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節
書迷正在閱讀:豪門女配拒絕戀愛腦后成了團寵、[歷史]快穿之皇后命格、我的乘客是睡神、我原來是個神經病、反派在線翻車[快穿]、神獸太美師父不敢看、烏夜啼(網絡版)、盛寵豪門之嬌妻養成、溺寵一品棄后、南方有喬木
洪承疇趁著李自成先逃往寧夏,接著又跑到了臨洮府這段時間,完成了對李自成進剿的最后布置。 洪承疇一共集結起來了將近兩萬五千余陜軍,沿著慶陽府、平涼府一帶層層設防,堵住了李自成東返的去路。 李自成率部一路走一路上和官軍交戰,雖然屢屢小勝,攻破了數處官軍的阻截,但是損失也越來越大,當他率部走到鎮原縣的時候,他麾下已經僅剩下了不足五千兵將,而且幾乎徹底斷糧。 李自成心知如果再獲取不到一些糧食的話,恐怕馬上他的兵馬就會作鳥獸散,于是他決定鋌而走險,攻打鎮原縣城,試圖破城之后搶得一些糧食,讓他補充一下,能一鼓作氣突破官軍的封鎖,逃到延安府境內。 只要回到延安府境內,他認為以他乃是延安府本地人士,對于當地地形、人文都熟悉,而且人頭也熟,完全可以得以喘息的機會。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一路朝著延安府挺進的時候,洪承疇已經大致猜出了他要走的路線,提前把大概不到兩個整編營的于家軍給派到了鎮原縣一帶。 帶隊的主將說起來讓人感到有點世事無常,居然正是當年被于孝天生擒活捉的孔有德,不過現在已經換了一個名字,改成了孔盡忠,早已沒有人知道他就是當年制造了登萊之亂的那個叛將孔有德了。 孔有德被于孝天俘虜之后,帶回了南方,于孝天念在這家伙多年在關外和建奴征戰,對于關外情況十分了解的份上,留下了他的性命,并且把他丟入到了于家軍陸軍學堂之中,來了一次深造。 孔有德起初很不適應于家軍的管制嚴苛,屢屢犯戒沒少被教官收拾,但是后來他也想通了,于孝天能留他一條命,已經算是法外開恩了,加之后來他到了淡水之后,意外的見到了留在淡水現在全心全意做學問的孫元化,兩人相見之后感慨萬分,孫元化把孔有德著實又教訓了一番。 孫元化開導孔有德,讓孔有德以后跟著于孝天好好干,于孝天乃是能成就大業之人,現在跟著于孝天,算是盡早從龍,以后可以洗白他的出身,成就一番事業,而且于孝天識人善用,對于部下相當不錯,只要孔有德以后好好干,總是不會虧待于他。 于是孔有德受教之后,也就安心了下來,在陸軍學堂之中足足呆了兩年時間,改了名字之后,被授予了個少尉軍銜,當了一個見習副連長,接著被派往香港島駐守了一段時間,后來隨軍南下又去后黎朝跟越南人打了幾仗,進而轉正提拔為了副營長。 這一次北上的時候,他在第九旅旗下任事,作戰相當勇猛,立下了不小的戰功,轉而被拔擢起來當了營長,洪承疇返回陜西的時候,于孝天讓孔有德跟著洪承疇返回陜西,作為監視洪承疇的人員,在洪承疇帳下聽令。 孔有德這段時間在陜西跟著洪承疇,進剿羅汝才和張獻忠的時候,都立下了戰功,現在軍銜已經被提升到了中校軍銜,但是暫時還是領一營為營長,接下來如果有需要的時候,他隨時都可以獨領一個旅的建制,成為于家軍高級軍將。 而這一次洪承疇要剿滅李自成,看準李自成可能要走鎮原縣一帶,于是便把孔有德所率的一個營另外帶了一部分在陜西新編練的新兵,到了鎮原縣坐鎮負責堵截李自成。 結果出現了一個令人有點啼笑皆非的局面,孔有德大戰李自成,后來于孝天得知這件事的時候,當場就笑的把一口茶噴出了老遠,這都哪兒跟哪兒呀!簡直就是關公戰秦瓊嘛!可是偏偏因為于孝天意外出現在這個時空之中,卻導致了如此荒誕的事情的發生。 李自成完全不知道這時候在鎮原縣城,居然會藏了這么一支要他命的雄兵,以為像鎮原縣城這樣一個小縣城之中,充其量能有幾百官軍或者鄉勇就算是不錯了,就算是他們攻城能力不強,只要拼一下,還是可以拿下這座縣城的,于是便帶著麾下的兵馬,呼呼啦啦的把鎮原縣城給包圍了起來。 