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其實蕭良娣這一胎也非李治長子,李治今年已是二十,在蕭良娣進宮之前,也有寵幸過宮女的,所以前面早有宮人為他生了三個兒子,實在是身份低微,加上李治根本沒放在心上,那三個宮人只好被迫將皇子托給太子妃撫育。 但蕭良娣卻是不同,有身份有寵愛,此胎生個兒子,那還了得? 孫茗就是在王氏不斷思慮中,進了太子妃的西配殿,顯然,比孫茗居住的偏殿更大,更奢華。 孫茗一入內,立時施了禮“見過太子妃娘娘”。然后在太子妃“起身”聲中,站起,在左下手案幾處,跪坐下來。 王氏是知道孫茗貌美的,但這番見了,確實也是驚艷了一下,也暗道難怪太子心喜了(從太子賞賜中看出來的)。 賜了茶,王氏緩緩道:“知道你是懂事的。才入了宮,可有不習慣的?” 孫茗自是一臉感動,躬身回道:“哪里有不妥當的地方,處處都是好的,謝娘娘體恤?!?/br> 王氏笑了笑:“這就好,如果有缺的少的,盡管提?!?/br> 這兩人,一個有心奉承,一個有意交好,雖然話并不見得真心,氣氛卻也恰當好處。 當然說這,不免提到蕭良娣,孫茗還想著拜別太子妃后,再去與蕭良娣問安,卻遭太子妃勸阻:“meimei還不知道,你蕭jiejie自孕起,就不出門了,也不見外客,meimei還是緩緩吧?!?/br> 孫茗見太子妃這樣一說,反倒不知道該不該去蕭良娣處,但此番卻不好直言的,雖然太子妃未必有能耐,她卻不好撕了她面子,只唯唯應了。 等到退出太子妃的配殿,早有太子妃親近的宮女文秀,持著件腥紅的狐貍皮斗篷,比孫茗進殿時穿的那件顯然貴重多了。 孫茗謝過太子妃所賜,直接佩戴上這件猩紅色的斗篷,扶著侯在殿外的花枝的手臂,款款離去。 ☆、第4章 肆 孫茗既得了太子妃的話,自然不敢貿然地去尋蕭良娣了。 且不說那蕭良娣會不會賣她這個好,前頭應了太子妃,卻總是不好反過來公然違背,鬧得里外不是人,還是遇上太子再說吧。 來時,因行色匆匆,也沒留意身邊的光景,回去的路上,孫茗就路過園子。其實東宮在整個皇宮里,實在是很小的一處宮殿了,但相較于孫茗住的那間偏殿,路上的景色觀望起來,就顯出好處來了。 寒冬間,梅花已陸續綻放,看今日的風向,保不齊今日就要下場雪來。等下了雪,梅花的景色豈不是更美? 孫茗示意宮婢,為她摘了幾支品相好些的梅,捧回偏殿,又尋了彩釉陶瓷瓶,拿梅花裝點起來。 入了偏殿,就是熱氣撲面而來。 因太子吩咐,寢殿用的碳是金絲銀碳,不起煙霧,沒有異味,這邊一把梅花插瓶,梅花的香氣就撲鼻而來。 孫茗想起太子特意為她尋來的熏香,與花枝道:“快將梅香的那盒尋來,熏一熏?!奔热皇翘犹匾鉃樗齻涞?,總是要直接用上,賣個好。 花枝領了吩咐,自去不提?;ㄈ锞蜑樗鹦吨榄h,知道孫茗最討厭這般滿頭釵環,又沉重、又刺眼。然后轉眼間,就為她重新梳理了輕盈的發髻,特意簪上太子賜的兩對玉簪,取了四五朵梅花裝點發髻。 孫茗索性也脫了這身厚重的公服(重要場合或者社交活動所穿的著裝),改換了藕色讌服(平時燕居的生活常服),因著寢殿用了碳的緣故,倒也不冷。 等到花枝尋來梅香,在床榻側特意也熏上一熏,就將熏香燃上,又扭身將太子妃賞的狐皮斗篷在一側掛起來,一眼即可見。 今日,沉香木屏風在殿門附近一安置,寢殿立時被隔分成了兩間,屏風另一側倒也適合放置大浴桶了。 想起浴桶,孫茗就想到李治性感的小模樣…… 此時唐朝,還是注重君子六藝的,像騎射、弓箭,皇子們其實都有專門教授,所以,李治雖然不善此道,但日常學習還是有的,再說,李世民也常有考教他們,所以總不會很差。