跟在了一路。 等著進了知府衙門,太孫才問道:“這巨弩,你打算如何運往一臺關去交給蕭安?” 蕭安是誰胡二老爺心里明白得很,見太孫有想要用此的意思,心里松了口氣,就道:“城中才送了軍糧往一臺關去,這十臺巨弩說大不大,說小卻也不小,沒能湊上運送軍糧的機會,也只得另外再派兵運送了。且還得帶上我那三弟與他舅子才好,也好在一路上順便教教他們如何使用與維護?!?/br> 太孫點頭,“東西我要了,你與鶴老開了價錢來。運送之事,你先將東西準備好,等到了時候,自然會有人來接手?!?/br> 胡二老爺一走,太孫才與陳十郎道:“表哥,你覺得這批兵器交予誰運送為好?” 陳十郎今日也被這巨弩的威力嚇了一跳,“如此利器,萬不能落入旁人之手,還是由軍中押送為好,且押送之人必得數百方行?!?/br> 這也是太孫顧慮的地方,“這風吼城的軍中之人,我多不相識,無從信任,縱然是要用軍中人,我也想著一可信之人護送?!?/br> 然陳十郎卻是不行的,與他一般,并未見過這種世面,難免有不周到之處。 思來想去,太孫只得嘆道:“若是程謹安能在城中也好,她比誰都要合適?!?/br> 然而程謹安前往了谷陽城,這一來一回的不知需要多少時日,也怕蕭安等不起,這等利器自然是越早到蕭安手中越好。 再如此挑選,就只得單凌了,太孫如此一想,便將單凌叫了進來,說了此事。 然而他卻不曾想,單凌竟是拒絕了此事,“還請公子恕罪,我奉我家公子之命保護公子安危,不敢有半點懈怠?!?/br> 作者有話要說: 太孫:你縮,你到底去不去? 單凌:不去,縮不去就不去! 太孫:你給我等著…… 上知乎:嚶嚶嚶,小弟不聽話怎么破? 第111章 1.28 太孫看向單凌,語氣無奈,“在這城中之人,我只信得你了?!?/br> 單凌面色不變,依舊一口回拒,“公子,南陽侯卸下兵權,邊關的蕭家人比誰都要在意戰功,我家公子與南陽侯之間的父女之情不論多淡薄,她卻依然姓蕭,而邊關的蕭家人正缺主事者,他們不敢對我家公子有多算計,此事再交給蕭家再好不過?!?/br> 太孫看得出來,單凌不會聽他的,然而要讓陳十郎帶著人去,他私心里更不放心。 單凌也并非只是普通的護衛,太孫此時身邊沒有可靠的對軍中了解的人,他便能在其中頂一頂這個角色,“就是公子覺得蕭家獨占軍功不好,風吼城中還有其他幾家,除了孟家與劉家,其他幾家擇一選擇未必不可。押送巨弩之事并瞞不了人,挑選軍中一方勢力,反倒能安撫軍心?!豹毻坦谥?,可萬萬做不得。 唯恐太孫不答應還得讓自己上,單凌又加了一句,“況這也是我家公子之意?!?/br> 太孫驚訝,“蕭安的意思?” 單凌回道:“公子難道準備在風吼城中坐著不插手軍中之事?若是如此,我家公子何必冒著生命風險立下軍令狀?事急從權,此時就是陛下知曉,也不會怪罪公子才是?!?/br> 太孫束手束腳,不敢妄動,說到底還是因忌憚自己的皇祖父心中起了忌諱與不滿,然軍中之事,不論是楊三爺還是魏九重,還有一直呆在將軍府沒出來見過人的張公公,因身份的緣故都難以插手,唯有太孫能仗血統之勢,在其中著手。 只是撇去因不想惹皇帝的不喜,太孫還有另一層顧慮,“我雖看過幾卷兵法,然對軍中并不甚了解,貿貿然插手,只恐亂了軍中之事。三關乃大慶抵御外敵的邊界,并非兒戲?!?/br> 要能看過幾卷兵法,就能對著邊關將士指手畫腳,這天下漫天遍野的都是軍師與帥才了,太孫從來都不是那種自視甚高之人,也知曉自己的長短,自然不會率性而為。蕭安把局面一破就不管事兒了,也得太孫他敢真去妄動啊。 單凌卻是反問道:“公子覺得,三關將士俱是無能之輩?如果公子說得不對,他們會不知輕重的瞞著?” 當然也有可能會選擇瞞著不說的,然而此時三關軍中還亂著,誰能借到太孫的勢,在其中能占到的便宜就越多。因此除了他們一行明顯沖著來的劉家及孟家,其他軍中勢力不論大小,都尋著機會想要附和太孫。 這才是蕭安放心大膽的讓太孫呆在風吼城中的緣故。 太孫心中尤有猶豫,單凌卻不再說話,也就是太孫了,要換他家公子,哪用他提醒,直接上手就干,搶建軍功這種事,對邊關將士而言,簡直就是本能,不需要過腦子的。 單凌自己當然想上戰場,不過是更聽蕭安的話,知曉太孫的安危比其他的都重要得多,因此才不敢懈怠半分,這會兒說了這么多的話,比平時四五日說的還多,可是渴死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