孔有德其實早就從斥候哪兒得知了李自成率兵攻至鎮原縣的消息,他琢磨了一下之后,耍了個心眼,決定這一次要在所有人面前露一鼻子,耍一個手段把李自成給留在這里。 于是他下令鎮原縣提前早早關閉城門,封鎖了他領兵駐守在這里的消息,并且將手下所率的兩千部下,留下了三個連的兵力留守縣城之中,而他自己則率領騎兵連和剩下的精銳,出城不知去向。 李自成率軍抵達鎮原縣城之后,把縣城給里三層外三層的包圍了起來,然后威脅鎮原縣的守軍立即開城獻降,否則的話他攻入城中,便要把縣城之中殺一個雞犬不留。 像這樣的事情,李自成干的絕不是第一次了,從他起兵追隨高迎祥造反之后,像屠城的事情,已經干的不是一次兩次了,往往只要他們攻城的時候,遭遇到城中守軍強烈抵抗,為了威嚇以后其它的城池守軍,他們這些流民軍攻下城之后,往往采取極其血腥的手段,在城中大肆屠殺。 但是這一次他的威脅顯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鎮原縣城城墻上毫無反應,反倒是發炮轟死了他派去勸降的幾個手下。 李自成大怒之下立即下令開始攻城,數千流民軍在李自成核心兵將的驅使之下,開始蜂擁而上,架起云梯蟻附攀城,對鎮原縣城發動了猛攻。 但是讓李自成感到意外的是鎮原縣城的守軍似乎比他想的要多一些,抵抗也相對頑強一些,更讓他意外的是守軍之中居然有一些可以射很遠的火槍,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卻很厲害,接二連三的打死了他一些手下的將領,讓他的幾次進攻都屢屢受挫。 (感動的真是稀里嘩啦呀!我這種更新速度,居然弟兄們還給重賞,實在是受之有愧呀!今天特別鳴謝老友鷹之武兄弟,另外還有pangzi劉超朋友的打賞!這本書春節期間大概完本,現在開始考慮新書的問題了?。?/br> 第一百零四章 梟雄隕落 碰上這樣的情況,李自成開始有點緊張了起來,因為他這一年來,他和官軍交手數次,其中偶然碰上過一支大量使用鳥銃的官軍,這支官軍十分厲害,手中所使鳥銃也及其犀利,遠超過了他以前對于鳥銃的認知,這些鳥銃打的很遠,而且威力十足,可以二三百步之外取人性命,兩次他都險些被這種鳥銃打死。 碰上這樣的官軍兩次,他都被打的大敗而逃,可以說是丟盔棄甲損失慘重,所以他潛意識之中,對于使用這種犀利鳥銃的官軍十分忌憚。 這一次沒想到在鎮原縣居然會碰上守軍之中也有這種鳥銃,不過幸好守軍之中似乎這種鳥銃并不多,要不然的話他的手下早就被成片打死了,現在看來這里應該有少量的使用這種犀利鳥銃的官軍。 雖然李自成有點擔心,但是想到眼下他已經糧絕,如果不拿下鎮原縣城的話,恐怕很難走到延安府,所以不管怎么樣,他都必須要拿下鎮原縣城,于是他強忍著心中的驚懼,還是下令繼續攻城。 城頭上雖然偶然響起幾聲銃響或者是小炮的轟鳴聲,但是卻并沒有出現火槍成排齊射的情況,大多數守軍還是使用的弓弩進行發射,阻截流民軍攻城。 李自成觀察了一下之后認為即便是城中有他所懼怕的那支官軍的人馬,也應該數量很少,不足以對他構成足夠大的威脅,于是便漸漸放心了下來,開始更加兇猛的對鎮原縣城發動了進攻。 仗打了一個上午,流民軍也未能攻下鎮原縣城,李自成于是有點著急,他手中現在已經沒有一點余糧,為了穩定軍心,他早晨已經把所有的糧食都拿出來供兵將吃掉了,為了提振士氣,他隱瞞了斷糧的消息,只是鼓動兵將一鼓作氣拿下鎮原縣城,如果這一仗拖到晚上還打不下鎮原縣城的話,到了晚上他就沒糧食給手下們吃了。 到時候斷糧的消息肯定會立即傳遍全軍,那時候事情就麻煩大了,所以他沒有時間在這里拖延,必須要在一天之內打下縣城,然后在城中就糧。 