也因為這,李治穿衣顯瘦,脫了衣袍,就顯露精壯的身材來了。 唐朝不光女子愛美,男子也好此道,出門修飾,是很自然地事,熏香施粉都是正常的,加上常年呼朋引伴地賽馬打球,少有身材太過走形的。 昨夜就發現,李治體力不錯,或許與他年輕,加上常年鍛煉也有關系。 花蕊知道孫茗冬日里懶得出門,就為她取了些書本子來,大多是些女訓女則,也有基本詩詞歌賦,都不是她愛的那些,胡亂翻了翻,只覺得無聊。寢殿被熏得暖暖又香香的,熏得她犯困,就叫了丫頭為她備水,順便沐浴,洗個頭。 冬季太冷,大多人連沐浴都很少,更別說洗頭了,一是浪費資源,這個時節,洗個澡要廢十多壺熱水來兌,二來,也是因為容易著涼。 孫茗是習慣了夜夜洗澡的,出嫁前一天,倒是洗了頭,這會兒才過去兩天,就覺得不洗不行了。 當然,她也就這點臭毛病了,俗稱,瞎折騰。 而李治下了朝,與往日一樣,隨李世民處理政務。 今日早朝,王圭諫言漠北至南,設都護府。 其實,邊疆向來有重兵把守,王圭主要勸諫李世民設立政治機關。自古文臣武將,各自為政,然一旦設了護府,相互就有所交集,又能互相監督。 王圭有此一言,終究原因,還要從三年前(公元645年)說起。當時,李世民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但東渡遼水以后,收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最后久攻不克,又因氣候轉冷、糧草不繼,兵馬難以就留,只好下詔班師回朝。此后,大唐攻打高句麗也僅僅只是小規模的突襲。 也是在這一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大唐作戰,第二年,就被大唐反擊并打敗。當時大唐與回紇暗中盟約,回紇雖是薛延陀的附庸,卻早已心生叛心,就再薛延陀戰敗后伏擊,殺了多彌可汗。后,多彌可汗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就向大唐投誠。 一年兩次戰役,大唐雖則早已經休養生息,也不免傷了些許元氣。王圭此番諫言,已是所慮良多,恐邊疆來犯,大唐應當防患于未然。 其實李世民幾次征戰,均有人諫言反對,但他熟知隋朝滅亡終究原因,雖固然有楊廣的暴政和政治改革有關,從而導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但更多原因,還是因為隋朝根基不穩,隋朝之所以滅,罪卻不全在楊廣身上。 楊廣開鑿運河,科創科舉,暢通絲綢之路,實是為后世造福,若他能集思廣益,廣納諫言,也未必會令隋朝落到那般地步。 也因此,李世民一登基,自認是開國明君,心胸廣闊,自當力盡求言,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作風。由此,才有了魏徵延諫200多次,甚至時常令李世民下不來臺。除他以外,還有王圭、馬周、孫伏伽等人,皆以極諫知名。 說到這里,要提及的是,為什么劉邦和朱元璋在建國初期后,以各種緣由將功臣名將都殺害了。說到底,李世民與他們從身份上來說,根本就是不同的,他身份高貴,且博學多才,與市井出來的,胸襟完全不同。所以雖然李世民如今年世已高,氣度遠不如從前年輕時期,但大致上仍很克制。 王圭這番大膽直諫,其中言語涉及到李世民軍事上的挫敗,以及老命傷財的過失,雖然最終也是為大唐著想,但李世民內心卻是有些不虞的,所以并沒有當堂準奏。 