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節
首先是沒有依據。儒家的主張是有依據的。西周建立的禮樂制度,就是歷史依據;人皆有之的親親之愛,就是人性依據。墨子的主張,卻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既無依據,也沒有辦法。他的一整套改革方案,說起來振振有詞,聽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沒有一件能成功,沒有一件能推廣,也沒有一件能持久。 當然不可能成功,因為做一個“墨家社會主義者”太苦太累太難:穿粗布衣服,著草鞋木屐,整天干活不休息,弄得小腿上沒有粗毛,腿肚子上沒有細毛,非如此不能叫“禹道”,不能算“墨者”。13 這實在讓人望而卻步。 沒錯,墨子主張公平正義,這是我們要的;主張人類幸福,也是我們要的。但他主張的公平正義,卻要靠吃苦耐勞、赴湯蹈火去實現;他許諾的人類幸福,對大多數人來說卻是苦哈哈的。也許,在墨子看來,只要大家平等地過苦日子,就是幸福。如果像他這樣,領導人帶頭過苦日子,蕓蕓眾生就更應該歡欣鼓舞,感恩戴德??上脲e了。人民群眾的愿望,是既要平等,也要過好日子。人人破衣爛衫,餐餐粗茶淡飯,天天勞動不止,還不準有娛樂活動,14 這樣的日子沒人想過。 難怪莊子學派會說墨家“反天下之心”了。反天下之心,就是違背人之常情常理。故,“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強制推行,則“天下不堪”。就算墨子自己能實行,奈天下何!15 那么,莊子他們又是什么主張? 兩種“無政府” 莊子的主張,是“無政府主義”。 籠統地說,道家是不喜歡政府,也不喜歡領導的。至少,莊子和莊子學派不喜歡。他們認為,政府和領導最好沒有。就算不能取消,也得等于沒有。形象的說法,叫“上如標枝,民如野鹿”。16 標枝,就是樹頂上的葉子。它存在嗎?存在。管事嗎?不管。 這并不奇怪。 前面說過,道家的觀點,是無德才有德,不愛才有愛,越治越沒治,越救越沒救。因此,正如最好的社會不需要拯救,最好的管理、領導、統治,也應該形同虛設,或若有若無,至少應該看不見。 用老子的話說,就叫“太上,下知有之”。 這句話,也有版本寫作“不知有之”。不知有之,就是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領導;下知有之,則是僅僅知道有領導而已,等于沒有。這是最好的。 次一點,是領導人和老百姓相互討好,叫“親而譽之”。再次,是統治者威脅老百姓,老百姓害怕統治者,叫“畏之”。最差的,就是統治者侮辱老百姓,老百姓仇恨統治者,叫“侮之”。到這個份上,那就是亂世了。17 上如標枝也好,不知有之也罷,都說明政府和領導是可以不要的。 那么,道家為什么不要政府? 先看老子。 老子從沒說過不要政府,但主張政府不要作為。老子說,一個社會,禁忌越多,人民越窮;器械越多,國家越亂;技巧越好,怪事越甚;法令越明,盜賊越兇。18 總之,天下大亂,就因為統治者太有作為。 但,統治者為什么有為? 多欲。 在老子看來,一切作為都起源于欲望。多欲,就不知足。不知足,就瞎折騰。越折騰,天下就越亂。這就叫“罪莫大于多欲,禍莫大于不知足”。19 那該怎么辦? 寡欲。 然而欲望這東西,其實人人都有。能做到的,也就是不去勾引和誘惑。 為此,老子提出了他的“三不原則”。 第一,不選賢任能。因為只有不推崇賢能,人民沒有學習榜樣,才不會競爭。這就叫“不尚賢,使民不爭”。第二,不器重寶物。因為只有不把奇珍異寶當回事,才不會有人想著來偷。這就叫“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第三,不炫耀可能引發和激起貪欲的東西。因為只有統治者自己不展示欲望,才能讓人民清心寡欲。這就叫“不見(現)可欲,使民心不亂”。20 呵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道理老先生懂。 所以,老子不但要求統治者寡欲,而且希望他們弱智。因為統治者稀里糊涂,老百姓就純樸敦厚,叫“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相反,統治者明察秋毫,老百姓就心懷鬼胎,叫“其政察察,其民缺缺”。21 看來,最好是統治者和老百姓都渾渾噩噩。 于是,老子提出了他的愚民政策。具體地說就是:對于民眾,要簡化其思想,填飽其肚子,削弱其志向,強壯其身體,永遠讓民眾沒有知識沒有欲望,讓自以為是的人不敢胡作非為。 很清楚,為了讓“知者不敢為”,必須“常使民無知無欲”,當然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22 但如此這般,豈非舒舒服服,變成動物? 正是。 問題在于:為什么? 因為“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所以,要治國,就要愚民;要愚民,就要愚君。就算裝,也得糊涂。這就叫“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23 至少,也得“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4 但,統治者什么都不做,能行嗎? 當然行。老子說:統治者無所作為,老百姓就潛移默化;統治者喜歡清凈,老百姓就走上正軌;統治者無所事事,老百姓就逐漸富裕;統治者清心寡欲,老百姓就善良純樸。這就叫“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25 一句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6 所以,君王不要自作多情,還是“無為而治”好。無為不是“不治”,而是“大治”。要知道,在老子那里,但凡“大”,必是“無”,比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免成。27既然最大的器物不用做,最好的天下也不用治。不治之治,是為大治。 實際上,君不治,則民自治;君無為,則民有為。因此老子的觀點,也可以概括為一句話── 有政府,無作為;小政府,大社會。 看來,老子并非真無為。他是不治而治,無為而無不為。這就跟莊子有所不同。在莊子看來,只有做到“上如標枝”,才能保證“民如野鹿”。民如野鹿,就是自然,也是自由。那么,要政府干什么? 顯然,老子只是“無作為”,莊子才是“無政府”。 這是兩種不同的“無政府主義”。 有不同的“無政府主義”,也有“有為”和“無為”的不同排列組合:老子是“以無為求有為”,莊子是“以無為求無為”,墨子是“以有為求有為”。至于“以有為求無為”,則將由禪宗來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