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節
然而楚王和公輸盤都不想放棄。墨子便解下腰帶圍作城池,用小木片作為器械,跟公輸盤虛擬過招。公輸演示攻城,墨子演示防守。幾個回合下來,公輸技窮,墨子的招數還綽綽有余。 公輸盤說:我還有辦法對付你,但是我不說。 墨子說:我知道先生打算怎樣對付我,我也不說。 楚王奇怪,問到底是怎么回事。 墨子說:公輸先生的辦法,無非是殺了臣下。他以為那樣一來,宋國就可以攻打了??上С嫉牡茏忧莼崳ɑx如骨,釐讀如離)等三百人,已經掌握了臣的方法和器械,正駐守在宋城之上,單等楚軍來送死。 楚王一聽,只好放棄攻打宋國。 成功營救了宋國的墨子,穿著草鞋步行回家。路過宋城時,天降大雨。墨子想進城避雨,守城的不讓進??梢娭辽龠@時墨子并不是宋國大夫,宋人也不認識他。他的救宋,當然也非宋國所請。 那么,他為什么還要管這閑事? 為了公平與正義。 公平與正義,是墨子畢生的追求,也是墨家學派的核心價值觀。而且在他們看來,當時社會最大的問題,便正在于公平與正義的缺失。 墨子說,一個人,如果溜進人家的果園偷桃竊李,大家都說他不對,官府也要追究責任,因為他不勞而獲,損人利己。如果偷雞摸狗,罪過又重;偷牛偷馬,更重。如果殺人放火,那就罪大惡極。 這,就叫公平正義。 所以,殺一個人,就有一重罪;殺十個人,就有十重罪;殺一百個人,就有一百重罪。那么,殺一萬個人呢?是不是應該有一萬重罪? 不,無罪。 豈止無罪,而且有功,因為這一萬個人是在戰場上殺的。于是人們都說,這叫英雄業績,叫為國爭光,完全不管那戰爭的性質是什么。 那么,春秋戰國,有正義戰爭嗎?沒有,都是侵略戰爭。發動侵略戰爭,跟打家劫舍有區別嗎?沒有。只不過由于明火執仗,只能更無恥。這種無恥行徑,難道因為動用了國家的名義,就變成正義的了嗎?3 更無恥的是,諸侯們不但侵略別人的國家,屠殺別國的人民,掠奪人家的財產,還要“書之于竹帛,鏤之于金石,以為銘于鐘鼎”,向后代炫耀。那么請問,一個平民百姓,也去攻打鄰居家,殺人搶糧搶東西,然后也記錄在案,炫耀“誰都沒我搶得多”,行嗎? 顯然不行。 同樣的事,王公貴族就干得,平民百姓就干不得;或者王侯干了就叫“英雄業績”,小民干了就叫“為非作歹”。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4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這個社會完全沒有公平與正義! 沒有公平正義的原因,是沒有愛;而救世之方,則只能是兼愛。兼愛,就是“兼相愛,交相利”。5兼,即一視同仁;交,即有來有往。前者講平等,后者講互利。平等就公平,互利就正義。公平正義,是不是要靠兼愛來實現,也只有兼愛才能實現? 墨子認為是。 那么,仁愛不行嗎? 不行。因為兼愛無差別,仁愛有差別。有差別,就有等級;不平等,就難公平。沒有公平,又哪有正義?其結果,只能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因此,墨子堅定不移地高高舉起兼愛的旗幟。這旗幟上寫著八個大字:互愛互利,公平正義。 請問,這是什么思想? 社會主義。 那就來探個究竟。 墨家社會主義 墨子主張的合理社會,是勞動者的天堂。 跟大多數社會主義者一樣,墨子高度肯定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墨子說,動物是不必男耕女織的,因為羽毛就是衣服,蹄爪就是鞋子,水草就是糧食。人,卻“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不勞動則不得食。6 勞動,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根據這一點,社會財富的分配原則,就應該是出力的得,不出力的不得,多出力的多得,少出力的少得。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占有社會資源和財富最多的,往往出力最少甚至完全不出力,叫“不與其勞獲其實,已非其有所取之”,7 墨子稱為“無故富貴”。8 這很不合理,非改革不可。 墨子的方案,是改革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做到自食其力,按勞分配,各盡所能,機會均等。 首先,每個人都要勞動,都要做貢獻。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貢獻則有分工不同,叫“分事”,比如君王搞政治,士人當助理,農民種莊稼,婦人做紡織。這些都是勞動,也都有理由有資格按照貢獻大小得到相應的報酬。這就是自食其力,按勞分配。9 其次,既然按勞取酬,那么,為了體現公平,社會也應該保證所有人都“各從事其所能”,讓每個人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是各盡所能。10 第三,既然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那么,社會的管理,就應該是“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即便地位卑賤如農民、工人、商販,只要有能力,也應該“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相反,即便是王公大人的骨rou之親,沒有能力也不能做官??傊?,尊卑貴賤,都必須根據能力、表現和貢獻進行調整,做到“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這就是機會均等。11 毫無疑問,這樣的社會理想在兩千多年前提出,堪稱振聾發聵,不能不讓人驚嘆。故此說一出,便立即風靡天下,成為孔子之后與楊朱齊名的兩大顯學之一(楊朱的學說詳見本書第三章)。 然而好景不長。風行一時的墨家思想,很快就銷聲匿跡,墨子本人也被遺忘。司馬遷的《史記》中,墨子的生平甚至只有寥寥二十四個字。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蛟徊⒖鬃訒r,或曰在其后。12 楊朱更慘,一個字都沒有。 這不能簡單歸結為獨尊儒術所使然。事實上漢武帝之后,歷代統治者都是兼用儒法,道家思想則一直為文人士大夫所青睞,因此不但有“外儒內法”,而且有“儒道互補”。唐代以后,更形成儒道釋“三教合流”。只有墨家思想萬劫不復,被迫成為“地下黨”。 這又是為什么? 因為墨子的主義和踐行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