李治看出李世民的糾結之處,雖然他極為贊同王圭所言,但要李世民點頭,還需個更有力的論據。 這樣想著,晨間時間過得很快。 如今,李世民已經開始給李治查閱奏章,也時常指點一二。今天事畢,看時辰也到午膳的時候,與往日一樣,留了李治一同用膳。 雖是殊榮,別人很難遇上一回,但李治是早已習慣的。 食不知味地用了午膳,對著李世民告退,就轉身往校場走去。今天還有騎射的課程,幾個弟弟都在,他也是不好缺席的。 未時剛過,哺食之時(下午35點,申時,古是這個時間用哺實的,也就是一般的晚飯,正常百姓一天之吃兩頓,日出勞作之前,還有就是申時用的哺食。但因為皇帝皇子的作息習慣問題,與工作和鍛煉的強度,比平常勞動百姓多吃一頓,也就是一日三頓)。 李治就辭別幾個弟弟,返往東宮。 現在太極宮里除了他這個太子,也唯有這幾個還沒長成的弟弟們了。前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本都與李治是同父同母的兄弟,豈知世事難料,為爭奪太子位,賜死的賜死,被貶的被貶。其余如齊王李佑蜀王李愔,參與謀反的,都以罪論處,幾個膽小如鼠的,而今不過夾著尾巴做人,就連他自己也…… 不,他決計不能走上哥哥們的老路…… 他一向待其他弟弟們親和,縱使有兩個不開眼的,他也從未計較,只望,在父皇眼中,他一如年幼時候的淳樸簡單…… 李治邁進東宮,才覺得是進了自己的地盤,呼出一口濁氣,慢慢地,翹起唇,輕輕笑起來。 今日跟著李治上朝的,只有兩個書房伺候的小太監。此時,王福來見李治信步而來,躬著身子湊近,將李治交代的事一一道來,自然也說了孫茗拜見太子妃的事情。 王福來事無巨細,詳說了一應事務,李治雖聽在耳里,卻無表態,漫不經心地拾起石子小道上花熟蒂落的一支殘花,很沒放在心里的樣子。 李治回了東宮,也沒去見太子妃,直接往孫良娣的小偏殿去。 身邊的王福來及其余侍者皆是見怪不怪,反正太子無視太子妃已不是一日兩日的事了,不過以前有蕭良娣,如今換了孫良娣罷了。 李治一回東宮,就去尋孫茗,這叫小院里的宮婢們也慌了神。 花枝花蕊還好些,一個急急忙忙為孫茗抓緊擦干頭發,一個瞅緊時間為她上妝。來勢突然,早就顧不得整修儀容了,兩個婢女暗自悔道實不該此時為孫茗清洗頭發。 反倒是孫茗,好笑地看著她倆火急火燎,毫無一點著急的模樣。 所以當李治一邁入門檻,整個寢殿里的丫頭們無一不是躬身相迎,唯有孫茗,還仰著頭半躺在美人榻上,甩著濕漉漉的長發。 李治一見,面上一沉:“像什么樣子?哪里有三九天洗頭的!” 孫茗被一唬,倒是愣了愣,也不知道該怎么回話,拿眼看了下滿室的宮女被嚇得跪了身,自己起身向李治邁去,一步步行得極慢,帶著些許怯意。 李治冷眼看著孫茗的濕發粘在胸前,浸濕了衣衫,將自己剛解下的裘皮斗篷往她身上裹:“你年紀還小,不知道這時節容易受凍,身邊盡是些沒用的廢物!” 李治話說得這樣重,跪在最首的花枝花蕊聞言,更是壓低了腰身,幾乎臉都貼到地面上去了。 孫茗也不知因何,反不怕這樣的李治,也不急著為身邊的丫頭辯解,怕他解恨拿她的丫頭出氣,反而得不償失,就滿臉地后悔膽怯,勾了勾他的手臂:“太子別惱,我是頭上癢得慌,哪里就會受凍了……再說,太子這樣好,有太子賞的金絲銀碳,屋子里暖得很?!?/br> 李治聽后,愈加憐惜,摟著她的腰,走近美人榻。一落座,拉著孫茗矮身靠著他,然后接過王福來為他取來的棉帕,將她濕發裹起,擦拭起來。 一邊擦,一邊尋著話問:“今日都做了什么?” 