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節
問題是,這種區分有什么意義呢? 意義就在于代表中華帝國的三個歷史階段。 不同于羅馬帝國從城邦起家,中華帝國系由邦國演變而來。邦國時代的天子、諸侯、大夫都是領主,帝國時代管理國家的卻是既無領地也不世襲的官僚。所以,邦國的統治階級是領主階級,帝國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 這是第一點。 第二,同為地主階級,也有不同類型。最適合帝國制度的是庶族地主。因為庶族地主既無高貴血統,又無顯赫門第,只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政權,反倒更能保證帝國的中央集權、倫理治國和官員代理。 最接近邦國時代的則是貴族地主,因為從貴族領主到貴族地主,原本只有一步之遙。所以,邦國變成帝國,貴族領主就會變成貴族地主;而統治階級最終由貴族地主轉變為庶族地主,則是歷史的必然。 然而轉變需要過程,承前啟后的則是士族。士族看重門第像貴族,讀書做官像庶族,正好用來過渡。所以,秦漢是貴族地主時代,隋唐和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時代,二者之間的魏晉南北朝則是士族地主的時代。 袁紹代表的,就是這個趨勢。 有此趨勢并不奇怪。事實上到東漢后期,士族已經成為王朝的第三大勢力集團,開始并部分實現了自身發展的三大目標:壟斷仕途,控制輿論,變成豪強。 這實在非同小可。壟斷仕途,就占領了上層建筑;控制輿論,就掌握了意識形態;變成豪強,就把握了經濟基礎。長此以往,帝國遲早是士族集團的。 士族地主階級掌握政權,已是指日可待。 現在需要的,是一個揭幕人。 袁紹就這樣走上臺前,但他卻并非揭幕第一人。第一人是陳蕃。陳蕃是大名士,在第一次黨錮之禍的名士排行榜上名列榜首,是號召力和影響力極強的意見領袖(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 與陳蕃并列榜首號稱“三君”的,還有外戚竇武和宗室劉淑(漢靈帝祖父)。士人集團將竇武、陳蕃、劉淑三人公推為領袖,既是統一戰線,也是人心所向。 換句話說,宦官集團該下課了。 于是陳蕃決定發難。他對大將軍竇武的建議,跟后來的袁紹一樣,也是盡滅宦官??上?,臨朝的竇太后也跟后來的何太后一樣,并不同意格殺勿論的方案;而這種全面樹敵的做法,則逼得宦官們為自己的生存拼死一搏。 這是建寧元年(公元168年)的事。當時竇武擔任大將軍才九個月,漢靈帝也只有十三歲,一切均在宦官集團的掌控之中。結果竇武兵敗自殺,帶領八十多個學生前去抗議的陳蕃也被捕下獄。一個宦官惡狠狠地對他說:老不死的,看你還能砸我們的飯碗,要我們的人頭不?12 陳蕃死了,他的揭幕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然而該發生的終究要發生。二十一年后,袁紹接過了陳蕃未竟之使命。而且由于他的膽大妄為和不顧一切,外戚與宦官兩大集團同歸于盡,舞臺上只留下了士族。 那么,士族可以大展宏圖了嗎? 不能。 因為董卓來了。 引狼入室 董卓其實是被袁紹召喚進京的。 沒錯,下達命令的是何進,出主意的卻是袁紹。袁紹出這餿主意,則原本是為了要挾何太后,也是為了給何進壯膽,說白了就是借刀殺人??上?,這把刀并不在袁紹的手上,董卓卻早就盼望有這么一紙詔書。13 董卓是不折不扣的西北軍閥。此人膂力過人,能左右開弓,從小就跟羌族的豪帥來往,后來靠著軍功平步青云扶搖直上,在漢靈帝去世時做到了并州的州牧。 州牧就是一州的軍政長官。東漢制度,縣上是郡,郡上是州。州官有刺史,也有州牧。刺史從理論上講只是監察官,州牧卻集軍政、行政、財政之權于一身,相當于清代的總督,比現在的大軍區司令更有權威。 這是封疆大吏,也是一方諸侯。 所以,后來的袁紹、曹cao、劉備、孫權,包括蜀漢丞相諸葛亮,都要擔任或兼任州牧。 董卓能夠擔任并州牧,當然因為有實力。所以,他也不聽朝廷的擺布。朝廷要他入京做官,他不去;要他交出兵權,更不肯。他的說法,竟是士兵與自己相處日久難舍難分,自己則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只好愧對皇上! 這當然是托詞。實際情況,是董卓早就看出東漢王朝行將就木,因此擁兵自重以觀時變。也因此,他剛一接到何進的命令,就知道機不可失,不但立即上路,還發表了義正詞嚴的宣言。