于是他在中午過后,終于忍不住,把最精銳的親信手下們也投入到了攻城戰之中,而這個時候他手頭還有兩千余精銳的親信兵將,這兩千余人一經投入攻城戰之中,鎮原縣城頓時局勢開始變得危急了起來。 而就在李自成把精銳投入攻打西門之后,鎮原縣城西門便局勢告危,守軍很快有點擋不住李自成的進攻,一些流民軍開始攀上了城墻,和城墻上的守軍展開了白刃戰。 就在這個時候,城中突然間升起幾支響鏑,尖銳的響鏑聲劃破了長空,飛起老高,然后在空中又炸響開來。 而響鏑升空之后城墻上突然間涌出了一大票手持火槍的官軍,這伙官軍一露面,便瞬間改變了戰場的局面。 剛剛攻上城頭的流民軍幾乎瞬間便被他們趕下了城墻,緊接著城墻上就響起了一連串的排槍射擊之聲。 正在全力攻城的李自成精銳手下,幾乎瞬間便被放倒了一大片,李自成在后面觀戰,心中咯噔一下意識到今天恐怕要麻煩了,城中居然躲了一支他最怕的官軍,一個上午居然都沒有露頭,直到這個時候才露面,很顯然是想要引他把精銳投入戰場,然后將他的親信手下干掉在鎮原縣城這里。 李自成嚇得趕緊下令鳴金收兵,現在鎮原縣城之中,有這么一支可怕的官軍,那么想要繼續攻下鎮原縣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打下去他可能要全軍覆沒在這里,所以他寧可放棄鎮原縣城,也起碼先保住自己殘存的這些親信手下,只要這些人在,那么他便還有復振的可能,如果這些人都拼光在這里的話,那么他可能再無重新復振的機會了。 而李自成的那些手下們,在劈頭蓋臉挨了一通排槍之后,根本不需要李自成下令鳴金收兵,就已經都嚇慌了神,紛紛掉頭就跑,可是背后城墻上的官軍卻絲毫不肯放過他們,一排排火槍追著他們的屁股打了下來,結果每一通排槍響過之后,都有一批李自成的手下倒在城墻外面的空地上。 在距離城墻二三百米的區域之中,李自成的手下尸體丟的到處都是,剩下的殘部如同驚弓之鳥一般的逃到了射程之外。 可是不等他們從驚懼之中恢復過來,在他們背后便又傳來了一片馬蹄聲和震天的喊殺之聲,一隊大概二百多人的官軍騎兵呼嘯著出現在了李自成所部的背后,如同一陣風一般的卷向了李自成。 李自成轉身看到背后襲來的這支官軍騎兵,頓時嚇得魂飛魄散,這支騎兵裝備精良,所有人都身披輕甲,手中持有一桿騎槍,正在加速朝著他們殺來。 與此同時在他們的右側一片林子之中,這時候也涌出了一大群官軍,在林子之外迅速的集結起來,列成了一個很寬的橫陣,朝著李自成的殘兵成排推進了過來。 李自成只覺得頭猛的一暈,心知壞了,這一次他估計難逃厄運,徹底被這支官軍給坑了。 這支官軍其實早就埋伏在這里了,就等他來攻城,官軍在城中藏了一些兵馬,隱而不發,引他把精銳投入攻城之中,然后趁機暴起給他精銳手下制造了大量的殺傷,接著埋伏在城外的兵馬這才發動,對他展開猛攻。 李自成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兵力了,身邊僅僅剩下了一千多核心的親信,雖然騎兵不少,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是都變成了驚弓之鳥,根本無法再和這幫官軍相抗。 官軍出現的很突然,在很遠距離上一邊前進,一邊就開始了成排朝著李自成所部這邊開火,密集的銃彈在李自成手下們的身邊呼嘯而過,不斷有人被打翻在地,戰馬也跟著紛紛中彈受驚,開始四處亂跳亂竄,一時間亂作了一團。 而那支僅有二百余人的官軍騎兵,這個時候已經呼嘯著沖入戰場,接近了李自成,李自成不敢再怠慢,立即帶著殘兵敗將開始試圖突圍而逃。 李自成率領殘兵,先是朝著城北方向突圍,但是城中北門這個時候沖出了一支官軍,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劈頭就是一通排槍,李自成身邊幾個親兵當即中彈落馬,李自成的戰馬也挨了一下,當場一頭栽倒在地。 