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節
這就必須問第三個問題:拔下毫毛干什么? 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只能用于滿足大小統治者的驕奢yin逸。這是一種剝削,甚至掠奪。只不過,這種剝削和掠奪打著“大公無私,利國利民”的旗號。所謂“拔一毛而利天下”,則不過圈套和陷阱:先哄騙我們獻出毫毛,再哄騙我們獻出肢體,最后哄騙我們獻出生命。 因此,對付的辦法,就是干脆把話說到底:別說要我的命,就算只要一根毫毛,也不給! 也許,這就是楊朱他們寥寥數語背后的思想邏輯。 這樣看,一毛不拔有錯嗎? 沒錯。 于是楊朱的思想,便成了中國歷史上,甚至世界歷史上的第一份人權宣言。 人權宣言 楊朱的人權宣言全文如下── 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37 這份宣言言簡意賅,總共只有兩段話。第二段無須解釋,那就是道家思想的源頭,后來由莊子這樣表達:真正的好社會,就是所有人都相忘于江湖,誰也不用救助,誰也不用犧牲。由此推論,當然也誰都可以一毛不拔,因為根本就無須一毫。 莊子與楊朱,一脈相承。 但更值得關注的,還是第一段。 第一段包括兩句話,它們可以這樣理解和翻譯:要我犧牲自己來滿足天下,我不干;要我盡取天下來滿足自己,也不干。這就是楊朱思想的完整版。 很顯然,楊朱在這里又是極而言之。他設置了兩個截然相反根本對立的極端:損一毫,悉天下。悉天下,就是盡取天下,或遍取天下。這實在超乎想象。損一毫,則微不足道。天壤之別呀! 于是我們不能不懷疑:這個匪夷所思無人企及的“悉天下”,是不是托?因為在楊朱這里,悉天下和損一毫,是矛盾對立的雙方。因此,反對悉天下,就得贊成不損一毫。做不到悉天下,就得支持一毛不拔。 這,豈非邏輯陷阱? 顯然,要想偵破此案,就得問楊朱一個問題:不悉天下,只取一毫,行不行呢? 可惜沒人問過。 但答案卻不難得知。因為按照孟孫陽的邏輯,拔一毫就會斷十指,斷十指就會奉五臟,奉五臟就會獻全身。那么同樣,可以取一毫,就可以十毫、百毫、千萬毫,最后勢必是盡取天下。 所以,既然一毛不拔,那就一毛不取。 講得通嗎? 講得通。 實際上,楊朱雖然毫不利人,卻也毫不損人。豈止不損人,甚至不損物。楊朱說,智慧之所以可貴,就因為保護自己。武力之所以可鄙,就因為侵犯別人,包括侵犯小動物和自然界。這就叫“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當然,人類為了生存,不能不利用他人和他物。但,可以利用,不能占有。如果蠻橫地私自占有,就叫“橫私”(橫讀去聲)。 橫私就是霸占。而且,一切占有都是霸占,因為產權不是我們的。不但小動物和自然界,就連我們的身體也不是。那是誰的?天下的。因此,蠻橫地占有自己,就叫“橫私天下之身”;蠻橫地占有自然,就叫“橫私天下之物”。 這兩種,都是楊朱反對的。 那該怎么辦?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把原本屬于天下的還給天下,變成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所有。 對,天下為公。 這不是墨子的理想嗎? 正是。楊朱與墨子,分道揚鑣,殊途同歸。 實際上墨子與楊朱,就像孟子與韓非,都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孟子與韓非,是民權與君權。孟子捍衛民權,韓非保護君權。墨子與楊朱,是公權與私權。墨子主張公權,楊朱維護私權。他的“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就既是人權宣言,又是維權聲明。 是這樣嗎? 是。事實上,這句話是有主語的。主語就是“古之人”,即古代領導人。我們知道,借古是為了諷今。因此,它又可以這樣翻譯:要我犧牲自己滿足天下,我不干;你們盡取天下滿足自己,也不行。 這,豈非維權? 當然是。而且,他維護的還不是籠而統之的民權,而是每個人的個人權利──私權。 私權重要嗎? 很重要。 私權是相對于公權而言的。前者叫私權利,后者叫公權力。沒有私權利的讓渡,公權力就沒有合法性,也沒有必要性。因此,公權力絕不能侵犯私權利。哪怕你號稱大公無私,也不行。 沒有私權,就不會有公權。 沒有私權,也不會有人權。 可惜這一點,我們常常忘記,甚至不知道。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原因就在我們歷史上的所有制,既非公有(公共所有),又非私有(個人所有),而是家有(家庭所有,或家族所有)。沒有私產(個人財產),哪有私權(個人權利)? 因此我們的文化內核,必然是“群體意識”(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在這樣一種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中,講公權就政治正確,講私權則難免風險。于是,我們就不敢講,不想講,甚至不會講了。 由是之故,楊朱的私權論一發表,就震驚天下。同樣由于這個原因,他也很快就被污名化和妖魔化。人們一知半解地嘲諷著他的“一毛不拔”,不知道“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才真該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