老謀和壯事,頃刻之間就都有了。14 如此反常的態度,便讓殺豬出身的大將軍何進也不能不狐疑。他的辦法,竟是派人宣詔要董卓停止前進??上д埳袢菀姿蜕耠y,董卓哪里肯聽何進的?只不過見來人大義凜然,才暫時駐軍洛陽城西的夕陽亭。15 結果,當洛陽城大火熊熊燃起時,董卓立即命令部隊開拔,并與逃難的小皇帝和護駕的群臣狹路相逢。 小皇帝看見董卓,哇的一聲就哭了。 群臣也大喝一聲:皇上有詔,董卓退兵! 董卓卻嗤之以鼻:諸公身為國家棟梁,不能匡正王室安定社稷,害得皇上流離失所,有什么資格說退兵?16 大臣們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答話。 于是董卓打馬上前,向皇帝請安,詢問情況。小皇帝劉辯哭哭啼啼,語無倫次,不得要領。再問旁邊九歲的陳留王劉協,則一五一十對答如流。 董卓笑了。他伸出雙手對劉協說:小王爺,我是董卓。來來來,讓我抱抱,騎我的馬回宮去。 劉協謝絕了,與董卓并馬而行。17 據說就在這時,董卓起了更換皇帝的心思。 這當然靠不住。 沒錯,董卓是軍閥,卻不等于沒腦子。他初進洛陽的時候,兵馬其實只有三千。于是董卓就讓這三千人每天晚上便裝出城,第二天再換上軍裝大張旗鼓開進來,一連數日天天如此,結果人人都以為他有千軍萬馬。18 董卓忽悠成功。 與此同時,他也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那就是京城里面的那些家伙其實并不難對付。于是,董卓決定來一個更大的動作,一舉建立自己不可動搖的崇高地位。 這個動作就是換皇帝。 公元189年9月28日(農歷九月初一甲戌日),陳留王劉協被立為大漢天子,是為漢獻帝。少帝劉辯則被廢為弘農王,并在四個月后被殺。19 董卓又得手了。 然而此事卻耐人尋味,因為皇帝換得非常倉促??梢哉f董卓剛剛入京,就立馬把皇帝給換掉了。于是我們不禁想問:這家伙到底要干什么?20 這可是只有董卓才能回答的問題。也許,他的想法很簡單:你們不是都怕皇帝,都聽皇帝的嗎?如果我連皇帝都能換,還怕你們不聽我的? 何況廢掉了少帝劉辯,就可以廢掉何太后;而劉協是沒有什么太后可以臨朝的,他的生母王美人早就被何太后毒死。有孤兒,無寡母,天下豈非就是董卓的? 可惜董卓沒有想到,這樣一來他就成了眾矢之的。因為在正統的士大夫看來,君為臣綱,皇帝乃一國之本,豈能動搖?誰要隨便換皇帝,誰就是亂臣賊子。 因此董卓的廢立,就遭到了強烈抵制。董卓卻不管不顧。他在大臣會議上說:當年大將軍霍光廢昌邑王,大司農田延年就按著劍說話(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今天也一樣,有不同意的,軍法從事!21 這可真是軍閥作風。 其實平心而論,董卓并不以軍閥自居。他進洛陽也不是為了當軍閥,反倒是要建立新秩序的。他甚至知道要依靠士族,因此大規模地為黨錮之禍的受害者平反,任命了一大批當年受宦官迫害的名士為官員。他自己從西北帶來的老部下,反倒只能擔任下級軍官。22 這倒是難能可貴。 可惜事與愿違,士族并不愿意跟他合作,他也不知道怎樣與士族合作。比如他想請名士蔡邕出山,蔡邕便稱病不就。董卓的辦法,居然是派人告訴蔡邕:我這個人喜歡滅人家族。蔡邕只好到京,最后被王允所殺。23 看來,董卓雖然也想依靠士族重建帝國新秩序,卻并不知道新秩序應該怎樣建立,自己又不按牌理出牌。結果是新秩序沒能建立,舊秩序的壽命也到了頭。 天下大亂已在所難免。 事實上,在經歷了前面說過的那場大動亂后,外戚和宦官都已經無法重溫舊夢。這時,如果董卓是士族,或者是士族能夠接受的人,歷史也許就會被改寫??上?,董卓卻把自己變成了士族更為痛恨的對象。包括許多被他任命提拔的官員,后來也都成了他的掘墓人。 此刻,引狼入室的袁紹又該作何感想呢? 沒有史料記載袁紹的想法,但他與董卓確實有過一次正面沖突,起因則正是換皇帝。董卓雖然專橫跋扈,也知道如此大事需要有人支持。袁家四世三公,袁紹的叔叔袁隗又是當朝太傅,董卓便把袁紹叫來商量。 袁紹當然不能同意。 于是董卓勃然大怒,以手按劍罵道:臭小子!天下大事難道不是我說了算嗎?老子要干的事,誰他媽的還敢反對?你以為董卓的刀不快,是不是? 袁紹也不含糊。他說:普天之下,難道只有董大人的刀快嗎?說完,也拔出刀來,橫刀長揖而去。24 當天,袁紹就逃出京城,直奔冀州。 我們同樣無法知道袁紹當時的想法和心情。也許,這短短一個月的巨變開始讓他成熟起來。至少,他應該明白了一點:在這個非常的動亂時期,門第名望等等都是沒有用的,管用的只有槍桿子。誰掌握著槍桿子呢?軍閥。把中央政府搞得名存實亡的又是誰呢?