他的親兵趕緊救起李自成,換了一匹馬給他,李自成手持寶劍一邊揮舞著一邊大叫著掉頭撥馬就跑,帶著殘兵敗將開始向城南方向試圖繞城而過,但是接著又被官軍亂槍打散,堵住了他的去路。 這時候那二百多官軍騎兵,已經追上了李自成的殘部,這些官軍騎兵相當兇悍,騎術精湛不說,而且裝備也非常好,剛剛接近李自成的殘部,二三十步之外,紛紛先用一種短銃,朝著李自成的手下就是一通呯呯砰砰的亂槍。 李自成的親兵尚未作出抵抗,就被掀翻了一片,頓時更加混亂了起來,這二百多官軍騎兵隨后便如同一把利刃一般,一下就劈入到了李自成的亂軍之中,騎槍直刺,瞬間便又捅翻了不少李自成的手下。 李自成驚得魂飛魄散,撥馬就逃,這時候他已經沒有任何抵抗的能力了,身邊僅剩下了幾十個親兵大將,但是一個個也都成了驚弓之鳥,紛紛瘋了一般的催動他們坐下的戰馬,拼了命的開始奔逃。 官軍騎兵毫不放松,死盯住了被護在中間的李自成,同樣也都瘋了一般的催動著戰馬狂追不已。 沒多久李自成身邊的親兵便差不多被官軍騎兵殺了個七七八八,最終李自成被這伙官軍騎兵包圍在了當中,再也沒有逃走的去路。 李自成眼看著陷入重圍,再無逃脫升天的可能,于是只得哀嘆一聲看了看身邊僅剩下的幾個親兵,叫道:“天要亡我!橫豎是死,今日爾等便隨我跟他們拼了!” 叫罷之后李自成揮舞著他最鐘愛的那把寶劍,猛的一抖韁繩狂叫著朝著官軍騎兵沖去…… 于孝天看著桌子上洪承疇派人呈上來的這柄寶劍,輕輕的拿起來,一按繃簧,咔嚓一聲脆響,寶劍彈出了劍鞘一截,露出了一絲寒芒。 于孝天抓住劍柄緩緩的將寶劍抽出劍鞘,仔細觀看了一番寶劍,說了一聲:“果真是一把好劍!只可惜你以前卻明珠暗投了!”說罷之后他輕嘆了一聲,把寶劍還回了鞘中。 李自成的覆滅,對于他來說,也徹底放下了心中的一塊石頭,雖然他和李自成從未謀面,甚至于沒有什么直接的利害沖突,但是作為一個統治者來說,他和李自成之間就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更不可能成為朋友。 李自成的存在,對于眼下的大明來說,乃是一個毒瘤,必須要切除掉,才能還中原一個太平,所以只要李自成一日不死,那么他就一天放不下這塊石頭。 第一百零五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 歷史另一個時空的后世,某朝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對于李自成多是一些正面的宣傳,但是對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來說,他就是一個賊人,而且是一個巨寇,他所帶給這個時代的雖然有正面的影響,但是更多的卻是殺戮和破壞。 曾幾何時,于孝天小時候讀到有關李自成的書的時候,還曾經對李自成十分佩服甚至可以說是敬仰,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和知識面的增加之后,漸漸的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卻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特別是當他來到這個時代,了解了這個時代的背景之后,更是對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很多流民軍首領,都重新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 這些人雖然很多人都是苦命(張獻忠不算)出身,但是當他們走上了揭竿造反這條路之后,卻因為站得角度不同和狹隘的視野,使得他們最初還能為百姓著想,漸漸的開始走上了一條殘暴不仁的道路,他們的存在對于這個時代的社會,已經完全起到了負面的影響,而漸漸的失去了正義性。 