孫茗是猜到李治問起的,所以從起床講起,直到拜見太子妃:“太子妃娘娘真是好人,臨別還送了一件狐貍皮的斗篷,很漂亮~喏,就掛在那兒?!?/br> 李治順著孫茗的那根手指指的方向看去,腥紅色的斗篷艷如火焰,的確不是凡品,果然是太子妃的那件。 笑看著孫茗的笑靨,失笑:“在你眼里,可還有壞人么?”心里卻想,這小沒良心的半句不提他贈的那件更好的貂皮,太子妃拿件狐貍皮的就把她收買了…… 簡直…… 他簡直不知道該說什么了…… ☆、第5章 伍 拭了發,還有些許濕氣,花蕊為孫茗拿了皮帛將云墨般的長發裹起來。 早就過了哺食的時間。原也無人敢在太子“百忙”的時候叫膳,這時間,也是太子自己想起來的,就對王福來傳膳。 東宮各殿的膳食早已備妥當了,只差人一聲,不多時就有侍婢托著菜,一一擺上。 李治拉著孫茗的手走近,這時早被焐得熱熱的孫茗,示意花枝將她身上的裘皮斗篷取下來,然后與李治一道坐下。 李治指著食桌上的八珍道:“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世人還以為宮里的人吃的都是龍肝鳳膽,其實只是普通的天上水中之物,什么八珍,只不過引得別人向往,內里卻與外邊的沒什么不同?!?/br> 孫茗無言地看了李治一會兒,也鬧不明白他忽如其來的什么情緒,戳了戳眼前的一盤黃燜魚翅,道:“即便沒有外人傳言的那般華貴珍奇,但這八道菜,卻非常人吃得起的?!?/br> 李治頓感興趣,笑問:“哦?愛妃還知道民間疾苦?” 李治這是中二病犯了? 孫茗默默地夾一筷子魚翅進李治的碗里,嘆道:“便是這道菜,就不得了了,取自深海之惡魚魚鰭上的絲狀軟骨,可不是普通小菜可比?!?/br> 說起這滿桌子菜,孫茗還要感謝李治,如果不是李治與她一同用膳,將太子膳食擺在這里,她哪有福分吃這么多?雖然冬日里的菜易冷,燜熏鹵煮的多,但已是比往常要好得多了。 李治其實對自己吃的什么菜根本無從得知,聽孫茗此番話就來了興趣,指著黃葵伴雪梅問:“愛妃愛好此道,那說說這道菜?!?/br> “黃葵伴雪梅用的都是大蝦rou、雞蛋清、肥豬rou、芹菜,別看炸得這樣簡單,料都是精挑細選的,畢竟要送進太子的口中……” 李治被一通不算馬屁的馬屁拍得心情頗好,又聽孫茗嘆道:“其實,民間哪里吃得上這些,只能吃到自家種的菜,偶爾加個雞蛋,若有頓rou,那簡直如同過年了。更多的人,窮得只能去山里挖野菜,那野菜的味道,比太子看都不看一眼的芹菜都要差上十分?!?/br> 李治被此一言驚得心神俱裂,他這是第一次有人這樣對他說。常言道,民間疾苦,知民間苦,方能成為明君……原來父皇令他看奏折,看奏折所奏的水患、干旱、寒凍,竟是這樣的用意…… 孫茗怕說多了影響李治的心情,就索性不再多言,只安靜地吃著自己碗中被李治夾來的一塊糖醋里脊,又順道給李治夾了醬鴨rou。她早就看到王福來對她使勁地使眼色,臉都快抽了…… 而李治因孫茗的話,心不在焉地胡亂吃了些。 孫茗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一碗飯下肚,仍未覺得很飽,卻不敢再多吃,怕冬日里長了膘就再也減不去。扭頭見李治仍是想著什么,一副心神未定的模樣,遂道:“既然太子覺得飯菜不合胃口,不若明日妾尋小廚房為太子備些特別的菜色?” 東宮是有獨自的小廚房的,在這之前,孫茗可沒敢硬氣地指示小廚房做這做那,但如果是太子發話,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