也是軍閥。 因此,無論自救還是救國,都得把自己變成軍閥。 事實上,袁紹就這么做了。 從門閥到軍閥 袁紹成為軍閥,是在他逃出洛陽的四個月后。 四個月內發生的事情不少。劉協做了皇帝,董卓當了相國,并享有三項特權:拜見皇帝時可以不報姓名,上朝時可以不小步快走,上殿時可以不脫鞋子不解佩劍,叫“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這可是當年蕭何的待遇。 可惜董卓不是蕭何,做事也完全不講禮義和章法。有人建議他重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他照辦了,還做得非常爽快。比如荀爽,從一介平民升到三公之位,便只用了九十三天,簡直就是坐直升機。 士為知己者用,士族們看見了一線希望。 董卓自己,大約也很得意。 然而士族們很快就失望了,因為董卓同時又表現出野蠻暴戾的一面。他竟然放縱士兵闖入民宅,搶劫財物,強jian婦女,濫殺無辜,而且只殺富,不濟貧。洛陽城內所有的豪門富戶,都成了他刀下的豬羊。 諸如此類的罪行不可勝數,長此以往則國將不國??磥矶康耐练吮拘愿揪透牟坏?,跟他講道理談禮法更是對牛彈琴,唯一的辦法就是滅了他。 東郡太守橋瑁(讀如冒)挺身而出。他偽造了三公的文書,謊稱皇帝和百官受董卓壓迫無力自救,日夜盼望各地組織義兵共赴國難,拯救天下于倒懸。25 結果一呼百應。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讀如皺)、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組成聯軍,號稱“關東義軍”,指名道姓要討伐國賊董卓。26 董卓的噩夢開始了。 當然是噩夢,而且讓董卓惱羞成怒。因為討董聯軍中有不少將領是董卓提拔任命的,比如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勃海太守袁紹等等,都是。27 袁紹也是董卓任命的嗎? 沒錯。袁紹逃出京城后,董卓原本是要追捕的,卻被名士周毖和伍瓊勸阻。他們說,袁紹只是不識大體,其實胸無大志。與其逼他狗急跳墻,不如讓他感恩戴德。袁家可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 董卓信以為真,便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28 韓馥、孔伷、劉岱、張邈,同樣也是周毖和伍瓊建議任命的。所以這些人一起兵,董卓就覺得上當受騙,一氣之下便把周毖和伍瓊殺了。29 如何對待士族,董卓已經完全沒有了主張。 虎口脫險的袁紹卻被聯軍公推為盟主,成為反董力量的一面旗幟。也就從這天起,他由門閥變成了軍閥。 什么是門閥?什么是軍閥? 簡單地說,閥,就是江湖老大。成為閥,當然因為有權勢和實力,能夠把持某個領域,或在某些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軍閥、財閥、學閥、黨閥,都是。 不過最早的閥,是門閥。 實際上“閥”的本義,就是功勞和等級。古代仕宦人家的大門外,通常都有兩根柱子,用來張貼他們家族的功績和經歷。其中,標榜功績的叫閥,在左邊;標榜經歷的叫閱,在右邊。兩根柱子合起來,就叫閥閱。 除了閥閱,還有門望和門第。門望就是名氣聲望,門第就是貴賤等級。門望有高低,聲望高的叫望族。門第也有高低,等級高的叫高門。門望(名氣聲望)、門第(貴賤等級)、閥閱(功績經歷),合起來就叫“門閥”。 當然,只有望族和高門才能這么叫。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望族和高門?讀書做官,而且世代做官。換句話說,門閥,就是世代為官的顯貴之家。只不過,這官必須是讀書讀來的,不能是買來的,也不能是打仗打來的??课淞Χ蔀楹缽?,那是軍閥。 很清楚,門閥就是世代顯貴的家族,軍閥就是擁兵自重的集團。門閥靠門第聲望,軍閥靠武裝力量。門第聲望是斗不過武裝力量的,所以門閥也斗不過軍閥。門閥遇到軍閥,那可是秀才遇到兵,除非他同時是軍閥。 袁紹的時代,便是如此。 這并不奇怪。門閥成為閥,是因為壟斷仕途。軍閥要成氣候,則必須中央政府垮臺。中央控制不了地方,豪強就稱霸;文官治理不了國家,軍閥就橫行。這時,差一點就成為統治階級的士族,便只能交出統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