他們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抑或是權力地位,重新回歸到了封建君主的思維模式上面,再也沒有為所謂的民族著想,甚至于在歷史上李自成攻入京師之后,已經完全背棄了他當初造反的初衷。 而張獻忠歷史上后來入川,建立了一個大西國,更是變成了一個殺人狂,可以說是殘暴到了極點,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站在了人類的對立面上,各個都犯下了滔天罪行。 現如今大明已經落在了他于孝天的手中,他的理想即將實現,那么對于李自成和張獻忠之輩來說,他們也就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該被掃入到垃圾堆了。 可以說于孝天現在能走到眼下的這一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可謂是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們這些年來時時刻刻的給大明添亂,那么他于孝天也沒有機會,能安安穩穩的在福建一隅,悄然無息的擴張著他的實力,直至他羽翼漸豐,揮師北上突如其來的將大明京師攻克,成功的竊取了大明的江山。 他很清楚現在他的身份,在大明很多明白人眼中,他應該是一個絕對負面和叛逆的角色,他身為大明臣子,卻對大明不忠,擁兵自重竊據了大明江山,挾天子以令諸侯,整個一個翻版曹cao曹文德,而崇禎則是漢獻帝。 但是這又如何?于孝天并不在乎這個名聲,他要的是結果,他突然北上控制京師,軟禁崇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就掐住了大明的腦袋,這使得大明上下立即失去了頭腦,地方官府以及官員們群龍無首之下,不知道該采取何種行動來面對這樣的局面。 這樣做,使得他奪取天下,省掉了太多太多的麻煩,減少了太多太多的殺戮,如果不是使出這個奇招的話,雖然他有信心能靠著他的武力,一步步的打下天下,奪取政權,但是這個過程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大明雖然官場**,效率極差,朝廷官員無能,但是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有崇禎這個老大坐鎮調度,大明還是有很強的反撲的力量,到時候就算是他打下了天下,恐怕這個天下也會被摧毀小半,不知道有多少大明百姓,要死于戰禍之中。 一個國家的重建,會消耗掉太多太多的時間和金錢,這都不符合他的訴求,他要的是中國盡快的恢復平靜,然后使得他有力量把目光投向大海,投向更遠處的那些尚未開發的土地,而不是把他的一生都浪費在重建這個國家上面,維持這個國家穩定的事情上。 一個人滿打滿算不過只能活幾十年,他現在已經來到這個時代十幾年了,老天給他剩下的時間并不是很多了,如果一旦錯過的話,那么對于中國人來說,就錯過了這個時代,以中國人的慣性思維以及文化積淀,中國人并不善于擴張,一旦他不在的時候,一切可能都停滯下來,那么中國人可能就會永遠失去這個難得的機遇。 這才是他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北上控制朝廷,甚至于暫時不登基稱帝,把崇禎供起來,繼續保留著大明的殼子的原因,至于是功是過,就任由百年之后的后世之人來評述好了。 而李自成的敗亡,則代表了流民軍時代的基本終結,僅剩下的在英霍山一帶活動的老回回馬守應、革里眼賀一龍等流民軍,在失去了所有同行之后,覆亡也是頃刻之間,只需要集結起湖廣、河南、南直隸以及山東等地的精兵,將英霍山一帶徹底包圍起來,給他們來個堅壁清野,那么他們根本就無法再繼續堅持下去。 所以大明內亂,至此已經基本上畫上了一個較為完美的句號,雖然很多地方還有小股的亂民尚未最后討平,但是這些都只不過是一些小打小鬧罷了,根本不足以再鬧出多大的幺蛾子。 隨著于孝天控制了朝政之后,整個海狼集團都徹底忙碌了起來,海軍和商船隊全部都行動了起來,源源不斷的將于孝天前些年不遺余力儲備下來的大批糧食,源源不斷的開始被運往北方。 于孝天真可謂是有先見之明,提前儲備下了這么多糧食,否則的話就算是他掌控了朝政,但是想要平定北方亂局,沒有糧食來打底也根本是巧婦難做無米之炊。 崇禎之所以這么多年拿流民軍沒有辦法,并不是官軍真的就打不過流民軍,官軍之中并不乏一些猛將也不乏像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這樣的能吏,但是一個根本問題還是缺糧。 歷史上不管是楊鶴還是熊文燦,都曾經招降過不少流民軍,但是用不了多長時間,流民軍降而復叛,害得歷史上的楊鶴和熊文燦都因此掉了腦袋。 其實最關鍵的問題,還是朝廷拿不出錢糧,來安置這些投降的流民軍,就算是勉強籌措一些,但是一旦吃光用完之后,投降的這些流民軍又沒有吃的,只能選擇繼續作亂下去。 但是于孝天和崇禎不同,他提前把這些問題看得很清楚,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同時祭出了幾個大招,一是嚴懲囤貨居奇哄抬糧價的jian商,平抑北方的糧食價格;二是大力推行新政,給老百姓減負,取消了以往大明不斷的加派,讓百姓可以回到他們的土地上耕作,而不必再擔心入不敷出的問題。 三是他改組都察院和錦衣衛,全力以赴的對官場進行清理,大力抓殺了一大批貪官污吏,從根本上整治官場風氣,以強力手段剎住了大明官場貪鄙之風,在較短時間之內便使得官場開始呈現出了一片清明的景象,老百姓根本上可以少受很多不必要的勒逼。 通過這幾個手段,他對很多jian商以及地方劣紳還有地方的豪強以及權貴勛戚狠下死手,從他們手中硬是扣出了大量的錢糧,使得他有經濟能力來投入到賑濟災民的事情上去。 這幾條推行下去之后,可以說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快便大獲民心,讓不少原來已經失去希望,走上揭竿造反之路的流民,看到了希望,選擇返回了他們的故鄉,重新開始耕作土地。 但是這幾條都是需要一個過程和時間的,最關鍵的是想要讓這些流民們回到他們的土地上,就要先解決他們吃飯的問題,哪怕吃不飽,僅僅是能夠活命就行,可是北方連年戰亂,加上天災**,整個社會結構和農業生產都已經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大批農田撂荒,就算是老百姓愿意回去種地,可是在一茬新糧收獲之前,吃飯的問題還是沒法解決。 就算是于孝天恨著心通過抄家的辦法,從一部分為富不仁的大戶手中摳出了一些糧食,但是也是杯水車薪遠不足應付這么多需求。 這也是他這么多年來,不遺余力的在福建臺灣以及山東、濟州島等地囤積糧食,像個餓死鬼一般的到處求購糧食,然后像老鼠一般的儲藏起來的原因。 現在他提前做的這些準備,終于用上了,成百上千條大型船只,載滿了各種糧食,源源不斷的從海路運往北方,先是在山東卸貨,第一時間穩定住了山東和北直隸的局勢。 接著在他控制了長江沿岸之后,大批海船入長江,在長江強征到了大批船只,將糧食走長江航道,逆流而上運往中原腹地,很快就讓南直隸和湖廣以及河南等地得到了大量的糧食補充。